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文献分析与主要研究领域特点
1
作者 王世金 强文丽 +2 位作者 陆志波 李春兰 秦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冻圈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1)对1970—2024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原住民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关键词关联度也最高,可持续发展、文化、气候变化适应、社区、健康紧随其后,这些关键词具有显著地位,是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关键词聚类形成“气候变化适应、政治、可持续发展、原住民、航道、健康、食物安全、资源、文化和旅游”10个最具代表性的集群。(3)1990—2020年间,北极地区人口数量呈小幅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呈增长态势,受冰冻圈环境限制,人口跨区域迁徙较弱。(4)冰冻圈文化以海猎、狩猎、游牧传统文化为主,宗教以原始多神教为主,民族及其语言多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5)环北极冰冻圈地区以传统驯鹿和渔业活动为主,矿产-油气资源开发主要由企业运营,海冰减少促进了环北极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青藏高原冰冻圈区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6)冰冻圈旅游机遇与风险并存。气候变暖使冰冻圈旅游舒适度增加,环北极旅游可达性也在增强,但是中低纬地区冰雪资源受变暖影响显著,已危及滑雪旅游可持续性。(7)极地冰盖和海冰消融加速,增强了极地资源的可获取性。因涉及多国利益,各国都意图拓展领土或势力范围,获取更多资源,致使大国间博弈不断加强。中低纬冰冻圈地缘政治问题主要聚焦于“水冲突”。鉴于气候变化对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影响显著,未来应多关注冰冻圈区原住民生计与福利水平提升、冰冻圈区原住民民族自治、极地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3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人文地理 环境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冰冻圈水文影响研究综述
2
作者 丁永建 张世强 +10 位作者 陈仁升 秦甲 赵求东 刘俊峰 阳勇 何晓波 苌亚平 上官冬辉 韩添丁 吴锦奎 李向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度看,不同流域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主要取决于不同流域冰川规模大小及不同规模冰川的组成特征。尽管对全球不同冰川区的冰川融水未来变化趋势,尤其拐点出现时间的认识仍有所差异,但对于冰川融水空间变化整体格局存在共识,即未来全球冰川融水的变化趋势受控于冰盖及高纬度大型冰川的变化速率。全球变暖导致融雪期间径流年内分配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流域融雪期明显提前,提前的日数主要集中在20 d以内,其次是消融早期的融雪径流明显增加,峰值流量到达时间提前。预估未来雨雪比增加将导致积雪储量减少,同时增加升华量,进一步强化融雪径流的提前时间,导致流域融雪径流贡献减少。气候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多年冻土水文过程,表现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活动层径流调蓄作用和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三方面。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方面,地表冻融作用的加强、热融喀斯特的扩张和活动层加深,直接影响地表产汇流过程和能力,进而影响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在活动层径流调蓄方面,活动层变化不仅影响地表径流过程,也影响活动层内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壤中流,更影响多年冻土层上水的补给和径流能力,更重要的是活动层的冻融及深度变化,对上述水文过程起到年内到长期的水文调节作用;在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方面,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多年冻土退化已经或多或少对地下径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是多年冻土退化对河流的直接补给作用,且补给的数量似不可忽视,有些流域甚至达到一定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冻圈水文 冰川 积雪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研究
3
作者 高叶荣 李锁锁 +2 位作者 王少影 潘永洁 曾鼎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2-907,共16页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循环及碳水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2-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若尔盖高原湿地...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循环及碳水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2-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玛曲观测点高寒草甸下垫面的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生长季碳水通量、WUE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两种统计方法,得到了生长季碳水通量和WU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6年的年平均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分别为-109.7、798.6和908.3 gC·m^(-2)·a^(-1),整体呈碳汇;蒸散(ET)6年年平均值为446.5 kg·m^(-2)·a^(-1);WUE 6年平均值为2.0 gC·kg^(-1)。(2)生长季NEE和GPP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在一日14:00(北京时,下同)左右达到峰值,Re全天变化较为平缓,夜晚略低于白天;ET日变化呈单峰型,月平均值和月累积值在7月达到最大;WUE日变化呈不对称的“U”型曲线,最小值出现在13:00-14:00,WUE日值和日变化幅度在7、8月较大。(3)在生长季,多元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均证实了温度在控制碳通量中的主导作用,以及辐射在控制ET中的主导作用,温度和太阳辐射是生长季WUE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涡动相关 碳水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高寒草地功能群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顺华 刘新宇 +6 位作者 孟宝平 陈璇黎 胡仁杰 于红妍 王贤颖 张勃 秦彧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6,共13页
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进而保障祁连山生态屏障作用的基础。目前关于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维持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2023年7月中下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7种典型高寒草地的无... 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进而保障祁连山生态屏障作用的基础。目前关于祁连山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维持机制的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2023年7月中下旬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7种典型高寒草地的无人机航拍-地面协同调查,分析了不同高寒草地的植物群落特征,阐明了植物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特性,揭示了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高寒荒漠植被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草地,但是山地草甸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在7种草地中最高,分别为91.73%、16种和179.19 g·m^(-2),高寒沼泽草甸的植株密度最高,达到了4111株·m^(-2)。2)杂类草是多种高寒草地的主要功能群,在山地草甸中杂类草物种丰富度高达8种,约占其总物种丰富度的50%;高寒沼泽草甸中莎草科贡献了地上生物量总量的90%以上,但是在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呈现出莎草科逐渐减少而禾本科增多的特征;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仅有2~3种功能群,物种少且生产力较低。3)高寒草地群落和功能群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总体上呈正相关,表明维持高寒草地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功能群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局地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午后对流触发的影响研究综述
5
作者 孟宪红 赵采玲 +4 位作者 邓明珊 陈昊 赵林 李照国 吕世华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0-958,共9页
陆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反馈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尺度进行定量、综合和过程层面的理解。局地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在弱天气背景下,通过局地尺度上研究陆地表面和大气(即行星边界层)的联系,进而理解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因此局地陆-气相... 陆地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反馈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尺度进行定量、综合和过程层面的理解。局地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在弱天气背景下,通过局地尺度上研究陆地表面和大气(即行星边界层)的联系,进而理解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因此局地陆-气相互作用采用过程链范式,研究比如从干湿土壤到对流触发或者与深对流形成的联系和链条。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陆面过程通过调控大尺度环流进而对中国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局地陆-气相互作用对高原午后对流触发影响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文中梳理了青藏高原局地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午后对流触发影响的观测事实、影响强度及其空间差异和机理,总结了当前研究的难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局地陆-气相互作用 土壤湿度 午后对流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隧道冻害机理与防控:研究评述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峻熙 温智 +1 位作者 周亮 曹江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共9页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我国规划、建设了大量寒区隧道。在反复冻融、冻胀力作用下,许多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出现开裂、变形、挂冰等冻害现象,严重制约着隧道工程建设和影响运维安全,冻害问题是至... 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我国规划、建设了大量寒区隧道。在反复冻融、冻胀力作用下,许多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出现开裂、变形、挂冰等冻害现象,严重制约着隧道工程建设和影响运维安全,冻害问题是至今仍是亟需攻克的难题。本文评述了寒区隧道冻害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和现状,总结了寒区隧道冻害类型与冻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冻土 冻胀 冻害 冻融循环 保温隔热 防排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植被季节性变绿的水分驱动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7
作者 王宇腾 柳媛普 +6 位作者 陈昊 李照国 马迪 尚伦宇 晋伟 孟宪红 赵林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8-922,共15页
三江源区植被季节性变绿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利用2003-2021年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部分信息分解(PID)解耦分析,探讨了三江源地区植被季节性变绿的水分驱动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 三江源区植被季节性变绿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利用2003-2021年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部分信息分解(PID)解耦分析,探讨了三江源地区植被季节性变绿的水分驱动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3-2021年间,三江源区春、夏、秋季叶面积指数(LAI)的线性趋势总体上升,但是不同季节的环境条件差异显著。春、秋季降水量、土壤湿度(SM)和积雪覆盖(SC)的线性趋势均表现出增加趋势,温度变化不明显;夏季温度的线性趋势轻微上升,但降水量和SM略有下降,SC变化不显著。(2)水分驱动因子对LAI的影响方面,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春、夏季LAI与SM显著正相关,秋季不显著;LAI与SC的相关性各季节均较弱。引入PID解耦分析方法,有效地揭示了SM和SC对LAI的非线性和协同影响。SC在春、秋季影响LAI变化的独立信息贡献更高,成为主要水分驱动因子,夏季则SM贡献更大;同时,SM和SC的协同作用在各季节对LAI变化起重要作用,协同信息贡献均超过30%。(3)水分驱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分析研究表明,SM在各季节均与降水显著正相关,与春季温度显著负相关;SC在各季节均与降水显著正相关,与春、秋季温度显著负相关。PID分析也表明,降水是影响三个季节SM和SC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对SM和SC的独立贡献均高于温度,但温度和降水对各季节的SM和SC的协同作用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植被 土壤湿度 积雪覆盖 部分信息分解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冻土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秦甲 施发祥 +2 位作者 崔峻豪 杨冰峰 丁永建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加速、多年冻土活动层逐渐增厚。冻土的变化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和涵养功能研究变得更复杂。研究明晰多年冻土变化状况、量化评估水源涵养量对多年冻土...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黄河源区冻土退化加速、多年冻土活动层逐渐增厚。冻土的变化使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和涵养功能研究变得更复杂。研究明晰多年冻土变化状况、量化评估水源涵养量对多年冻土变化的响应,对黄河流域及青藏高原水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文、气象及冻土等多源数据,对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和水源涵养量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间,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活动层厚度增加10~25 cm,多年冻土集中分布区域逐渐缩小,到2020年部分区域多年冻土已退化消失。(2)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1979—2018年间有14年为负值,26年为正值,表明水资源总体上补给大于消耗。自1998年实施水量调度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水源涵养量逐步提升。(3)随着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水源涵养量呈增加趋势;源头至黄河沿站和吉迈站至门堂站区域的水源涵养量变化,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响应最为显著。本研究有关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冻土退化 径流量 水源涵养量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探测输电线塔基周边多年冻土分布
9
作者 林峻岑 李国玉 +4 位作者 高凯 张航 苏安双 王旭 王淼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2-1100,共9页
为分析中俄原油管道加格达奇输油泵站供电线路——泵站甲线与乙线12#、14#塔基周边多年冻土的退化特征,在不同季节通过高密度电法探明融区分布范围,并评估炉灰换填措施对多年冻土的防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电阻率差异可有效表征塔基周... 为分析中俄原油管道加格达奇输油泵站供电线路——泵站甲线与乙线12#、14#塔基周边多年冻土的退化特征,在不同季节通过高密度电法探明融区分布范围,并评估炉灰换填措施对多年冻土的防护效能。研究结果表明,电阻率差异可有效表征塔基周边多年冻土空间分布规律、退化过程及融区成因。塔基工程诱发积水垂向渗流热侵蚀,融化多年冻土层与风化层为水体渗流提供水力通道,导致塔间下方土层孔隙水富集与岩层低阻特性,形成贯通融区(最大融深>28 m)。相比于甲线14#(融深16 m),炉灰换填使乙线14#下部融深减少1.5 m,横向融区扩展范围缩小约60%,显著延缓了基础周边融区发育。研究结果可为多年冻土区工程扰动及病害防治策略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法 多年冻土 输电线 基础病害 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环境下纳米二氧化硅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刘昌智 李春清 +2 位作者 陈敦 范善智 张青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13-3820,共8页
为了解决寒冷地区低温导致混凝土性能劣化的问题。基于纳米材料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发现,低温养护下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衰减10%左右;掺入纳米二氧化硅... 为了解决寒冷地区低温导致混凝土性能劣化的问题。基于纳米材料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发现,低温养护下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衰减10%左右;掺入纳米二氧化硅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升20%左右,最佳掺量是2%。通过压汞、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微观试验数据探讨了纳米二氧化硅对混凝土性能的改良机理。结果表明,常温和低温养护下纳米二氧化硅都能促进水泥水化,消耗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产生更多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硅铝酸钙凝胶,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优化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提升混凝土的性能。相比常温环境,低温下纳米二氧化硅对混凝土性能的提升效果略有下降,但其完全可以弥补低温对混凝土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纳米二氧化硅 抗压强度 孔隙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平蒸发段热管的工作性能与应用效果研究
11
作者 蒋玲 张毅涛 +3 位作者 金明阳 俞祁浩 王新斌 张永胜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8,共8页
为解决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中心面临的融沉问题,改善内部热分布状态,提出了一种带有内部结构的新型水平蒸发段热管技术,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全幅整体式修筑的新型路基结构。研究发现,水平热管降温过程受环境温度影响:冷季蒸发段全段... 为解决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中心面临的融沉问题,改善内部热分布状态,提出了一种带有内部结构的新型水平蒸发段热管技术,并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全幅整体式修筑的新型路基结构。研究发现,水平热管降温过程受环境温度影响:冷季蒸发段全段工作实现路基整体降温;暖季对路基坡面位置进行局部降温。数值模拟表明,该结构可有效对底面宽度为35 m的路基进行降温,在运行的第20年,-1.5℃低温核覆盖整个路基底部,各等值线沿路基中心呈近似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区 高速公路路基 水平蒸发段热管技术 降温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风及其影响研究回顾与展望
12
作者 胡泽勇 樊威伟 +5 位作者 荀学义 王冠添 杨耀先 张欢 王灏 王立梓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8-949,共12页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夏季风作为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通过调控高原夏季环流及降水时、空演变,显著影响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对高原夏季风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青藏高原夏季环流异常机制的理解,而且对提升青藏高原夏... 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夏季风作为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通过调控高原夏季环流及降水时、空演变,显著影响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对高原夏季风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青藏高原夏季环流异常机制的理解,而且对提升青藏高原夏季气候的预测水平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从高原夏季风的提出、变化特征、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对青藏高原夏季风建立和撤退的气候态特征、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与青藏高原夏季风的关系及青藏高原夏季风气候影响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就高原夏季风研究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夏季风 气候效应 大气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径分布和薄膜水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13
作者 朱世旺 李双洋 +3 位作者 姜琪 赵建沅 周尚琪 刘慧颖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0-207,共8页
利用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传统模型在计算含水量时通常需要将粒径分布曲线分段处理,且往往忽略了土壤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含量,导致预测精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颗粒点对点接触假设,使用威布尔函数描述粒... 利用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传统模型在计算含水量时通常需要将粒径分布曲线分段处理,且往往忽略了土壤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含量,导致预测精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颗粒点对点接触假设,使用威布尔函数描述粒径分布曲线,通过杨拉普拉斯方程确定毛细水含水量,并考虑薄膜水含量的影响,建立一个基于粒径分布和薄膜水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然后选取非饱和土壤数据库(UNSODA)中26个土壤样品进行验证,并与AP模型和MV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AP模型和MV模型,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土壤的土水特征曲线,且由于考虑了薄膜水含量,使新模型在高基质吸力段的含水量预测误差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粒径分布曲线 毛细水 薄膜水 含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区域冻胀量Sentinel-1 InSAR监测分析
14
作者 黄琛淇 汪凌霄 +8 位作者 徐炜 刘世博 赵林 李国玉 李艳 邹德富 胡国杰 王雪颖 陈威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35-2046,共12页
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重大能源战略通道,极大地保障了中国能源安全,其中国段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穿过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管道极容易受到冻胀灾害影响,对中俄原油管道的稳定性监测评估十分迫切。本文利用2016—2021年Sentinel-1B卫星... 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重大能源战略通道,极大地保障了中国能源安全,其中国段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穿过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管道极容易受到冻胀灾害影响,对中俄原油管道的稳定性监测评估十分迫切。本文利用2016—2021年Sentinel-1B卫星SAR数据,对时间基线为12 d的差分雷达干涉像对进行校正与叠加,得到长约1000 km的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区域冻结季多年平均形变信息。经分析,管道沿线20 km缓冲区地表的多年平均冻胀量>20 mm区域占比17%,其中形变>50 mm的强冻胀区占3%。对管道每隔1 km进行分段并统计管道段所经地表的形变状况,所经显著冻胀地表的管道段数占区域总管道段数目的17%,其中形变>50 mm的强冻胀区占1%。北部漠河站至塔河站,南部黑河市、齐齐哈尔与大庆湿地影响区域冻胀显著。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冻胀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并结合积水点调查处的冻胀量统计分析,可知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冻胀量的最主要因素,冻胀形变监测结果及空间特征分析可以为管道沿线区域的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原油管道 冻胀 Sentinel-1 INSAR 地理探测器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