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物理主动实验装置电控箱热控分析
1
作者 张文彬 王劲东 +1 位作者 李磊 周敬萱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7期4340-4344,4348,共6页
在空间物理主动实验中,与运载火箭分离后的实验装置在空间中继续飞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工作,在这段飞行中无法对其进行姿态控制。为使得电控箱内的电路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对电控箱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使其温度可以始终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计算... 在空间物理主动实验中,与运载火箭分离后的实验装置在空间中继续飞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工作,在这段飞行中无法对其进行姿态控制。为使得电控箱内的电路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对电控箱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使其温度可以始终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计算了这种情况下电控箱的温度,结果表明,太阳辐射热流与电控箱内部发热是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电控箱姿态不定,电控箱接受太阳辐射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其温度变化,所以涂层需要满足多种情况的要求。计算结果表明,选择表面低吸收率(α=0.15)及相应的表面发射率(e=0.16)的全反射涂层,可以将电控箱温度变化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保证电控箱内电路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实验 热控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电离层Es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龚宇 史建魁 王国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8-203,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海南电离层观测站DPS-4电离层测高仪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上空发生的偶发E层(Es)的逐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这3年中海南地区Es... 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海南电离层观测站DPS-4电离层测高仪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上空发生的偶发E层(Es)的逐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这3年中海南地区Es事件出现次数逐年增加; Esr,Esq出现最频繁,其次是Esr,而Esc和Esf出现次数较少,出现次数最少的是Esh;Es事件在夏季出现最为频繁,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为稀少;各季节不同类型Es事件的出现率也不同,其中Esl和Esq一般在各季节占主导地位,Esr其次, Esc,Esf和Esh出现次数较少,尤其是Esf在秋季几乎没有出现.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Es产生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探测基础,同时对于电离层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地区 偶发E层(Es) 逐年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等间距显式算法在重力波非线性传播数值模拟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晓 徐寄遥 马瑞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139,共8页
采用3阶TVD型显式时间积分方法,建立了2维可压缩大气中重力波非线性传播的非等间距显式数值模式.对小振幅重力波传播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小振幅重力波的传播过程,并能保持能量守恒关系和各扰动量之间的相位关系,... 采用3阶TVD型显式时间积分方法,建立了2维可压缩大气中重力波非线性传播的非等间距显式数值模式.对小振幅重力波传播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小振幅重力波的传播过程,并能保持能量守恒关系和各扰动量之间的相位关系,与线性重力波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很好.对有限振幅重力波的模拟结果表明,与格点数相同的等间距网格中的模拟结果相比,采用非等间距网格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模拟重力波的不稳定传播直到破碎的整个过程;在非等间距网格中的模拟结果与在加密一倍的等间距网格中的模拟结果相同,说明了用非等间距网格模拟重力波的饱和与破碎过程是正确的,并且采用非等间距网格能够大大减少计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紧致差分格式 非等间距网格 显式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磁暴主相期间影响环电流分布特征的要素
4
作者 王馨悦 刘振兴 沈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2,共6页
环电流是距离地心2~7 Re的带电粒子围绕地球西向漂移形成的.环电流的增强将引起全球磁场的降低,反映了地磁暴的强度.磁暴主相期间,对流电场驱动等离子体片中的能量粒子经历E×B漂移与俘获注入环电流,进入损失锥的粒子沉降到大气... 环电流是距离地心2~7 Re的带电粒子围绕地球西向漂移形成的.环电流的增强将引起全球磁场的降低,反映了地磁暴的强度.磁暴主相期间,对流电场驱动等离子体片中的能量粒子经历E×B漂移与俘获注入环电流,进入损失锥的粒子沉降到大气中,本文采用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离子分布的模型,结合上述因素研究不同离子能量下对流电场对环电流离子通量的直接影响,以及强弱对流电场下环电流能量离子投掷角的变化,并从物理上阐述造成此种通量分布特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电流 离子通量 离子注入 投掷角 对流电场 损失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区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的统计研究
5
作者 张子迎 史建魁 程征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8期8241-8244,8258,共5页
利用Cluster卫星的4s分辨率数据,对极区高高度4~8Re范围内的场向电子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的分布特性,并研究了不同地磁条件下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的分布.结果表明:极区高高度范围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为6 ~... 利用Cluster卫星的4s分辨率数据,对极区高高度4~8Re范围内的场向电子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的分布特性,并研究了不同地磁条件下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的分布.结果表明:极区高高度范围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为6 ~ 475 s,大部分场向电子的持续时间小于50 s,在持续时间10~ 20 s内,场向电子事件最容易发生;持续时间长的场向电子在北半球上行的情况下发生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的场向电子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地磁场By较小的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 场向电子事件 持续时间 地磁场B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片离子分界线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丁维贞 曹晋滨 +2 位作者 曾立 王艳 杨俊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05-1514,共10页
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在亚暴和磁暴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都是通过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来进行的.本文将过去的(U,B)空间中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扩展为固定能量的... 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在亚暴和磁暴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对于等离子体片离子向内磁层的渗透都是通过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来进行的.本文将过去的(U,B)空间中固定磁矩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扩展为固定能量的磁层离子漂移轨道理论,讨论了等离子体片质子在向地球输运过程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开放轨道和封闭轨道的分界线的特性,及其随Kp指数的变化.在高能端,随着能量的升高,等离子体片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分界线的晨侧地心距离远远大于昏侧的地心距离.在低能端,随着质子能量的降低,质子分界线地心距离逐渐增大,且其分界线的昏侧地心距离要大于晨侧的地心距离.模拟结果还显示随着Kp指数的增强,等离子体片中不同能量的质子分界线都向地球移动.但在低能端和高能端,质子分界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在低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基本保持不变.但在高能端,随着Kp指数的增大,质子内边界形状也将发生变化.在E=20 keV,Kp=6和E=10 keV,Kp=3两种情况,质子分界线甚至出现了两个分离的区域,一个是环绕地球的封闭轨道区域,一个是晨侧孤立的锥型区域.等离子体片能量为E的质子的内边界就是具有不同磁矩的Alfven层上能量为E的点的连线.TC-1热离子谱仪对等离子体片离子内边界的观测显示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片离子分界线 (U B)空间 KP指数 Alfven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暴起始地磁指数判断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维贞 曹晋滨 杜爱民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2,共6页
利用2004年地磁西向电急流AL指数,亚暴电急流AE指数和场向电流AF指数来确定亚暴起始,并与2004.年亚暴极光起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如果以极光亚暴起始为时间零点,亚暴的西向电急流AL起始和电急流AE起始主要分布于-5~+6min的时间范围内,... 利用2004年地磁西向电急流AL指数,亚暴电急流AE指数和场向电流AF指数来确定亚暴起始,并与2004.年亚暴极光起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如果以极光亚暴起始为时间零点,亚暴的西向电急流AL起始和电急流AE起始主要分布于-5~+6min的时间范围内,但在-9~+9min的时间范围内也有个别事例.场向电流AF起始分布较宽,可以分布于-8~+7min的时间范围内.平均西向电急流AL起始,电急流AE起始和场向电流AF起始分别为0.5,0.5,-0.1 min.通常西向电急流AL起始与极光起始同时的概率最高,而多数情况下电急流AE起始和场向电流AF起始提前极光起始1 min.这些地面磁场指数确定的亚暴起始分布,随着亚暴强度的增大(即最小AL指数减少,最大AE指数增大,最大AF指数增大)而向极光亚暴起始靠近.对于5个超级亚暴来说,其西向电急流AL起始和电急流AE起始都发生在极光起始之前.这些结果说明对于大亚暴,电急流的增加要早于极光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暴 亚暴起始 AF指数 场向电流 AL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上空高分辨率气球探空观测的温度垂直波数谱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永富 徐寄遥 +2 位作者 袁韡 陈洪滨 卞建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4,共8页
使用分辨率为10 m的温度剖面检查2.90~8.01 km和14.65~19.76 km高度范围内归一化温度扰动谱的谱特性,并且将它们与模式谱比较.结果表明,在波数9.8×10^(-4)~2.5×10^(-2)-m^(-1)范围内,对流层的垂直波-数谱有约1.9... 使用分辨率为10 m的温度剖面检查2.90~8.01 km和14.65~19.76 km高度范围内归一化温度扰动谱的谱特性,并且将它们与模式谱比较.结果表明,在波数9.8×10^(-4)~2.5×10^(-2)-m^(-1)范围内,对流层的垂直波-数谱有约1.9的平均谱斜率;低平流层的垂直波数谱有约-2.2的平均谱斜率.这两个平均谱斜率大大偏离了目前饱和谱模式和普适大气谱模式表示的-3.0和-2.4谱斜率,并且认为是目前气球测量中曾经观测到的最平谱斜率.在波数9.8×10^(-4)~2.5×10^(-2)m^(-1)范围内,对流层和低平流层的平均谱振幅比饱和谱模式的谱振幅分别大24倍和5倍,这也与饱和谱模式以及目前文献中的观测结果有很大不同.这些较大平均谱振幅与最平的平均谱斜率一道共同表明,观测的温度谱并不遵循目前的饱和谱模式和普适大气谱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球测量 10m分辨率 温度和温度谱 模式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投影数据不完备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娅 徐荣栏 +2 位作者 沈超 李亮 陈志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71-1077,共7页
在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EUV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时,地球的遮挡和有限角度都会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从而无法精确重建出等离子体层的密度分布.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总变差极小化的代数迭代算法.通过重建等离... 在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EUV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时,地球的遮挡和有限角度都会导致投影数据不完备,从而无法精确重建出等离子体层的密度分布.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总变差极小化的代数迭代算法.通过重建等离子体层投影数据缺失最为严重的中心子午面,证明该算法能够显著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并且在IMAGE卫星仅能达到90°的有限投影角度下,此算法重建图像的相关系数可达0.760,而代数迭代算法的相关系数仅为0.6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等离子体层密度 投影数据不完备 总变差 代数迭代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雷达观测的潮汐变化特征及与GSWM的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晓 徐寄遥 +2 位作者 袁韡 姜国英 马瑞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7-554,共8页
利用安装于Andoya Rocket Range(69.14°N,16.02°E)的3MHz、窄波束中频雷达2006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之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潮汐的变化特点并与GSWM模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78~94km潮汐的纬向和经向分量随着高度的增... 利用安装于Andoya Rocket Range(69.14°N,16.02°E)的3MHz、窄波束中频雷达2006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之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潮汐的变化特点并与GSWM模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78~94km潮汐的纬向和经向分量随着高度的增加都经历了由弱到强然后减弱的过程.这说明潮汐在上传过程中很可能与其他波动相互作用而发生不稳定,在不稳定区域上方又生成新的潮汐波继续稳定地向上传播,或者有重力波等其他波动在此区域沉积动量导致潮汐振幅增大.潮汐振幅除了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它随着时间演化也表现出显著的短期变化特点,逐日变化强度有时可达到3倍左右.结合近来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重力波的不稳定和破碎也可能是造成这种瞬态变化的原因之一.与GSWM-00模式的比较说明,GSWM-00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测出周日潮汐的振幅和相位,而对半日潮汐的预测结果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频雷达 大气潮汐 短期变化 波-波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地点磁场探测数据确定卫星自旋轴参数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涛 张效信 +1 位作者 李文曾 王迺权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308,共6页
阐述了利用近地点磁场探测数据确定卫星自旋轴参数的理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说明了这种研究对卫星运行和科学探测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需要注意的基本条件,即卫星必须自旋稳定且近地点不很高(1000km以下).这种方法关键的步骤是,根据卫星... 阐述了利用近地点磁场探测数据确定卫星自旋轴参数的理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说明了这种研究对卫星运行和科学探测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需要注意的基本条件,即卫星必须自旋稳定且近地点不很高(1000km以下).这种方法关键的步骤是,根据卫星轨道数据定出模型磁场数值,比较近地点星载磁强计探测数据和近地点地磁模型数值确定卫星自旋轴的指向.通过对TC-1和TC-2卫星姿态的具体计算,对确定精度和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实际的卫星应用过程中此方法和措施非常有效,在科学分析和将来的卫星运行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测量 卫星自旋 姿态确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表磁异常影响的太阳风电子反射运动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永勇 徐荣栏 赵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65,共5页
模拟太阳风电子向月表运动的轨迹,研究由于月表磁异常的存在造成的电子反射运动.首先设定行星际磁场B_(sw)指向月球并与月表垂直,将月表的磁异常区看成是一个磁偶极子,偶极矩大小为M_(cb);然后分别考察该偶极矩与行星际磁场方向平行,反... 模拟太阳风电子向月表运动的轨迹,研究由于月表磁异常的存在造成的电子反射运动.首先设定行星际磁场B_(sw)指向月球并与月表垂直,将月表的磁异常区看成是一个磁偶极子,偶极矩大小为M_(cb);然后分别考察该偶极矩与行星际磁场方向平行,反平行以及±90°的情形,通过计算发现,被反射的电子数目会随着磁偶极矩和行星际磁场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在偶极矩与行星际磁场平行的情况下,反射率最大;随着夹角的增大,反射率减小.这些结果为利用电子反射法高精度遥测月表磁场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反射法 遥感探测 磁场异常区 太阳风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套闭磁场日冕背景结构对触发CME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占银 魏奉思 +2 位作者 王赤 冯学尚 钟鼎坤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9-414,共6页
在子午面内,研究具有嵌套闭磁场结构冕流背景对触发日冕物质抛射(CME)特征的影响.在冕流背景磁场结构内有三个小尺度的闭磁场结构,其中中间小尺度闭磁场结构的磁场方向和冕流整体偶极磁场方向相反.CME触发模型在这个小尺度闭磁场结构... 在子午面内,研究具有嵌套闭磁场结构冕流背景对触发日冕物质抛射(CME)特征的影响.在冕流背景磁场结构内有三个小尺度的闭磁场结构,其中中间小尺度闭磁场结构的磁场方向和冕流整体偶极磁场方向相反.CME触发模型在这个小尺度闭磁场结构下方浮出,它具有同心圆形磁场结构,半径为α=0.1R_S(R_S为太阳半径);CME触发模型前半部分磁场方向和触发位置处小尺度闭磁场结构的磁场方向相反,与冕流整体偶极磁场方向相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CME触发模型中心等离子压力与边界压力之比m≥2时,上浮CME触发模型可以触发CME;当m<2时,上浮CME触发模型不能触发CME,计算结论的误差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日冕物质抛射 MHD方程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电子在月表电磁场中的运动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永勇 赵华 刘振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月表磁异常区的分布是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月表电磁环境错综复杂,通常认为月球表面在特殊的空间天气条件下会带有数千伏电压.以往的空间研究已经证实,表面的带电与放电容易造成卫星仪器的异常或失联.月表电场对电子反射法... 月表磁异常区的分布是月球探测工程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月表电磁环境错综复杂,通常认为月球表面在特殊的空间天气条件下会带有数千伏电压.以往的空间研究已经证实,表面的带电与放电容易造成卫星仪器的异常或失联.月表电场对电子反射法有重要影响,研究分析不同电磁条件下太阳风电子的运动轨迹,对月表环境(电磁环境,太阳风条件,等离子体参数等)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细致.通过模拟向月表运动的太阳风电子的运动轨迹,分析了月表电磁环境的改变对太阳风电子反射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月表电场对电子反射法遥感探测月表磁异常的影响,为探测月表电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表电场 磁场异常区 太阳风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尾向流和磁场偶极化——TC-1卫星观测结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姚丽 张灵倩 刘振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6,共8页
2004年10月12日,在01:30—04:30 UT期间,位于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Geotail卫星探测到行星际磁场为持续南向.此太阳风条件驱动了一个小磁暴,Sym-H指数在04:12 UT达到最小值-33 nT.在磁暴主相期间,AE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最大值达400 nT.... 2004年10月12日,在01:30—04:30 UT期间,位于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Geotail卫星探测到行星际磁场为持续南向.此太阳风条件驱动了一个小磁暴,Sym-H指数在04:12 UT达到最小值-33 nT.在磁暴主相期间,AE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最大值达400 nT.02:00—03:00 UT期间,TC-1卫星在近地磁尾(-10.6,3.2,-0.1)R_e处观测到明显的亚暴膨胀相特征和磁场偶极化过程.在偶极化前1 min,有较强的(v_x<-100 km/s)持续时间超过3 min的尾向流发生.分析发现该尾向流具有低温、高密度和沿磁场流动的特点,这说明尾向流具有来源于电离层风的特征.尾向流期间,TC-1观测的磁场分量B_x和总的磁场强度增加,磁倾角减小,磁场结构变成非偶极型,说明尾向流对磁场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文中尝试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观测表明,该事例中的近地磁尾尾向流可能对磁场偶极化过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观测 近地磁尾 尾向流 偶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数重建法反演环电流分布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馨悦 刘振兴 +1 位作者 沈超 路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9,共6页
TC-2卫星携带了高能中性原子成像仪.在理论上可以根据对中性原子的探测通过反演获得磁层中环电流的空间分布.开发了一种新的反演技术和算法来反演环电流的分布.文中将层析成像技术引入反演环电流区离子分布,把磁层空间环电流区域划... TC-2卫星携带了高能中性原子成像仪.在理论上可以根据对中性原子的探测通过反演获得磁层中环电流的空间分布.开发了一种新的反演技术和算法来反演环电流的分布.文中将层析成像技术引入反演环电流区离子分布,把磁层空间环电流区域划分为网格并依据层析成像常用的代数重建法反演环电流的分布.反演前后的环电流离子分布具有一致性,证实了这种反演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对比反演结果与初始分布,模型通过较少的假设和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获得全面的环电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电流离子分布 高能中性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SSC事件的行星际原因分析
17
作者 李昌兴 黄朝晖 王赤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191,共10页
磁暴急始(SSC)是强烈太阳风动压或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SSC事件的上升时间在4~10 min,我们把上升时间超过15 min的SSC事件称为异常SSC事件.本文利用地磁SYM-H指数鉴别出了5个有地磁观测历史以来发生的上升时间大于15 ... 磁暴急始(SSC)是强烈太阳风动压或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SSC事件的上升时间在4~10 min,我们把上升时间超过15 min的SSC事件称为异常SSC事件.本文利用地磁SYM-H指数鉴别出了5个有地磁观测历史以来发生的上升时间大于15 min的异常SSC事件,并利用Wind,ACE,IMP8, Goes,Geotail多点卫星太阳风观测数据和地磁观测数据,分析了异常SSC事件的行星际原因.结果表明,异常SSC事件通常都是强烈行星际扰动引起的,5个异常SSC事件有4个对应于行星际激波,有3个对应于多步太阳风动压跃变,有1个对应于行星际电场大幅度变化;由行星际激波产生的异常SSC事件,其上升时间依赖于行星际激波的方向,方向相对于日地连线越偏,上升时间越长;异常SSC事件上升时间与行星际磁场方向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急始 行星际激波 太阳风动压 行星际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对海南地区电离层扩展F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智贤 史建魁 +6 位作者 高太长 王国军 尚社平 王霄 方涵先 王赵 G A Zherebtsov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
利用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磁暴对电离层扩展F的影响.结果认为磁暴从整体上抑制了扩展F现象的发生.但若把扩展F分为不同类型,则结果却有所不同.对于频率型(FSF),在2002年和2003年磁暴... 利用2002年2月至2007年12月海南地区DPS-4测高仪观测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磁暴对电离层扩展F的影响.结果认为磁暴从整体上抑制了扩展F现象的发生.但若把扩展F分为不同类型,则结果却有所不同.对于频率型(FSF),在2002年和2003年磁暴对其有促发作用,在2004—2007年有抑制作用;对于区域型(RSF),在2002 2005年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在2006年和2007年,对其有弱促发作用;对于混合型(MSF),在2002年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在2003年和2004年有促发作用,从2005年开始,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对于强区域型(SSF),在2002—2004年磁暴对其有抑制作用,在2005年和2006年有促发作用,2007年有弱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电离层 磁暴 扩展F 促发与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