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藻种质资源库——藻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被引量:7
1
作者 宋立荣 张琪 +2 位作者 郑凌凌 李天丽 杜帆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0-1027,共8页
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的藻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活体微藻的保藏和共享服务是开展藻类科学研究和藻类产业发展的必要平台和基础。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藻种库(FAC... 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的藻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活体微藻的保藏和共享服务是开展藻类科学研究和藻类产业发展的必要平台和基础。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藻种库(FACHB-Collection)正式成立于1973年, 1996年作为创会成员加入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2019年成为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核心成员。该库保藏逾3400株微藻,隶属于9门169属。年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2500株藻株,并提供藻种鉴定、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咨询。文章回顾了国际微藻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国内微藻种质资源保藏情况,着重介绍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在库藏藻株多样性、共享服务、藻株无菌化、超低温保藏技术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的进展,瞄准提升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产业研发的竞争力,提出了藻种资源库未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种质资源 淡水藻种库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沙漠结皮蓝藻新记录属——结席藻属(Crustifilum,Coleofasciculales)及相近属的分类讨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叶伟 郭晓雨 +4 位作者 陈友信 李华 段明 虞功亮 乔之怡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1-1591,共11页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蓝藻分类系统单系化发展,研究对从宁夏沙坡头的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CHAB7530和CHAB7535两株丝状蓝藻进行了研究。该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类(Coleofasciculus-like)和微鞘藻类(Microcoleus-like)的物种相似,...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蓝藻分类系统单系化发展,研究对从宁夏沙坡头的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CHAB7530和CHAB7535两株丝状蓝藻进行了研究。该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类(Coleofasciculus-like)和微鞘藻类(Microcoleus-like)的物种相似,基于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与帕斯结席藻(Crustifilum hispaliculae Moreira-Fernandes,Giraldo-Silva,D.Roush&Garcia-Pichel 2021)的序列相似性达99.7%—9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与结席藻属(Crustifilum)聚集并形成支持度良好的进化分支。此外还补充了该物种的ITS二级结构数据。结合分子、形态学和生态学数据的多相方法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为帕斯结席藻(C.hispaliculae),该属种是中国新记录属种。文章还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先前从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复合体中独立出来的部分属(例Parifilum)进行了分类学的修改建议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结席藻属 束鞘丝藻科 生物土壤结皮 沙漠 新记录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形藻类的中国新记录属——中眼藻属
3
作者 董晓琪 刘国祥 朱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3-1330,共8页
中眼藻属(Mesostigma)被认为是与高等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鞭毛藻类,是研究高等植物起源的关键类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中眼藻主要分布于静止的淡水水体中,诸如池塘、水库和小型湖泊等,然而中国至今仍未有该藻的报道。本研究在重庆... 中眼藻属(Mesostigma)被认为是与高等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鞭毛藻类,是研究高等植物起源的关键类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中眼藻主要分布于静止的淡水水体中,诸如池塘、水库和小型湖泊等,然而中国至今仍未有该藻的报道。本研究在重庆合川和福建九龙江采集到2株单细胞鞭毛藻类,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基于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2株藻为中眼藻属的绿色中眼藻(Mesostigma viride)。此外,研究从三峡库区的环境DNA中也鉴定出中眼藻的存在,且主要出现在秋季,说明秋季可能是在中国内陆采集中眼藻的最佳季节。研究是中眼藻属在中国的首次报道,为今后的中眼藻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眼藻属 单细胞鞭毛藻 高等植物 18S rDNA 系统发育 环境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单星藻属系统分类学研究
4
作者 王清华 侯英 +2 位作者 刘美 刘旭东 刘国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9-1028,共10页
为调查我国单星藻属(Coelastrella)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研究从我国各地区采集29株单星藻藻株,结合形态学及18S rDNA、ITS和tufA三个分子标记对该属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系统梳理中国记录的单星藻属植物共10种2变种,并新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 为调查我国单星藻属(Coelastrella)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研究从我国各地区采集29株单星藻藻株,结合形态学及18S rDNA、ITS和tufA三个分子标记对该属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系统梳理中国记录的单星藻属植物共10种2变种,并新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密纹单星藻Coelastrella multistriata、陆生单星藻Coelastrella terrestris和气生单星藻Coelastrella aeroterrestrica。上述物种的发现弥补了中国核心单星藻分支标本缺乏的问题,丰富了中国单星藻属的物种多样性,为该类群进一步的分类修订及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系统发育 中国新记录 单星藻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对藻类摄食效应的室内模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玺 王斌梁 +3 位作者 夏春香 毕永红 陈磊 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0-947,共8页
为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摄食作用,采用小环藻(Cyclotella)、小球藻(Chlorella)、微囊藻(Microcystis)和东湖原水开展了小规格鱼种的养殖试验,对鲢摄食和排泄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3种纯培养藻种投喂下鲢存... 为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摄食作用,采用小环藻(Cyclotella)、小球藻(Chlorella)、微囊藻(Microcystis)和东湖原水开展了小规格鱼种的养殖试验,对鲢摄食和排泄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3种纯培养藻种投喂下鲢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小环藻组>小球藻组>微囊藻组;相应地,鲢对藻的平均摄食率排序也是小环藻组>小球藻组>微囊藻组。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发现大部分小环藻为空壳,一部分小球藻外部形态结构不完整,外部形态完整的小球藻则色泽暗淡、内部结构紊乱,微囊藻没有明显变化;3种藻类细胞的受损率分别为20.04%、7.13%和1.97%。叶绿素荧光活性显示,粪便中小环藻基本失去光合活性,小球藻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微囊藻活性明显降低(P<0.05),东湖原水处理组光合活性较对照极显著降低(P<0.01)。对东湖水饲喂试验组排泄物的检测发现,浮鞘丝藻Planktolyngya、鱼腥藻Anabeana(有破损)、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和颤藻Oscillatoria细胞受损严重;空星藻Coelastrum和盘星藻Pediastrum细胞部分破损;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桥弯藻Cymbella和舟形藻Navicula多为空壳。鱼粪中平裂藻Merismopedia、微囊藻、浮鞘丝藻、鱼腥藻、颤藻、卵囊藻Oocystis、栅藻Scenedesmus和衣藻Chlamydomonas在重新培养后恢复了生长。本研究显示硅藻尤其是小环藻、针杆藻和舟形藻对鲢摄食最敏感;栅藻、卵囊藻和平裂藻对摄食压力不敏感。研究表明鲢捕食对藻类群落结构有明显的改变效应,利用鲢的滤食进行藻类群落调节和水华防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浮游植物群落 种群 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栖藻类对消落带土壤中各形态磷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浪 李双双 李敦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1-656,共6页
为揭示底栖藻类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没初期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影响作用,开展了相关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的底栖藻类影响条件下,消落带土壤中铝磷(Al-P)的含量在实验期间处于波动状态,Al-P相对于其余形态的磷更易于被藻类吸收利用... 为揭示底栖藻类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没初期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影响作用,开展了相关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的底栖藻类影响条件下,消落带土壤中铝磷(Al-P)的含量在实验期间处于波动状态,Al-P相对于其余形态的磷更易于被藻类吸收利用,且与藻类生长存在密切相关,即底栖藻类生长状态较好时,土壤中Al-P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状态较差时,土壤中Al-P又出现略微上升的趋势。在实验后期土壤中Al-P含量上升,可能是其余形态的磷转化而来。底栖藻类的生长对不同深度土壤中铁磷(Fe-P)的影响不同,其生长对2—4 cm层土壤的影响较大,而对其余层影响不大。不同深度土壤中闭蓄态磷(O-P)和钙磷(Ca-P)含量差异不明显。实验后期Fe-P、O-P和Ca-P含量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只有Al-P在后期出现上升的趋势,说明在淹水条件和底栖藻类生物膜共同作用下,土壤磷的有效性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向易溶性磷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消落带 土壤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晶泡绿藻(Vacuoliviride crystalliferum)——分离自特殊生境的真眼点藻纲中国新纪录属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琪 郑凌凌 +1 位作者 李天丽 宋立荣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8-523,共6页
从南京产白乳胶样品中分离和培养得到1株藻种,编号为FACHB-2245,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SSU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藻株为单细胞,球状至椭球状,细胞壁平滑。细胞具有1个大液泡、1个红色球体和1个透明晶状结构以及许多折光颗粒。叶绿体周... 从南京产白乳胶样品中分离和培养得到1株藻种,编号为FACHB-2245,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SSU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藻株为单细胞,球状至椭球状,细胞壁平滑。细胞具有1个大液泡、1个红色球体和1个透明晶状结构以及许多折光颗粒。叶绿体周生,1至多个,具膨大的蛋白核。结合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这株藻种为真眼点藻纲的具晶泡绿藻(Vacuoliviride crystalliferum Nakayama,Nakamura,Yokoyama,Shiratori,Inouye&Ishida)。该属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生活于白乳胶这一特殊生境。基于SSU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具晶泡绿藻藻株与真眼点藻纲中的角绿藻属(Goniochloris Geitler)、粗盘藻属(Trachydiscus Ettl)和假十字趾藻属(Pseudostaurastrum Chodat)的亲缘关系密切,位于这些类群的基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眼点藻纲 具晶泡绿藻 特殊生境 新纪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球藻纲丝状藻中国新记录属种——洪泛拟寇丽藻
8
作者 张琪 郑凌凌 +3 位作者 杨宋琪 李天丽 刘国祥 宋立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05-1612,共8页
从甘肃省张掖市黑河流域分离了一株不分枝的丝状绿藻,对其进行纯培养并保藏于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编号FACHB-2451。形态观察表明,该藻株具有相对较长的营养细胞(细胞长为宽的3~8倍)、双叶形的片状叶绿体、末端细胞顶端钝圆或略尖细等... 从甘肃省张掖市黑河流域分离了一株不分枝的丝状绿藻,对其进行纯培养并保藏于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编号FACHB-2451。形态观察表明,该藻株具有相对较长的营养细胞(细胞长为宽的3~8倍)、双叶形的片状叶绿体、末端细胞顶端钝圆或略尖细等特征。结合形态比较和基于18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藻株为中国淡水共球藻纲新记录属种——洪泛拟寇丽藻(Koliellopsis inundata Lokhorst)。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藻株与分离自比利时与荷兰边境农地的洪泛拟寇丽藻模式藻株序列相似度极高,且拟寇丽藻属与寇丽藻属、针丝藻属和拟针丝藻属等不分枝丝状拟寇丽藻科成员亲缘关系密切,可以较好地聚成一个亚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球藻纲 洪泛拟寇丽藻 不分枝丝状绿藻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尾矿库生物土壤结皮的类型及物种组成 被引量:3
9
作者 胡瑶 彭成荣 李敦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2-630,共9页
为对金属尾矿库生物土壤结皮进行研究, 2016年对湖北省黄石市的两个废弃尾矿库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调查,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来研究结皮发育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及变化。结皮中蓝藻、真菌和苔藓的绝对丰度分别为(0.63-2.01)×1... 为对金属尾矿库生物土壤结皮进行研究, 2016年对湖北省黄石市的两个废弃尾矿库开展了生物土壤结皮调查,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来研究结皮发育演替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及变化。结皮中蓝藻、真菌和苔藓的绝对丰度分别为(0.63-2.01)×10^8、(0.19-1.53)×10^8和(0.08-3.34)×10^7 copies/g DW soil,随着结皮的演替蓝藻和真菌丰度降低,苔藓的丰度增加。从微生物组成来看,从两个尾矿库的生物土壤结皮中共分析出41门的物种,其中变形菌门、蓝藻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酸杆菌门、浮霉菌门、芽单胞菌门及热微菌门是主要组分,它们在不同结皮中累计丰度均达到90%以上。金属尾矿库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物种组成及其变化规律与荒漠化地区类似,蓝藻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在金属尾矿库中广泛分布,同时可以起到增加尾矿库土壤养分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金属尾矿库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重金属 尾矿库 物种组成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生物膜干涉技术检测鱼腥藻HetR结合靶DNA的亲和力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良林 王帅 高宏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3-485,共3页
鱼腥藻PCC7120是一种固氮丝状蓝藻,当环境中化合态氮源充足时,其藻丝只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细胞;在环境中缺乏可利用的氮源时,部分营养细胞会在藻丝上以一种半规律的格式分化成异形胞(异形胞间隔约10个营养细胞),从而进行固氮作用。... 鱼腥藻PCC7120是一种固氮丝状蓝藻,当环境中化合态氮源充足时,其藻丝只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细胞;在环境中缺乏可利用的氮源时,部分营养细胞会在藻丝上以一种半规律的格式分化成异形胞(异形胞间隔约10个营养细胞),从而进行固氮作用。早在1984年,Wolk实验室通过与大肠杆菌接合转移的方式,成功地将穿梭质粒转入鱼腥藻PCC7120,建立了遗传转移系统。在2001年,日本Kazusa研究中心完成了对鱼腥藻PCC7120全基因组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干涉技术 PCC7120 HetR DNA结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湖生物膜的建群过程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双双 代亮亮 +1 位作者 郑娇莉 李敦海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52,共8页
为探讨天然水体中生物膜的建群过程及生理特性,本研究将人工基质大理石投放到东湖沿岸带浅水区域,分析了生物膜在人工基质上从开始建群直至发育为成熟群落,并最终衰退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建群过程中,生物膜的生物量(叶绿素a、蛋白质... 为探讨天然水体中生物膜的建群过程及生理特性,本研究将人工基质大理石投放到东湖沿岸带浅水区域,分析了生物膜在人工基质上从开始建群直至发育为成熟群落,并最终衰退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建群过程中,生物膜的生物量(叶绿素a、蛋白质、干重、无灰干重)、营养物质含量(总氮、总磷)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低温会减缓生物膜的生长,弱光会加剧生物膜的衰退,生物膜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周围水体氮、磷元素浓度。生物膜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自身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性。水体中氮/磷的比值决定生物膜中氮/磷的比值。刚毛藻属是东湖生物膜的优势物种。对生物膜建群过程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将生物膜应用于污染水体的净化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建群过程 生理特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蓝藻的新记录属——双囊藻属(Geminocystis)及分类和生态学讨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苏超 王一郎 +3 位作者 敖鸿毅 虞功亮 李守淳 李仁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6-242,共7页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蓝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和证据.单细胞蓝藻——双囊藻属(Geminocystis)是2009年从集胞藻(Synechocystis)分离出来的新属. 2017年5月从青海湖的封闭子湖——月牙湖采集分离到一株单细胞蓝藻藻株,16S rRN...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蓝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和证据.单细胞蓝藻——双囊藻属(Geminocystis)是2009年从集胞藻(Synechocystis)分离出来的新属. 2017年5月从青海湖的封闭子湖——月牙湖采集分离到一株单细胞蓝藻藻株,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此藻株和双囊藻的藻种显示出最高的相似性,都在97%以上,并且在分子系统树聚为一束.此株的细胞结构以及超微结构显示,细胞纵轴具有窝式结构以及类囊体不规则的排列等双囊藻属所具有的特征.双囊藻是我国蓝藻的新报道纪录属,本研究还对双囊藻的分类和生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囊藻 蓝藻 多样性 分类 16SrRNA 新纪录属 青海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生物能源的产业化进程及其在CO_2减排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芯 张云明 +1 位作者 何晨柳 王强 《生物产业技术》 2013年第5期45-51,共7页
基于微藻能源的第三代生物燃料,是一种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积累生物量和油脂而获得的新型清洁生物能源。微藻是由阳光驱动的细胞工厂,它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实现对CO2的高效吸收,通过微藻细胞高效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脂肪或淀粉等... 基于微藻能源的第三代生物燃料,是一种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积累生物量和油脂而获得的新型清洁生物能源。微藻是由阳光驱动的细胞工厂,它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实现对CO2的高效吸收,通过微藻细胞高效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脂肪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化学能,并释放出O2。将就生物能源、微藻生物能源及其在CO2减排中的应用和产业化进程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减排 生物能源 产业化进程 微藻 应用 光合作用 碳水化合物 生物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藻属中国新记录种
14
作者 方姣 朱欢 +1 位作者 刘国祥 胡征宇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7,共11页
头孢藻属(Cephaleuros)是一类寄生性藻,在分类学上位于绿藻门石莼纲橘色藻目橘色藻科。国内对头孢藻属的研究多见于它对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危害,而分类学研究较缺乏。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头孢藻属的多样性,于2012-2018年先后在多... 头孢藻属(Cephaleuros)是一类寄生性藻,在分类学上位于绿藻门石莼纲橘色藻目橘色藻科。国内对头孢藻属的研究多见于它对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的危害,而分类学研究较缺乏。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头孢藻属的多样性,于2012-2018年先后在多个省份采集头孢藻属标本60余份,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藻属中国新记录种有6种,分别为:寄生头孢藻(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德鲁特头孢藻(Cephaleuros drouetii Thompson&Wujek)、肿毛头孢藻(Cephaleuros tumidae-setae Thompson&Wujek)、散生头孢藻(Cephaleuros diffusus Thompson&Wujek)、宽阔头孢藻(Cephaleuros expansa Thompson&Wujek)、亨宁头孢藻(Cephaleuros henningsii Schmidle),对6个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照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藻属 形态学 新记录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BI指数的修河中下游水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廖延科 张萌 +4 位作者 冯兵 张成 夏威 刘足根 田翠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修河流域为鄱阳湖流域五大支流之一,为掌握该流域水生态健康现状,该研究以2021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14个样点的浮游植物类群和水体理化指标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体系,系统评价了修河中下游水... 修河流域为鄱阳湖流域五大支流之一,为掌握该流域水生态健康现状,该研究以2021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14个样点的浮游植物类群和水体理化指标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体系,系统评价了修河中下游水生态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修河中下游共记录到浮游植物6门44属66种,其中丰水期、枯水期分别发现优势种17和5种;经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以及矩阵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6个核心评价指标,即硅藻属百分比、硅藻门细胞密度百分比、绿藻门细胞密度百分比、Shannon-Wiener指数、绿藻门细胞生物量以及硅藻门细胞生物量百分比;通过比值法统一量纲赋分并划分出4个健康评价等级,结果显示修河中下游水域整体处于“亚健康”,其中处于“健康”、“亚健康”、“一般”和“差”的点位占比分别为28.57%、21.43%、21.43%和28.57%;冗余分析表明,修河中下游水生态健康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透明度、水温和溶解氧。该研究可为鄱阳湖子流域水生态健康管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修河流域 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 水生态健康评价 南方丰水型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16
16
作者 熊倩 黄立成 +3 位作者 叶少文 李林 宋立荣 吴月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3-860,共8页
研究在三峡库区选取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5个断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黑白瓶法进行为期一周年季节性的原位初级生产力测定,探讨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以溶氧... 研究在三峡库区选取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5个断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黑白瓶法进行为期一周年季节性的原位初级生产力测定,探讨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以溶氧计)的四季变化规律为:夏季[5.613 mg O2/(L·d)]>春季[3.630 mg O2/(L·d)]>冬季[0.906 mg O2/(L·d)]>秋季[0.552 mg O2/(L·d)],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在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上,5个断面中库首最高(秭归)、库中次之(巫山、云阳、忠县)、库尾最低(木洞);且全年所有断面干流初级生产力均显著低于支流初级生产力;在垂直分布上,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水下0—1 m间,在水下1—5 m随着水深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光能可得性可能是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毛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香溪河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琪 袁轶君 +3 位作者 米武娟 杨毅 毕永红 胡征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6-444,共9页
2013 2014年采用黑白瓶测氧法对香溪河不同站点(上、中、下游及其支流库湾)和不同水深(0.5、1.0、2.0、5.0和10.0 m)的初级生产力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1)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水域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支流和上游的总初级... 2013 2014年采用黑白瓶测氧法对香溪河不同站点(上、中、下游及其支流库湾)和不同水深(0.5、1.0、2.0、5.0和10.0 m)的初级生产力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1)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水域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支流和上游的总初级生产力大于中、下游,下游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最低;初级生产力随着水深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3)光照强度、水温和天气对初级生产力有显著影响,水体叶绿素浓度与初级生产力极显著相关.结果显示,蓄水后改变的水文情势将香溪河的初级生产划分为明显不同的两个区域,水动力条件成为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依据初级生产力判断香溪河为富营养、自养代谢型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溪河 三峡水库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黑白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强和氮源对念珠藻胞外多糖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葛红梅 周旭萍 +2 位作者 夏令 张德禄 胡春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0-486,共7页
胞外多糖(EPS)是结皮蓝藻形成生物结皮的胶结剂,为了理解常球状存在的丝状蓝藻——Nostoc胶结沙粒的机理,探讨了光强[40、80μE/(m2?s)]和氮源(气态氮,硝态氮)对结皮优势种Nostoc sp.分泌EPS(包括荚膜多糖CPS和释放多糖RPS)的影响规律... 胞外多糖(EPS)是结皮蓝藻形成生物结皮的胶结剂,为了理解常球状存在的丝状蓝藻——Nostoc胶结沙粒的机理,探讨了光强[40、80μE/(m2?s)]和氮源(气态氮,硝态氮)对结皮优势种Nostoc sp.分泌EPS(包括荚膜多糖CPS和释放多糖RPS)的影响规律及其内在机理。结果发现:Nostoc sp.在气态氮和硝态氮下都有相似的快速生长,但其分泌的RPS、CPS及EPS量,在硝态氮下均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在气态氮下却与光强没有关系。相关代谢研究发现,在硝态氮下细胞内有更高含量的可溶性糖和蔗糖。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在两种氮源下,蔗糖量与RPS量或CPS量间的显著正相关都只发生在80μE/(m2?s)下,在气态氮中,两光强下的胞内总糖量都与CPS量显著负相关。以上结果说明,Nostoc sp.在氮源利用和光强适应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它即使在快速生长的对数期,也可同时分泌相当量的EPS,这使其在球状藻殖段形成之前胶结沙粒成为可能。由此可推知,Nostoc sp.在贫瘠沙土表面的最初生长过程中,其胞外的EPS均来自胞内的固碳产物,在高光强下,蔗糖很可能是其EPS合成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糖 光强 氮源 生物结皮 NOSTOC sp 蔗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与重吸水对人工藻结皮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丽 杨红 +2 位作者 兰书斌 张德禄 胡春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3-1179,共7页
通过接种蓝藻构建人工藻结皮促进荒漠地区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以及整个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控制方法。在构建藻结皮过程中,接种的蓝藻以及形成的藻结皮,经常遭受干旱等环境条件的胁迫。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 通过接种蓝藻构建人工藻结皮促进荒漠地区生物结皮的生长发育以及整个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控制方法。在构建藻结皮过程中,接种的蓝藻以及形成的藻结皮,经常遭受干旱等环境条件的胁迫。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构建藻结皮,对形成的藻结皮进行干旱及重吸水处理,在此过程中监测结皮光合生物量、多糖含量以及结皮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干旱处理1d后,结皮蓝藻胞外多糖的分泌明显增加(p<0.05);当结皮完全进入干燥状态后,结皮蓝藻停止所有代谢活动,结皮生物量及胞外多糖含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在结皮重吸水后,结皮初始荧光Fo能够迅速恢复,并在10 min内达到最大;之后Fo逐渐下降,同时结皮光合活性(Fv/Fm)按照函数y=ax/(b+x)逐渐上升并达到稳定。此外,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结皮光合活性随着水分的增加逐渐增加;然而结皮净光合速率(Pn)却随着水分的增加先增加后又下降,呈现单峰变化模式。该研究表明结皮蓝藻的代谢调节在人工藻结皮适应荒漠干旱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理解蓝藻乃至蓝藻结皮对干旱胁迫的适应,以及荒漠化防治中人工藻结皮的构建、维护、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生物结皮 蓝藻 干旱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仙米生长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雪 潘婷婷 +2 位作者 米武娟 毕永红 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23-929,共7页
为考察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群体粒径变化对营养成分和光合活性的影响,测定了生长过程中不同粒径群体的色素成分、光合特性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叶绿素a、藻胆蛋白含量随群体粒径增大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粒径4.85 mm时最高,... 为考察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群体粒径变化对营养成分和光合活性的影响,测定了生长过程中不同粒径群体的色素成分、光合特性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叶绿素a、藻胆蛋白含量随群体粒径增大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粒径4.85 mm时最高,藻蓝蛋白/叶绿素a、藻红蛋白/叶绿素a以及别藻蓝蛋白/叶绿素a的比值随粒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最大潜在光合能力(Fv/Fm)随群体粒径增大逐渐降低,大群体可通过光系统I介导的环式电子传递链耗散多余能量以保护光合作用系统;多糖含量在粒径3.03 mm时最高。研究结果显示葛仙米生长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细胞组分与光合活性对群体粒径变化具有显著的响应,开展规模化培养和采收需要关注这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仙米 群体粒径 叶绿素荧光活性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