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引导中心的动力学方程及其在空间物理中的应用 |
濮祖荫
刘振兴
王元殿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1 |
0 |
|
|
2
|
利用同步卫星信标研究电离层的初步结果 |
陈培仁
蒋和荣
徐楚孚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1 |
0 |
|
|
3
|
由多项式构成的离散空间直交系 |
陈光福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5 |
0 |
|
|
4
|
大尺度弯曲波和木星磁盘的波状结构 |
刘振兴
王水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
5
|
关于利用行星际闪烁(IPS)观测进行地球磁暴急始预报的初步探讨 |
魏奉思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4 |
8
|
|
|
6
|
磁层亚暴期间同步高度电子通量突增的理论计算 |
刘振兴
虞和增
濮祖荫
王元殿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1 |
1
|
|
|
7
|
耀斑-激波的南-北非对称性传播 |
魏奉思
邓晓东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7 |
1
|
|
|
8
|
木星Io通量管中等离子体湍流及低频无线电波的激发和功率 |
刘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3 |
1
|
|
|
9
|
雷暴起电过程的电响应考察 |
薛松
庄洪春
|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
10
|
带电粒子在中性线磁场中的运动 |
徐荣栏
宛振福
马福胜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0 |
1
|
|
|
11
|
中层和热层大气的湍流结构 |
刘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0 |
1
|
|
|
12
|
磁尾宽频带静电噪声的一种新的激发机制 |
沐建林
濮祖荫
方正知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8 |
0 |
|
|
13
|
根据VLF的相位变化确定D层宇宙线强度变化的可能性 |
叶宗海
邓荣华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5 |
0 |
|
|
14
|
热层氧原子基态^(3)P的精细结构能级的激发温度 |
吴健征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0 |
0 |
|
|
15
|
中层和热层大气的垂直动力传输及其影响 |
陈耀武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0 |
0 |
|
|
16
|
夜间电离层频高曲线的一种新的换算方法 |
张肇先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0 |
0 |
|
|
17
|
高层大气中氧绿线强度与氧原子密度的关系 |
邰鸿生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0 |
0 |
|
|
18
|
磁扰的K_(p)类型与耀斑活动 |
章公亮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2 |
|
|
|
19
|
亚暴期间磁层和电离层相互耦合的计算 |
张满莲
傅竹风
朱岗崑
|
《地球物理学报》
|
198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