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元关系融合的科学—技术—产业关联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佳 钟永恒 +4 位作者 何晓东 李贞贞 赵展一 王辉 宋姗姗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81,共15页
[目的/意义]基于多元关系挖掘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模式,对揭示技术关联的科学基础和产业方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利用LDA模型与人工判断方法识别出论文、专利、产品主题,基于论文与专利主题的引... [目的/意义]基于多元关系挖掘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模式,对揭示技术关联的科学基础和产业方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利用LDA模型与人工判断方法识别出论文、专利、产品主题,基于论文与专利主题的引用关系、主体关系、内容关系构建科学关联度指标,基于专利与产品主题的交叉关系构建产业关联度指标;然后,基于科学关联度和产业关联度二元维度识别各技术主题的科学—技术—产业关联模式;最后,选择量子通信技术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量子通信领域的技术主题关联模式包括S模式、S-T模式、T-I模式、S-T-I模式。随着时间推移,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互动逐步加深;量子通信技术遵循“材料研究—应用模块—应用核心技术—应用系统”的演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关联度 产业关联度 多元关系 技术关联 关联模式 量子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研究综述
2
作者 胡敏章 陈石 +5 位作者 祝意青 徐新禹 周江存 郝洪涛 黄江培 刘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49,共19页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 总结了50余年来中国大陆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阐述了我国重力观测网与仪器、观测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地震预测应用、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需求,我国已建成了较完备的地震流动重力观测网,发展了较完善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在6.0级以上地震的中长期地点预测方面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并开展了震前重力变化机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成效。未来,应从人才队伍、观测系统、机理研究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网 流动重力 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2年中国近海海平面收支研究
3
作者 杨元元 钟敏 +2 位作者 王长青 冯伟 姚艳丽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69-2479,共11页
监测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对于更好地理解、预测和应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套卫星测高、卫星重力和海洋温盐数据集,研究了近20年中国近海海平面收支.2002—2022年,中国近海海平面显著上升,平均速率为3... 监测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对于更好地理解、预测和应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套卫星测高、卫星重力和海洋温盐数据集,研究了近20年中国近海海平面收支.2002—2022年,中国近海海平面显著上升,平均速率为3.82±0.83 mm·a^(-1).其中,东海、南海和黄海海水质量增加是主要原因,贡献了1.40±0.55 mm·a^(-1),而海水比容略微增大,速率为0.84±0.42 mm·a^(-1).中国近海四大海域的海平面收支均存在较大的偏差,渤海、南海海平面收支不平衡,黄海、东海海平面收支平衡.中国近海温盐度数据集的差异显著,是导致其海平面收支不闭合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也不能忽略卫星测高和卫星重力观测在近海分辨率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中国近海 卫星测高 ARGO 海平面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粘弹各向异性波场模拟及其响应特征研究
4
作者 赵海波 赵磊 +6 位作者 王团 丁吉丰 周洪昌 许茜茹 孙史磊 高玲利 毛伟建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6-726,共11页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然而,古龙页岩储层受页理密度、裂缝、地层压力等因素控制,具有强各向异性和强衰减的“两强”特征,导致古龙页岩地震响应机制复杂并且响应特征尚不明确。针对古龙页岩层系...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然而,古龙页岩储层受页理密度、裂缝、地层压力等因素控制,具有强各向异性和强衰减的“两强”特征,导致古龙页岩地震响应机制复杂并且响应特征尚不明确。针对古龙页岩层系地层粘弹各向异性特征,采用“测井信息-地震层位-构造特征-岩心实验”多信息融合实现初始模型细化分层,进而构建古龙页岩米级尺度的高精度复杂粘弹各向异性模型。基于粘弹VTI介质模型的本构关系建立波动方程,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对古龙页岩层系进行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无论是爆炸源还是横波震源,粘弹各向异性对古龙页岩地震振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古龙地区的“两强”特性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在古龙地区考虑Q补偿的各向异性成像技术对于高精度地震成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油 粘弹性 各向异性 波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大气风场温度场卫星遥感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5
5
作者 何微微 宿家瑞 +4 位作者 冯玉涛 王后茂 李昊天 武魁军 李发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77,共21页
研究临近空间的风场和温度场对大气圈层之间的动量及能量传输、大气成分的输运以及大气环流的非线性突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此区域的大气风温数据稀缺是国际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大气风温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工... 研究临近空间的风场和温度场对大气圈层之间的动量及能量传输、大气成分的输运以及大气环流的非线性突变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此区域的大气风温数据稀缺是国际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大气风温信息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工程难度的限制,目前国际上针对临近空间风温遥感的卫星载荷十分有限。首先,概述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大气风温卫星遥感载荷的发展现状。然后,系统性地综述了针对临近空间区域的近红外、长波红外和中波红外三类典型的风温遥感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各观测目标源的光谱特性、载荷仪器的研制进展、以及风温探测能力;并讨论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劣性。最后,对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汇总,为后续临近空间探测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启示。展望未来临近空间星载风温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着眼于风温遥感载荷的空间覆盖能力、时间连续性及探测精度、同时讨论载荷研制的工程难度,为临近空间风温遥感卫星研发和应用提供有效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卫星遥感 风温探测 气辉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重力测量技术观测城市地表下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晓东 李航 +7 位作者 邓明莉 江利明 孙和平 李德伟 张为民 郝洪涛 桑鹏 白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82-2892,共11页
本文用重力测量技术对城市地表下沉进行了实验研究,从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在武汉市内地表下沉较大的部分城区进行了7期流动重力观测实验,并用D-InSAR观测的垂向位移进行了验证.数值结果表明重力观测每期整网平差后点值平均精度都小于10... 本文用重力测量技术对城市地表下沉进行了实验研究,从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在武汉市内地表下沉较大的部分城区进行了7期流动重力观测实验,并用D-InSAR观测的垂向位移进行了验证.数值结果表明重力观测每期整网平差后点值平均精度都小于10×10^-8 m·s^-2,说明采用重力观测能在城市内获得高精度的区域重力变化.第7期相对于第1期的结果与D-InSAR在大致相同时间段内地表垂直位移结果比较表明,重力增加的大部分区域与D-InSAR观测到的地表下沉区域相一致,说明这些区域的重力增加主要是由地表下沉引起的.从第2到7期相对于第1期的重力变化说明在近12个月的时间内测区最大重力变化约40×10^-8 m·s^-2,且局部区域的重力值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地表下沉是持续进行的.本实验结果说明重力观测技术能为城市地表下沉提供重力观测约束和机制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沉降 混合重力测量 区域重力变化 D-INSAR CG-5重力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我国光纤骨干网络的相对论重力测量模拟
7
作者 安树伟 冯伟 +3 位作者 穆庆禄 杨萌 王长青 钟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43,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时频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原子钟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基于相对论原理的重力测量正逐步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本文综合考虑国内外多家机构的光学原子钟精度水平,开展基于我国光纤骨干网络的相对论重力测量模拟实验,...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时频传递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原子钟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基于相对论原理的重力测量正逐步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本文综合考虑国内外多家机构的光学原子钟精度水平,开展基于我国光纤骨干网络的相对论重力测量模拟实验,同时讨论了潮汐作用以及单、双向时频传递方式下的多链路观测对其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40)Ca^(+)光钟和我国光纤链路,采用相对论重力测量的方法,有望实现精度为8.1mm的上千公里海拔高程传递.本文引入间接平差原理,建立基于相对论重力测量的光纤网间接平差函数模型.当采用单向时频传递方式时,经光纤网间接平差前后,11个站点高程测定的总体精度从21.0 mm提高至9.0mm.当采用双向时频传递方式时,光纤网间接平差前,11个站点的高程测定总体精度为11.5mm,相对于采用单向时频传递方式提高约45%;经光纤网间接平差后进一步提升至8.9mm,与采用单向时频传递方式的精度相当.本文的研究基于真实的光钟以及光纤链路稳定度指标,为后续开展基于我国光纤骨干网络的相对论重力测量实验提供一定参考,为建立与维护我国毫米级高程基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相对论 重力测量 高程基准 光纤时频传递 光纤网间接平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地区SAR角反射器定位精度研究——以某巨型水电站库首区为例
8
作者 范进勇 廖海生 +8 位作者 陈舰 何鑫 罗惠恒 黄荣 杨磊 李林泽 陈尧文 江利明 黄荣刚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3,共6页
角反射器(CR)作为高精度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监测的关键工具,其反射性能与定位精度对InSAR形变监测及结果解译具有关键性影响。现有CR定位研究聚焦于平原场景,缺乏针对复杂地形环境的研究。据此,本文构建了一套结合SAR定位和雷达反... 角反射器(CR)作为高精度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监测的关键工具,其反射性能与定位精度对InSAR形变监测及结果解译具有关键性影响。现有CR定位研究聚焦于平原场景,缺乏针对复杂地形环境的研究。据此,本文构建了一套结合SAR定位和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分析的CR定位精度分析方法,并采用地形高陡的某巨型水电站库首区CR阵列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该水电站库首区CR阵列10个CR中,8个精度良好,2个精度欠佳。8个高精度CR的安装后RCS提升均超过5 dBm^(2),平均提升10.24 dBm^(2),平均增幅66.2%;方位向和距离向平均SAR定位误差分别为-0.601和-0.013 m。2处CR因透视收缩影响而精度受限,SAR定位方位向误差分别为5.83和-9.02 m,距离向误差分别为1.37和-0.73 m;强调了在高山峡谷地区布设CR时充分考量地形复杂性的重要性。本文结果首次评估了SAR定位技术在高山峡谷地区的适用性,探明了某巨型水电站库首区CR阵列的定位精度,为高山峡谷地区精密形变监测及结果解译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合成孔径雷达 角反射器 SAR定位 雷达反射截面积 Sentine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孔FAU分子筛介孔-微孔协同扩散机制研究
9
作者 范雨舟 袁家敏 +3 位作者 刘志强 王久江 赵红娟 郑安民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7,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介孔特性(包括孔径、分散度、形状和连通性)对多级孔FAU分子筛扩散性能影响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介孔的孔径和连通性对扩散性能的影响较大,而分散度和形状对扩散性能的影响较小;随着介孔孔径的增大,分子...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介孔特性(包括孔径、分散度、形状和连通性)对多级孔FAU分子筛扩散性能影响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介孔的孔径和连通性对扩散性能的影响较大,而分散度和形状对扩散性能的影响较小;随着介孔孔径的增大,分子进入介孔的数目增加;随着介孔连通性的增加,分子在连通方向的扩散距离变长,体系的扩散性能显著提高,为多级孔分子筛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域扩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 多级孔分子筛 介孔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中超低附加相噪频综研究
10
作者 王雷刚 云恩学 +8 位作者 罗鑫 杨腾辉 王弼松 孙思宇 李程运 刘军良 高瑞弘 赵峰 张首刚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1-671,共11页
基于激光干涉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对毫赫兹频段内的时钟噪声抑制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通常通过边带倍频时钟噪声传递和导频音等技术来抑制时钟噪声。针对时钟噪声抑制技术需要的超低附加相噪的电光调制器(EOM)调制微波(2.4 GHz)和导频音射... 基于激光干涉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对毫赫兹频段内的时钟噪声抑制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通常通过边带倍频时钟噪声传递和导频音等技术来抑制时钟噪声。针对时钟噪声抑制技术需要的超低附加相噪的电光调制器(EOM)调制微波(2.4 GHz)和导频音射频信号(75 MHz),本文设计、搭建并比较了两种微波合成链路。通过低相噪锁相介质振荡器(PDRO)、分频等技术,实现了超低附加相噪频综。经测量,75 MHz导频信号在0.1 mHz、1 mHz、10 mHz、100 mHz、1 Hz处相对应的残余相噪分别为1.06×10^(-3)rad√Hz,8.18×10^(-5)rad√Hz,7.63×10^(-6)rad√Hz,1.30×10^(-6)rad√Hz,1.53×10^(-7)rad√Hz。该导频信号是经2.4 GHz微波分频产生的,后者的残余相噪更低,因而在20 mHz~1 Hz频段内,两者的残余相噪都满足“太极计划”需要。后期经过降低功分、频分等器件的附加相位噪声、减小关键器件的温度敏感度及增加温度控制、导频校正等技术,还可进一步降低该频综的本底噪声,有望在0.1 mHz-1 Hz的整个频段内都满足“太极计划”需求。本文对于频综的研究结果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需要的时频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太极计划 超低附加相位噪声 频率综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光时标守时技术研究
11
作者 史丰丰 程梦飞 +2 位作者 王德豪 徐金锋 李国俊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1,共7页
近年来光学频率标准(光钟)技术快速发展,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计划于2030年用光钟重新定义“秒”,并提出了技术路线,光时标的研究也成为时间频率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钙离子光钟驾驭微波氢钟,开展高精度光时标信号TS(Ca^(+))产生技术... 近年来光学频率标准(光钟)技术快速发展,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计划于2030年用光钟重新定义“秒”,并提出了技术路线,光时标的研究也成为时间频率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钙离子光钟驾驭微波氢钟,开展高精度光时标信号TS(Ca^(+))产生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光钟准连续稳定运行率可达87%,稳定度达8×10^(-17)/day。对光钟和氢钟的频率比对测量分别采用微波频率锁定方案(上转换)和光生超稳微波方案(下转换),上转换方案引入了并放大了噪声,测量数据比氢钟稳定度差,而下转换方案产生超稳微波,测量数据频率稳定度与氢钟几乎重合,实现了光钟对氢钟的准确测量。将测量得到的频差数据直接置入相位微跃计,产生光时标TS(Ca^(+)),独立运行的光时标TS(Ca^(+))在一个月内与UTC偏差保持在0.6 ns以内。研究成果为报送秒定义数据和驾驭自由原子时TAI提供技术基础,为提升我国光时标守时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和工程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光钟 光时标 上转换测量 下转换测量 光钟驾驭微波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TFT-WSE的中国南海海平面高度变化的预测方法
12
作者 孙浩哲 柳林涛 +5 位作者 孙雪鹏 刘子平 叶周润 梁星辉 沈聪 王国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6-1032,1100,共8页
基于标准时频理论提出一种抑制边缘效应的宽频带提取方法(NTFT-WSE)。首先利用标准时频变换对海平面信号进行周期性信号的提取和建模,然后通过NTFT-WSE方法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各个分量进行提取、建模和预测,实现对海平面变化周期性低频信... 基于标准时频理论提出一种抑制边缘效应的宽频带提取方法(NTFT-WSE)。首先利用标准时频变换对海平面信号进行周期性信号的提取和建模,然后通过NTFT-WSE方法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各个分量进行提取、建模和预测,实现对海平面变化周期性低频信号的准确预测。与标准Morlet小波变换相比,NTFT-WSE在模拟信号周期提取中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26.03%和22.24%,中低频信号提取精度显著提高。最后,基于1993-06—2008-05卫星测高海平面异常观测资料,利用NTFT-WSE方法对2008-06—2023-05中国南海海平面变化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总体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异常 Morlet小波变换 海平面变化 预测 标准时频变换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光调制的稳频与移频技术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中的应用
13
作者 何奥 刘林美 +4 位作者 于光保 杨勇 林鑫 林兆祥 李发泉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62,共10页
传统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时存在激光稳频系统复杂及吸收谷λ_(off)激光稳定度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低压分子吸收光谱稳频,结合电光调制移频的方法,通过单种子激光器实现稳定的吸收峰λ_(on)与吸收谷λ_(off)激光交替输... 传统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时存在激光稳频系统复杂及吸收谷λ_(off)激光稳定度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低压分子吸收光谱稳频,结合电光调制移频的方法,通过单种子激光器实现稳定的吸收峰λ_(on)与吸收谷λ_(off)激光交替输出。在搭建的稳频与移频系统中,通过测量二氧化碳的光学厚度值,然后将激光频率稳定在二氧化碳吸收峰(1572.3340 nm)处,再通过电光调制的方法将激光频率移频10 GHz,以得到稳定在二氧化碳吸收谷底的λ_(off)激光。结果表明,该系统输出的吸收峰λ_(on)稳频精度达到3.43 MHz,且吸收谷λ_(off)激光稳定度与λ_(on)一致,显著提升了λ_(on)和λ_(off)激光的稳定性。该工作为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种子光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同时稳λ_(on)和λ_(off)的方法,对提高差分吸收二氧化碳激光雷达的数据反演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光调制 差分吸收 激光稳频 激光移频 低压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度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与观测精度分析
14
作者 祝杰 韩宇飞 +4 位作者 王嘉沛 徐欣 张新林 白磊 康胜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2-711,共10页
随着“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绝对重力仪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绝对重力观测数据解算基准存在着由于不同仪器系统偏差造成的不统一,影响了时变重力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绝对重力仪间系统偏差,通过分析2024年度10... 随着“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绝对重力仪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绝对重力观测数据解算基准存在着由于不同仪器系统偏差造成的不统一,影响了时变重力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绝对重力仪间系统偏差,通过分析2024年度10台绝对重力仪的同址集中比测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对数据进行统一解算,获得了3个测点重力标准参考值和各仪器的系统偏差,最后综合对比分析陆态网络历期比测结果。结果表明:①10台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为-3.42~4.50μGal,观测精度为0.69~3.38μGal,仪器间系统偏差在数个μGal量级;②参加2023、2024两期比测的6台仪器系统偏差的变化值与重力基准变化值的偏差为-1.31~3.69μGal,表明陆态网络观测使用绝对重力仪性能稳定,适合用于探测地震相关的微小重力变化信号;③陆态网络9期比测的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全部优于5μGal,FG5、FG5X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维持在2μGal左右,而A10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最大达4.56μGal,因此各仪器的系统偏差在高精度重力测量中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比测 绝对重力仪 系统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单点定位中对流层延迟不同映射模型分析
15
作者 张亚豪 温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0-1025,共6页
基于全球77个GNSS测站观测数据,系统评估4种对流层延迟映射函数模型(GMF、NMF、VMF1、VMF3)的全球适用性及其对精密单点定位(PPP)精度的影响。采用PRIDE PPP-AR软件处理获得各测站天顶对流层延迟(ZTD),以欧洲定轨中心(CODE)发布的ZTD产... 基于全球77个GNSS测站观测数据,系统评估4种对流层延迟映射函数模型(GMF、NMF、VMF1、VMF3)的全球适用性及其对精密单点定位(PPP)精度的影响。采用PRIDE PPP-AR软件处理获得各测站天顶对流层延迟(ZTD),以欧洲定轨中心(CODE)发布的ZTD产品为基准,结合地理分区(低/中/高纬度、陆地/海洋、海拔梯度)开展模型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对流层延迟映射函数模型在低纬度、低海拔、海洋区域精度较差,VMF系列映射函数模型在应对海拔、纬度变化引起的差异时表现较好,GMF和VMF系列映射函数模型对海洋测站改正效果比较显著;U方向定位精度方面,GMF、VMF3、NMF映射函数模型分别在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表现最好,GMF和VMF系列映射函数模型在全球范围内PPP数据处理中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精密单点定位 天顶对流层延迟 映射函数模型 全球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16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中强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管振荡电路的离子阱射频源性能研究
17
作者 徐华轩 敖致远 +3 位作者 李林 李梓 何胜国 童昕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为实现在离子阱中对离子的稳定囚禁,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基于电子管振荡电路的射频源。该装置能够实现同时输出两路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射频电场,其频率在2.15~4.05 MHz范围内连续可调,且无需主动进行阻抗匹配。将该装置应用于离子阱,首... 为实现在离子阱中对离子的稳定囚禁,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基于电子管振荡电路的射频源。该装置能够实现同时输出两路幅值相同、相位相反的射频电场,其频率在2.15~4.05 MHz范围内连续可调,且无需主动进行阻抗匹配。将该装置应用于离子阱,首先对其射频频率、相位差和两路电压峰峰值进行4.68×10^(4)s的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各参数稳定度的最小Allan偏差分别达到10^(-5)、10^(-4)和10^(-4)量级。进一步利用该装置将钙离子囚禁在离子阱中,在不关断射频源的情况下,可连续调节射频频率,并通过CCD相机观察了钙离子库仑晶体在不同囚禁参数下的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射频源 频率调节 稳定性 Allan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在被动源成像中的应用(特邀)
18
作者 王松 宋政宏 张丽娜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8,共15页
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Distributed Fiber-optic Seismic Sensing,DFSS)是一种新兴的地震观测手段,以高空间分辨率、耐受极端环境、且具备实时监测能力及较低运维成本,在城市、深井、冰冻圈和海洋等环境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结合国内外... 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Distributed Fiber-optic Seismic Sensing,DFSS)是一种新兴的地震观测手段,以高空间分辨率、耐受极端环境、且具备实时监测能力及较低运维成本,在城市、深井、冰冻圈和海洋等环境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结合国内外典型研究实例,回顾DFSS被动源成像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其在防灾减灾、资源勘探以及环境监测等研究方向中的最新应用与进展。防灾减灾方面,DFSS利用通讯光缆开展高密度被动源地震数据采集,实现了高分辨率的浅层结构成像,实现盲断层探测与场地效应评估,服务防震减灾。资源勘探方面,DFSS广泛用于深井监测,为油气和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原位连续监测能力。在环境监测领域,DFS S在冰冻圈、海洋监测中提供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原位观测数据。除此之外,DFSS在多参数结构成像、动态结构成像以及行星科学研究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 地震被动源 地震背景噪声 噪声互相关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剪切干涉仪中探测系统倾角测量及其引入误差评估
19
作者 庞宇轩 周璐 +7 位作者 闫思彤 蒋俊杰 何川 徐润东 张保成 周林 王谨 詹明生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4-515,共12页
原子剪切干涉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子物质波干涉测量技术,由于具有高精度、实时测量等特点,因此在基础物理和应用技术等领域逐渐受到关注。在利用原子剪切干涉仪进行高精度测量时,探测系统的倾角是系统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 原子剪切干涉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子物质波干涉测量技术,由于具有高精度、实时测量等特点,因此在基础物理和应用技术等领域逐渐受到关注。在利用原子剪切干涉仪进行高精度测量时,探测系统的倾角是系统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围绕这一问题,本文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评估了探测系统倾角对原子干涉仪测量性能的影响;随后,分别采用铅垂线测量法和原子干涉相移测量法对处于系统安装和测量阶段的原子剪切干涉仪进行了倾角测量。在铅垂线测量法中,其倾角测量分辨率为0.6 mrad,考虑各类误差的影响,整体测量精度在1~2 mrad左右。在原子干涉相移测量法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原子剪切干涉仪,分别采用不同的原子干涉相移参考体系对探测系统的倾角进行了测量:针对用于重力、重力梯度、转动测量的单组分原子干涉仪,提出并实现了同步双内态探测的原子干涉相移测量法,其倾角测量分辨率为0.3 mrad,可使倾角对重力测量的影响降低到10-10g水平;针对用于等效原理检验的双组分原子干涉仪,提出并实现了可进行实时监测的交替探测原子干涉相移测量法,其倾角测量分辨率为0.3 mrad,可满足10-13g水平的差分重力测量分辨率需求。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将为解决原子剪切干涉仪中探测系统倾角导致的系统误差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光学 原子剪切干涉仪 探测系统倾角测量 原子干涉相移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的“水逆”现象研究
20
作者 冯树立 董景龙 +1 位作者 沈强 周天翔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1,共6页
水星逆行(即“水逆”)是一种由水星与地球相对运动产生的天文现象。精确描述和预测“水逆”现象对天文观测仪器校正、航天发射和操作任务时间窗口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DE440)获取水星位置,模拟仿真了2024... 水星逆行(即“水逆”)是一种由水星与地球相对运动产生的天文现象。精确描述和预测“水逆”现象对天文观测仪器校正、航天发射和操作任务时间窗口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DE440)获取水星位置,模拟仿真了2024—2044年水星在黄道惯性坐标系下相对于地球的运行轨迹,结合水星赤经变化率计算了“水逆”时间,并探究水逆轨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年份发生“水逆”现象的次数不同,每年发生3~4次“水逆”现象;平均持续时间约为23 d(波动范围为20~26 d),相邻两次逆行间隔周期平均约为95 d(波动范围为89~103 d);不同年份的水星逆行轨迹存在相似性,尤其在相隔13年的年份之间(如2024和2037年)这种相似性更为显著;此外,平均每4~5年会出现一次跨越两个公历年的水星逆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逆 DE440 赤经变化率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