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划分对比与第四纪下限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友桂 兰敏文 +3 位作者 刘慧芳 张茂省 付晓芬 宁强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5,共12页
关中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为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但目前对新生界地层划分和第四纪下限问题仍存在争论。基于钻孔和剖面资料,结合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对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进行了梳理和修订,... 关中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为研究区域构造、沉积环境演变与古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记录,但目前对新生界地层划分和第四纪下限问题仍存在争论。基于钻孔和剖面资料,结合古地磁和生物地层,对关中盆地新生界地层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就第四纪下限和新生界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进行了探讨。岩性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证据以及气候变化特征等都支持将第四纪下限定在传统三门组的黄三门与绿三门的交界处或风成黄土与红黏土的界线之处,即松山负极性向高斯正极性转换处(M/G),古地磁年龄为2.6 Ma。基于关中盆地钻孔和剖面的古地磁数据及前人资料,划分了新生界地层,重新厘定了各沉积地层的沉积年代,将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分为风成相和河湖相两套同期异相沉积地层序列,风成红黏土的年代延伸到中中新世,建议将中新世的风成堆积命名为段家坡组。这对关中盆地沉积环境形成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研究、盆地资源开发以及地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 新生代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四纪下限 黄土-红黏土风成沉积 河湖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纪黑潮源区沉积物的源-汇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碳循环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兆凯 张骞月 常凤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7-297,共11页
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第四纪黑潮源区沉积物的源-汇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碳循环效应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不同学科的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黑潮源区的碎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的吕宋岛和大陆架及远端的亚洲东部沙漠。在轨道... 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第四纪黑潮源区沉积物的源-汇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碳循环效应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不同学科的综合性指标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黑潮源区的碎屑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的吕宋岛和大陆架及远端的亚洲东部沙漠。在轨道、千年和百年等不同时间尺度上两者对研究区的物质输入主要与海平面高度和东亚季风强度相关,并最终受控于高、低纬过程的双重驱动。而人类活动对黑潮源区的影响则出现于距今2100 a。上述陆源物质对研究区的输入过程与古海洋生物生产力、海底有机碳埋藏通量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间也有着良好的协变性,表明黑潮源区的沉积物源-汇过程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上述研究工作可以为更好地预测未来气候环境的变化趋势提供关键低纬度海区的区域性资料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源区 碳循环 源-汇过程 控制因素 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中国岩石化学风化碳汇数据及其变化趋势 被引量:3
3
作者 熊练 白晓永 +7 位作者 李阳兵 赵翠薇 罗光杰 吴路华 陈飞 李朝君 冉晨 张思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6-964,共9页
中国岩石化学风化碳汇(RCS)在碳循环中极其重要,然而,中国2000—2020年RCS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尚未得到系统量化。本研究依据水文气象数据和RCS计算模型,对中国RCS的量级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系统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RCS通量(RCSF)和... 中国岩石化学风化碳汇(RCS)在碳循环中极其重要,然而,中国2000—2020年RCS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尚未得到系统量化。本研究依据水文气象数据和RCS计算模型,对中国RCS的量级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系统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RCS通量(RCSF)和年均总量(FRCS)分别为3.46t/(km^(2)·a)和17.32Tg/a,并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主要集中在西南八省和胡焕庸线以南。其中,贵州省的RCSF[11.79t/(km^(2)·a)]远高于其他省份,但总量却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0.21Tg/a),而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碳汇比重不足1%。中国RCS在研究期间整体处于波动式增加状态,增长速率为2.76kg/km^(2),至2020年,RCSF和FRCS分别增加了0.31t/(km^(2)·a)和2.11Tg/a。本文构建了一套中国高分辨率RCS数据集,可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化学风化 碳汇 碳循环 时空格局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主、微量元素对近四百年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锋 李社红 +2 位作者 吴梅 韩桥 郝立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6-933,共8页
湖泊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既能反映物质来源,也能较好记录气候环境变化。本文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其主要元素组成,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其主成分元素组,并据此探究不同元素组分与气候环境的... 湖泊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既能反映物质来源,也能较好记录气候环境变化。本文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其主要元素组成,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其主成分元素组,并据此探究不同元素组分与气候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主成分元素组为:F1由Al、Fe、Rb、Sr和稀土元素组成,是湖区降水量和化学风化强度的良好指标;F2由Zn、Co、Cu、Mo等组成,其因子得分变化趋势与F1呈显著负相关性,这组元素属于湖泊内生沉积因子,与湖水的氧化还原性质密切相关,指示暖干气候条件;F3包括Ti、Ni、Cr、Zr,这类元素性质稳定,主要存在于矿物碎屑中,受地表径流影响,也与源区岩石的物理风化、水土流失程度密切相关,可以指示植被覆盖情况。结合最新的定年结果以及过去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对三个主成分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可将湖光岩地区近400年来的气候大致分为1614—1796年冷湿期、1796—1868年冷干期、1868—1927年冷湿期、1927—1967年冷干期和1967年至今总体向暖湿变化5个阶段,且农业活动的增强使沉积物中性质稳定元素的含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元素组成 主成分分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冬季元素碳气溶胶的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黄汝锦 郭洁 +1 位作者 倪海燕 曹军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3-1080,I0001,共9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PM2.5中的元素碳(EC)在大气中不发生反应,所以其来源变化可以指示PM2.5一次燃烧源的变化。本文结合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和稳定碳同位素(13C)方法,分析了西安2008/2009年和2015/2... 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PM2.5中的元素碳(EC)在大气中不发生反应,所以其来源变化可以指示PM2.5一次燃烧源的变化。本文结合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和稳定碳同位素(13C)方法,分析了西安2008/2009年和2015/2016年冬季PM2.5中EC的同位素组成。14 C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冬季EC的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燃烧,2008/2009年和2015/2016年化石燃料燃烧对EC的贡献分别为77%±4%和72%±5%。13C的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西安冬季EC排放源主要来自液体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排放)(δ13 CEC:-25.04‰^-24.64‰,-24.80‰±0.21‰),而2008/2009年冬季燃煤对EC的贡献更为显著(δ13 CEC:-23.72‰^-22.81‰,-23.22‰±0.39‰)。对比14 C和13 C的数据发现,近十年西安冬季EC排放源的变化显著,燃煤的相对贡献降低,而机动车排放的贡献升高,这与煤改气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急速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元素碳 西安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汇文 王世杰 +18 位作者 白晓永 操玥 田义超 罗光杰 陈飞 李琴 吴路华 王金凤 王明明 田诗琪 邓元红 胡泽银 杨钰杰 李朝君 路茜 习慧鹏 陈欢 冉晨 罗旭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158-6172,共15页
评估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S)的复合影响机制是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基于碳酸盐岩热力学溶蚀模型估算了1992-2017年中国西南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CSF),利用Lindeman... 评估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CS)的复合影响机制是当前喀斯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基于碳酸盐岩热力学溶蚀模型估算了1992-2017年中国西南喀斯特槽谷碳酸盐岩风化碳汇通量(CSF),利用Lindeman-Merenda-Gold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及生态恢复因子对槽谷CSF的相对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槽谷整体年均温及年降雨量均处于持续升高的趋势,增速分别为0.06℃/a及12 mm/a,进入21世纪之后,增速均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年蒸散发在21世纪以前为增加的状态,2000年以后整体表现为减少的趋势;(2)槽谷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为0.004/a,其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达到了95.07%,槽谷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显著;(3)槽谷的年均CSF约为9.42 t C km-2 a-1,研究期间处于增加的状态,其年均增长速率约为0.2 t C km-2 a-1,CSF增加区域的面积占比约为89.28%;(4)槽谷CSF受到气候因素(降雨、蒸散发、温度)及生态恢复2方面的影响,其中降雨、温度及生态恢复反馈因子FVC与CSF呈正相关关系,ET与CSF呈负相关关系,降雨对于研究区CSF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70.36%;(5)本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及生态恢复对岩石风化过程的复合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恢复 碳酸盐岩风化碳汇 相对贡献率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冰前湖枪勇错近百年沉积速率变化及冰川进退反演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润 金章东 +4 位作者 张飞 张小龙 李良波 徐阳 徐柏青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4-1594,共11页
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大陆性冰川,其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极其敏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升温速率加快(特别是北半球),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冰川在近百年显著退缩.冰前湖沉积物是最直接的冰川变化记录载体之一,但其沉积速率如何响... 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大陆性冰川,其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极其敏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升温速率加快(特别是北半球),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冰川在近百年显著退缩.冰前湖沉积物是最直接的冰川变化记录载体之一,但其沉积速率如何响应冰川及气候变化,能否反演冰川进退过程却知之甚少.本文依据^(210)Pb和^(137)Cs限定藏南冰前湖枪勇错QY5沉积岩芯的年龄,计算出不同深度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且与前人(QY-3)的沉积速率进行对比,揭示了近百年来枪勇错流域冰川变化历史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枪勇错QY5近百年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21 cm/a,比湖心(QY-3)快2倍左右,但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高沉积速率对应温度上升期,是冰川退缩的直接响应:(1)1900-1960年,枪勇错沉积速率整体增加且变幅较大,与1890-1950年之间西藏温度波动式升高相对应,反映枪勇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2)1960-1985年,沉积速率低且变幅较小,同期气温下降,枪勇冰川退缩程度相对较低且保持平稳;(3)1985年以来,枪勇错沉积速率呈上升趋势,是全球增暖下冰川显著退缩的直接响应.在短时间尺度内冰前湖沉积速率所揭示的枪勇冰川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降水量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冰川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滞后5~10 a.由于全球变暖和冰川对温度响应的滞后,在未来几十年高原冰川的融化速率可能会加快,亚洲水塔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210 Pb和137 Cs测年 冰川变化 全球变暖 冰前湖 枪勇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沉积物Sr同位素及元素组成变化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晨 金章东 +3 位作者 徐阳 李良波 苟龙飞 张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82-1890,I0020,I0021,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里氏7.9级汶川大地震引发了超过56000多个山体滑坡,在龙门山地区产生巨量的碎屑物质,极大地影响了流域的地表过程.然而,地震对河流碎屑物质组成及沉积过程的改变却知之甚少.紫坪铺水库超高沉积速率(平均74 cm/a)的沉积物... 2008年5月12日里氏7.9级汶川大地震引发了超过56000多个山体滑坡,在龙门山地区产生巨量的碎屑物质,极大地影响了流域的地表过程.然而,地震对河流碎屑物质组成及沉积过程的改变却知之甚少.紫坪铺水库超高沉积速率(平均74 cm/a)的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汶川地震前后的沉积过程,为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对流域地表物质搬运及沉积物组成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本研究测试了汶川地震前后紫坪铺水库沉积物的Sr同位素以及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其在地震之后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震后沉积物87 Sr/86 Sr与Rb/Sr比值同步降低,并且和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地震滑坡导致的新鲜物质对沉积物的贡献,特别是地震后强径流的20102011年.地震前后沉积物组成的差异性,为利用沉积物反演水文气候和构造事件及其环境效应提供了基础和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水库沉积物 SR同位素 化学蚀变指数(CIA) 水文制约 紫坪铺水库 岷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范庆超 徐兆凯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5,共8页
系统总结了白垩纪OAE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OAE1a、OAE1b和OAE2时期的有机碳(TOC)含量、碳同位素、古温度和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综合分析了白垩纪OAEs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白垩纪OAEs的发生可能与该时期海底大规模的火山... 系统总结了白垩纪OAE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OAE1a、OAE1b和OAE2时期的有机碳(TOC)含量、碳同位素、古温度和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综合分析了白垩纪OAEs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白垩纪OAEs的发生可能与该时期海底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以及由其引起的气温升高、碳水化合物大量分解、水文循环加快和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等一系列变化有关。对于白垩纪OAEs演化特征和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白垩纪OAEs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特提斯盆地及其周边陆地,而对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研究报道迄今未见,从而无法对白垩纪OAEs进行全球性对比和系统性研究。今后我们将重点围绕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白垩纪OAEs的演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古气候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大洋缺氧事件 碳循环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10
作者 张明心 吴一平 +7 位作者 李汇文 刘曙光 王凡 孙玉柱 杨煦东 柳兆夏 金章东 王文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5-973,共9页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提高碳储量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键环节。植被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汇能力最强、碳储量最大的两个部分。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生物地球化学综合模拟系统(GEMS)和侵蚀沉积碳模型...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提高碳储量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键环节。植被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汇能力最强、碳储量最大的两个部分。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生物地球化学综合模拟系统(GEMS)和侵蚀沉积碳模型(EDCM),对渭河流域1992—2021年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渭河流域NPP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总体呈增加趋势;流域关键作物高产区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平原,其中长安县和鄠邑县产量最高;流域SOC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增长率约为23g·m^(-2)·a^(-1),流域东部SOC低值区增长速率较大。本研究定量评估了渭河流域植被和土壤碳汇潜力,可为区域固碳减排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土壤有机碳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沉积物元素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付晓芬 宋友桂 +3 位作者 张明玉 冯中琦 张大成 刘慧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1-648,共8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可以快速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组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测试分析,但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还鲜有报道。该实验是以青海湖岩芯第四纪湖泊沉积物和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可以快速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组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测试分析,但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还鲜有报道。该实验是以青海湖岩芯第四纪湖泊沉积物和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联用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单变量定标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对青海湖沉积物样品中Na、Ca、Mg、Si、Al、Fe、Mn、Sr和Ba 9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以交叉验证的结果作为PLSR模型参数寻优的标准,分别以预测决定系数(R2)、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DP)作为评估PLSR模型的定量精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PLSR算法显著改善了传统单变量分析的定量效果,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94、0.98、0.94、0.97、0.84、0.89、0.98和0.76,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74、2.35、3.27、2.97、3.56、1.68、1.54、4.18和0.75,结合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及预测均方根误差结果可知,LIBS技术结合PLSR算法对Na、Ca、Mg、Si、Al和Sr元素的预测准确度较高,而Fe、Mn和Ba元素的定量效果不是很理想,说明PLSR算法在预测精度和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探究LIBS技术应用于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的可行性,利用LIBS预测含量比值与参考含量比值进行对比,二者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LIBS技术应用于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第四纪沉积物样品中元素定量分析提供了可靠方法,也为古气候古环境重建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定量分析 第四纪沉积物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管控下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及经济指标特征
12
作者 周岳 屈垚 +3 位作者 张勇 刘卉昆 师菊莲 朱崇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6,共9页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极端人为管控影响,管控期各污染物浓度同比、环比均出现显著降低,其中NO_(2)浓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0%,其次是PM_(2.5)和PM_(10),百分比为30%~40%。但O_(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PM_(2.5)和O_(3)协同控制,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各城市不同管控力度对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对比了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3类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广州、西安和成都均为第一产业产值恢复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长率最慢为10%;同比3类产业表明管控措施对第二产业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特征 产业结构 人为源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乐意 常宏 +5 位作者 关冲 陶亚玲 沈俊杰 秦秀玲 权春艳 常小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6-1440,共35页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和重点,它是解决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貌地形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目前以古生物和氧同位素为代表的各种古高度计被用来重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和重点,它是解决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貌地形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目前以古生物和氧同位素为代表的各种古高度计被用来重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古高度历史,但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关于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在的海拔高度存在晚上新世、晚中新世和始新世等不同认识。因为古高度结果的差异,所以对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也存在大的争议。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部分古高度计的应用原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收集总结了77条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成果,梳理了目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高原古高度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即地层年代学、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以点带面"、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古纬度影响、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和问题。最后就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指出在恢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时所需要完善和注意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古高度 构造隆升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古季风演化过程、主要控制因素及其海洋生物生产力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兆凯 孙天琪 常凤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8-313,共16页
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20°,气候也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即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这可能直接促成了澳大利亚季风的形成。海... 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20°,气候也随之发生了明显改变,即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辐合带的影响范围,与亚欧大陆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流通性受到限制,这可能直接促成了澳大利亚季风的形成。海洋沉积记录显示,澳大利亚气候的季节性特征最早出现于~3.5 Ma,而现代意义上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形成于~2.4 Ma。第四纪阶段的澳大利亚季风表现出明显的轨道周期:冰期(间冰期)时夏季风减弱(加强),其演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日射量、东亚冬季风的跨赤道作用、表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高度变化。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末次冰期以来的澳大利亚季风则具有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典型气候事件相似的千年周期,大致表现为:北半球的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Dansgaard/Oeschger)暖期对应着澳大利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而北半球的海因里希(Heinrich stadials)与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冷事件时澳大利亚夏季风增强。但马来群岛不同地区的上述古气候记录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区域性因素的影响有关。季风降水的千年尺度变化与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密切相关,且其相位变化与同纬度的非洲和南美洲古季风截然不同,明显响应了北半球日射量,这可能与亚洲季风系统的跨赤道作用有关。末次冰期古生产力研究表明,在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沿海,澳大利亚季风可以通过影响洋流模式、陆表降水与径流,来控制陆源物质向海洋的输送、海水结构的稳定性以及表层海水过程,进而影响海洋生物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古季风 演化历史 控制因素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6 ka以来西菲律宾海陆坡沉积物的定量源-汇过程及其碳循环效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兆凯 张骞月 常凤鸣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27,共10页
通过对西菲律宾海大陆坡上MD06-3052岩芯沉积物中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的分析,结合该孔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沉积物不同组分通量以及陆源区风化剥蚀指标等数据,探讨了156 ka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研究区有机质的定... 通过对西菲律宾海大陆坡上MD06-3052岩芯沉积物中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的分析,结合该孔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沉积物不同组分通量以及陆源区风化剥蚀指标等数据,探讨了156 ka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研究区有机质的定量源-汇过程、主控因素及其碳循环效应。结果表明:δ^(13)C_(org)值在−27.4‰~−18.6‰波动,平均值为−22.2‰,且呈现出冰期相对偏负而间冰期相对偏正的变化特征,有机质的具体来源包括海洋生物和陆地C3植物,在冰期和间冰期阶段分别以陆源(平均约为67%)和海源(平均约为83%)有机质的贡献为主。陆源有机碳含量和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相应指标非常一致,均具有冰期高而间冰期低的特征,表明研究区冰期阶段有机碳通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下降所引起的大陆架出露及其上松散硅酸盐沉积物的强物理剥蚀作用。再结合热带西太平洋其他岩芯的相似记录,认为当时热带广泛出露大陆架上的强硅酸盐风化剥蚀作用及与其相伴随的高海底有机碳埋藏通量在大气CO_(2)浓度降低和全球变冷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有机质来源 海平面变化 冰期-间冰期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机碳-微生物耦合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杨阳 刘良旭 +5 位作者 张萍萍 吴凡 周媛媛 宋怡 王云强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4-1725,共12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非同步性演变。土壤微生物是各种生命活动的载体,在土壤水-碳耦合过程中参与了一系列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水-碳耦合关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三者存在着密切...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非同步性演变。土壤微生物是各种生命活动的载体,在土壤水-碳耦合过程中参与了一系列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水-碳耦合关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三者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尽管关于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变化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由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群落结构复杂性和易变性,这给土壤微生物介导的水-碳耦合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碳、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缺乏总体性的融合,大多数研究只能假设各个生物化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对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的认知仍存在局限性。由此,首先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进程、土壤水分过程和有机碳变化分别进行了综述,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证据进一步概括了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格局的响应。最后整合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界面等关键生态过程,总结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界面过程,采用HYDRUS-2D模型(水文过程模型)和ORCHIDEE模型(生态系统碳模型),并融入土壤微生物种群生长动态,基于稳定碳、水同位素技术和DNA探针技术,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模型框架,有利于实现土壤水、碳、微生物各界面调控过程的准确模拟与精确刻画,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模式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碳耦合 微生物群落 界面过程 模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及未来情景模拟 被引量:12
17
作者 操玥 王世杰 +17 位作者 白晓永 李汇文 陈飞 王明明 吴路华 许燕 李琴 田诗琪 杨钰杰 李朝君 胡泽银 邓元红 路茜 习慧鹏 陈欢 王金凤 冉晨 罗旭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6061-6071,共11页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算法,定量分析了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土壤侵蚀状况的未来情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槽谷区2000-2015年土壤侵蚀总量由61.86×1...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槽谷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改进的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算法,定量分析了槽谷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土壤侵蚀状况的未来情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槽谷区2000-2015年土壤侵蚀总量由61.86×107 t/a减少至2.97×107 t/a,区域年平均侵蚀模数由21.61 t hm-2 a-1降低至1.04 t hm-2 a-1,轻度及轻度以下侵蚀等级的面积增加了76.13×105 hm2,重度及重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少了46.90×105 hm2,侵蚀状况明显减轻;(2)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土壤侵蚀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平原地区侵蚀模数最小,盆地地区侵蚀模数最大,达到平原地区侵蚀模数的近4倍;(3) 2000-2015年间,槽谷区轻度及轻度以上侵蚀等级都逐渐向微度侵蚀等级转移,土壤侵蚀等级由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率达到了98%以上,总体呈现出好转的趋势;(4)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槽谷区2020年土壤侵蚀等级的未来演变趋势,其总体Kappa系数达到了0.9788,一致性最佳;(5)到2020年,槽谷区土壤侵蚀等级基本为微度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状况将进一步改善。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当前土壤侵蚀治理成效的评价以及未来的防治提供理论和数据方面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喀斯特 时空格局 CA-Markov模型 槽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演变对退耕还林的响应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修文 于书霞 +1 位作者 史志华 王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7002-7014,共13页
我国南方红壤区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和优越的社会区位条件,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同时山地丘陵的坡度较大,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导致该区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南方红壤区为研... 我国南方红壤区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和优越的社会区位条件,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同时山地丘陵的坡度较大,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导致该区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估算区域植被净生产力(Carnegie 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InVEST模型及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前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农作物生产(Crop Production,CP)、土壤保持(Soil Conservation,SC)和产水(Water Yield,WY)四种生态系统服务;采用偏相关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集聚特征,揭示了退耕还林对南方红壤区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后,南方红壤区的NPP、CP、SC和WY总体增强,但部分区域呈现减弱趋势。其中,NPP在南部呈现减弱趋势,SC在东北部减弱,CP与WY均在东南沿海减弱;(2)退耕还林后,NPP与WY间由极显著协同关系(r=0.315,P=0.025)转变为显著权衡关系(r=-0.279,P=0.059):而SC与WY间由无显著相关转变为极显著权衡关系(r=-0.427,P=0.024);(3)退耕还林前后,南方红壤区的NPP、CP和SC的空间分布格局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WY的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4)四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空间异质性显著,CP-SC关系的Moran′s I指数最小(0.012),NPP-SC和NPP-WY关系的Moran′s I指数均大于0.7。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理解退耕还林对南方红壤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影响,并为确定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农林牧业的发展方向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退耕还林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阳 窦艳星 +1 位作者 王云强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152-8168,共17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状况制约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国家科学野外观测站的基础土壤、植被、气象和水文等数据,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纸坊沟和坊塌2个典型小流域,通过购买1998、2008和2018年遥感...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状况制约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国家科学野外观测站的基础土壤、植被、气象和水文等数据,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取纸坊沟和坊塌2个典型小流域,通过购买1998、2008和2018年遥感影像,采用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对生态服务(碳储量、土壤保持量、生境质量和产水量)进行评估,探究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效应和权衡关系。通过对比得知:随着植被的恢复,坊塌和纸坊沟各生态服务(碳储量、土壤保持量、生境质量和产水量)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2008—2018年增加幅度较小,而1998—2008年增加幅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该阶段(1998—2008年)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初始10年,林地及草地面积增长较多,而后10年为退耕的延续阶段,退耕面积增长减缓。从1998—2018年,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坊塌和纸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表现出协同和权衡关系。对于坊塌流域,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1998、2018年以权衡关系为主;对于纸坊沟流域,1998年生态系统服务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2008和2018年以权衡关系为主。相同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别,土地利用类型相同生态系统服务也可能不同。综合来看,2个典型小流域的碳储量、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均以协同关系为主,伴随区域的权衡关系;主要是由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在时空上增加的幅度不同;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与权衡,因地制宜的划分和制定合适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黄土丘陵沟壑区 小流域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7)Cs示踪分析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何彦星 张风宝 杨明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60-68,共9页
研究土壤侵蚀对有机碳不同组分流失的影响,可为科学评估土壤侵蚀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探明农田有机碳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典型黑土区一凸型耕地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137)Cs示踪技术,分析了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及强度分布,定量分... 研究土壤侵蚀对有机碳不同组分流失的影响,可为科学评估土壤侵蚀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探明农田有机碳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典型黑土区一凸型耕地坡面为研究对象,基于^(137)Cs示踪技术,分析了坡面土壤侵蚀特征及强度分布,定量分析了坡面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幅度及侵蚀强度与有机碳组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坡面年均侵蚀速率为3801.71 t/(km^(2)×a),属中度侵蚀,33.33%的采样点为强烈侵蚀,极强烈及剧烈的侵蚀点占比11.11%,主要位于凸型坡中部坡度较陡处,26.67%为沉积点,主要分布在坡脚西侧。自开垦以来坡耕地土壤平均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下降了13.58%,其中矿质有机碳(Mineral-bound Organic Carbon,M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分别下降了7.52%和40.49%;POC中粗颗粒有机碳(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CPOC)下降幅度最大(73.24%),细颗粒有机碳(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FPOC)无显著差异。坡面SOC、MOC和FPOC在沉积点均显著大于侵蚀点(P<0.01),沉积点和轻度侵蚀点的SOC及MOC含量显著大于轻度以上侵蚀点(P<0.01),SOC及组分MOC和FPOC均在中度侵蚀下降幅度最大,之后变化轻微。有机碳组分中MOC和FPOC含量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CPOC与侵蚀强度无显著相关性且沉积点及不同侵蚀强度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说明坡耕地中CPOC和MOC减少的驱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有机碳 ^(137)Cs 黑土 坡耕地 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