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2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绍民 徐自为 +5 位作者 黄晓东 周纪 孙义博 陈莹莹 晋锐 徐同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60,共10页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023年立项的项目“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2023YFF1303500)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指标与创新点等。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瞄准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高精度、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研制极端生态环境(高寒、干旱)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6套,研建极端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1套,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研制设备野外测试和示范应用。项目将满足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现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极端生态环境野外台站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生态环境 水循环 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系统 野外测试与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兴林 司建华 +5 位作者 王军德 雒天峰 程玉菲 周冬蒙 杨杨 伊丽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0年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RSEI均值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大面积的差和较差转化为大面积的中等和良好。气候和地形对RSEI分布有正向影响,城市化对RSEI分布有负向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对RSEI为先负向后正向。气候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城镇化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结论】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及相应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结构方程模型 洮河流域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科技工作者的文化类型数据集
3
作者 王肖波 徐中民 赵雪茹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222-236,共15页
当代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中,更好体现文化因素作用的需求日益显著。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研究中,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服务,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都是构建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体系和环境治理的关键。Mary Douglas的文化理论为人类的文化... 当代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中,更好体现文化因素作用的需求日益显著。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研究中,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服务,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都是构建生态系统综合服务体系和环境治理的关键。Mary Douglas的文化理论为人类的文化偏好判定提供了有效的视角,使得地理学者、生物多样性专家、人类社会学家及管理决策者等在文化问题上的合作越来越普及。根据该理论,本调查构建了包含自然感知、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处理以及自我反思等4个方面共40个选题的判定问卷,围绕个人主义、等级主义、平等主义及宿命论等4个文化类型于2019年5月和10月,面向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科技工作者开展两步调查工作。第一步预测试邀请10位不同岗位的科技工作者参与答题与自评,并邀请了9位掌握或已学习文化理论且认识所有预测试被试者3年及以上的评定专家参与问卷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问卷有高度一致性、可靠性和内容效度,其中被试自评的一致率为0.9,标度一致性的Kappa系数为0.861。第二步网络调查面向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某单位,共收集了181条数据,其中有效数据160条。数据质量评估的一致率为0.762,Kappa系数为0.623,表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科学院西部地区的科技工作者中,等级主义和平等主义分别占47%和45%,个人主义者占6%,宿命论者为2%。通过本数据集,还可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岗位的科技工作者的文化类型和工作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论 文化类型 科技工作者 调查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4
作者 张强 黄建平 +9 位作者 杨金虎 管晓丹 于海鹏 朱飙 张红丽 韩东亮 闫昕旸 张国龙 杨泽粟 曾剑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9-715,共17页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 进展与展望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5
作者 苏文 郭学兵 +10 位作者 初玉 樊博 姬洪飞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罗永清 热普开提 王小亮 吴瑞俊 杨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日益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数据共享不足与实测数据相对缺乏是造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六省区的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长期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质量控制后,采用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生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11个站点2005-2020年各类长期观测样地的表层(0-20 cm)和剖面分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以期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壤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观测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冰鑫 王鹏龙 +3 位作者 王勤花 王宝 高峰 赵雪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之重要支撑,亦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内容。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判断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是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之重要支撑,亦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内容。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判断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是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梳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演变,分析全球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科研产出,阐述了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地球大数据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趋势、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以及基于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化实施和监测评估等方面的进展,构建了面向SDGs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未来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文献计量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文献分析与主要研究领域特点
7
作者 王世金 强文丽 +2 位作者 陆志波 李春兰 秦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 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是研究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口、生计、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关联。该学科主要关注冰冻圈区人类活动、人类如何适应冰冻圈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1)对1970—2024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原住民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关键词关联度也最高,可持续发展、文化、气候变化适应、社区、健康紧随其后,这些关键词具有显著地位,是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关键词聚类形成“气候变化适应、政治、可持续发展、原住民、航道、健康、食物安全、资源、文化和旅游”10个最具代表性的集群。(3)1990—2020年间,北极地区人口数量呈小幅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地区呈增长态势,受冰冻圈环境限制,人口跨区域迁徙较弱。(4)冰冻圈文化以海猎、狩猎、游牧传统文化为主,宗教以原始多神教为主,民族及其语言多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5)环北极冰冻圈地区以传统驯鹿和渔业活动为主,矿产-油气资源开发主要由企业运营,海冰减少促进了环北极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青藏高原冰冻圈区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6)冰冻圈旅游机遇与风险并存。气候变暖使冰冻圈旅游舒适度增加,环北极旅游可达性也在增强,但是中低纬地区冰雪资源受变暖影响显著,已危及滑雪旅游可持续性。(7)极地冰盖和海冰消融加速,增强了极地资源的可获取性。因涉及多国利益,各国都意图拓展领土或势力范围,获取更多资源,致使大国间博弈不断加强。中低纬冰冻圈地缘政治问题主要聚焦于“水冲突”。鉴于气候变化对冰冻圈人文地理环境影响显著,未来应多关注冰冻圈区原住民生计与福利水平提升、冰冻圈区原住民民族自治、极地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3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圈 人文地理 环境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带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岳奕帆 赵文智 +1 位作者 刘任涛 李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67-9080,共14页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评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依据,也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宁夏荒漠草原带人工绿洲、旱作农田、荒漠草原、流动沙地并存,加上黄河及其沿岸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观相对完整,是研究多种生态系统耦合... 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评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依据,也是衡量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宁夏荒漠草原带人工绿洲、旱作农田、荒漠草原、流动沙地并存,加上黄河及其沿岸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观相对完整,是研究多种生态系统耦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典型区域。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带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2000—2020年Landsat地表反射率图像进行像元间优化重构,计算了区域湿度(WET)、绿度(NDVI)、干度(NDBSI)、热度(LST)四个分量指标,利用土地分类数据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指标加权耦合,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在长时序尺度下对研究区域生态状况进行监测,并明确影响IRSEI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前两主轴累计贡献率为84.66%,其中NDVI与WET是PC1主要贡献因子;ESV是PC2的主要贡献因子。IRSEI的评价分析中引入ESV减少了分量指标在PC1的聚集现象,将分量指标分散有效反映了IRSEI的多样性。(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3)2000—2020年IRSEI指数均值范围为0.546—0.598,呈现单峰型波动增加趋势,增长率为7.42%。2000—2020年,面积变化由中等与较高级为主转变为较高与高等级为主,其中高等级面积增长率达到84.79%。(4)降水是影响IRSEI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整体驱动因素上:降水>人口密度>温度>土地利用强度>经济生产总值。海拔则是通过影响气候因子进而间接影响了IRSEI指数。研究评价了2000—2020年宁夏荒漠草原带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机制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荒漠化及其恢复过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郑成卓 李玉强 +4 位作者 王旭洋 王立龙 姚博 卢建男 李宝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9-1069,共11页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地退化的响应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地退化的响应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土壤动物对土地荒漠化的响应及其在荒漠化土地恢复中的作用等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环境、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特征影响土壤动物群落;不同土壤动物类群(线虫、螨类、蚂蚁和甲虫)对土地荒漠化的响应存在差别;自然恢复和人工植被建设恢复均可促进土壤动物多样性恢复;土壤动物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周转、以及生态指示作用,在生态恢复中发挥作用。针对未来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实行室内微缩实验与野外控制实验相结合并长期监测,整合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开展荒漠化对土壤动物的多因素分析研究;2)开展生态退化和恢复措施对土壤动物多维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重点关注群落内性状变化对荒漠化的响应机理,从而为极端干旱环境中土壤动物适应性维持机制与群落构建机制提供新证据;3)探索荒漠土壤动物多样性丧失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机理,及其在生态系统多服务性应用价值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效果评估及精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重视荒漠化土地生态恢复过程及其措施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荒漠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功能维持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 土地荒漠化 生态恢复 生态功能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语义描述框架
10
作者 李慧佳 祝忠明 杨丽娜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1,共11页
文章构建一个多层级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元数据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分为数据层、关联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承担证据资源的标准化描述、语义关联构建和应用支持的任务。文章剖析当前主流的元数据描述框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 文章构建一个多层级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元数据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分为数据层、关联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承担证据资源的标准化描述、语义关联构建和应用支持的任务。文章剖析当前主流的元数据描述框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证据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实践 证据资源 语义描述框架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拼凑视角下祁连山生态旅游廊道构建与虚拟旅游流响应
11
作者 蔡仕丹 周宏 +6 位作者 任珩 杨荣美 李婷 朱馨锐 高媛 李海艳 张蓉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23-5735,共13页
构建适应区域资源本底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生态旅游廊道对协同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发挥旅游价值意义深远。立足旅游地域特征与基础设施条件,从资源拼凑视角切入,以祁连山片区为案例地,综合应用ArcGIS和网络游记数据构建廊道并验证资源拼凑... 构建适应区域资源本底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生态旅游廊道对协同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发挥旅游价值意义深远。立足旅游地域特征与基础设施条件,从资源拼凑视角切入,以祁连山片区为案例地,综合应用ArcGIS和网络游记数据构建廊道并验证资源拼凑对生态旅游廊道构建可行性。结果表明:祁连山生态旅游廊道由16个源地和36个区段构成,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循环型网络特征,生态旅游廊道服务与设施成熟度以湟中、大通两大县区中心向外辐射衰减,构建了湟中-德令哈线、天祝-肃南线2条较成熟生态旅游廊道以及湟中-大通-肃南线、湟中-海晏-肃南线、湟中-大通-德令哈线3条潜在生态旅游廊道。基于2015—2023年数据提取2条热点旅游路线,其中廊道与旅游路线重合度为42.57%,成熟廊道湟中-德令哈线与热点旅游路线2高度重合。经多年数据验证,结果可为区域旅游线路打造与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廊道 构建 阻力分析 旅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内陆区季风-西风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生春 苏靖茸 +1 位作者 彭小梅 田全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5-1363,共9页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存在季风和西风两个气候变化模态,是季风-西风交互作用影响区。对该区域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季风、西风区及其边缘活动带界定、...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存在季风和西风两个气候变化模态,是季风-西风交互作用影响区。对该区域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季风、西风区及其边缘活动带界定、器测和代用指标的两大环流气候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进展,认为今后需加强对西风模态及其与季风交互作用、区域界定、高分辨率大时空尺度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以期推动区域全球变化响应及其动力机制等学科领域发展,为西北干旱区区域沙漠化治理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带 东亚季风边缘区 西北干旱内陆区 季风-西风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通用型开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比研究——以Zenodo和Science DB为例
13
作者 贺郝钰 侯春梅 +2 位作者 孙力炜 迟秀丽 叶喜艳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2期193-200,共8页
通过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学科通用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Zenodo和ScienceDB的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功能、服务、社区协作等方面的异同,并提出其各自的优势和潜在的改进空间。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科研数据平台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促... 通过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多学科通用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Zenodo和ScienceDB的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功能、服务、社区协作等方面的异同,并提出其各自的优势和潜在的改进空间。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科研数据平台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促进科学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利用,从而为科学研究的进步做出贡献。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深入探讨了Zenodo和ScienceDB在数据存储、共享机制、用户界面设计、技术支持、社区互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分析过程中,详细对比了两个平台的数据提交与描述、元数据要求、数据服务、数据统计和社区服务等多个方面,以评估它们在科研数据管理领域的服务能力与特色。Zenodo以其友好的用户界面、灵活的技术架构和强大的社区功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ScienceDB则凭借其对FAIR原则的遵循和对数据治理的重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数据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持。两个平台各有优势,但也存在改进空间。Zenodo可以进一步强化数据的本地化服务,ScienceDB则可以借鉴Zenodo在社区管理的经验,提升用户体验。最终,两个平台的持续发展和优化将共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知识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Zenodo ScienceDB 多学科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基于中国东部样带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何念鹏 张佳慧 +12 位作者 刘聪聪 徐丽 陈智 刘远 王瑞丽 赵宁 徐志伟 田静 王情 朱剑兴 李颖 侯继华 于贵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359-6382,共24页
性状(Trait)或功能性状(Functional trait)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进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可量度的特征,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或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功能性状的研... 性状(Trait)或功能性状(Functional trait)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和进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可量度的特征,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或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手段。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物种水平的植物叶片和根性状的研究领域;然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复杂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自身的多种性状间及其不同生物间性状的相互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需要跨学科、系统性、集成式地调查和研究。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开展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性状的综合测定;基于其核心的研究结论并适当整合NSTEC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能给性状研究提供新的调查模式和分析思路。沿NSTEC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3700km样带选取了9个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在群落结构调查基础上对群落内所有植物种类(总计1177物种)开展了系统性的性状测定(叶-枝-干-根多元素含量,叶片形态性状-气孔性状-解剖性状-叶绿素含量-多元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细根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多元素含量等),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土壤有机质结构与组成、土壤碳氮周转及其温度敏感性等参数。基于上述数据,不仅按传统途径系统性地探讨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种性状的纬度变异规律与影响因素;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科学地将器官水平测定性状推导至天然森林群落水平"科学难题,并从多个性状角度建立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性状与功能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性状网络"和"生态系统性状"概念,以其更好地用于揭示自然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验证和发展生态学理论、探讨多种性状间协同(权衡)的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机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希望通过解决性状尺度拓展的技术难题,未来将传统性状研究拓展至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并与高速发展的宏观观测手段(遥感观测、通量观测、模型模拟)有机结合,使性状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带 生态系统 性状 宏生态学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性状网络 生物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暴雨水汽输送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5
作者 钱正安 蔡英 +3 位作者 宋敏红 吴统文 周建琴 栾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7-590,共14页
为突破中国西北旱区水汽输送分析分歧大、难深入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剖析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先重点分析、评述了西北核心旱区夏秋季及晚春暴雨的水汽源地、水汽输送路径和模型的研究进展,也指出仍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区范围... 为突破中国西北旱区水汽输送分析分歧大、难深入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剖析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先重点分析、评述了西北核心旱区夏秋季及晚春暴雨的水汽源地、水汽输送路径和模型的研究进展,也指出仍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区范围大,地形分隔明显,不同季节各地的降水环流变化也大,各地的水汽源地等差异大是合理的,应分区分季节分别研究。(2)先就西北区东、西部分别简洁地总结了该两区夏季主雨、主干旱的盛行组合环流型。(3)在夏秋季我国东部、河西走廊地区先后相继出现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西伸、偏东风等特定有利流型下,台海水汽能借助西伸副高南侧的东南风急流等三支急(气)流,沿一逆"之"字形路径,被接力输送到西北核心旱区,再与北方槽冷空气交绥致雨。即核心旱区的主要水汽源地在台海区,其水汽输送动态过程详图也被构建。那是核心旱区夏秋暴雨水汽输送的主要型态之一。(4)在春季,特别是晚春,若孟湾、我国东部及河西分别相继出现孟湾西南气流、晚春南下弱冷高压阻挡及河西偏东风流型背景下,孟湾水汽亦能借助孟湾西南急流等三支急(气)流,沿环绕高原东边缘的半圆形路径,被"三棒接力"输送到核心旱区致雨。即:孟湾也是影响西北核心旱区春季,特别是晚春暴雨的另一重要水汽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核心旱区 水汽源地和路径 台海地区 副高西伸 三支急(气)流接力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特征沿干旱梯度时空格局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监测数据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玮 王新兴 +9 位作者 杨昊天 杨荣 叶学华 刘新平 曾凡江 马健 李向义 高永平 刘宇 于秀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82-3591,共10页
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缓解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碳氮特征沿干旱梯度的时空规律及其对... 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支撑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缓解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碳氮特征沿干旱梯度的时空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空间上,典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随着干旱加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减少,土壤有机碳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降低,而土壤全氮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增加,土壤有机碳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时间上,2005—2018年,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速率沿干旱梯度表现出由负转正的增加趋势,其中,干旱区呈减少趋势,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呈增加趋势,鄂尔多斯站和沙坡头站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土壤碳氮特征对降水量增加的敏感性沿干旱梯度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上凸”抛物线趋势,温度变化对土壤碳氮特征的调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干旱梯度效应。土壤碳氮比、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对降水量和平均温度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均依次降低。不同干旱梯度土壤碳氮特征的变化规律为未来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土壤碳氮 化学计量 干旱梯度 水热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7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数据集
17
作者 唐新斋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朱治林 袁国富 贾小旭 孙晓敏 杜娟 胡顺军 姜峻 刘燕 刘勇刚 罗亚勇 曾凡江 赵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75-88,共14页
土壤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陆地上植被和作物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中直接汲取的。因此土壤水的存贮、补给、消耗、更新和平衡对全国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土壤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陆地上植被和作物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中直接汲取的。因此土壤水的存贮、补给、消耗、更新和平衡对全国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8个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收集整理了各站2005–2017年的土壤含水量长期观测数据,通过质量控制、开展剖面-样地尺度上层次及时间归一化统计计算,生成了相应的土壤储水量数据集,以期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分布及变化状况提供长时序的数据刻画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陆地生态系统 气象观测场 土壤储水量 土壤含水量 CER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山为名”的高寒生态研究
18
作者 王金牛 魏彦强 +3 位作者 张林 罗栋梁 王忠 孙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1-1787,共7页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其复杂丰富的生境类型孕育庇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许多地区更是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山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易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在我国疆域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 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其复杂丰富的生境类型孕育庇护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许多地区更是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山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易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在我国疆域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环境异质性、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其显著特点是较小的海拔梯度变化能导致巨大的气候差异。利用野外调查、试验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探讨复杂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值得我们重点关注。本专辑收录了以中国生态学会高寒生态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高寒生态研究生论坛”报告为主体的多种类型题材的文章,旨在重点展示研究生在高寒生态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与培养潜在生力军。该专辑不仅深化了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解,更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最终为可持续发展绘制计划蓝图,制定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19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被引量:5
20
作者 苏文 陈春兰 +17 位作者 党廷辉 樊月玲 郝翔翔 何永涛 况福虹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李小丽 李玉强 热甫开提 苏永中 田振荣 王书伟 吴瑞俊 杨风亭 张玉铭 宗海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52-64,共13页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 耕地有机碳是农田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耕地土壤分布广泛,土壤的区域异质性高,利用方式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因此研究耕地有机碳及储量的变化规律,摸清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认识耕地固碳与生产力保持的耦合机制,对中国来讲尤其重要。国内很多学者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文献报道的数据开展相关研究,但总体上看,系统的、长期的耕地土壤观测与试验数据相对缺乏。本数据集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个涵盖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站多年系统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实测数据,结合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出2005–2015年来中国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站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可以为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农田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长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