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2 位作者 王劲松 刘顺林 徐寄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利用 1996年的电离层数字测高仪DPS 4所测的foF2 、foE以及从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料 ,考察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 .结果表明 ,在太阳和地磁宁静环境下 ,冬季极夜磁正午中山站... 本文利用 1996年的电离层数字测高仪DPS 4所测的foF2 、foE以及从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料 ,考察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 .结果表明 ,在太阳和地磁宁静环境下 ,冬季极夜磁正午中山站处于极隙区中心时 ,电离层内的电离密度达全天的最大值 ;上、下午各有数小时间隔位于极光带内时 ,高能粒子的电离作用也很重要 ;夜间进入极盖区后 ,电子密度则很低 .夏季极昼时 ,太阳EUV辐射的电离效应使电离层电离密度比冬季值大许多 ,而且 ,日变化的最大值时间也提前了 1~ 2h .强磁扰时 ,极隙区和极光带均向低纬侧移动 ;中山站上空的电子密度会大幅度下降 .在中等扰动环境下情况更加复杂 :磁正午前后极隙区内软粒子沉降的电离强度有所减小 ,而上、下午极光区内的高能粒子电离则有较大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foF2和foE 极隙区软粒子沉降 极光区粒子电离 太阳EUV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期间热层中性大气受热抬升的观测例证 被引量:6
2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1 位作者 王英鉴 徐寄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1-466,共6页
采用AE-D卫星上中性大气数密度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 1 975年 1 1月内多次磁暴期间热层大气中氦和原子氧与氮分子之数密度比值的变化 .结果表明 ,磁暴对中性大气加热的理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低热层大气受热抬升使较高高度上的大气中质量... 采用AE-D卫星上中性大气数密度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 1 975年 1 1月内多次磁暴期间热层大气中氦和原子氧与氮分子之数密度比值的变化 .结果表明 ,磁暴对中性大气加热的理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低热层大气受热抬升使较高高度上的大气中质量较轻成分的数密度相对比例有明显下降 ,而较重成分的百分比则有增加 .与地磁宁静期间相比 ,在 1 40—1 6 0km高度上n(He) /n(N2 )之比值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而n(Ar) /n(N2 )的增幅则略大于一个数量级 .此比值的变化幅度大小随高度而变 ,但各高度上暴时变化的发展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加热 热层大气 动力学 卫星观测 成分数密度比值 原子氧 氮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4—5月地球同步轨道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国成 汪学毅 +2 位作者 王德驹 曹晋滨 蔡春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采用GOES 9卫星观测的能量大于 2MeV和大于 4MeV电子通量和行星际飞船ACE太阳风参数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 ,以及磁暴指数Dst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 4— 5月期间地球同步轨道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时间和能量响应特征及其与行星际太阳风参数、... 采用GOES 9卫星观测的能量大于 2MeV和大于 4MeV电子通量和行星际飞船ACE太阳风参数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 ,以及磁暴指数Dst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 4— 5月期间地球同步轨道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时间和能量响应特征及其与行星际太阳风参数、磁暴和亚暴等扰动条件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 ,地球同步轨道相对论性 (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有明显的周日变化 ,中午极大和午夜极小 .4月 2 2日和 5月 5日开始的两次大事件中 ,能量大于2MeV电子通量中午极大值上升到最大值的时间尺度分别约为 4天和 1天 ,中午极大值高于背景水平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1 3天 (4月 2 2日— 5月 4日 )和 1 6天 (5月 4日— 2 0日 )以上 .每次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能量范围不完全相同 .两次大事件的上升段都对应于磁暴的恢复相 ,与太阳风动压脉冲、高速流脉冲和负B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通量增强事件 地球同步轨道 行星际扰动 磁暴 199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的f_0F2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2 位作者 王劲松 刘顺林 徐寄遥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6-194,共9页
本文利用电离层数字测高仪 (DPS - 4)所测的f0 F2和从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料 ,考察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结果表明 ,冬季中山站电离层内的电离生成主要取决于从磁层沉降的粒子... 本文利用电离层数字测高仪 (DPS - 4)所测的f0 F2和从美国NOAA和DMSP卫星观测估算的半球功率指数和午夜极光区赤道侧边界纬度等资料 ,考察中山站电离层的极区特征。结果表明 ,冬季中山站电离层内的电离生成主要取决于从磁层沉降的粒子。在太阳活动和地磁变化宁静环境下 ,磁正午极隙区内的软粒子是最主要的电离源 ,它能使f0 F2达全天的最大值 ;上、下午各有数小时处于极光带内时 ,高能粒子的电离作用也很重要 ;夜间进入极盖区后 ,电子密度则很低。夏季太阳辐射电离效应使f0 F2值比冬季增加 1— 1 .5MHz,而其日变化的最大值时间也提前了 1— 2hr。发生很大扰动时 ,极隙区和极光带的位置均向低纬方向移动。若中山站日间也处于极盖区内时 ,电子密度会大幅度下降 ,并常接收不到电离层回波的信号。在中等扰动环境下情况更加复杂。由于高纬电离层对流速度很高 ,离子 /中性分子间的碰撞复合系数就很大。热层中性大气全球经向环流对高纬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增加无显著作用。磁暴期间中午从极隙区向南的等离子体对流对中山站f0 F2的增高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中山站 电离层F层 极隙区 极光带 极盖区 粒子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