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境内部分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支序系统学分析及生物年代学推断 被引量:3
1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白炜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81,共15页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根据Brainerd-Robinson法则对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进行排序,通过二元相似性系数确定动物群的古老系数判断动物群的年代顺序等方法。而二元相似性系数的确定取决于一个种类在一个动物群中的存在与否,类似于支序系统学中性状矩阵的建立是根据一个特征在一个种类中存在与否那样。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支序系统学方法来研究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选择了一些经过二元相似性系数排序的动物群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将这些结果与使用其他生物年代学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合一些动物群绝对年龄的测年成果,对那些尚未进行绝对年龄测年的动物群进行年龄推断,得出的绝对年龄如下:辽宁大连的古龙山动物群为16~20 ka;辽宁本溪的山城子动物群为20~30 ka;安徽东至人遗址的华龙洞动物群为150~400 ka;河南南召人遗址的杏花山动物群为150~400 ka;陕西洛南人遗址的东河动物群为500~700 ka;湖北郧西人遗址的白龙洞动物群为500~850 ka;湖北郧县的梅铺动物群为500~850 ka;广西田东人遗址的么会洞动物群为1.2~1.8 Ma;广西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为1.2~1.5 Ma;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动物群为1.6~1.9 Ma;安徽繁昌人字洞动物群为1.9~2.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支序系统学 生物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东至华龙洞洞穴发育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潇丽 董哲 +3 位作者 裴树文 王晓敏 吴秀杰 刘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安徽东至华龙洞是2006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因出土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和相关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而为学术界所关注。对华龙洞遗址的区域地质与洞穴发育特征进行解析,对堆积物蕴含的哺乳动物群、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 安徽东至华龙洞是2006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因出土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和相关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而为学术界所关注。对华龙洞遗址的区域地质与洞穴发育特征进行解析,对堆积物蕴含的哺乳动物群、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华龙洞位于扬子地层区内,处在下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过渡地带。遗址发育于下古生界中寒武统团山组条带状微晶灰岩岩系内,周边地貌以低山-丘陵-湖泊平原为主。洞穴发育初期由沿围岩裂隙运移的裂隙水引起,溶蚀方式以垂直渗流为主,后期逐渐转为水平流向的溶蚀方式。洞口开口方向为南偏西,洞内堆积物较少,洞外为一岩溶洼地,其间富含以下部角砾层和上覆红色黏土为主的堆积物,堆积营力主要为重力作用。遗址形成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总体为温暖湿润环境,堆积物充填早期气候相对晚期较为干凉,后期逐渐转为相对温暖湿润环境,动植物资源繁盛,有利于古人类生存、活动。华龙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古人类适应行为与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人 洞穴发育 生存环境 中更新世 华龙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3
作者 刘理 饶慧芸 杨益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动物考古学对于重建古代居民活动范围附近的生态环境以及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动物考古学方法难以鉴别缺乏明确形态学鉴定特征的动物考古材料和动物制品。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by mass ... 动物考古学对于重建古代居民活动范围附近的生态环境以及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动物考古学方法难以鉴别缺乏明确形态学鉴定特征的动物考古材料和动物制品。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利用蛋白质酶切后肽段的一级质谱分析对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是古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介绍ZooMS的原理、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希望促进ZooMS技术在国内考古学界的应用。同时,该技术在现代食品、药品、保健品、皮草和海关缉私等相关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oMS 动物考古学 古蛋白质组学 MALDI-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初头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新材料及二元相似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董为 张立民 刘文晖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7-275,共19页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栖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赤峰初头朗 早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二元相似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洛南龙牙洞小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永项 胡松梅 +1 位作者 王社江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50,共19页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a cf.O.alpina,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艾克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沟牙田鼠Proedromys bedfordi,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始鼢鼠Eospalax sp.,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姬鼠Apodemus sp.,马来豪猪(华南亚种)Hystrix brachyura subcristata,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 cuvieri等。该动物群同时包括南方型和北方型动物,其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其中峨眉鼩鼹和似高山鼠兔为新发现的化石种。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类似于龙牙北洞,显示出比较古老的性质,时代上多为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但龙牙南洞遗址含化石地层对应的热释光(TL)年龄结果分别为(356.6±17.8)ka BP,(273.9±13.7)ka BP和(210.5±10.5)ka BP,最近新的回授光释光(TT-OSL)测年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热释光测年结果,获得的地层年代亦为距今40~20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龙牙南洞 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骟马城哺乳动物化石地质年代的新认识(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兆群 王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1-357,共7页
步林(Bohlin,1951)描述的酒西盆地骟马城(又译为十二马厂)化石(Mimolagus和Anagalopsis)在分类位置与地质年代上长期存在争议。步林认为仅依据这些化石无法确定其年代,只是推测可能为第三纪的早期。后人根据Anagalopsis与内蒙古发现的An... 步林(Bohlin,1951)描述的酒西盆地骟马城(又译为十二马厂)化石(Mimolagus和Anagalopsis)在分类位置与地质年代上长期存在争议。步林认为仅依据这些化石无法确定其年代,只是推测可能为第三纪的早期。后人根据Anagalopsis与内蒙古发现的Anagale对比,认为该化石点大致时代为早渐新世。化石出自哪个层位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化石发现在白杨河组下部,也有人认为化石层位属于火烧沟组。鉴于其重要意义,我们于2015年4月赴酒西盆地进行了调查。根据步林的地理位置描述与照片(Bohlin,1940,1951),我们初步确定化石地点应位于骟马城沟内,火烧沟组下部骟马城段。对比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组新发现的Mimolagus以及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的Anagale,认为步林描述的化石时代也应为始新世。根据对化石产出层位的重新认识,并对比戴霜等(2005)在火烧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资料,推测火烧沟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骟马城化石层位的地质年代大致为中始新世晚期。Mimolagus的生存年代与其近亲Gomphos的差距大大减小,古老的Anagalidae也应该在渐新世之前就已全部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嘉峪关骟马城 始新世 Mimolagus Anagalopsis 地质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区商代建筑夯土材料的科技分析与研究——以郑州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谷天旸 杨雪钦 +6 位作者 师东辉 杨树刚 马玉鹏 郑晓旭 吴金旭 张玉修 宋国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地区商代各类型夯土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物性特征。通过土壤微形态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了夯土的微观结构、组分和微构造,揭示了先民夯筑行为对原生土壤的改造现象,进而探讨了夯土在建造和使用时期的人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夯筑技术 郑州商城 郑州小双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橄榄属植物研究现状
8
作者 汪静怡 吴妍 谢光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75,共6页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橄榄属植物是广西地区重要植物资源,然而有关橄榄属的系统研究十分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所发现的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拓宽识别方法对橄榄属遗存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对橄榄属遗存及其研究方法的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新石器时代广西地区先民对橄榄属植物的利用情况,也为解读橄榄属植物在这一地区的驯化史、环境史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橄榄属 新石器时代 植物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禄丰晚中新世鸭类标本的再研究与系统发育分析(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Thomas A. STIDHAM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5-349,共15页
1985年侯连海初步报告了发现于云南禄丰中新世古猿地点的部分鸟类化石,建立了一新种石灰坝潜鸭(Aythya shihuibas),并将另一件标本定为河鸭属未定种(Anas sp.)。针对这两件鸭类标本保存的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二者目前已知的分... 1985年侯连海初步报告了发现于云南禄丰中新世古猿地点的部分鸟类化石,建立了一新种石灰坝潜鸭(Aythya shihuibas),并将另一件标本定为河鸭属未定种(Anas sp.)。针对这两件鸭类标本保存的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二者目前已知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禄丰鸟类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种(不同的系统发育支系),这和之前的结论相似。石灰坝潜鸭的肱骨腹侧气窝中具有骨质支柱,异于现生潜鸭类,代表了气窝演化的较原始形态,依此认为其很可能为一潜鸭类冠群以外的绝灭支系。另一件原命名为Anas p.的鸭类标本保存非常破碎,无法对其进行较精确的系统发育分析。它很可能为鸭科成员,或许可以称为河鸭类,尽管此属(Anas)为非单系类群。这件禄丰河鸭类标本可能与发现于蒙古中新世-上新世的另一河鸭属未定种关系较近,二者具有相似的特殊特征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禄丰 晚中新世 鸟类 鸭科 潜鸭 河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堆积物的微形态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0
作者 吴金旭 张玉修 +3 位作者 刘浩宇 Michael Storozum 高峰 杨石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8-991,共24页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 洞穴是岩溶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洞穴堆积物。洞穴堆积物主要包括原地碎屑堆积物、异地碎屑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以及人为堆积物,在堆积、埋藏过程中受到沉积期后作用的扰动。微形态是利用显微及超显微技术对原位定向样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旨在分析肉眼无法识别的成分、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其时序、空间和成因关系。通过总结洞穴堆积物微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微形态分析在恢复洞穴古气候与古环境、重建洞穴堆积物的堆积与埋藏过程、构建地层年代学框架、解译古人类活动及遗传信息等方面的应用,评估了洞穴堆积物中所蕴含的地质学与考古学价值。目前,在国内的洞穴堆积物研究中,微形态分析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展望了微形态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堆积物 微形态 古气候与古环境 堆积与埋藏过程 地层年代学 人类活动 古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填彩分析
11
作者 高惠婷 郭长江 +2 位作者 韩宾 徐思雯 杨益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春秋时期青铜器表面装饰技术发展迅速,装饰方法多样,纹样繁复,纹饰中多有填彩现象以凸显其表面图案的装饰性,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科技分析较少——相关研究多围绕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展开,尤其是白色填彩的分析仍处于空白。湖北随州枣树... 春秋时期青铜器表面装饰技术发展迅速,装饰方法多样,纹样繁复,纹饰中多有填彩现象以凸显其表面图案的装饰性,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科技分析较少——相关研究多围绕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展开,尤其是白色填彩的分析仍处于空白。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本研究使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手段,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表面纹饰阴线中的白色填充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某种黏土矿物混合而成。该研究为东周时期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填彩工艺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林墓地 曾国 青铜器 填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保护性损伤”量化评估的 ICP-AES 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文静 陈岳 +2 位作者 李乃胜 李斌 罗武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2-776,共5页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保护过程会对文物带来一定影响,产生'保护性损伤'。然而,关于'保护性损伤'的量化研究仍罕见报道。为探讨常用清洗试剂对'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本文利用ICP-AE...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保护过程会对文物带来一定影响,产生'保护性损伤'。然而,关于'保护性损伤'的量化研究仍罕见报道。为探讨常用清洗试剂对'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本文利用ICP-AES测试了各步骤浸泡实验溶出液中的元素组成,发现浸泡液中Al,Fe,Mg三种元素的含量较高,且具有一定规律。利用这三种元素作为指标,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清洗能力强的试剂,对陶瓷本体的损伤也较大;保存较好的器物,所受'保护性损伤'更小;每种清洗剂都会对瓷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连中性试剂(如H_2O)同样可以溶解出一定量胎体组分;而普遍认为的较为温和的清洗试剂在长时间浸泡陶瓷器时,对瓷器本体的损伤已非常接近强酸短时间浸泡的影响。故在此特别强调,在实际的文物保护过程中,应切实认识到各种清洗剂对陶瓷本体产生的损害,并同时考虑累积损伤。如此,方能安全有效的保护海洋出水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出水瓷器保护 清洗剂 保护性损伤 量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氏敏兽门齿釉质微观结构及其对基干啮形类的分类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方园 李传夔 +2 位作者 王元青 李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55,共19页
从晶体类型到釉质结构4个不同的微观结构等级详细描述了安徽潜山中古新世胡氏敏兽的门齿釉质微观结构。样品取自胡氏敏兽正型标本的上门齿后端。该门齿最外层为一极薄的无釉柱层,外层为放射状釉柱层,内层为具多层的施氏明暗带。施氏明... 从晶体类型到釉质结构4个不同的微观结构等级详细描述了安徽潜山中古新世胡氏敏兽的门齿釉质微观结构。样品取自胡氏敏兽正型标本的上门齿后端。该门齿最外层为一极薄的无釉柱层,外层为放射状釉柱层,内层为具多层的施氏明暗带。施氏明暗带的单带厚度变化较大,倾斜度相对较小,带间无明显的过渡带,釉柱的横切面为不规则圆形,釉柱间质较厚,外层间质晶体平行于釉柱长轴。这些特征与啮齿类中的散系施氏明暗带极为相似。同时还发现有缎状的釉柱中缝和聚敛型的晶体间断分布在釉质的不同部位,而这些特征一般被认为是啮形类,甚至是哺乳动物的较为原始特征。与其他已报道的基干啮型类对比,胡氏敏兽的门齿釉质代表了啮形类中已知最早的双层似散系釉质类型,具有更多的较原始特征,为啮形类门齿釉质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形态学信息,并显示啮形类的演化可能远比现在认知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潜山 古新世 模兔类 釉柱 中缝 施氏明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马鬃山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化石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茜楠 尤海鲁 李大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0-897,共8页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发现于甘肃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总结。基于恐龙化石的产出层位和组合成员的相似性,将两地的恐龙归入同一个恐龙化石组合——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中晚期—阿尔布早... 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发现于甘肃马鬃山地区公婆泉盆地和俞井子盆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总结。基于恐龙化石的产出层位和组合成员的相似性,将两地的恐龙归入同一个恐龙化石组合——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特中晚期—阿尔布早中期。另外,通过与辽西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进行对比,归纳出该组合的特点。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对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早白垩世恐龙化石的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鬃山地区 俞井子盆地 公婆泉盆地 早白垩世 马鬃山恐龙化石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地点晚中新世麝科化石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2 位作者 张立民 白炜鹏 蔡保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9-247,共19页
Schlosser(1924)记述了最初发现于内蒙古化德境内或附近的二登图、敖兰卓蕾、哈尔敖包及华坝的古麝(Moschus grandaevus)。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化德的另一个地点土城子采集到不少古麝化石。2013年以来作者在土城子进行的野外发掘... Schlosser(1924)记述了最初发现于内蒙古化德境内或附近的二登图、敖兰卓蕾、哈尔敖包及华坝的古麝(Moschus grandaevus)。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化德的另一个地点土城子采集到不少古麝化石。2013年以来作者在土城子进行的野外发掘积累了更多的古麝化石标本。土城子标本在形态和测量数据方面和二登图等地点的古麝非常接近,可以归入同一种。根据现有资料归纳,古麝的地理分布范围自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华北,很可能延伸到华南;其地质时代分布范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食叶型古麝在土城子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出现说明当时土城子一带有森林环境。支序分析显示麝属(Moschus)化石种相互之间的系统关系非常近,可以归并为麝族(Moschini)或麝亚科(Moschinae);Micromeryx更接近麝属和鹿科,它与麝属之间的关系比以前认为的复杂,而Hispanomeryx更接近牛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 晚中新世 麝科 古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云南罗平三叠纪小型始鳍龙类—新属种 被引量:3
16
作者 尚庆华 李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5-280,共16页
根据一保存基本完整的骨架建立了始鳍龙类的一新属、种——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Ⅱ段,为体态细长的小型物种。新属种与同产于该地区的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 根据一保存基本完整的骨架建立了始鳍龙类的一新属、种——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Ⅱ段,为体态细长的小型物种。新属种与同产于该地区的利齿滇东龙(Diandongosaurus acutidentatus Shang et al.,2011)和丁氏滇肿龙(Dianopachysaurus dingi Liu et al.,2011a)身体各部位比例和个体大小接近,头骨均具有吻部两侧不收缩、眼眶显著大于上颞孔的特征。但新种眼眶间距要明显小于上颞孔间距,下颌关节与枕髁位于同一水平位置,锁骨前外侧缘的锁骨前突粗大而厚实,尺骨近端明显宽于远端,有比后两种更多的荐前椎(三属种荐前椎数分别为41、38、39枚)。此外,与滇东龙相对比,新种眶前区短于眶后区,前额骨和后额骨不相交。同时,新种下颌联合短,夹板骨参与下颌联合构成。新种前颌和下颌前部齿虽然也为獠齿(犬齿状齿),但未呈显著增大。头后骨骼对比,虽然新种和滇东龙均具有标志性的锁骨前外侧突,但后者的锁骨前外侧突尖细。与滇肿龙相对比,新种尾前部尾肋细长且未见明显加宽肿胀、仅具一个骨化的远侧腕骨、距骨为圆形且不具有近端凹入。去除数据不全的清镇龙、广西龙和三桥龙后的鳍龙类分支系统学分析表明,滇美龙与滇东龙互为姊妹群,同时它们与贵州龙、马家山龙和滇肿龙一起构成了一仅由在中国发现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的亲缘关系近于它们与欧洲肿肋龙类(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的亲缘关系。三种小型始鳍龙类的发现,指示云南罗平地区在三叠纪安尼期中晚期时鳍龙类是一类有较高分异度的海生爬行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 安尼期 始鳍龙类 小型海生爬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早泥盆世一流线型盔甲鱼及其分类学与古生态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盖志琨 朱敏 +1 位作者 贾连涛 赵文金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109,共17页
记述了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坡松冲组华南鱼目一新属、新种——剑裂甲鱼(Rhegmaspis xiphoidea gen.et sp.nov.)。新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鱼雷形头甲,细长吻突,眶孔位于头甲腹侧位,鳃穴向头甲腹面弯曲,角、内角和腹环丢失。鉴于以上... 记述了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坡松冲组华南鱼目一新属、新种——剑裂甲鱼(Rhegmaspis xiphoidea gen.et sp.nov.)。新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鱼雷形头甲,细长吻突,眶孔位于头甲腹侧位,鳃穴向头甲腹面弯曲,角、内角和腹环丢失。鉴于以上特征,新属被归到了包括鸭吻鱼和乌蒙山鱼在内的鸭吻鱼科。根据新材料提供的信息,修订了鸭吻鱼科,包括鸭吻鱼和乌蒙山鱼的鳃穴、腹环、角、内角等特征。裂甲鱼属是该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具有流线形体型的盔甲鱼类,指示了该地区一些盔甲鱼类可能开始了一种营上底栖的生活方式,具有更加主动的取食行为。新属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地区华南鱼目的多样性,而且提供了盔甲鱼类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通过占据新的生态位而发生的最后一次辐射演化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昭通 下泥盆统 盔甲鱼亚纲 华南鱼目 分类 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巫山更新世反刍类臼齿的新类型及伴生的鹿化石(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为 陈少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7-218,共12页
新月形颊齿是反刍类的鉴定特征之一,而反刍类的上臼齿通常由4个新月形主尖组成。2008年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堰头溪地点的一建筑项目中从黏土质地基中挖掘出一件带有上颊齿的反刍类上颌骨残段,标本上的上臼齿由5个新月形主尖组成... 新月形颊齿是反刍类的鉴定特征之一,而反刍类的上臼齿通常由4个新月形主尖组成。2008年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堰头溪地点的一建筑项目中从黏土质地基中挖掘出一件带有上颊齿的反刍类上颌骨残段,标本上的上臼齿由5个新月形主尖组成。伴生的其他动物有更新世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和黑鹿(Cervus(Rusa) unicolor)。形态学研究显示堰头溪标本的上臼齿代表一种新的新月形上臼齿类型,它不同于见于部分胼足类(tylopods)的5尖型上臼齿,例如古近纪的石炭兽类和xiphodontids以及分布于渐新世和中新世的真兽类。堰头溪标本上臼齿中的第五个主尖被诠释为原尖基部舌侧的齿带过度发育而成,与胼足类的舌侧主尖非同源关系。堰头溪标本代表一个新的种类,其分类位置暂定为麂亚科的麂属,即黄氏麂Muntiacus?huangi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巫山 更新世 偶蹄目 反刍类 新月形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 & Li,2015)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尚庆华 李淳 吴肖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5-161,共17页
根据一件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关岭组II段的新标本并结合产自相同地点和地层中的模式标本对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Li,2015)进行了详细研究。原模式标本暴露其腹面,而新标本暴露其背面,两者互相补充提供了更完整... 根据一件产自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关岭组II段的新标本并结合产自相同地点和地层中的模式标本对纤细滇美龙(Dianmeisaurus gracilis Shang&Li,2015)进行了详细研究。原模式标本暴露其腹面,而新标本暴露其背面,两者互相补充提供了更完整、精确的纤细滇美龙解剖学信息。新材料揭示该种具有非常短小的吻部,眶前区的长度不仅短于眶后区长度,甚至短于眼眶的长度;外鼻孔小且位置靠前,即鼻孔前区的长度短于鼻孔后缘与眼眶前缘之间的距离;由两额骨构成的眼眶间隔非常狭窄,宽度小于顶骨平台宽度的1/3;额骨前后两端均具渐尖的突起;顶骨后部不收缩,顶骨平台后缘呈深V型。补充了新信息和包含更多属种(如Dawazisaurus)后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支持了之前滇美龙和滇东龙互为姊妹群的结论,同时它们和马家山龙、滇肿龙、贵州龙和大洼子龙一起构成了一个仅由中国的属种组成的单系类群。与欧洲肿肋龙类群(Dactylosaurus,Anarosaurus,Serpianosaurus和Neusticosaurus)相比,这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罗平 中三叠世 安尼期 始鳍龙类 纤细滇美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曲靖下泥盆统西山村组四营鱼属(Siyingia)一新种(英文) 被引量:5
20
作者 司矗东 盖志琨 赵文金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主要采用形态学与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采自云南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山村组中的1件盔甲鱼类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建立了多鳃鱼类四营鱼属1新种:宽棘四营鱼(Siyingia perlatuspinosa sp.nov.),并据此修订了四营鱼属的特征。在此基础... 主要采用形态学与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采自云南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山村组中的1件盔甲鱼类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建立了多鳃鱼类四营鱼属1新种:宽棘四营鱼(Siyingia perlatuspinosa sp.nov.),并据此修订了四营鱼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分支系统学对多鳃鱼类属一级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与探讨,确定了四营鱼在多鳃鱼类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四营鱼(Siyingia)与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亲缘关系最近,二者形成了一个单系类群,与宽甲鱼(Laxaspis)+坝鱼(Damaspis)组成的单系类群互为姊妹群。宽棘四营鱼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四营鱼在华南的时空分布范围,而且丰富了多鳃鱼类的多样性,并为多鳃鱼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化石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曲靖 早泥盆世 西山村组 多鳃鱼类 四营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