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CC_AVIM陆面潜热通量参数化方案敏感性研究
1
作者 林赵钰 张宇 +3 位作者 吴统文 苏有琦 王少影 马湘宜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2-1368,共17页
BCC_AVIM模式在陆面潜热通量模拟中忽略了分子扩散速率、植被凋落物以及干燥表层厚度对水汽传导率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陆面潜热通量模拟考虑了上述详细的物理过程,并研究这些过程对模拟的影响。考虑的物理过程主要包括:(1)分子经土... BCC_AVIM模式在陆面潜热通量模拟中忽略了分子扩散速率、植被凋落物以及干燥表层厚度对水汽传导率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陆面潜热通量模拟考虑了上述详细的物理过程,并研究这些过程对模拟的影响。考虑的物理过程主要包括:(1)分子经土壤孔隙到干燥表层的扩散速率以及植物凋落覆盖物对水汽传导的影响(下称S-Z方案);(2)土壤干燥表层厚度对水汽传导的影响(下称S-L方案);(3)综合考虑S-Z方案与S-L方案中的物理过程对水汽传导的影响,下称SZ-SL方案。为更好地研究其在不同下垫面的敏感性,选取了平坦均匀的高寒草甸玛曲站和地形复杂的川南林区四峨山站观测资料对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下:(1)BCC_AVIM模式能较好再现四峨山站和玛曲站土壤温湿度、感潜热通量等要素的变化趋势,但模拟值与实测值存在一定程度偏差;(2)在BCC_AVIM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更详细的物理过程,两个站点的潜热通量模拟值得到了显著改善,其中S-Z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四峨山站皮尔逊相关系数(R)由0.68提升至0.74,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降低10.7%,均方根误差(RMSE)减少4 W·m^(-2);玛曲站R由0.15提升至0.62,MAPE降低5.7%,RMSE减少11.2 W·m^(-2);(3)两个站点土壤温湿度模拟结果显示,相较于原有方案,考虑更详细的物理过程后的方案,升高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模拟值,增强了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其中S-Z方案为两个站点土壤温度模拟最佳方案,S-L方案为四峨山站土壤湿度模拟最优参数化方案,SZ-SL方案为玛曲站土壤湿度模拟最优参数化方案;(4)通过考虑了更详细的物理过程,不仅显著提高了潜热通量的模拟准确度,同时也增强了对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但感热通量的改善程度仍然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C_AVIM模式 潜热通量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偏差校正方法在青藏高原夏季CMIP6降水数据订正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雨萌 赵林 +3 位作者 李照国 王少影 马媛媛 孟宪红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共16页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8个模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并从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两方面评估了校正前后的CMIP6数据以及单个模式在1979-2... 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18个模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数据进行了偏差校正,并从平均降水和极端降水两方面评估了校正前后的CMIP6数据以及单个模式在1979-2014年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该校正方法高度依赖于用于偏差校正的ERA5再分析数据在研究区域的质量,尽管偏差校正后的青藏高原夏季平均降水的误差和误差率上有所改善,但在年际时间变化特征方面却不如偏差校正前的数据。大多数CMIP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1979-2014年青藏高原上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增的平均降水空间变化特征。偏差校正前的降水数据在高原上会出现显著的高估,误差率为60.4%,经过偏差校正后的数据相对观测数据误差降低,误差率为-13.9%,并且偏差校正后的数据与ERA5的平均误差仅为0.003 mm·d^(-1),与ERA5的空间相关性高达0.999。空间趋势方面,观测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在1979-2014年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只有东缘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偏差校正前后的数据都能够大致刻画出这一空间分布特征,然而,未经偏差校正的大多数单个CMIP6模式与ERA5的空间相关系数未超过0.5。与由独立观测降水数据的年际变化特征相比,偏差校正前的数据高估了高原上的降水量,而偏差校正后的数据相比观测结果则偏低。通过确定95%分位阈值选取了极端降水个例,其集合平均极端降水空间分布与年平均降水类似,也呈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部分CMIP6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这一特征,如MRI-ESM2-0(The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2.0)和ACCESSCM2(Australian Community Climate and Earth System Simulator Climate Model Version 2),与观测结果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和0.821。但偏差校正后的数据在空间相关性方面下降,由偏差校正前的0.861降为0.730,未能准确刻画高原极端降水阶梯式递增的特点。偏差校正后的极端降水数据误差分布与偏差校正前相似,偏低区域主要集中在高原南部腹地和东部。进一步的极端降水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观测结果与CMIP6降水数据均显示1979-2014年期间极端降水贡献率变化趋势不明显。单个CMIP6模式中,EC-Earth3-Veg(European Community Earth-Vegetation model version 3)和EC-Earth3(European Community Earth Model version 3)及CanESM5(The 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version 5)在多个统计评估指标上排名靠前,展示出较好的模拟能力;IPSL-CM6A-LR(Institut Pierre-Simon Laplace Climate Model 6A Low Resolution)在平均降水误差和极端降水的误差指标上表现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偏差校正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适用性评估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冯波 孟宪红 +4 位作者 杨显玉 邓明珊 赵林 李照国 尚伦宇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8,共14页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为生态、水文和气候等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预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然而,目前的气候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在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地区。本文利用Detrended分位数映射(Detrended Quantile Mapping,DQM)...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为生态、水文和气候等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预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然而,目前的气候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在地形复杂的青藏高原地区。本文利用Detrended分位数映射(Detrended Quantile Mapping,DQM)与Delta分位数映射(Quantile Delta Mapping,QDM)方法,基于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对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在青藏高原模拟效果较好的8个模式进行校正并对校正前后模式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校正方法均订正了模式的模拟偏差,且两种方法对于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订正效果较为一致。基于QDM偏差校正后的模式集合平均结果对青藏高原未来(21世纪前期:2015-2057年;21世纪后期:2058-2100年)的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大气干燥度以及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预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加剧,其中青藏高原东南部增强最为显著,极端高温事件随辐射强迫的增加而增强;极端低温事件减少,在高排放情景下(SSP370和SSP585)21世纪后期基本不出现。未来,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和饱和水汽压差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的增加并不足以减缓大气干旱。其中,夏季大气干燥度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为全年的1.3~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模式 偏差校正 青藏高原 极端气候事件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青藏高原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特征
4
作者 张欢 胡泽勇 +4 位作者 于海鹏 吴浩杰 程姗岭 王冠添 樊威伟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6-1156,共11页
青藏高原夏季风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影响着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能量和水分循环。本文利用1980-2020年间的JRA-5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GPCC逐月降水资料,结合高原季风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和动力诊... 青藏高原夏季风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影响着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能量和水分循环。本文利用1980-2020年间的JRA-5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GPCC逐月降水资料,结合高原季风指数,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和动力诊断,从降水、大气环流、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青藏高原夏季风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对水汽输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降水的角度分析,高原夏季风偏强(偏弱)时,高原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偏少),印度北部地区降水偏少(偏多)。(2)从水汽输送角度分析,高原夏季风偏强时,印度中部存在异常反气旋环流,高原南侧存在异常西风气流,高原上空水汽输送是由西风带水汽通道所主导。(3)从水汽收支角度分析,高原夏季风偏强(偏弱)时,高原南边界和西边界的水汽输入量增加(减少),北边界水汽输入量减少(增加),区域净水汽收支随之增加(减少)。(4)进一步研究发现,高原夏季风对水汽辐合/辐散的影响主要由风的动力项贡献所主导的,而水汽平流的热力项贡献较小。本文研究结果对于精细化认识青藏高原水汽收支和输送过程及其影响水循环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原夏季风 水汽输送与收支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