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1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采玲 李耀辉 +3 位作者 柳媛普 周甘霖 张铁军 孙旭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1-1193,共13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8个站点L波段探空观测、2016年7月加密探空观测和ERA-Interim边界层高度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观测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08:00(北京时,下同)冬季边界层高度最高;20...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8个站点L波段探空观测、2016年7月加密探空观测和ERA-Interim边界层高度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观测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08:00(北京时,下同)冬季边界层高度最高;20:00春季边界层高度最高,边界层高度从西部到东部有显著降低的趋势。ERA-Interim资料基本能表现出边界层高度的区域分布,但相对于探空观测得到的边界层高度,除夏季20:00外,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边界层高度均偏低。全年平均而言,08:00(20:00)偏低160 m(170 m),其中在08:00(20:00),冬季(春季)偏低最显著。08: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近地层温度和风速相关更加显著;20: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更加显著。2016年7月加密观测资料对比表明,ERA-Interim资料的对流(中性)边界层高度显著偏高;低层稳定度、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偏大可能是造成边界层高度偏高的原因;ERA-Interim资料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偏低,与低层稳定度和近地层温度偏低相关,但其影响因素相对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探空 ERA-Interim资料 大气边界层高度 中国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气候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培都 高晓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2-710,共9页
太阳能对于缓解化石燃料短缺、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大规模布设光伏组件对生态环境及气候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对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地区和局部地区大规模发展... 太阳能对于缓解化石燃料短缺、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大规模布设光伏组件对生态环境及气候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对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地区和局部地区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及气候造成的影响进行总结归纳,分析讨论建设光伏电站对于不同尺度区域环境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建设光伏电站对于不同尺度区域环境的反馈作用并没有统一结论,主要机理是光伏组件的遮蔽作用和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转换导致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进而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生态环境气候的变化,物理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气候的影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作用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生态环境 气候影响 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初始场及陆面方案对青藏高原中东部积雪消融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姜琪 罗斯琼 李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0-443,共14页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本研究使用更为准确的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替换初始场中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积雪数据,对2014年2月17-27日青藏高原中东部一次积雪消融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评估WRF模式中CLM(Commun... 基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本研究使用更为准确的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替换初始场中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积雪数据,对2014年2月17-27日青藏高原中东部一次积雪消融过程进行模拟研究,评估WRF模式中CLM(Community Land Model)、Noah-LSM(Noah land surface model)和Noah-MP(Noah-Multiparameterization Land Surface Model)3种陆面过程方案对该次积雪消融过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3种陆面过程方案均能较好地再现2 m气温、积雪深度和反照率的日变化趋势,但各试验模拟效果有一定差异。气象站点及卫星遥感积雪资料作为初始场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2 m气温平均误差最小,为0.002℃;Noah-LSM陆面过程方案中2 m气温均方根误差(4.01℃)和平均绝对误差(3.30℃)最小,但昼夜温差较观测显著偏小;同时CLM陆面过程方案模拟的积雪深度均方根误差、平均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最小,分别为4.70 cm、-1.25 cm和2.75 cm,但该方案对融雪速率有所高估,导致积雪消融时间被低估。Noah-LSM和Noah-MP陆面方案模拟的融雪速率与观测较为一致。3种陆面过程均能较好地再现积雪消融阶段反照率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反照率日变化细节均有所欠缺。初始场积雪数据使用ECMWF Reanalysis v5(ERA5)数据集时,CLM陆面过程方案表现最优,再现积雪反照率变化特征,日变化特征与观测较为一致;Noah-LSM和Noah-MP陆面过程方案不能再现反照率日内变化,且低估新雪反照率。CLM陆面过程方案能再现积雪消融过程中净辐射逐渐增大的特征,且峰值与观测相近,同时也能模拟出地表与大气,地表与浅层土壤的能量传输。本研究将为青藏高原积雪模拟陆面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WRF模式 陆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4
5
作者 解晋 余晔 +1 位作者 刘川 葛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42,共15页
选取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常规气象观测站点中85个资料连续性较好的站点资料,基于CHEN-WENG感热交换系数方案计算了1981-2014年地表日均感热通量,并用M-K检验法分析了季节平均感热通量和年均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合... 选取中国气象局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常规气象观测站点中85个资料连续性较好的站点资料,基于CHEN-WENG感热交换系数方案计算了1981-2014年地表日均感热通量,并用M-K检验法分析了季节平均感热通量和年均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合经验正交函数法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Pearson相关法,分析了年均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及异常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站点感热通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高原地表感热通量无论在年尺度还是季节尺度上的年际变化都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由下降转变为上升的年份早于夏季和秋季,且夏季上升的幅度是四季中最弱的;1981-2003年间感热通量下降主要与地气温差和平均风速的减小有关,而2004-2014年间感热通量的上升主要与地气温差的显著增大有关。空间上,各站点感热通量的上升或下降并不同步,但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感热通量上升的站点主要位于青海省;感热通量与各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整体上受地表温度影响显著,与地表温度变化呈正相关;与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在年尺度上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在季节尺度上,感热通量与气象因子的季节相关性较好,尤其是夏季,感热通量与降水呈反相关,与日照时数、风速和气温呈正相关,其次是春季,秋、冬季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M-K检验 EOF分析 Pearson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气候模式对未来30年太阳辐射变化的预估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贾东于 李开明 +2 位作者 杨丽薇 高晓清 赵传成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使用CMIP5中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选择中位数集合方案,分别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对2006~2050年全球所有天气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无云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湿度、近地层风速、近地层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进行... 使用CMIP5中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选择中位数集合方案,分别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对2006~2050年全球所有天气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无云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湿度、近地层风速、近地层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进行预估研究。结果表明:1)在RCP8.5情景下,气温的增温率在50°N以北地区最大,达0.12 K/a。同时北半球增温率大于南半球,陆表气温的增温率大于海表气温;2)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中国东南部和欧洲中东部地区的地表太阳直接辐射呈现较大正趋势;3)在所选3个区域中,不同RCP情景下地表太阳辐射均呈现正趋势,其中在RCP8.5情景下法国波尔多地表太阳辐射呈现最大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气候模式 预测 CMIP5 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高分辨率模拟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高艳红 刘伟 曾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64-1376,共13页
陆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陆地表面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受到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作为气候系统的下边界,陆地也深刻地影响着局地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因... 陆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陆地表面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受到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作为气候系统的下边界,陆地也深刻地影响着局地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因此,准确而高分辨率的陆面过程模拟是模拟天气气候事件,进而正确认识天气气候现象的重要前提。然而,现代陆面过程模拟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模式物理过程、地表特征参数、气象驱动数据。本文总结了陆面过程高分辨率模拟,尤其是在高海拔山区模拟的不确定性来源,重点分析了降水数据的非均匀分布特征对陆面过程模拟的重要影响。提出改进陆面过程模式,提供更准确的地表特征参数分布,开展对流允许尺度的动力降尺度研究,可能是改善复杂地形条件降水模拟效果的有效途径,进而准确模拟区域水循环,实现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拟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高分辨率模拟 不确定性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曲地区不同季节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演变耦合关系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冠添 胡泽勇 +7 位作者 孙根厚 杨耀先 谷良雷 付春伟 樊威伟 吴笛 牛瑞佳 罗红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1371,共11页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探讨了该地区干湿季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5月观测期间内受日间净辐射强度变化的影响,对流边界层在晴天较高,为2842 m;阴天较低,为1481 m,强对流天气也可能使其在低层转变成稳定边界层。同时,位于近地层大气的感热和潜热交换为大气边界层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能量支持,位温和比湿垂直廓线能够正确反映出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季节性差异,对流边界层高度在5月最高、10月次之、7月最低,而稳定边界层在7月最高、5月次之、10月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那曲地区 边界层高度 探空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作物下垫面陆气水热交换的模拟研究
9
作者 晋伟 奥银焕 +7 位作者 文小航 李照国 孟宪红 李江林 赵刚 邓明珊 谢丽君 陈自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1-686,共16页
黄土高原农田种植结构的改变对陆面能量和水分交换、区域蒸散发等产生影响,不同作物下垫面复杂的水热耦合机制在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陇东黄土高原2019-2021年共计34个月的观测数据,结合耦合了作物模块的通用... 黄土高原农田种植结构的改变对陆面能量和水分交换、区域蒸散发等产生影响,不同作物下垫面复杂的水热耦合机制在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陇东黄土高原2019-2021年共计34个月的观测数据,结合耦合了作物模块的通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with BGC Biogeochemistry and prognostic crop,CLM5.0-BGCCROP)对黄土高原不同作物下垫面(冬小麦、玉米、苹果林地)的陆面特征进行离线单点模拟,以验证CLM5.0陆面过程模式在黄土高原农田地区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不同作物下垫面土壤温湿度和地表能量通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CLM5.0对土壤温湿度特征的模拟效果较好,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小于2.5℃和0.1 m^(3)·m^(-3),小麦地土壤温度模拟值偏高,玉米地和苹果林地土壤温度模拟存在冷偏差。生长期在旱期的冬小麦造成土壤干燥的程度大于玉米,苹果林地因根系丰富,吸收了更多的土壤水,使土壤整体更加干燥。(2)模拟偏差一部分是由于在模式中将作物下垫面设置为单一作物类型(冬小麦、玉米和苹果林地)时,高估(低估)了(非)生长期作物的叶面积指数,低估(高估)了地表反照率,高估(低估)了净辐射通量,更多(少)的能量转化为感热潜热。(3)另一部分偏差来自于农田不同的作物管理方式,如实际上作物收割后并不完全翻耕为裸土,模式高估了小麦地和玉米地收割后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液态水含量;模式中没有地膜覆盖选项,导致玉米地土壤温度、土壤液态水含量模拟偏低,模拟平均偏差约-1.84℃和-0.058 m^(3)·m^(-3)。(4)冬小麦-玉米混合下垫面模拟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地表能量通量,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模拟平均偏差分别为-6.13 W·m^(-2)、11.46 W·m^(-2)、-1.97 W·m^(-2)。在生长期内,冠层蒸腾作用占主导,随着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感热通量减少,土壤温度降低,潜热通量增加,土壤液态水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5.0陆面模式 不同作物下垫面 蒸渗仪 土壤温湿度 地表能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和碳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琪 文军 +2 位作者 王欣 田辉 王作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674,共8页
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分和热量及碳交换过程是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2013年7月16日至10月19日期间黄河源区麻多湿地下垫面湍流通量涡动相关系统和气象站观测资料中,每月选取3~4天晴天条件下的观测数据,分... 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分和热量及碳交换过程是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2013年7月16日至10月19日期间黄河源区麻多湿地下垫面湍流通量涡动相关系统和气象站观测资料中,每月选取3~4天晴天条件下的观测数据,分析了黄河源麻多湿地-大气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_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近地面能量平衡闭合度。结果表明:黄河源高寒湿地下垫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有日变化过程,日出后水分和热量交换通量逐渐增高,峰值均出现在12:00—16:00(北京时,下同)。在2013年夏季,黄河源湿地下垫面感热通量的最高值出现在9月15:30,达到了150.0 W·m^(-2),潜热通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16:00,达到了300.0 W·m^(-2)。黄河源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以潜热为主,近地面能量的闭合度较差,达到了48.8%。湿地净生态系统的CO_2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呈"U"型曲线,在整个植被生长季节的日变化过程中,日出后湿地系统吸收大气中的CO_2,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为负,中午达负极值,极值为-0.55 mg·m^(-2)·s^(-1),出现在7月21日12:30;夜间下垫面释放CO_2,NEE为正。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O_2交换通量的变化动态范围受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和植被冠层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感热 潜热 CO2交换 能量闭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土壤导热率模型对中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余龙 李振朝 +3 位作者 蒋俊霞 高晓清 周甘霖 芦亚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15-1324,共10页
为了提高模式CLM4.5(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对我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本文利用近30年实况地表温度站点观测资料,开展了Johansen、Côté-Konrad及Lu-Ren三个常用土壤导热率模型对地表温度模拟影响的研究.... 为了提高模式CLM4.5(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5)对我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本文利用近30年实况地表温度站点观测资料,开展了Johansen、Côté-Konrad及Lu-Ren三个常用土壤导热率模型对地表温度模拟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导热率方案均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时空特征,但Lu-Ren方案的模拟误差、均方根误差更小,与实况间的相关性最显著.实况分析表明,近30年来北方地表温度处于快速上升通道中,尤其2003年以来增温趋势更加显著;三种方案均能模拟出这种变化趋势,与实况变化间相关显著,但模拟的增温幅度偏小,其中Lu-Ren方案模拟的变化趋势与实况值最接近.基于Taylor图和降水模拟评估表明,三种方案中Lu-Ren方案模拟效果最好.由此可见,在CLM4.5模式中增加适合我国北方气候模拟的土壤导热率新方案(Lu-Ren方案),提高了CLM模式的模拟效果,促进了该陆面模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5模式 地表温度 土壤导热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半年青藏高原绕流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永莉 左洪超 +4 位作者 高晓清 吕世华 陈伯龙 董龙翔 李立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9-542,共14页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槽和北支脊的强度,然后直观地将南支槽和北支脊强度之差定义为高原绕流强度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高原绕流在冬半年平均(10月至次年4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演变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绕流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期间定常的存在,年际变化明显,冬季最强。全球变暖背景下,各时间段绕流强度的变化与中国西北、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的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在冬季。降水关联性最好的是中国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与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关系明显。探讨各时间段各层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异常场,亚洲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的正压性特征显著,可以很好地解释各时间段高原绕流的异常与中国降水和气温关系。绕流的异常也可能是引发中国冬半年期间高影响天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绕流 北支脊 南支槽 中国降水和气温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影响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文静 罗斯琼 +2 位作者 郝晓华 王景元 王宇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471,共17页
选取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部玛曲、玛多和垭口3个野外站点的观测资料,针对不连续积雪过程,研究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的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积雪高反照率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各季节降雪后净短波辐射减小,净辐射... 选取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部玛曲、玛多和垭口3个野外站点的观测资料,针对不连续积雪过程,研究高原东部不同季节的积雪过程对地表能量和土壤水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积雪高反照率的影响,高原东部地区各季节降雪后净短波辐射减小,净辐射较降雪前减小60%~140%;积雪积累期内感热、潜热及土壤热通量均减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出现负值。春、秋两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三种形式分配;冬季积雪过程中能量以感热和土壤热通量分配为主,潜热通量较小,日均值在10 W·m^(-2)左右;而夏季积雪消融期潜热通量较大,日均值可达80 W·m^(-2)左右。各季节积雪的反复积累和消融过程对大气及土壤均以降温作用为主。秋季降雪后,气温和浅层土壤温度降低,当土壤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土壤提前进入冻结期;而春季降雪后,则可能使得正在发生融化的土壤又再次冻结。冬季晴天积雪过程中,在积雪积累期,积雪对土壤起增温作用,0~20 cm土壤温度日均值升高1~2℃,导致浅层冻结土壤融化,土壤含水量略增加,在消融期,积雪对土壤仍起降温作用;而冬季阴天积雪对土壤均为冷却作用。夏季积雪积累期较短,降雪对土壤同样起明显的降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积雪 积累与消融过程 地表能量通量 土壤水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辐射和水汽压差对黄河源区高寒湿地潜热通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谢琰 文军 +2 位作者 刘蓉 王欣 贾东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4-625,共12页
利用2014年6月1日至8月31日中国科学院麻多黄河源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站(下称麻多站)陆面过程观测试验资料,将大气和地表因素之和作为环境因子探讨其对潜热通量的影响,分析了太阳辐射和水汽压差对黄河源区高寒湿地下垫面潜热通量的影响,... 利用2014年6月1日至8月31日中国科学院麻多黄河源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站(下称麻多站)陆面过程观测试验资料,将大气和地表因素之和作为环境因子探讨其对潜热通量的影响,分析了太阳辐射和水汽压差对黄河源区高寒湿地下垫面潜热通量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化评估(即控制参量)。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和水汽压差对潜热通量的相对大气因素控制平均为0.98和0.02,即太阳辐射是影响潜热通量的相对大气因素控制的主要因子,水汽压差的影响可忽略。(2)太阳辐射和水汽压差对潜热通量的相对地表因素控制平均为0.12和-0.31,前者早晚大,中午小,后者绝对值早晚小,中午大。(3)太阳辐射对潜热通量的绝对总控制平均为0.22,相对总控制平均为1.10。水汽压差的绝对总控制平均为-0.06 W·m^(-2)·Pa^(-1),相对总控制平均为-0.29。(4)太阳辐射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大气因素)影响潜热通量;而水汽压差则主要通过改变湿地地表阻抗的间接作用(地表因素)影响潜热通量。(5)高寒湿地下垫面地-气退耦因子(Ω)平均为0.38,表明高寒湿地与大气间的耦合程度较差,实际情况亦是如此,太阳辐射是影响高寒湿地下垫面潜热通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热通量参数化及其蒸散发研究开辟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黄河源区 潜热通量 太阳辐射 水汽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光伏电站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模型评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天歌 高晓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6-1005,共10页
作为地表水文循环以及能量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蒸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湖泊光伏电站作为一种新的发电形式,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中改变了能量分配,从而也改变了湖面蒸发。本文利用江苏省扬中市营房村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渔... 作为地表水文循环以及能量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蒸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湖泊光伏电站作为一种新的发电形式,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中改变了能量分配,从而也改变了湖面蒸发。本文利用江苏省扬中市营房村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内外观测数据,分析了其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并对主要蒸发模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受到光伏电站遮挡效应的影响,站内的蒸发量小于站外,蒸发量减少了44.9%,秋季蒸发明显大于冬季,白天蒸发远大于夜间;文中评估了3种蒸发模型,其中以质量传输模型模拟效果最好。相关分析表明,湖泊光伏电站日蒸发量与水汽压差、湖气温差和净辐射通量呈显著相关;逐小时蒸发量可以近似为净辐射、10 m风速、相对湿度和湖水温度的线性回归值,线性模型表达为:y=0.08+0.0003R_(n)+0.0754u_(10)-0.0035RH+0.0165T_(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湖泊光伏电站 涡度相关法 模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不同农作物下垫面小气候与蒸散发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丽君 奥银焕 +5 位作者 李照国 孟宪红 王少影 邓明珊 付春伟 晋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912,共14页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雨养农业区,研究不同农田的陆面过程差异对于认识区域陆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甘肃省庆阳市的农田微气象和蒸渗仪观测数据,分析了苹果、玉米、小麦三种农作物的小气候和蒸散发...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雨养农业区,研究不同农田的陆面过程差异对于认识区域陆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甘肃省庆阳市的农田微气象和蒸渗仪观测数据,分析了苹果、玉米、小麦三种农作物的小气候和蒸散发特征差异;结合相关分析与敏感性分析,探讨了不同作物下垫面蒸散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长季苹果地的温度、地气温差较小;玉米地相对湿度高于小麦地,冠层内最显著;玉米地反照率全年都较小,但在5月由于地膜覆盖明显增大,并且其年均净辐射明显低于苹果地和小麦地;(2)蒸散发量日变化规律基本遵循生长中期>生长初期>成熟期,生长中期玉米的蒸散发最大,最高达到4.9 mm·d^(-1),小麦地全年日蒸散发量小于3 mm·d^(-1);整个生长季内,苹果地日蒸散发量变化最大,小麦地较为稳定;(3)净辐射是苹果地和玉米地生长季蒸散发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但对小麦地的影响相对较小;三地生长季蒸散发对于饱和水汽压差的敏感性均小于非生长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田小气候 蒸渗仪 蒸散发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产品的华东地区夏季陆气相互作用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昝雨露 高艳红 +1 位作者 蒋盈沙 苏培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700,共14页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LUCC)通过影响局地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局地天气和气候。为探究LUCC产品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套LUCC产品,包括USGS、Landsat和MODIS,模拟研究不同LUCC...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LUCC)通过影响局地陆面过程及陆气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局地天气和气候。为探究LUCC产品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了三套LUCC产品,包括USGS、Landsat和MODIS,模拟研究不同LUCC产品对华东地区土壤和近地面温度、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LUCC产品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主要在城市、农田和以草地、森林为主的自然植被。与USGS产品相比,Landsat和MODIS产品的城市和森林面积分别增加了2%和15%以上,农田面积则减少了17%左右。模拟结果表明,Landsat和MODIS产品的城市面积增加导致该区域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增加,感热通量分别增加了28.1 W·m^(-2)、68.3 W·m^(-2),潜热通量分别减少了28.3 W·m^(-2)、81 W·m^(-2),这使得2 m气温增加了1.5℃左右,相对湿度减小了约9%。USGS产品中的农田和草地在Landsat和MODIS中改变为森林也使得土壤温度、湿度和近地面能量通量、温度和湿度的空间分布随之产生变化,但相比于城市面积改变导致的变化较为复杂。此外,不同LUCC产品之间的城市面积变化对土壤温度、湿度和近地面能量通量、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要大于农田和自然植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后,对比三个试验模拟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2 m气温和相对湿度结果与GLDAS(the 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或站点观测资料的相关性、均方根误差、平均偏差和认同指数可以发现,使用更准确、细致的Landsat产品的模式对近地面气象条件的模拟性能要优于USGS和MODIS产品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WRF模式数值模拟 城市扩张 陆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模式砾石参数化在BCC_AVIM陆面过程模式中的应用及检验
18
作者 马翠丽 吕世华 +3 位作者 潘永洁 张少波 李照国 姚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2-1245,共14页
考虑砾石(砾径大于2 mm)对陆面过程的作用,利用青藏高原玛多站实测资料检验陆面模式砾石参数化方案对BCC_AVIM陆面过程模式土壤水热模拟的影响。结果发现,砾石改变了土壤质地的组成,造成土壤中水热基本参数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导水率和... 考虑砾石(砾径大于2 mm)对陆面过程的作用,利用青藏高原玛多站实测资料检验陆面模式砾石参数化方案对BCC_AVIM陆面过程模式土壤水热模拟的影响。结果发现,砾石改变了土壤质地的组成,造成土壤中水热基本参数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导水率和土壤导热率,最终影响土壤温湿度的模拟。利用玛多站实测数据,对比新旧方案,发现新方案减小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减小了模拟结果的绝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增大了土壤温湿度模拟的相关系数,改善了原模式土壤水热模拟性能,尤其是深层土壤含水量的模拟效果提升明显。同时,新方案减小了浅层土壤含冰量的模拟,增加了深层土壤含冰量的模拟,增大了积雪覆盖率和积雪深度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参数化 BCC_AVIM陆面模式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热变化对东亚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万云霞 张宇 +1 位作者 张瑾文 彭艳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82,共10页
利用1979-2009年NCEP/CFSR全球大气边界层高度(PBLH)、感热通量月平均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东亚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和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两个要素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大气边界层高度东部增高、西部降低,... 利用1979-2009年NCEP/CFSR全球大气边界层高度(PBLH)、感热通量月平均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东亚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和感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两个要素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大气边界层高度东部增高、西部降低,而冬季则与夏季相反。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感热有减少的趋势,其余地区以增加为主;冬季东部地区及新疆西部感热减少,其余地区感热增加。夏季奇异值分析第一模态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感热通量减少时,相应地区的PBLH降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感热增加时,相应地区的PBLH增加。该空间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藏高原、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PBLH变化主要受地表加热影响,且年代际变化显著。夏季奇异值分析第二模态表明当青藏高原南侧、华北的感热增加(减少)时,相应地区的PBLH升高(降低),该空间型年际变化较显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边界层高度及感热在高原主体及其南侧分布的差异。冬季奇异值分析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在我国东西部反相变化的分布;冬季奇异值分析第二模态表现为华北和华东地区与其余地区反相相关的分布。冬季两个空间型均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青藏高原及其南侧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部分地区,PBLH变化主要受地表加热的影响,而在东部季风区,感热变化仅是影响PBLH变化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大气边界层高度 感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HighResMIP模式对青藏高原东坡暖季降水的模拟评估
20
作者 杨周 杨显玉 +2 位作者 吕雅琼 孟宪红 文军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7-891,共15页
为了评估高分辨率模式间比较计划(HighResMIP)中的模式对青藏高原东坡暖季降水的模拟能力,本文选取了其中16个具有不同分辨率的模式,并结合CN05.1数据集,对青藏高原东坡暖季(5-9月)降水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对比分析多个模式的输出结果... 为了评估高分辨率模式间比较计划(HighResMIP)中的模式对青藏高原东坡暖季降水的模拟能力,本文选取了其中16个具有不同分辨率的模式,并结合CN05.1数据集,对青藏高原东坡暖季(5-9月)降水进行了全面评估。通过对比分析多个模式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各模式在捕捉降水时空变化特征、降水强度以及与地形相关的降水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发现,高分辨率气候模式在模拟青藏高原东坡全年及暖季降水空间分布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但不同模式之间的模拟结果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模式(CMCC-CM2-HR4、CMCC-CM2-VHR4、FGOAL-f3-H)的年平均降水呈增长趋势,与观测结果一致,而其余模式则表现出稳定或减少趋势。此外,模式在降水频率和强度的模拟上仍存在明显不足。对比高分辨率组和中低分辨率组,所有模式均系统性低估弱降水事件(<1 mm∙d^(-1)),同时高估强降水事件(>4 mm∙d^(-1))发生频率。中低分辨率组模拟的青藏高原东坡降相位模拟相较观测结果存在约30天的系统性偏差。相比之下,高分辨率组在降水频率的模拟表现优于中低分辨率组。综合降水的时间分布、频率及模式评分,ECWMF模式的模拟效果较好,而FGOAL-f3-H模式存在显著的负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暖季降水 高分辨率模式 HighResMIP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