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草地功能群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罗顺华 刘新宇 +6 位作者 孟宝平 陈璇黎 胡仁杰 于红妍 王贤颖 张勃 秦彧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6,共13页
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进而保障祁连山生态屏障作用的基础。目前关于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维持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2023年7月中下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7种典型高寒草地的无... 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进而保障祁连山生态屏障作用的基础。目前关于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维持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2023年7月中下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7种典型高寒草地的无人机航拍-地面协同调查,分析了不同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特征,阐明了植物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特性,揭示了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高寒荒漠植被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草地,但是山地草甸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在7种草地中最高,分别为91.73%、16种和179.19 g·m^(-2),高寒沼泽草甸的植株密度最高,达到了4111株·m^(-2)。2)杂类草是多种高寒草地的主要功能群,在山地草甸中杂类草物种丰富度高达8种,约占其总物种丰富度的50%;高寒沼泽草甸中莎草科贡献了地上生物量总量的90%以上,但是在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呈现出莎草科逐渐减少而禾本科增多的特征;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仅有2~3种功能群,物种少且生产力较低。3)高寒草地群落和功能群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总体上呈正相关,表明维持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功能群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地理学专业冰冻圈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窦挺峰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10,共4页
"冰冻圈科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专业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地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开展起来。本文从课程设置背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问题,将当前的教学模式总结为前沿科学家团队模... "冰冻圈科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专业普及课程,在高等院校地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逐渐开展起来。本文从课程设置背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问题,将当前的教学模式总结为前沿科学家团队模式、传统专业必修或选修课模式以及网络远程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即冰冻圈科学与已有课程的联系、从冰川学到冰冻圈科学的延伸以及实验与实践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科学 地理 本科 研究生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与ESDA的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效率的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钟少颖 何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0-136,共7页
本研究从发展效率角度出发,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2和2012年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效率,并基于GIS空间分析法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 本研究从发展效率角度出发,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2002和2012年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的发展效率,并基于GIS空间分析法对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国家级贫困县覆盖的面积在扩大,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和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成为目前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第二、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利用好上述资源可以促使贫困地区真正实现经济的成长发展。2002年DEA有效的贫困县主要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通过相关资源的开发已经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内生式增长",而且这些地区基本都已经退出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范畴。贵州和甘肃等各类资源非常匮乏的地区成为DEA效率最低的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区。这两个省份地理位置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贫乏,缺乏可以支撑经济内生发展的支撑。第三、DEA有效和DEA效率偏低的贫困县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根据贫困县的空间临接性,采取集中连片的扶贫开发政策符合贫困县的实际情况。第四、2002-2012年间,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热、冷点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态势出现了很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贫困县 发展效率 时空演化 DEA ESDA-GIS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冰冻圈”的缘起与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建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20,共10页
“美丽冰冻圈”是“美丽中国”概念在冰冻圈的延伸与应用,其是“自然美、服务美、和谐美的综合体,利与害的辩证统一体”。文中通过回顾与再解读“美丽冰冻圈”的内涵,分析“美丽冰冻圈”与“美丽中国”的关系,对“美丽冰冻圈”的概念进... “美丽冰冻圈”是“美丽中国”概念在冰冻圈的延伸与应用,其是“自然美、服务美、和谐美的综合体,利与害的辩证统一体”。文中通过回顾与再解读“美丽冰冻圈”的内涵,分析“美丽冰冻圈”与“美丽中国”的关系,对“美丽冰冻圈”的概念进行了再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科学体系化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研究两条主线,从学科与社会两个视角,分析了“美丽冰冻圈”的缘起与发展历程,理论解析了“美丽冰冻圈”研究内容的两个层级。通过详细分析近20年随认知提升、国家需求拉动与科研项目推动,“美丽冰冻圈”研究内容经历探索研究阶段、总结拓展阶段与综合深化这3个阶段的演进过程,揭秘了“美丽冰冻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冰冻圈 冰冻圈科学体系 冰冻圈服务 冰冻圈灾害风险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天胜 付宇鹏 +2 位作者 陈生云 戎战磊 赵传燕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8,共12页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 分布在海拔2500~3800m的亚高山草甸是祁连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为区域碳固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季节动态特征至今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利用2021年全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祁连山中部天涝池小流域典型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组分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亚高山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平均通量呈单谷曲线,生态系统呼吸(Reco)、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平均通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且均在11:00-13:00达到碳吸收峰值,夜晚则是碳排放;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日尺度上NEE受5 cm土壤温度(Ts)控制,Reco与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和5 cm土壤含水量(SWC)极显著相关(P<0.01),GPP与Ts、SWC极显著相关;3)在月尺度上,Reco、NEE、GPP均与叶面积指数(LAI)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随着生长季开始,NEE、Reco、GPP逐渐增大,随着生长季结束,各通量组分迅速减小。年NEE为-267.9 g·(m^(2)·a)^(-1),碳汇作用较强。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北麓区域围封禁牧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亚高山草甸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冰冻圈典型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宋轩宇 许民 +1 位作者 康世昌 孙立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1-469,共19页
机器学习模型由于其优越的模拟预测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但其在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方面尚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支持... 机器学习模型由于其优越的模拟预测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学研究,但其在高海拔地区的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方面尚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BP)、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支持向量回归(SVR)、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GA-BP)和双层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对两个典型冰冻圈流域,即叶尔羌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开展模拟研究,结合精度评价指标(NSE、RMSE和R)以及水文过程频率曲线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双层LSTM模拟能力在叶尔羌河流域远优于其他模型,而疏勒河流域LSTM模拟效果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相近,双层LSTM更适用于冰冻圈流域水文过程模拟。通过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化方案进行评价发现,LSTM模型在研究区模拟效果主要受优化器影响,叶尔羌流域学习衰减速率和初始学习率影响次之,而疏勒河流域初始学习率影响次之。对整个研究时段的径流突变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输入数据中降水和极端降水总量对研究区水文过程变化影响较大,气温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机器学习 冰冻圈流域 水文过程模拟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晨毓 王晓明 +1 位作者 丁永建 张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0-578,共9页
冰冻圈资源是寒区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人类需求日益增长、冰冻圈资源稀缺性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开发利用冰冻圈资源已成为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资源—... 冰冻圈资源是寒区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人类需求日益增长、冰冻圈资源稀缺性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开发利用冰冻圈资源已成为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资源—资产—资本"视角的冰冻圈资源可持续利用路径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探讨了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为核心的冰冻圈资源运营管理过程,并基于这一视角进行了冰冻圈服务过程的讨论,分析了中国冰冻圈流量资产效用潜力空间格局与三种潜力之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部、新疆自治区西部与藏南地区为人口与经济效用高等级流域聚集区,华北、东北、新疆西部、藏南及青藏高原东缘等地区为高潜力协调度流域聚集区。这种基于"人口-经济-生态"三大系统的效用潜力识别,有利于冰冻圈资源"提质"与"增效"两个目标的达成,进而促进冰冻圈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资源 可持续利用 资源—资产—资本 效用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阈值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世金 魏彦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5-205,共11页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其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认知是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的关键...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其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认知是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的关键和核心,更是全球变化胁迫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基础。本研究以生态系统不同胁迫要素为切入点,对生态安全阈值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综述,大量文献显示通过提高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预估水平,不仅可揭示生态系统稳态转化与气候变化、碳氮循环、土地和草地利用、区域政策制度等胁迫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对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及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当然,鉴于不同胁迫因子及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性及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判别的复杂性,生态安全阈值厘定和预测能力极为有限,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安全阈值 述评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变化的可预测性、不可逆性和深度不确定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效存德 杨佼 +6 位作者 张通 苏勃 王磊 许茜 闫展 郝海瑞 黄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对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和深度不确定性(deep uncertainty)给出了新认识。文中基于此对全球冰冻圈变化的上述三方面加以总结和归纳。总体来看,...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对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和深度不确定性(deep uncertainty)给出了新认识。文中基于此对全球冰冻圈变化的上述三方面加以总结和归纳。总体来看,无论何种排放情景,半球和全球尺度上冰冻圈各要素于21世纪均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即均向融化或退化方向变化,且具有不可逆性;但在区域尺度、短时间尺度和百年以上时间尺度上,不同冰冻圈要素或因内部变率大、或因响应机制复杂而存在可逆、可预测性差乃至深度不确定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IPCC AR6 解读 新认知 知识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山地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 被引量:45
10
作者 康世昌 郭万钦 +1 位作者 钟歆玥 许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冰冻圈是高山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着全球约10%的人口。近几十年来,冰冻圈变化对山区和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海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 冰冻圈是高山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着全球约10%的人口。近几十年来,冰冻圈变化对山区和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海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指出,过去几十年全球高山区气温显著升高,使山地冰冻圈发生了大范围显著退缩。观测到的山地(特别是低海拔山区)积雪期缩短、雪深和积雪覆盖范围减小;冰川物质持续亏损,其中全球最大的冰川负物质平衡出现在南安第斯山、高加索山和欧洲中部,亚洲高山区冰川负物质平衡最小;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地下冰储量减少;河、湖冰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山地冰冻圈在21世纪仍将呈继续退缩状态。到21世纪末,低海拔山区积雪深度和积雪期将减少,冰川物质损失继续增加,多年冻土持续退化。冰冻圈变化已经或将改变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并对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应对山地冰冻圈变化应从管理和优化利用冰冻圈资源、加强冰冻圈变化灾害风险的有效治理、增强国际合作及公约制定等适应策略着手开展,增强适应能力,从而有益于推动山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冰冻圈 SROCC 变化 影响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川融水对山地冰冻圈冰湖水文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欣 丁永建 张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9-620,共12页
冰川融水通过热量、水、物质传输对山地冰冻圈冰湖水文效应产生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山地冰冻圈冰湖的水量、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等方面系统总结冰川融水对冰湖水文效应的影响.冰川融水被冰湖滞留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区域冰川水资源... 冰川融水通过热量、水、物质传输对山地冰冻圈冰湖水文效应产生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山地冰冻圈冰湖的水量、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等方面系统总结冰川融水对冰湖水文效应的影响.冰川融水被冰湖滞留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区域冰川水资源的亏损,但也直接导致了潜在危险性冰湖数量和危险程度增大.冰川融水对冰湖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湖水温度、影响透明度/浊度、改变湖水密度、造成湖水热力分层现象等方面,对冰湖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湖水中的氮素、溶解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各类离子和重金属等,进而影响冰湖生物的分布、组成、结构和功能.深入系统地开展冰川融水及其变化对冰湖水文效应研究,对冰川水文与水资源、山地冰冻圈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冰冻圈 物理化学性质 冰湖 水文效应 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及资源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庞娟 何元庆 +1 位作者 孙金岭 何则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110,共9页
以典型的民族地区居民为例,通过对假设关系的验证性分析,研究居民地方感、社区参与对旅游影响感知各个维度、态度及资源保护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并就研究结果做出形影行为分析,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情的基础上,为促进居民持有... 以典型的民族地区居民为例,通过对假设关系的验证性分析,研究居民地方感、社区参与对旅游影响感知各个维度、态度及资源保护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并就研究结果做出形影行为分析,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情的基础上,为促进居民持有积极的旅游发展态度并支持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旅游影响感知 态度 资源保护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分离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侯志康 许民 +4 位作者 康世昌 韩海东 王鹏寿 李振中 张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132,共13页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模型对降雪和降雨进行分离,并对分离结果精度进行验证;基于此分析了区域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雨雪分离阈值变化及降水相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7年西北地区不同相态的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雨量的增加速率为9.80 mm/10 a,降雪量的增加速率为1.07 mm/10 a,雪雨比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7%/10 a。但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总体表现为“西增东减”。西北地区极端降雪量的显著增加导致了降雪量的显著增加,而总降雪日数趋势变化不显著,主因是小雪日数的显著减少和极端降雪日数的显著增加共同所致,小雪日数的下降速率为0.25 d/10 a,极端降雪日数的增加速率为0.12 d/10 a。雨雪分离的阈值温度在年内波动较大,年际总体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下降速率分别为6×10^(-4)、7×10^(-4)℃/10 a,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在流域尺度上,各相态降水变化速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雪雨比则相反;降雪量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雪雨比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该研究对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雨雪分离 湿球 雪雨比 西北地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变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筱筱 李雪梅 +2 位作者 韩惠 许民 凌红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75-2082,共8页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多少与全球气候危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软件并结合甘肃省三期(2000、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碳储量多少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多少与全球气候危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软件并结合甘肃省三期(2000、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碳储量多少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土地类型的转入转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之间的转换为主。(2)甘肃省2000—2020年碳储量累计增加331.24×10^(4) t,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未利用地转为耕地和草地转为林地对区域碳储量增加起促进作用,而制约区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以及草地向未利用地的转换。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类型 InVEST模型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入湖冰川物质变化研究综述
15
作者 贾尚坤 魏俊锋 +1 位作者 张法刚 王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6-1164,共9页
入湖冰川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广泛分布,其快速消融和末端崩解,是该地区冰湖溃决洪水最重要的触发因子和影响因素。近年来入湖冰川整体处于物质持续且加速亏损状态,1975—2000年入湖冰川物质平衡为-0.33±0.07 m w.e.·a^(-1),近10 ... 入湖冰川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广泛分布,其快速消融和末端崩解,是该地区冰湖溃决洪水最重要的触发因子和影响因素。近年来入湖冰川整体处于物质持续且加速亏损状态,1975—2000年入湖冰川物质平衡为-0.33±0.07 m w.e.·a^(-1),近10 a达到-0.56±0.08 m w.e.·a^(-1),其平均物质损失速率-0.45±0.08 m w.e.·a^(-1)。入湖冰川物质损失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冰川,末端消融及崩解是其主要原因。当前冰川末端水下物质损失仍无法准确估算,广泛应用于入海冰川末端消融模拟的羽流模型,为估算入湖冰川末端湖-冰物/热交换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行方法,其中冰下融水径流量、冰川末端切面形态、湖水温度和密度是影响羽流模型估算结果的重要参数。基于羽流模型评估冰川末端水下消融特征,为准确评估未来情境下冰川物质变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湖冰川 冰川变化 冰川物质平衡 羽流模型 喜马拉雅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南坡阿克苏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及其融水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鹏寿 许民 +3 位作者 韩海东 李振中 宋轩宇 周卫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446,共12页
冰川融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评估其变化对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气象台站日降水和气温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利用度日模型模拟了天山南坡... 冰川融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评估其变化对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气象台站日降水和气温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利用度日模型模拟了天山南坡阿克苏流域1957—2017年冰川物质平衡及其融水径流变化,分析了融水径流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7—2017年流域年平均物质平衡为-94.6 mm w.e.,61年累积物质平衡为-5.8 m w.e.。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线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率为1.6 m/a。研究区年均融水径流量为53.1×10^(8)m^(3),融水增加速率为0.24×10^(8)m^(3)/a,融水径流及其组成分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流域降水的增加使得冰川区积累量增加,在剧烈的升温作用下,冰川消融加剧,气温对融水径流的作用增大,因此冰川物质平衡亏损产生的水文效应增强。研究结果可提升区域冰川水资源效应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日模型 冰川物质平衡 融水径流 阿克苏流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黄河源区土壤湿度降尺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章雨晨 付晓雷 +2 位作者 丁永建 蒋晓蕾 钟奇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
土壤湿度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影响大气和地表水分交换。为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壤湿度数据,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基于9 km空间分辨率的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遥感地表土壤湿度(SSM)和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地表... 土壤湿度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变量,影响大气和地表水分交换。为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壤湿度数据,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基于9 km空间分辨率的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遥感地表土壤湿度(SSM)和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地表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高程、土壤质地数据建立降尺度模型,获取黄河源区1 k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土壤湿度,分析不同时期(冻期、融期)土壤湿度变化规律及降尺度模型的效果,探讨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站点观测资料,SMAP SSM在冻期高估了地表土壤湿度,在非冻期对土壤湿度高位数表现为低估。(2)降尺度后的土壤湿度数据(1 km×1 km)在精度上高于SMAP SSM。(3)在冻期,对划分冻融期的土壤湿度数据应用降尺度模型效果优于不划分冻融期的降尺度效果;而在非冻期,不划分冻融期应用降尺度模型效果更佳。(4)从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上看,SMAP SSM与降尺度结果具有一致性,土壤湿度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源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源区水资源分布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壤湿度 降尺度 随机森林 SMAP S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宁金岗桑冰芯可溶性离子记录的环境信息
18
作者 戚伟焕 李真 王佳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4-582,共9页
2007年在青藏高原南部宁金岗桑冰川积累区钻取了一支长55 m的透底冰芯,其年层跨度为1864−2006年.利用正交经验函数分解(EOF)和大气环流场分析等方法对冰芯中可溶性离子(Ca^(2+)、NH_(4)^(+)、Na^(+)、Mg^(2+)、K^(+)、NO_(3)^(-)、SO_(4... 2007年在青藏高原南部宁金岗桑冰川积累区钻取了一支长55 m的透底冰芯,其年层跨度为1864−2006年.利用正交经验函数分解(EOF)和大气环流场分析等方法对冰芯中可溶性离子(Ca^(2+)、NH_(4)^(+)、Na^(+)、Mg^(2+)、K^(+)、NO_(3)^(-)、SO_(4)^(2-)、Cl^(−))的变化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宁金岗桑冰芯可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变化高度一致,南亚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陆地矿物粉尘是冰芯中可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其变化受西风环流强弱控制;1864−1922和1950−1970年期间,冰芯离子质量浓度较高,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和较强的西风环流相对应.在冰芯涵盖时段内,冰芯离子质量浓度总体呈减小趋势,显示西风环流整体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芯 离子 西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灾害影响的产业链跨部门传导机制——以台风“天鸽”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舒婷 夏琳琳 +1 位作者 王晓明 梁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19,共7页
极端天气事件会通过产业链对经济系统产生级联影响,现有研究聚焦极端天气事件影响评估,但仍未明晰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在经济系统产业链的跨部门传导机制。该文通过整合自适应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构路径分析和介数中心性分析方法,以台风... 极端天气事件会通过产业链对经济系统产生级联影响,现有研究聚焦极端天气事件影响评估,但仍未明晰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在经济系统产业链的跨部门传导机制。该文通过整合自适应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构路径分析和介数中心性分析方法,以台风“天鸽”为例,揭示了台风灾害影响对广东省产业链的跨部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台风“天鸽”造成广东省经济损失共310亿元,其中间接损失占13%。在台风灾害发生阶段,造成经济损失的关键传导路径与建筑业紧密相关,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关键传输部门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典型的关键部门间关联包括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建筑业等。在重建阶段,金属矿采选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部门从重建需求中获得较多经济收益。研究为提高产业链适应能力和灾后资金分配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事件 台风 经济影响 投入产出分析 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西北湖区浮游植物和无机、有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叶琳琳 吴晓东 +2 位作者 刘波 闫德智 赵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869,共11页
以太湖重度蓝藻水华发生的西北湖区为研究对象,从河口至湖心区设置5个采样点,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逐月采集表层水体样品,测定了水温、溶解氧和浮游细菌丰度,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有机氮(DON)浓度... 以太湖重度蓝藻水华发生的西北湖区为研究对象,从河口至湖心区设置5个采样点,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逐月采集表层水体样品,测定了水温、溶解氧和浮游细菌丰度,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有机氮(DON)浓度以及氮磷比.研究结果表明,太湖西北湖区浮游植物主要由蓝藻、硅藻、绿藻和隐藻组成.可能由于风、浪等混合作用使太湖西北湖区不同采样点之间蓝藻细胞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蓝藻生物量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最高为34%±15%,春季部分点位隐藻生物量高于50%,表明隐藻与蓝藻的相互竞争趋势显著.CCA排序图结果表明,DIN、DON浓度以及总氮∶总磷比(TN∶TP比)是影响西北湖区浮游植物优势属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5个采样点铵态氮(NH_4^+-N)与DIN浓度具有显著差异,与DON浓度没有显著差异.夏季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可能由于蓝藻的吸收利用引起NH_4^+-N和硝态氮(NO_3^--N)浓度迅速降低.此外,由于NH_4^+-N浓度还可能受到沉积物NH_4^+-N释放的影响,因此,蓝藻细胞密度与NO_3^--N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均高于NH_4^+-N.夏季TN∶TP比和DIN∶TP比降至最低,表明该湖区浮游植物,尤其是蓝藻的生长可能受到氮限制.蓝藻细胞密度与DO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在氮限制条件下,DON可能是蓝藻氮素利用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浮游植物 溶解性无机氮 溶解性有机氮 氮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