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安全阈值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世金 魏彦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5-205,共11页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其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认知是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的关键...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其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认知是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的关键和核心,更是全球变化胁迫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基础。本研究以生态系统不同胁迫要素为切入点,对生态安全阈值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综述,大量文献显示通过提高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预估水平,不仅可揭示生态系统稳态转化与气候变化、碳氮循环、土地和草地利用、区域政策制度等胁迫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对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及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当然,鉴于不同胁迫因子及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性及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判别的复杂性,生态安全阈值厘定和预测能力极为有限,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安全阈值 述评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生态补偿对象及补偿标准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邓晓红 宋晓谕 +2 位作者 祁元 王宏伟 徐中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42,共9页
高环境风险行业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已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退出的生态补偿是减少环境负外部性的重要手段。为了顺利实施已获得准入许可的行业企业退出,需要明确退出行业的损... 高环境风险行业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已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退出的生态补偿是减少环境负外部性的重要手段。为了顺利实施已获得准入许可的行业企业退出,需要明确退出行业的损失主体,确定补偿对象,核算其损失的机会成本并确定补偿标准。利用生态补偿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并结合环境资产的特点分析了行业生态补偿中涉及的补偿对象,其主要包括:雇员、企业和政府;在此基础上,利用联合国发布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EEA)核算相关主体的雇员报酬、企业盈余、资产退出损失、资源租金以及资产净现值等以表征其参与行业生态补偿的损失,确定补偿标准。以陇南市水电行业为例,通过统计数据和行业投入产出调查数据,测算其主体损失并制定补偿标准,结果表明:陇南市水电行业全部退出的总损失需补偿290. 8亿元,其中雇员损失补偿10. 91亿元,政府损失补偿88. 94亿元,企业总损失补偿190. 95亿元。考虑到经费约束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的区别,可根据企业区位和产值进行分期退出:近期可优先退出位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水电企业,退出总损失需补偿为3. 74亿元,其中雇员损失补偿0. 18亿元,政府损失补偿0. 43亿元,企业损失补偿3. 13亿元;远期可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退出方案,假定以现有全市水电行业产值的50%进行退出,则总损失需补偿145. 41亿元,其中,雇员损失补偿5. 46亿元,政府损失补偿44. 47亿元,企业损失补偿95. 48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生态补偿 补偿对象 补偿标准 资源租金 环境经济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满意度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蓉 赵雪雁 +5 位作者 高峰 宋晓谕 王宝 王鹏龙 牛艺博 黄春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9-162,共14页
公众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和受益者,了解其对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满意度,不仅有助于探析当前美丽中国建设存在的短板,还可为制定有效的建设策略提供指导。基于全国的调查问卷,分别从空气清新、水体清洁、土壤安全、植被... 公众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和受益者,了解其对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满意度,不仅有助于探析当前美丽中国建设存在的短板,还可为制定有效的建设策略提供指导。基于全国的调查问卷,分别从空气清新、水体清洁、土壤安全、植被优良、人居整洁5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公众对空气清新、植被优良的满意度均处于较好水平,分别有57.24%、43.31%的公众持满意态度,其对水体清洁、人居整洁的满意度则处于一般水平;②不同类型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女性和农村居民对土壤安全的满意度较高,男性对水体清洁、植被优良和人居整洁的满意度较高;③公众对空气清新、水体清洁和植被优良满意度的空间分布均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土壤安全和人居整洁满意度则分别呈“北高南低”和“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不同维度美丽中国建设满意度与实际水平的匹配关系以适配型为主,其中,植被优良维度适配区比例最高,土壤安全维度适配区比例最低;④公众对不同维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满意度受个体特征、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空气清新和水体清洁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GDP变化率对水体清洁和人居整洁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AQI、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森林覆盖度和生活垃圾处理量等的变化率分别对相应维度的满意度指数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公众对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 美丽中国 满意度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藏嵩草潜在适宜生境评价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张亮 魏彦强 +1 位作者 李小刚 支泽民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重要建群种西藏嵩草为研究对象,运用MaxEnt模型,基于83个西藏嵩草样本点数据和6个环境因子构建模型,模拟预测当前和2050年、2070年分别在RCP2.6、RCP4.5、RCP8.5等3种不同情景下西藏嵩草生境范围,并通过ArcGIS1... 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重要建群种西藏嵩草为研究对象,运用MaxEnt模型,基于83个西藏嵩草样本点数据和6个环境因子构建模型,模拟预测当前和2050年、2070年分别在RCP2.6、RCP4.5、RCP8.5等3种不同情景下西藏嵩草生境范围,并通过ArcGIS10.5对其潜在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能准确模拟预测西藏嵩草生境范围;海拔和年均温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子,海拔3500~4000 m、年均温4.5℃左右的地区是潜在适宜生境分布区;当前基准期西藏嵩草潜在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及东南部区域,总面积126.656×10~4km^(2),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48.71%;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潜在适宜生境分布范围大于当前适宜生境范围,并且不同等级适宜生境呈现时空差异性。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脆弱,西藏嵩草时空分布主要向西部、西北方向的青藏高原腹地扩张,不同气候情景下未来潜在适宜生境存在一定退化区域,西藏那曲、日喀则等地区退化较为严重。建议对西藏嵩草集中退化敏感区域加强关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藏嵩草 MaxEnt模型 潜在适宜生境 未来气候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各省城市化水平预测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小江 钟方雷 +2 位作者 毛锦凰 宋晓谕 黄春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城市化水平预测与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息息相关。基于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以各省区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分组,结合IPCC 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发展特征设置模型参数,运用Logistic模... 城市化水平预测与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息息相关。基于国家统计局2005—2015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以各省区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分组,结合IPCC 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发展特征设置模型参数,运用Logistic模型预测了我国各省区2016—2050年城市化水平。结果表明,到2050年,各省区(除天津、北京、上海、西藏外)在5种典型SSPs下城市化水平收敛于75%左右。其中,SSP1、SSP3、SSP4、SSP5路径下,各省城市化水平比较趋同。而在SSP2路径下,全国总体上从东部到西部城市化程度逐渐降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梯次递减性。5种SSPs路径下城市化速度方面,基本上呈现出中西部快而东部慢、西南快而东北慢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高收入省份不同路径下的城市化水平差别小,而中低收入省份的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LOGISTIC模型 城市化水平预测 各省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绿绒蒿属植物研究势态文献计量学综述 被引量:7
6
作者 石凝 王金牛 +4 位作者 宋怡珂 何家莉 魏彦强 Niyati Naudiya 吴彦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2520-2530,共11页
绿绒蒿(Meconopsis)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和传统药用植物,具有极大的经济利用价值。本文基于CiteSpace V软件,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1980−2019年期间与绿绒蒿研究相关的文献作为... 绿绒蒿(Meconopsis)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和传统药用植物,具有极大的经济利用价值。本文基于CiteSpace V软件,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1980−2019年期间与绿绒蒿研究相关的文献作为数据源,对国内外绿绒蒿的文献势态进行综述,揭示了绿绒蒿的文献年际分布、主要研究人员及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表明,绿绒蒿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章的被引频次在各年份间波动较大。中国科学院及下属机构发文量最多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绿绒蒿的世界地理分布。不同研究阶段对绿绒蒿的关注重点不同,早期重点关注绿绒蒿属的传统分类鉴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关注热点主要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手段对绿绒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最后,基于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多样性的功能及服务框架之下,结合文献计量学的综述结果,系统性地汇总了绿绒蒿属植物的优势学科体现、未来应用价值以及在不同领域的交互融合。今后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展延伸绿绒蒿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绿绒蒿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原生地物种的保护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绒蒿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电资料同化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预报的影响
7
作者 庞盈 胡俊俊 +4 位作者 陈生 陆高鹏 吴翀 韦春霞 黄朝盈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研究了闪电资料同化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短临预报的影响。利用天气研究与预报(WRF)模式的三维变分(3DVAR)数据同化系统(WRFDA),开展了两组循环同化试验:(1)同化地面和探空常规观测资料(包括风速、风向、温度和气压)的试验(C... 研究了闪电资料同化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短临预报的影响。利用天气研究与预报(WRF)模式的三维变分(3DVAR)数据同化系统(WRFDA),开展了两组循环同化试验:(1)同化地面和探空常规观测资料(包括风速、风向、温度和气压)的试验(CONV);(2)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和由闪电资料反演的伪相对湿度的试验(LGDA),并与无资料同化的试验(NoDA)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NV的分析场和NoDA都未能模拟出强对流系统的回波结构,但由于LGDA增加了对整层大气的湿度场的调整,其分析场在闪电发生位置处的水凝物增量较大,相对湿度和反射率的分布情况与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CRA)及雷达反射率观测值最接近。降水预报方面,LGDA显著提高了大暴雨雨带(6 h累积降水量≥50 mm)和强降水中心(6 h累积降水量≥200 mm)位置和强度的预报效果,对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预报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前3 h的降水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资料同化 河南特大暴雨 三维变分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5年青藏高原植被带变化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3
8
作者 魏彦强 芦海燕 +2 位作者 王金牛 孙建 王旭峰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63-1176,I0012,共15页
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被认为是指示气候及其变化的重要因子,历来受生态学及气候研究重视,而以植被带随气候暖化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迁移为视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指示植被带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GIMMS-NDVI)为分... 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被认为是指示气候及其变化的重要因子,历来受生态学及气候研究重视,而以植被带随气候暖化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迁移为视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指示植被带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GIMMS-NDVI)为分析手段,选取在气候变化中较为敏感的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分析了1981–2015年35年间其植被带生长状况的时空差异,并与其对应的87个气象站点及同化数据的气温、降水气象资料以及经济统计数据等进行对比,以此来分析植被带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结果显示:1)整个青藏高原在最近35年植被带生长状况总体上好转,这与气温及降水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但以高原为整体的研究在原因解释上较为困难。由于高原内部区域间差异很大,以不同的分区来研究植被带变化对气候及人为影响的响应无论在空间变化差异还是在原因解释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高原中部及其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区,植被带出现了普遍的增长,暖湿化的气候趋势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暖化使得高海拔地区严寒的植被生长环境改善,林线上升,植被带扩展,NDVI增加。3)在高原东北部、东部边缘区及其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其植被带普遍出现了退化趋势,与缓慢的气候变化相比较,人口增加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强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变化使得一些地区适宜于人类游牧和定居,人口迁入,城市化发展,当对植被带的影响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时则出现逆转现象,植被带退化,NDVI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带 NDVI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的高光谱人参产地识别和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梦 张小波 +6 位作者 刘绍波 陈兴峰 黄璐琦 史婷婷 杨瑞 刘舒 郑逢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7-1221,共5页
人参是传统中药材中的贵重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人参生长的地域性很强,不同产地人参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人参因“道地”与否,会导致其质量、医学效用和经济价值的差异,因此人参产地识别的意义重大。目前常通过磨粉提取等制备,再... 人参是传统中药材中的贵重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人参生长的地域性很强,不同产地人参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人参因“道地”与否,会导致其质量、医学效用和经济价值的差异,因此人参产地识别的意义重大。目前常通过磨粉提取等制备,再采用化学或光学等多种手段检验人参产地,但会造成样本破坏。而基于外观性状或芦头特征的鉴别,因主观性差异不能作为标准化的识别方法。如何用高精度、无损、快速检测识别的方法,对人参的产地进行识别分析,是该研究的主要立足点。通过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已知产地信息的人参样本,通过获取从400~2 500 nm的反射光谱,经过基于白板的绝对和相对辐射校正处理,构建了高光谱反射率数据集。采用随机森林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全光谱人参产地识别模型,并对不同尺度的地域划分规则分别开展了产地识别精度验证,发现不同产地的人参光谱有明显区别。其中东三省与否的产地识别精度,可以达到98.2%。同时利用随机森林基于决策树构建的优势,获得了人参产地识别的光谱重要性结果,为专用轻量化仪器研发指明特征光谱。高光谱人参产地识别研究作为严格的无损检测方式,将对人参等道地药材的产地识别、药材图谱指纹认知和挖掘、药材鉴定和质量评价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随机森林 可解释性 人参 中药材 产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山地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 被引量:42
10
作者 康世昌 郭万钦 +1 位作者 钟歆玥 许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冰冻圈是高山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着全球约10%的人口。近几十年来,冰冻圈变化对山区和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海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 冰冻圈是高山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着全球约10%的人口。近几十年来,冰冻圈变化对山区和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海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指出,过去几十年全球高山区气温显著升高,使山地冰冻圈发生了大范围显著退缩。观测到的山地(特别是低海拔山区)积雪期缩短、雪深和积雪覆盖范围减小;冰川物质持续亏损,其中全球最大的冰川负物质平衡出现在南安第斯山、高加索山和欧洲中部,亚洲高山区冰川负物质平衡最小;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地下冰储量减少;河、湖冰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山地冰冻圈在21世纪仍将呈继续退缩状态。到21世纪末,低海拔山区积雪深度和积雪期将减少,冰川物质损失继续增加,多年冻土持续退化。冰冻圈变化已经或将改变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并对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应对山地冰冻圈变化应从管理和优化利用冰冻圈资源、加强冰冻圈变化灾害风险的有效治理、增强国际合作及公约制定等适应策略着手开展,增强适应能力,从而有益于推动山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冰冻圈 SROCC 变化 影响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雷达观测的华南夏季降水类型日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唐菁 陈生 +1 位作者 李峙 韦春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9-290,共12页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精细观测降水强度变化过程以及降水区域的实时移动,能有效监测灾害性天气事件。利用华南地区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拼图资料,系统研究分析2017—2020年间夏季降水类型时空分布...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精细观测降水强度变化过程以及降水区域的实时移动,能有效监测灾害性天气事件。利用华南地区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拼图资料,系统研究分析2017—2020年间夏季降水类型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华南夏季出现的降水多为层云降水,大部分地区出现频次占比超过85%,而对流降水出现频次仅占14%左右。广东的雷达反射率峰值和对流降水频次均高于广西和海南。华南的雷达反射率峰值和降水频次显示出强烈的日变化特征,并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雷达反射率峰值与对流降水空间分布大致相似,沿海地区降水频次高于内陆地区;而层云降水在内陆地区的发生频次高于沿海地区。华南层云降水频次多集中在夜间,并在上午达到峰值;反射率峰值和对流降水多集中在日间,高值区随着时间变化从西部沿海不断向内陆和东部沿海移动扩张,并在午后和夜间之间达到峰值。对流降水日变化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呈现不同的双峰模式,西部沿海上午出现主峰值,次峰值出现在午后晚些时候;而内陆的粤中地区上午峰值明显低于午后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NRAD 雷达反射率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降水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ERG降水卫星在贵州省三岔河流域降水预报误差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莉萍 梁振清 +2 位作者 陈生 李峙 朱慧琴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以贵州省三岔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的76个气象站观测数据评估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多卫星降水产品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的雨量站订正产品IMERG Final Run(IMERG_FR)和准... 以贵州省三岔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的76个气象站观测数据评估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多卫星降水产品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的雨量站订正产品IMERG Final Run(IMERG_FR)和准实时产品IMERG Early Run(IMERG_ER)在岩溶地貌的小流域的降水观测准确度,通过设定不同的降水阈值评估IMERG两种降水产品IMERG_FR和IMERG_ER对不同降水量区间的探测能力,评估指标包括相关系数(CCC)、相对偏差(RRB)、均方根误差(RRMSE)、探测率(PPOD)、临界成功指数(CCSI)和误报率(FFAR)。结果表明,在整体上,IMERG_FR和IMERG_ER在该小型流域有一定降水探测能力,对降水强度的估算精度还存在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M IMERG 卫星降水观测 三岔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制变量方案对广州暴雨过程雷达资料同化和预报的影响
13
作者 庞盈 陈生 +2 位作者 胡俊俊 陈海琴 黄朝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6,共12页
为了探讨WRFDA同化系统中不同控制变量方案(CV5,CV6和CV7)所构建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对雷达资料同化的影响,本文以2017年5月7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暖区暴雨为研究个例,开展了不同控制变量方案的单点观测同化试验和雷达同化试验(Exp-CV5,Exp-... 为了探讨WRFDA同化系统中不同控制变量方案(CV5,CV6和CV7)所构建的背景误差协方差对雷达资料同化的影响,本文以2017年5月7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暖区暴雨为研究个例,开展了不同控制变量方案的单点观测同化试验和雷达同化试验(Exp-CV5,Exp-CV6和Exp-CV7),并对同化试验结果进行诊断分析。单点试验和单次雷达资料同化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Exp-CV6对湿度场的影响最大且在大气中层的比湿均方根误差最小,而Exp-CV7分析增量的影响更集中且梯度更大,更有利于保留中小尺度信息,对风场的模拟效果最好。经过3 h雷达资料循环同化后,Exp-CV7可以更准确地模拟出对流系统的结构,并对本次暖区暴雨雨带与强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效果最佳,其次是Exp-CV6。这主要是因为CV7方案对动力场的调整更有利于局地对流的发展,而CV6方案对湿度场的调整较CV5方案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变量 背景误差协方差 雷达资料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黄河源区无云MODIS积雪覆盖面积比例数据集
14
作者 杨映 唐忠喜 +1 位作者 邢德 侯金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298-310,共13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积雪融水是源区的重要水源之一,高精度积雪面积数据集是源区生态水文模拟、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基础。MODIS积雪产品是最广泛使用的积雪面积数据集之一。然而,MODIS积雪产品中大量的云覆盖,导...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积雪融水是源区的重要水源之一,高精度积雪面积数据集是源区生态水文模拟、气候变化等研究的基础。MODIS积雪产品是最广泛使用的积雪面积数据集之一。然而,MODIS积雪产品中大量的云覆盖,导致了近乎一半的信息缺失。黄河源区季节性积雪多呈现出雪层偏浅、斑块状分布且消融快等特点,使得传统统计方法很难准确捕获源区的积雪时空特征,而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能更好地深入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时空特征。本研究利用2000–2021年逐日500 m空间分辨率的MODIS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产品,使用基于部分卷积神经网络(PCNN)的MODIS NDSI云像元重建模型,在生成时空连续MODIS NDSI数据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NASA原始积雪覆盖比例(FSC)产品的标准算法,制备黄河源区2000–2021年逐日、0.005°(约500 m)的无云MODIS FSC数据集。基于源区6个地面气象台站雪深观测资料和“云假设”两方面的验证表明,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可以达到94%,高估和低估均为1%,平均绝对偏差10.43%,平均相关系数为0.93,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精度,与晴空状态下的MODIS积雪产品具有相当的精度。本数据集可以为黄河源区积雪动态变化监测、水资源综合管理评估、气候变化等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NDSI FSC P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及限制因子:基于青藏高原典型农业区调查数据
15
作者 张亮 魏彦强 +5 位作者 周强 刘峰贵 陈琼 杨登兴 赵佩 侯志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77-1188,共12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农户是农村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单位,通过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价及其限制因子的诊断研究,可以提高农户适应行为的有效性,增强适应能力。本研究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和适应... 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农户是农村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单位,通过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价及其限制因子的诊断研究,可以提高农户适应行为的有效性,增强适应能力。本研究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和适应能力评估框架,以青藏高原典型农业区,湟水中下游14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入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该区域的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适应能力指数模型,进行农户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定量评价,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诊断分析主要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湟水中下游地区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较为准确;2)农户适应能力的高低用适应能力指数(ACI)表示,研究区农户适应能力处于较高状态,以适应能力0.280≤ACI <0.320的农户为主体。研究区自东向西随着海拔的升高,样本村农户适应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3)维度层表明,自然能力和经济能力对农户适应能力的影响较大。指标层表明,耕地质量、经济收入多元性、获得现金帮助的途径、家庭年收入、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农作物需水量紧缺度为主要限制性因子;4)湟水中下游地区农户适应能力高低的核心因子为农户家庭年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适应能力 限制因子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