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跨模态时序大模型的空间站科学装置健康管理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范梓萌 宋磊 +3 位作者 高颂 张竞菲 王红飞 李绪志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9-379,共11页
针对空间站科学装置遥测数据在健康管理中因时变性、关联性及概念漂移等带来的异常检测与趋势预测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跨模态时序大模型的通用检测与预测方法。通过构建融合反向实例归一化与时间分块技术的特征对齐框架,将大语言模型在... 针对空间站科学装置遥测数据在健康管理中因时变性、关联性及概念漂移等带来的异常检测与趋势预测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跨模态时序大模型的通用检测与预测方法。通过构建融合反向实例归一化与时间分块技术的特征对齐框架,将大语言模型在大规模预训练中形成的强泛化能力迁移至时序数据,实现跨装置、零样本时序数据分析,有效应对不同领域装置数据的多样性问题。在公开数据集与实际航天工程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异常检测任务上的平均精度较次优基线模型提升5.2%,在趋势预测任务上的平均精度较次优基线模型提升15.4%,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在零样本条件下对时序数据异常检测与趋势预测任务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检测 趋势预测 跨模态 时序大模型 零样本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科学实验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技术研究
2
作者 于海军 杨梦博 李盛阳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8-336,共9页
为提升空间科学实验数据的分析效率与利用水平,设计以数据可视化为切入点,支持多领域、长周期空间科学实验数据交互分析的系统架构,对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分析算法动态扩展和服务映射流程,支持数据分析算法的扩展与更新,建立算... 为提升空间科学实验数据的分析效率与利用水平,设计以数据可视化为切入点,支持多领域、长周期空间科学实验数据交互分析的系统架构,对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分析算法动态扩展和服务映射流程,支持数据分析算法的扩展与更新,建立算法的快速处理模式和复杂分析模式,兼容与支持不同类型分析算法的处理流程。通过多可视化组件之间的数据联动,直观且同步呈现相关联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可视化视图交互调整和布局,支持不同数据、不同显示屏幕的个性可视化需求。系统应用表明:系统已集成了十余种空间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算法,实现了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分析 空间科学 多领域 人机交互 系统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平台的空间站工程地面数据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
3
作者 李盛阳 刘云飞 +3 位作者 于海军 邓云紫薇 王博 杨波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面向空间站工程在轨实施阶段长周期运行持续产生的大规模数据汇集处理、存档管理、共享服务、分析利用等需求,基于云计算、分布式和微服务等云原生技术,打造了新一代基于云平台的地面数据综合管理与服务技术系统,实现了海量多类型工程... 面向空间站工程在轨实施阶段长周期运行持续产生的大规模数据汇集处理、存档管理、共享服务、分析利用等需求,基于云计算、分布式和微服务等云原生技术,打造了新一代基于云平台的地面数据综合管理与服务技术系统,实现了海量多类型工程数据规范化接入与快速处理、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数据高效在线分发共享与利用以及云上资源、业务的统一可视化监控等复杂的多样化功能。系统性地实现了地面数据系统的整体架构、业务流程、功能与接口等,分析了云资源容器化管理与动态调度、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与访问、数据计算分析引擎和多类型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阐释了云平台运行管理、海量数据管理与服务、大规模数据挖掘与分析、云上业务运行可视化监控等典型应用,解决了数据类型多样与接口复杂、大规模数据高效管理与高并发服务、系统迭代频繁与扩展性强、云架构下数据系统运维要求高等系统设计、研制与运行中面临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平台 地面数据系统 云原生技术 数据综合管理 数据共享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量空间站任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系统技术研究
4
作者 邓云紫微 李盛阳 +3 位作者 刘云飞 杨波 刘安琪 刘雅楠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0-537,共8页
空间站长周期在轨运行将持续产生海量异构的工程任务数据,如何高效地开展大规模数据挖掘分析与利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层次化、组件化架构,利用微服务、容器化等云原生技术,设计并研制了工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实现了从数据... 空间站长周期在轨运行将持续产生海量异构的工程任务数据,如何高效地开展大规模数据挖掘分析与利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层次化、组件化架构,利用微服务、容器化等云原生技术,设计并研制了工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实现了从数据接入-存储-处理-计算-分析-应用等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分析了多源数据动态持续接入、海量数据高性能分布式存储、数据分析任务高并发调度以及模型自动化一键部署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阐述了解决方案。工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专有云平台的核心业务系统,已通过在轨检验,有效支撑了空间站多类型科学实验载荷的运行状态预测、潜在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与应用,为多源海量工程数据的综合创新应用提供了基础平台与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系统架构 数据挖掘与分析 软件工程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载荷生物安全工程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伟 王功 《载人航天》 CSCD 2014年第5期449-456,共8页
针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科学实验载荷生物危害问题,提出了完整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科学实验载荷的生物安全工程体系,涉及空间生物安全的定量要求、生物安全等级的划分、生物安全监测以及生物危害的包覆设计等工程范畴。在... 针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科学实验载荷生物危害问题,提出了完整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科学实验载荷的生物安全工程体系,涉及空间生物安全的定量要求、生物安全等级的划分、生物安全监测以及生物危害的包覆设计等工程范畴。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载人空间站空间应用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开展空间生物安全防护的工程实践方案和建议,为后续开展载人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生物安全设计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 生物安全 空间应用系统 包覆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载荷安全性认定技术研究
6
作者 王伟 王功 《载人航天》 CSCD 2015年第2期146-152,共7页
针对我国空间站工程大规模空间应用的安全性需求,提出了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载荷安全性认定的概念与内涵,明确了载荷上站安全性认定工作的关键技术要素,涉及基于多因素风险的载荷分类原则、有效载荷危险分级技术以及有效载荷安全性认定... 针对我国空间站工程大规模空间应用的安全性需求,提出了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载荷安全性认定的概念与内涵,明确了载荷上站安全性认定工作的关键技术要素,涉及基于多因素风险的载荷分类原则、有效载荷危险分级技术以及有效载荷安全性认定的技术要求体系等工程技术范畴,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空间应用载荷安全性认定的技术实施流程,为后续开展空间站大规模空间应用载荷上站安全性认定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安全性认定 空间应用载荷 危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功 刘亦飞 +1 位作者 程天锦 刘鸣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1-576,共6页
中国空间站旨在进行大量在轨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研究,在轨保障是支持空间站在全寿命周期内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重要途径.传统地面制造及上行补给方式难以满足较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亟需一种创新性的保障模式突破资源瓶颈,空间增材制造技术... 中国空间站旨在进行大量在轨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研究,在轨保障是支持空间站在全寿命周期内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重要途径.传统地面制造及上行补给方式难以满足较大规模应用的需求,亟需一种创新性的保障模式突破资源瓶颈,空间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实现即造即用的资源保障模式.本文根据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空间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任务需求,对空间增材制造技术的在轨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空间增材制造技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增材制造 在轨保障 应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亦飞 李亮 +1 位作者 王功 刘兵山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0-385,共6页
高能束流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以激光和电子束作为热源,通过选区熔化粉末或熔丝沉积成型来实现金属零部件的制造.根据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空间领域的发展,结合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强约束条件对在轨制造设备尺寸、重量、功耗、寿命提出的更高要求... 高能束流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以激光和电子束作为热源,通过选区熔化粉末或熔丝沉积成型来实现金属零部件的制造.根据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空间领域的发展,结合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强约束条件对在轨制造设备尺寸、重量、功耗、寿命提出的更高要求,对比激光与电子束两种热源的工作模式,进行在轨可行性分析,提出未来空间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电子束 熔融沉积 空间金属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站生命科学研究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商澎 呼延霆 +2 位作者 杨周岐 武祥龙 顾逸东 《载人航天》 CSCD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进入空间站阶段,空间生命科学也随之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此,回顾了国内外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现状,并在未来20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载人航天活动支撑下的航天员生命保障、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进入空间站阶段,空间生命科学也随之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此,回顾了国内外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现状,并在未来20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载人航天活动支撑下的航天员生命保障、宇宙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空间生物技术转化研究的战略需求,凝练了空间人体科学和航天医学领域、空间基础生物学领域、空间生物技术和转化应用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如何建好和用好中国的空间站及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生命科学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空间应用与科学数据分发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海军 李盛阳 +1 位作者 焦鹏 黑保琴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4期494-499,共6页
针对载人航天空间应用与科学数据的在线分发共享需求,面向服务方式、业务流程和数据结构,分析了数据分发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与组成,设计了多层次、松耦合、易扩展的平台架构,解决了平台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元数据自动提取、数据便捷在... 针对载人航天空间应用与科学数据的在线分发共享需求,面向服务方式、业务流程和数据结构,分析了数据分发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与组成,设计了多层次、松耦合、易扩展的平台架构,解决了平台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元数据自动提取、数据便捷在线服务、轨道仿真的技术问题与实现方式。平台应用可以实现海量、多源、异构空间应用与科学数据的统一,高效查询检索,以及典型应用成果宣传等;并已成功应用于天宫一号空间应用推广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应用与科学数据 分发共享 数据服务 元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工程空间激光安全工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伟 王功 《载人航天》 CSCD 2016年第5期587-593,共7页
针对我国空间站工程空间激光器的危害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空间站工程激光安全的技术方案,涉及激光器安全等级的划分、激光器安全阈值要求、激光器危害的防护控制措施、以及激光器安全风险的评估等工程范畴。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空间... 针对我国空间站工程空间激光器的危害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空间站工程激光安全的技术方案,涉及激光器安全等级的划分、激光器安全阈值要求、激光器危害的防护控制措施、以及激光器安全风险的评估等工程范畴。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空间站空间应用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开展空间激光器安全防护的工程设计准则,为后续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激光器安全性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激光安全 空间应用载荷 最大允许辐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润滑轴承运转行为的在轨飞行试验
12
作者 王德生 吕宏宇 +2 位作者 胡明 孙嘉奕 翁立军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高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度、原子氧以及其他辐照的空间环境因素会对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影响。空间润滑材料在轨环境效应的研究对发展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润滑材料,满足服役可靠性高、运动寿命长的空间机械运动部件均具有十分... 高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度、原子氧以及其他辐照的空间环境因素会对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影响。空间润滑材料在轨环境效应的研究对发展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润滑材料,满足服役可靠性高、运动寿命长的空间机械运动部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我国空间站舱外暴露平台下开展的润滑轴承的在轨飞行试验装置的设计与研制,在轨试验过程,试验样品的下行回收以及分析方法,明确了润滑轴承空间摩擦学行为研究的意义,并对空间润滑薄膜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固体润滑轴承 空间站 在轨测试 舱外活动 空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月空间单程测量观测建模与算法实现
13
作者 曹建峰 满海钧 +3 位作者 黄勇 王文彬 刘山洪 周之金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针对地月空间星地、星间链路观测建模与应用算法开展研究。根据测量原理,在广义相对论参考框架下详细推导了单程测量的观测建模方法;通过求和组合与求差组合给出了钟差消去与钟差解算的方法;根据求和组合观测模型的特征,推导了原时与坐... 针对地月空间星地、星间链路观测建模与应用算法开展研究。根据测量原理,在广义相对论参考框架下详细推导了单程测量的观测建模方法;通过求和组合与求差组合给出了钟差消去与钟差解算的方法;根据求和组合观测模型的特征,推导了原时与坐标时差异变化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实现;结合典型轨道算例分析了相对论效应对单程测量建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论效应引起的地月空间位置转换差异在10 m量级,原时与坐标时的差异每天变化数10μs,是高精度导航建模必须考虑的因素,提出的建模算法可服务地月空间高精度导航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空间 星间链路 观测建模 精密定轨 原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可持续太空探索的系统工程--理念、架构与实践
14
作者 党炜 许鹏程 +11 位作者 郑作环 张竞菲 王大辉 陈英武 张雯 骆军委 李京苑 宋恒旭 肖依永 熊盛阳 林宝军 任羿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46,共18页
太空探索活动进入价值可持续发展模式阶段,航天大国率先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以驱动可持续发展,以价值引领的“无人区”式目标强化驱动力,自然需要解决在探索性目标牵引下太空探索的任务宏观和微观、系统内部和外部存在未知状态的认知自... 太空探索活动进入价值可持续发展模式阶段,航天大国率先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以驱动可持续发展,以价值引领的“无人区”式目标强化驱动力,自然需要解决在探索性目标牵引下太空探索的任务宏观和微观、系统内部和外部存在未知状态的认知自适应可持续这一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基于钱学森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等学术发展逻辑和相关理论原理,结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超过30年的工程实践,从源头和底层出发总结规律、融合理论/原理、演绎发展;以系统论、大成智慧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价值可持续太空探索的系统工程(TSE)方法体系,涵盖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物穷其理、宏微交替”理念,基于数据‒知识‒逻辑的认知三维结构和总体基本原理及其架构,三重嵌套自适应控制原理结构及其数学物理基础要点,针对存在未知状态的系统韧性构建原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应用任务在降低成本、科学探索方面的全面实践以及月球相关探索项目中的前瞻应用,表明TSE方法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太空探索活动的价值可持续性,为推进钱学森“创建系统学”进程、新时期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了方法论与工程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探索 价值可持续 系统工程 自适应控制 深空探测 航天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靠性高加速试验技术及其在我国空间站应用领域实施的总体思路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凯 吕从民 +1 位作者 党炜 伏洪勇 《载人航天》 CSCD 201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我国载人空间站任务计划运营周期10年以上,期间开展长期、持续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对应用有效载荷提出了"长寿命、低成本"的任务需求,需要采用高加速试验技术(HALT、HASS)提高并评估航天产品的可靠性。早期的高加速试验多... 我国载人空间站任务计划运营周期10年以上,期间开展长期、持续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对应用有效载荷提出了"长寿命、低成本"的任务需求,需要采用高加速试验技术(HALT、HASS)提高并评估航天产品的可靠性。早期的高加速试验多用于民用产品,且多采用定性方法。近年来高加速试验的研究取得持续进展,逐渐注重HALT、HASS的定量研究。本文结合我国空间站应用领域"长寿命、低成本"的任务需求,提出了HALT-HASS-ADT(HHA)的高加速试验集成方法及其总体实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 高加速寿命试验 高加速应力筛选 加速退化试验 空间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策略 被引量:8
16
作者 施建成 郭华东 +12 位作者 董晓龙 梁顺林 陈镜明 宫鹏 杨晓峰 程洁 林明森 张鹏 张伟 居为民 刘毅 李增元 赵天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17,共23页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中国空间地球科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地球科学 空间对地观测 气候变化 水循环 碳循环 辐射平衡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概率风险评价工程实践及其在空间应用中的前景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节永师 王伟 +1 位作者 王功 贾新建 《载人航天》 CSCD 2017年第1期98-103,113,共7页
在总结国外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工程实践基础上,剖析了该技术在载人航天的范围、对象、实施条件等工程适用性问题。结合我国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有效载荷产品的特点和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任务需求,对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在... 在总结国外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工程实践基础上,剖析了该技术在载人航天的范围、对象、实施条件等工程适用性问题。结合我国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有效载荷产品的特点和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任务需求,对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在空间应用系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该技术在空间应用系统中推广应用的实施策略和实施流程,并以高微重力科学实验过程为例进行了建模示例,探讨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为后续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定量风险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 概率风险评价 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空间科学与应用操作的航天员职责 被引量:1
18
作者 靳召君 刘迎春 《载人航天》 CSCD 2012年第5期88-96,共9页
在分析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主要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职责和飞行乘组分工的基础上,归纳各类参与空间科学与应用操作航天员(科学家-航天员、研究航天员、任务专家、科学官员)的职责,并重点阐述载荷专家作为非职业航天员参与飞行的相关情况... 在分析美国和苏联/俄罗斯主要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职责和飞行乘组分工的基础上,归纳各类参与空间科学与应用操作航天员(科学家-航天员、研究航天员、任务专家、科学官员)的职责,并重点阐述载荷专家作为非职业航天员参与飞行的相关情况。针对我国载人航天任务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对航天员的飞行操作需求,提出对我国载人空间站航天员乘组中从事空间科学与应用操作岗位职责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专家 任务专家 航天飞机 空间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LSTM的空间站在轨事件规划
19
作者 宫贺 张嘉城 +5 位作者 王功波 刘丹 马邝 郭帅 罗亚中 梁彦刚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3,共11页
空间站在轨事件规划是支持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营并最大化效益的关键技术,其本质上是一种考虑时间和在轨多类资源约束的组合调度问题。已有研究中的代表性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启发式算法和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前者效率较高,但收敛性不... 空间站在轨事件规划是支持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营并最大化效益的关键技术,其本质上是一种考虑时间和在轨多类资源约束的组合调度问题。已有研究中的代表性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启发式算法和基于群体智能的优化算法。前者效率较高,但收敛性不足;后者可获得近全局最优解,但计算成本较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学习的智能规划方法,构建基于Bi-LSTM的空间站在轨事件规划神经网络模型,通过网络预训练提取空间站在轨事件规划问题特征,捕捉规划对象到规划结果的映射。提出了基于A3C框架的无监督网络训练方法,在训练中嵌入了一种启发式约束化解策略指导网络收敛。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规划模型可在线快速生成事件执行方案,自主有效化解多类型约束,规划成功率超过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任务规划 深度强化学习 神经网络 组合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SE在载人航天在轨物资补给任务中的应用
20
作者 崔馨方 陈祥文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1560,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载人航天器在轨物资补给任务的设计效率,同时更好地应对任务变更与调整,通过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方法,建立顶层任务、物资补给需求、航天器型谱运输能力、运输成本等多维度元素之间... 为进一步提高载人航天器在轨物资补给任务的设计效率,同时更好地应对任务变更与调整,通过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 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方法,建立顶层任务、物资补给需求、航天器型谱运输能力、运输成本等多维度元素之间的关联,开展在轨物资补给任务设计的方法研究,引入运输成本指标进行多目标权衡,可快速得到既满足任务需求又经济的在轨物资补给任务安排方案。通过应用MBSE方法进行总体分析与设计,验证了基于模型的方式易于进行关联性和影响域分析,有效提升设计效率,为深空探测、航空等领域运输任务安排提供参考,为后续探索载人航天总体任务数字化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载人航天 需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