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19年中国北方沙区太阳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19
1
作者 刘淳 任立清 +6 位作者 李学军 贾冰 鱼腾飞 张成琦 肖建华 赵春彦 朱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3-1223,共11页
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地表植被稀疏,非常适于太阳能资源开发。然而目前针对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的评估仍然较少。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沙区(含沙漠、沙地、戈壁和盐碱地)46个太阳辐射站和189个常规气象站数据,基于极端梯度提... 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地表植被稀疏,非常适于太阳能资源开发。然而目前针对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的评估仍然较少。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沙区(含沙漠、沙地、戈壁和盐碱地)46个太阳辐射站和189个常规气象站数据,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估算了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总辐射量年、季和月的时空分布并进行太阳能资源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沙区1990-2019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为2927.90 h和5888.39 MJ·m^(-2),且以分别以22.48 h·(10a)^(-1)和8.66 MJ·m^(-2)·(10a)^(-1)的速率减少,但这种趋势并不显著(p>0.05)。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东西低中部高的特点,青海和甘肃河西的沙区总辐射量最高,在6300 MJ·m^(-2)以上,东北地区的沙地总辐射量最低,不足5300 MJ·m^(-2)。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太阳总辐射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最低。总体上看,青海和河西走廊西部沙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其他沙区较丰富,但就太阳能资源稳定度而言,仅青海、河西走廊南部沙区为较稳定,其他沙区为欠稳定或一般。因此,青海和甘肃河西沙区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最大,应加大对该区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投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沙区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沙区 总辐射量 时空分布 资源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来祁连山极端气温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吕越敏 李宗省 +5 位作者 冯起 李永格 袁瑞丰 桂娟 李宗杰 张百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9-970,共12页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CCl/CLIVAR气候变化检测监测和指数专家小组(ETCCDI)所推荐的12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祁连山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数以祁连山中部和...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CCl/CLIVAR气候变化检测监测和指数专家小组(ETCCDI)所推荐的12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祁连山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暖指数以祁连山中部和东部为较小变暖幅度区,向外围递增,极端气温冷指数的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递减。相较暖指数,冷指数变暖幅度更大;夜指数变暖幅度大于昼指数,这与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具有一致性;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冰冻日数、霜冻日数显著减少,减少幅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祁连山南部。1985年后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祁连山加速变暖,2000年后变暖趋势有所减缓,2010年后变暖幅度大幅增加。海拔越高,极端气温指数的变暖幅度越大,高海拔区(>2500 m)极端气温冷指数变化明显,低海拔区(<2500 m)极端气温暖指数变化明显。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热带北大西洋指数(Tropical Northern Atlantic Index,TNA)、热带南大西洋指数(Tropical Southern Atlantic Index,TSA)、北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指数(North Tropical Atlantic Index,NTA)、加勒比地区海温指数(Caribbean Index,CAR)对祁连山极端气温暖指数的影响强于极端气温冷指数,中热带太平洋海温(Nino 4)主要影响极端气温冷指数,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dex,SCSSMI)主要影响极端气温暖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气候变化 极端气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高寒内流区升温特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文德 王昱 +4 位作者 李宗省 李宗杰 张百娟 桂娟 薛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9-761,共13页
基于高寒内流区26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高寒内流区近49年升温特征,结果表明:(1)1969-2017年,高寒内流区整体暖化。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 基于高寒内流区26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趋势法、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高寒内流区近49年升温特征,结果表明:(1)1969-2017年,高寒内流区整体暖化。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是年平均最高气温的1.5倍。空间上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2)极端气温指数暖化趋势明显,生长季长度、极端气温暖指数以及一些冷指数(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在高寒内流区北部增暖幅度较大,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在高寒内流区西南部、南部增温明显。暖指数和生长季长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而一些冷指数(冷昼日数和冷夜日数)、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和气温日较差的斜率多年来呈下降趋势。(3)冷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暖指数的增大幅度,夜指数的减小幅度大于昼指数的增大幅度。(4)高寒内流区极端高温指数(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和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受海拔影响较大;极端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区;极端气温随着大西洋副高强度增加、面积增大、脊线指数偏大,北界指数偏大,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强度加大呈增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特征 极端气温指数 环流指数 高寒内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土壤可溶性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崔乔 李宗省 +2 位作者 张百娟 赵越 南富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00-1712,共13页
土壤中的活性碳氮作为土壤碳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冻融作用对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影响深刻,且气候变化将调控冻融作用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然而,针对冻融作用对气候变化的... 土壤中的活性碳氮作为土壤碳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冻融作用对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的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影响深刻,且气候变化将调控冻融作用对土壤碳氮的影响。然而,针对冻融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的研究较少。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冻融作用对土壤中活性碳氮含量的影响机制,运用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数据整合分析,综述了在降水量和温度变化下冻融作用对土壤中活性碳氮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冻融作用提高了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比,降低了硝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2)冻融作用对土壤中可溶性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效应随着降水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对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效应随着降水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减弱。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影响了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降水量和温度的增加增强了冻融作用对高纬度和高海拔区土壤中可溶性碳氮的影响,却不利于微生物量碳氮的储存。土壤活性碳氮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冻融作用对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活性碳氮对当前气候变化的反馈,为应对冻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土壤可溶性碳氮 微生物量碳氮 降水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酸雨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5
作者 王烈福 宋玲玲 +6 位作者 蔡玉琴 李永格 吕越敏 袁瑞丰 桂娟 李宗杰 李宗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6-1393,共8页
通过对2010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长江源区402个降水样品的pH值、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以及降水量和风速的分析,特别是对14次酸雨事件的重点分析,运用HYSPLIT模型来探讨长江源区酸雨的来源。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出现... 通过对2010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长江源区402个降水样品的pH值、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以及降水量和风速的分析,特别是对14次酸雨事件的重点分析,运用HYSPLIT模型来探讨长江源区酸雨的来源。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出现了酸雨,且pH值小于6.5的降水占总降水次数的61.69%,长江源区已经受周边地区污染源的严重影响;(2)采样期间,长江源区的pH值的变化范围为4.0~8.57,平均值为6.37。EC的变化范围为5.2~124.4μs·cm-1,平均值为27.59μs·cm-1,pH值在四季中的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EC的大小顺序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3)长江源区的酸雨主要受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致使酸雨发生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工业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穿越青藏线的各种车辆的汽车尾气为长江源地区增加了额外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酸雨 后向轨迹 特征及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