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SST/MCI鉴别系外行星透射谱的恒星污染
1
作者 邓莹平 蒋承孜 +1 位作者 陈果 颜召军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urvey Space Telescope,CSST)预计对系外行星开展大气观测研究,这为系外行星观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主要通过凌星透射谱来研究系外行星大气.然而,实际观测数据中已经发现恒星活动存在的迹象,且结果表... 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hinese Survey Space Telescope,CSST)预计对系外行星开展大气观测研究,这为系外行星观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主要通过凌星透射谱来研究系外行星大气.然而,实际观测数据中已经发现恒星活动存在的迹象,且结果表明难以准确约束恒星活动污染.所以,如何准确区分并剔除恒星活动污染是透射光谱学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在选择透射谱观测目标进行跟进观测时,需要对潜在的恒星污染及其可区分性进行定量评估,这需要大规模的仿真来提供预期数据.利用多色测光法结合机器学习来判别系外气态行星大气透射谱中是否存在潜在的恒星污染,针对CSST的多通道相机(Multi-Channel Imager,MCI)设计能准确预判透射谱是否存在恒星污染的滤光片观测组合,可为后续系外行星大气观测目标的策略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统计 方法:数据分析 技术:测光 恒星:活动 恒星:星斑 行星和卫星: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利用空间天体测量法寻找下一个“地球” 被引量:2
2
作者 季江徽 李海涛 +10 位作者 张俊波 李东 方亮 王素 邓雷 陈果 李飞 董瑶 李保权 高晓东 鲜浩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14,共22页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采用空间微角秒级别的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普查太阳系近邻(10 pc内)约100颗FGK等类型恒星,探测宜居带类地行星或超级地球;详细普查宜居行星的数目、真实质量和三维轨道...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采用空间微角秒级别的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普查太阳系近邻(10 pc内)约100颗FGK等类型恒星,探测宜居带类地行星或超级地球;详细普查宜居行星的数目、真实质量和三维轨道等信息,这将是国际上首次近邻宜居带类地行星的空间探测任务.CHES的有效载荷是一台口径为1.2 m,视场为0.44°×0.44°,焦距为36 m的高像质、低畸变、高稳定光学望远镜,采用同轴三反TMA光学成像系统.为实现宜居带类地行星探测,CHES任务中的测量精度为1μas,是目前国际测量精度最高的空间探测项目.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背景型号项目的支持下,CHES团队深入凝练和论证科学目标,成功突破了三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畸变大视场高像质空间望远镜光学系统技术的重要突破;突破了10–5 pixel级别星间距测量技术;实现了卫星系统高稳定度姿态控制精度及热控精度的创新.CHES预计发现50颗类地行星,引领中国空间科学探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天体测量法 系外行星 近邻宜居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月球)自转监测望远镜的原理样机地面验证实验
3
作者 孙立早 于涌 +3 位作者 黄乘利 齐朝祥 唐正宏 赵铭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3,共13页
类地行星(月球)自转监测望远镜的科学目标是在行星(月球)表面现场测量行星(月球)自转并研究其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为了验证全新的观测原理和资料处理方法,项目团队设计制造了一套原理样机,在一台商用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前端增加3面反射镜... 类地行星(月球)自转监测望远镜的科学目标是在行星(月球)表面现场测量行星(月球)自转并研究其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为了验证全新的观测原理和资料处理方法,项目团队设计制造了一套原理样机,在一台商用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前端增加3面反射镜组,使其具有同时观测3个视场的能力.自2017年起在地面上开展了观测实验,获得了混合有3视场星象的图像.通过计算星象在前后图像上的位移实现了归属视场识别,使得观测效果与分视场独立观测等同,证明了用一台设备同时观测多视场的可行性.处理图像并通过3个视场中心的指向变化归算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与理论值比较偏差平均约1′′,证明了观测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有效.对各种观测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包含大气折射、仪器热稳定性和光学分辨能力的影响等,指出采用更长焦距的望远镜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优化形变控制可以提高观测稳定性.改进多视场同时观测中的光学设计也有助于精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望远镜 方法:观测 行星 月球 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小行星311P/PANSTARRS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4
作者 辛瑛琦 史建春 +1 位作者 马月华 陈媛媛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102,共16页
311P/PANSTARRS是一颗活动小行星,具有小行星和彗星的双重特征,是中国``天问二号'的探测目标之一.311P/PANSTARRS直径较小,约为400 m,非引力效应可能会对其长期动力学演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假定不同表面组分,研究了Yarkovsky效应... 311P/PANSTARRS是一颗活动小行星,具有小行星和彗星的双重特征,是中国``天问二号'的探测目标之一.311P/PANSTARRS直径较小,约为400 m,非引力效应可能会对其长期动力学演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假定不同表面组分,研究了Yarkovsky效应对311P/PANSTARRS轨道演化的影响,讨论了密近交汇、非破坏性碰撞和YORP(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效应等非引力效应,计算了小行星与大行星密近交汇及碰撞概率,估计了311P/PANSTARRS达到自转周期分裂极限的时标.模拟结果显示与纯引力模型相比,Yarkovsky效应可能会加快311P/PANSTARRS离开当前共振区域,大约在10Myr以后311P/PANSTARRS会离开当前所在共振带,在表面覆盖风化层的情况下有机会通过v6长期共振成为越火小行星;在考虑YORP效应的情况下,311P/PANSTARRS在2 Myr时标内可达到自转周期分裂极限;在考虑Yarkovsky效应及YORP效应等因素的情况下,311P/PANSTARRS在10 Myr时标内仍可保持其动力学稳定性,且YORP效应不会显著影响其半长径偏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方法:统计 行星和卫星: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矮行星 小行星:个别:311P/PANSTAR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ATM和WISE数据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物理特性研究
5
作者 何浩卿 季江徽 +2 位作者 孔旭 姜浩轩 胡寿村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80,共20页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具有重要意义.以国际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获取直径D<160 m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共67颗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部分潜在威胁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PHA).基于NEATM(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使用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观测数据,利用反射光模型对太阳反射光进行了修正,使用动力学模型计算WISE观测历元的小行星轨道数据,计算了这67颗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的直径和反照率.拟合过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与WISE的研究结果和MPC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其分类特征.研究为小行星的观测和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了解近地小行星的特征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近地小行星 辐射机制:热辐射 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NEATM) 方法:数据分析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WST时代系外行星大气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6
作者 陈紫欣 季江徽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共25页
当前已经探测到超过5000颗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领域正在从搜寻普查进入到精细表征阶段。过去20年通过对大约100颗系外行星大气表征,初步建立了对凌星行星和直接成像行星的大气探测方法和一系列大气光谱正向建模、反演方法与大气理论的基... 当前已经探测到超过5000颗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领域正在从搜寻普查进入到精细表征阶段。过去20年通过对大约100颗系外行星大气表征,初步建立了对凌星行星和直接成像行星的大气探测方法和一系列大气光谱正向建模、反演方法与大气理论的基本框架。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具有前所未有的近红外到中红外光谱探测能力,高质量数据将带动大气理论与模型的跨越性发展。第一轮观测的科学产出展现了JWST对凌星行星和直接成像行星的大气表征能力以及对宜居带行星大气的初步限制。JWST时代的系外行星大气精细研究已初露峥嵘,与未来5年内即将建成的具有大气普查能力的ARIEL和大口径自适应光学地基望远镜相联合,将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系外行星大气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外行星 行星大气 天基观测 光谱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角砾岩陨石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对火星宜居性的启示:研究综述
7
作者 王英 赵炳旭 张欣茹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25-3241,共17页
火星角砾岩陨石是2011年新发现的一类火星陨石样品。传统的SNCO火星陨石(包括辉玻、辉橄、纯橄和斜方辉石质无球粒陨石)是源自火星幔部的基性-超基性岩,而火星角砾岩陨石的全岩成分与“勇气”号(Spirit)和奥德赛(Odyssey)火星探测器获取... 火星角砾岩陨石是2011年新发现的一类火星陨石样品。传统的SNCO火星陨石(包括辉玻、辉橄、纯橄和斜方辉石质无球粒陨石)是源自火星幔部的基性-超基性岩,而火星角砾岩陨石的全岩成分与“勇气”号(Spirit)和奥德赛(Odyssey)火星探测器获取的Gusev陨石坑的土壤和火星表面的平均成分接近,是目前唯一能够代表火星壳层组分的陨石样品。同时,火星角砾岩陨石是最古老的火星陨石样品,记录了从早期岩浆活动和火星壳的形成(约4480~4300Ma)、撞击事件或地质活动引发的热变质(约1700~1200Ma)、角砾岩固结成岩(~1500Ma或<225Ma)、到最终脱离火星进入行星际空间(约10~5Ma)的地质年代学历史。本文从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火星角砾岩陨石的研究和进展,并从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可能的宜居地和适宜的物理化学环境三方面讨论了火星角砾岩陨石对火星宜居性的启示。火星角砾岩陨石是火星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产物,为理解火星的地质演化和宜居性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角砾岩 火星陨石 岩石学 地质年代学 火星宜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兴陨石的矿物岩石学及富铝球粒的成因研究
8
作者 王英 张欣茹 +3 位作者 李明宝 罗业鑫 李少林 杜芝茂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13-2524,共12页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 长兴陨石于1964年10月17日降落在上海市长兴岛。本文利用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第一手样品,在重新界定其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长兴陨石经历的热变质和流体交代作用,并探讨了其中富铝球粒(简称ARC)的成因。长兴陨石是一块H5型普通球粒陨石,金属相丰度高达15.1vol%,橄榄石和辉石的成分均一(Fa_(17.9±0.6),Fs_(16.1±0.8),相对平均偏差PMD<5%),基质经历了明显重结晶。长兴陨石的热变质过程伴随着流体交代作用,导致了斜长石的钠长石化、球粒中微孔结构和氧化物微晶的形成、以及氯磷灰石的形成等。与前人的报道不同,长兴陨石中斜长石的成分并不均一(An_(72-9)),说明H群母体上流体交代反应的条件很可能与L和LL群母体并无显著差异。长兴陨石中共发现12个富铝球粒,平均全岩Al_(2)O_(3)含量为14.8%,平均直径(0.30±0.17mm)与富镁铁质球粒(简称FMC,0.41±0.16mm)接近;全岩SiO_(2)、FeO和CaO含量与普通球粒陨石的II型FMC相似,Ca/Al质量比(0.18~0.58)低于宇宙值(1.10;Ahrens and Von Michaelis,1968)。ARC中橄榄石、辉石的TiO_(2)和Al_(2)O_(3)含量以及斜长石的An指数均明显高于FMC。岩相学、矿物学和全岩化学结果表明长兴陨石中的ARC形成于与FMC相似的高温过程,同一类型球粒陨石中的ARC和FMC很可能形成于原行星盘中的相同或相近区域。ARC的前体物质相对于FMC富集Al、Ti等难熔元素可能是太阳星云中气-固交换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陨石 普通球粒陨石 热变质 流体交代 富铝球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带彗星的长期光变曲线
9
作者 梁合 史建春 马月华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5,共14页
主带彗星是指既具有主带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又具有类似彗星的彗发或彗尾的小天体,其活动性是由水冰升华驱动.通过收集最近20多年的主带彗星观测数据,绘制了5颗主带彗星238P/Read、259P/Garradd、313P/Gibbs、324P/La Sagra和358P/PANSTA... 主带彗星是指既具有主带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又具有类似彗星的彗发或彗尾的小天体,其活动性是由水冰升华驱动.通过收集最近20多年的主带彗星观测数据,绘制了5颗主带彗星238P/Read、259P/Garradd、313P/Gibbs、324P/La Sagra和358P/PANSTARRS的长期光变曲线,进而分析了主带彗星的活动性特征.研究发现:(1)238P/Read的活动性比较稳定,其他4颗主带彗星的活动性相较于之前的回归周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2)通过比较反映彗星活动性的参数测光年龄PAGE,发现324P/La Sagra在2010年的活动性最强,313P/Gibbs在2014年的活动性最弱;(3)313P/Gibbs在2020年回归周期出现了明显的非近日点活动性.(4)主带彗星的活动性开始和结束时对应的时间和日心距相对于过近日点时间和日心距具有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 方法:观测 技术:测光 彗星:个别:238P/Read 259P/Garradd 313P/Gibbs 324P/La Sagra 358P/PANSTAR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地基雷达探测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翔 季江徽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39,共16页
地基雷达探测是研究太阳系中小行星的重要方法。雷达探测主要有两种方式:(1)连续波探测,可得到小行星表面的粗糙度等参数;(2)延迟多普勒探测,用于反演小行星的三维形状模型并确定自转轴状态。与其他探测方法相比,雷达观测具有分辨率高... 地基雷达探测是研究太阳系中小行星的重要方法。雷达探测主要有两种方式:(1)连续波探测,可得到小行星表面的粗糙度等参数;(2)延迟多普勒探测,用于反演小行星的三维形状模型并确定自转轴状态。与其他探测方法相比,雷达观测具有分辨率高等优势。简要介绍了地基雷达探测的原理和方式,以及通过雷达成像建立小行星形状模型的方法。同时举例说明了雷达探测小行星的成果,并对包括雷达在内的多种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地基雷达探测 延迟多普勒图像 形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极短弧定轨的进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2-911,共10页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化算法下构建极短弧定轨的计算框架,选用三变量的(a, e, M)优选法,保持维数较低的同时,使优化结果不再依赖观测量.采用参数较少、操作简便的差分进化算法,利用不同偏心率小行星的轨道模拟数据进行试验,对获得的最优解及其分布聚集区域进行分析,大偏心率轨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会对算法搜索的灵敏度产生影响,需缩小搜索空间以提高搜索能力.结果表明算法在小偏心率问题中表现较好,可以得到有效结果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信息,大偏心率问题在传统方法失效的情况下,虽然最优解在整体分布中并不明显,但分布仍包含真实解,可结合分布密度和适值大小进行分析.未来需要对大偏心率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考虑其观测位置和观测时刻对算法产生的影响,分类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初轨计算 极短弧定轨 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威胁小行星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进 杨志涛 +3 位作者 甘庆波 赵海斌 霍卓玺 姜晓军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为更明确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的监测预警需求,提出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概念,即未来100 yr内可能对地球造成撞击威胁且等效直径大于10 m的近地小行星.以目前已发现的756颗短期威胁小行星为基础,分析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分布特... 为更明确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的监测预警需求,提出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概念,即未来100 yr内可能对地球造成撞击威胁且等效直径大于10 m的近地小行星.以目前已发现的756颗短期威胁小行星为基础,分析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分布特点,研究显示其与一般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分布存在差异,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半长轴更集中于1 au,轨道面更集中于黄道面.基于近地小行星的数量模型,初步建立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数量估计模型,并预估了未来100 yr内存在撞击可能的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总体数量.短期威胁小行星的特定研究对制定近地小行星搜巡监测策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短期威胁:小行星 撞击:概率 等效: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26)Proserpina的测光观测和建模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彬 赵海斌 王歆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2011年12月到2012年2月期间对小行星(26)Proserpina进行了时序测光观测,获得其自转的会合周期为p=(13.107±0.002)h.结合历史测光数据,采用光变曲线凸壳反演方法对其自转状态和形状进行反演研究,并提出采用Bootstrap方法对反演参数... 2011年12月到2012年2月期间对小行星(26)Proserpina进行了时序测光观测,获得其自转的会合周期为p=(13.107±0.002)h.结合历史测光数据,采用光变曲线凸壳反演方法对其自转状态和形状进行反演研究,并提出采用Bootstrap方法对反演参数进行误差估计.测定出(26)Proserpina是一个逆转的小行星,其极轴指向解为λ1=90.8?±1.4?,β1=-53.1?±3.2?和λ2=259.3?±2.2?,β2=-62.0?±2.0?;测定其自转的恒星周期为(13.109777±3.8×10-6)h;并基于两个极轴解反演出互为镜像的凸壳形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个别 (26)Proserpina 方法 观测 方法 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质量Kepler行星的潮汐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瑶 季江徽 王素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共11页
Kepler空间计划发现了大量半径小于4 R_⊕(R_⊕为地球半径)的近轨道行星,成为Kepler探测的特色之一,它们对当前的行星形成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行星与其中心恒星之间的潮汐效应对重塑这类行星的轨道构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各种初始的轨道... Kepler空间计划发现了大量半径小于4 R_⊕(R_⊕为地球半径)的近轨道行星,成为Kepler探测的特色之一,它们对当前的行星形成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行星与其中心恒星之间的潮汐效应对重塑这类行星的轨道构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各种初始的轨道分布数值模拟了近轨道、低质量行星的潮汐演化,定性地给出了行星最后的轨道分布特征,轨道半长轴和峰值均随着初始的半长轴和偏心率增大而变大.对于初始的平均半长轴在0.1au以内,平均偏心率大于0.25时,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接近.潮汐耗散系数、恒星和行星的质量等相关参数对潮汐演化后的半长轴分布影响都比较小.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尝试了揭示低质量行星的形成机制:它们很可能形成于原行星盘的较远处,具有中等的轨道偏心率,后来在原行星盘中经历了Ⅰ类迁移到达目前的轨道,但是这不能排除行星的当地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力学 潮汐理论 行星系统:形成 方法: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系行星和月球历表的发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金文敬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21,共19页
简述目前太阳系行星和月球历表编制和发布概况,以满足科学研究需求。介绍几个世纪以来在行星和月球历书(也包括几万年长历书)编制过程中采用的3种方法:分析和半分析、数值积分和频谱分析方法,以及历表给出的格式和精度估计。描述当前常... 简述目前太阳系行星和月球历表编制和发布概况,以满足科学研究需求。介绍几个世纪以来在行星和月球历书(也包括几万年长历书)编制过程中采用的3种方法:分析和半分析、数值积分和频谱分析方法,以及历表给出的格式和精度估计。描述当前常用的3个系列现代高精度行星和月球历表:DE、EPM和INPOP历表的共同特征,如行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方程、观测资料(光学和射电)的作用,及其不同点。介绍中等精度长间距历书编制情况,其有助于研究地球轨道偏心率、岁差和黄赤交角与古气候、古地质、古天象研究的关系;特别给出在几百万年历书编算中,长期岁差推算的变化。最后,介绍我国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并提出开展此工作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和月球历表 地球轨道根数 古气候 古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日小天体观测和研究现状
16
作者 刘燕杰 赵海斌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99,共25页
近日距小于0.307 AU/66𝑅⊙的太阳系小天体被称为近日小天体,它们所经历的极端太阳加热和高温磁化的等离子体环境能够揭示小天体自身的信息,并有助于研究近日空间环境。太阳卫星获取了大量近日小天体的实测数据,为不同族群近日... 近日距小于0.307 AU/66𝑅⊙的太阳系小天体被称为近日小天体,它们所经历的极端太阳加热和高温磁化的等离子体环境能够揭示小天体自身的信息,并有助于研究近日空间环境。太阳卫星获取了大量近日小天体的实测数据,为不同族群近日彗星和小行星的物理特性刻画和演化历程研究,以及极端近日彗星(如Kreutz族)与其他彗星的特性比较研究提供了机会。同时,近日彗星彗发和彗尾结构的观测为太阳系空间磁场结构,太阳风速度分布,日冕电子密度、质子温度等日冕特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文梳理了近30年来,SOHO、STEREO、PSP以及SolO等太阳卫星在近日小天体的观测和原位探测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后,展望了当前和未来国内外空间和地面望远镜对近日小天体的观测研究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系小天体 近日彗星 活动小行星 太阳日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3 位作者 唐玉华 于喜双 王秀海 李彬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7-368,共12页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性和非线性碰撞概率计算方法,同时梳理了在极短弧资料轨道、非引力效应等特殊条件下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效率和采样完备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防御 危险评估 碰撞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体测量法探测系外行星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伟维 廖新浩 +1 位作者 周永宏 许雪晴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2-436,共15页
在目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绝大多数是由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探测得到的,天体测量法仅发现了1颗.gaia卫星数据即将发布,天体测量法将逐步成为系外行星探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天体测量法给出的恒星位置参数序列,讨论了在求解行星质量和... 在目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绝大多数是由视向速度法和凌星法探测得到的,天体测量法仅发现了1颗.gaia卫星数据即将发布,天体测量法将逐步成为系外行星探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天体测量法给出的恒星位置参数序列,讨论了在求解行星质量和轨道参数时涉及的动力学条件方程计算问题,给出了具体微分改正公式,同时也进行了必要的仿真模拟计算.建立的方法可以较容易地推广到多行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外行星 天体测量学 天体力学 轨道计算与定轨 方法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发现数目与发现场景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寿村 赵海斌 季江徽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共23页
近地小行星是一类可能对地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太阳系小天体,目前绝大部分的近地小行星是由地基望远镜发现的,且数目仍在不断增加.为了对我国未来开展近地小行星发现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利用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开的数据库对所有近地小行... 近地小行星是一类可能对地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太阳系小天体,目前绝大部分的近地小行星是由地基望远镜发现的,且数目仍在不断增加.为了对我国未来开展近地小行星发现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利用国际小行星中心公开的数据库对所有近地小行星首次发现时刻的观测资料开展了多维度统计分析.发现望远镜探测能力的限制会对近地小行星的发现造成选择效应,导致不同轨道类型近地小行星发现的相对比例逐年变化且与直径有关.另外,结合数值模拟获得的轨道数据,对近地小行星首次发现时的观测场景进行了还原,获得了发现时刻近地小行星位置在不同天球坐标系的分布,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季节、测站纬度和小行星直径的依赖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定量考察了太阳、月球和银道面对近地小行星发现的影响,发现地基望远镜一般难以发现来自太阳方向90°范围内直径140 m以下的近地小行星,并且随着小行星直径的减小该限制范围也将变大;月光污染对近地小行星发现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望月前后几天的观测限制可导致约29%的目标无法被发现,而且分析表明农历上半月发现的目标一般比下半月发现的更难以被跟踪观测;银道面特别是银心方向会对近地小行星发现产生影响,使得黄道面附近存在与季节相关的观测“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天体:近地小行星 巡天 方法:统计 轨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位移叠加方法探测暗弱小行星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斌 赵海斌 李彬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107,共13页
为了提高对太阳系内暗弱小天体的探测能力,将位移叠加方法应用于时序光学图像的处理,提高了暗弱小行星的识别效率.通过试位法预估动目标的视运动速度,确定动目标的存在性,进一步根据目标星象特征判据(信噪比和星象伸长率)迭代确定动目... 为了提高对太阳系内暗弱小天体的探测能力,将位移叠加方法应用于时序光学图像的处理,提高了暗弱小行星的识别效率.通过试位法预估动目标的视运动速度,确定动目标的存在性,进一步根据目标星象特征判据(信噪比和星象伸长率)迭代确定动目标的精确位置.将位移叠加方法运用在近地天体望远镜同一天区连续曝光的多幅图像的处理中,成功探测到暗于21 mag的单帧不可见动目标,验证了图像位移叠加方法探测暗弱动目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仪器 望远镜 技术:图像处理 方法:观测 方法: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