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5,共9页
利用2008年8月21~29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海区(84°27′N,143°37′W^85°13′N,147°20′W)冰站观测的湍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海冰近地层湍流通量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浮冰近地层始终... 利用2008年8月21~29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海区(84°27′N,143°37′W^85°13′N,147°20′W)冰站观测的湍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海冰近地层湍流通量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浮冰近地层始终存在逆温和逆湿层。这与我们以前(1999年在75°N和2003年在78°N)的观测结果一致。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别为0.5 W/m2和2.4 W/m2。其结果与75°N和75°N的观测结果有所不同,显示出冰面释放的潜热在85°N浮冰的消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观测期间大气以近中性层结为主(占样本数91%)。通过拖曳系数(CD)与10 m风速(U)和稳定度(z/L)的关系,得到的近中性层结条件下CDN的平均值为1.64×10-3。对SHEBA试验提出的新参数化方案在本次观测区的普适性进行的检验显示,新参数化方案中的普适函数用于北冰洋浮冰区弱稳定层结下的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冰站 观测试验 湍流通量 参数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铜厂铜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被引量:7
2
作者 叶霖 杨玉龙 +1 位作者 高伟 刘铁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2-103,共12页
陕南铜厂铜矿床是'勉—略—宁'矿集区内最具代表性的铜矿床,通过黄铜矿等单矿物及矿区地质体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发现:1)黄铜矿以富Ni、Zn和贫Co为特征,与晚元古代郭家沟组细碧岩类似,较闪长岩和钠长岩不同;矿床... 陕南铜厂铜矿床是'勉—略—宁'矿集区内最具代表性的铜矿床,通过黄铜矿等单矿物及矿区地质体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发现:1)黄铜矿以富Ni、Zn和贫Co为特征,与晚元古代郭家沟组细碧岩类似,较闪长岩和钠长岩不同;矿床中存在轻稀土富集和稀土配分模式相对平坦两类黄铜矿,岩体内外接触带黄铁矿Co/Ni值差异表明其成矿物质具多源性;由矿区各地质体成矿元素背景可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应以细碧岩为主、闪长岩为辅。2)黄铜矿Eu负异常明显,其δEu值明显低于闪长岩和细碧岩,这与成矿过程中富挥发分流体所形成云英岩化、钠长石化造成的Eu亏损有关,且黄铜矿Y/Ho值与钠长岩较为相似,暗示铜矿化与钠质交代作用关系密切。3)黄铜矿Co、Ni含量一般大于黄铁矿几倍到几十倍,与矽卡岩、斑岩、火山-次火山热液及火山-喷气型铜矿中黄铜矿差异明显,而与铜镍硫化物型矿床中黄铜矿类似,这可能与成矿作用继承了富Ni源区有关。该矿床成矿模式为:海西期,伴随着勉略洋盆闭合俯冲-碰撞形成勉略宁地区韧-脆性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层,在区域变质流体与天水混合形成富碱和CO2的混合热液作用下,使地层——细碧岩和部分闪长岩中Cu等成矿物质大量析出,形成低温、低盐度成矿热液,沿矿区发育EW向与NE向两组韧性走滑断裂充填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勉略宁地区 铜厂 铜矿床 微量元素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盆地构造演化的数值模拟--以南海北部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廖杰 周蒂 +2 位作者 赵中贤 张云帆 徐子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81,共11页
介绍了瞬时均匀拉伸模型、挠曲悬臂梁模型和多幕伸展模型,特别强调各种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以及基于这些模型发展出的二维正反演模拟和一维应变速率模拟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计算岩石圈伸展系数和盆地张裂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越... 介绍了瞬时均匀拉伸模型、挠曲悬臂梁模型和多幕伸展模型,特别强调各种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适用条件,以及基于这些模型发展出的二维正反演模拟和一维应变速率模拟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计算岩石圈伸展系数和盆地张裂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盆地的数值模拟中,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数值模型来突破单个模型假设条件的约束。为了研究南海北部白云凹陷的裂后沉降特点,分别应用二维正反演和一维应变速率正反演方法计算岩石圈的伸展系数,并计算理论热沉降,与实测裂后沉降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岩石圈的伸展系数大致呈钟形分布,在凹陷中心处最大,大约为3.5;凹陷的实测裂后沉降远大于理论值,即存在裂后异常沉降,裂后期的异常沉降总量在凹陷中心和南部在2k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盆地 数值模型与模拟 构造演化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8-9月份吕宋海峡西南侧锚定ADCP的斜压海流观测 被引量:6
4
作者 陈飞 杜岩 +4 位作者 王东晓 施平 毛华斌 陈荣裕 陈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71,共6页
2008年8月份在吕宋海峡西侧大约4 000m深的海域首次布放了两套深水潜标,对上层海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频率ADCP海流采样。对数据进行了多重处理,分解得到平均流和逐层潮流,并分析了具有斜压性海流的频率分布。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 2008年8月份在吕宋海峡西侧大约4 000m深的海域首次布放了两套深水潜标,对上层海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高频率ADCP海流采样。对数据进行了多重处理,分解得到平均流和逐层潮流,并分析了具有斜压性海流的频率分布。调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以不规则日周期潮流为主,潮流椭圆随深度旋转。海流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内潮能量在温跃层附近最大,并随深度减小,同时海流有明显的近惯性振荡信号。该观测为了解吕宋海峡深层海洋的潮流、近惯性运动以及海峡水交换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观测 吕宋海峡 潮流 近惯性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e/ZnSe量子点在油水两相体系下的聚合物包覆相转移及其光谱表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庆彬 宋凯 +4 位作者 孔祥贵 曾庆辉 张友林 孙雅娟 刘晓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35-439,共5页
采用油水两相溶液体系,借助于双亲聚合物包覆实现了CdSe/ZnSe核壳结构量子点自油相到水相的相转移。油水两相中的聚合物包覆与已经报道的均相溶液中聚合物包覆量子点的方法不同,包覆过程在油水两相界面处完成,有效地减少了聚合物缠绕引... 采用油水两相溶液体系,借助于双亲聚合物包覆实现了CdSe/ZnSe核壳结构量子点自油相到水相的相转移。油水两相中的聚合物包覆与已经报道的均相溶液中聚合物包覆量子点的方法不同,包覆过程在油水两相界面处完成,有效地减少了聚合物缠绕引起的量子点团聚,实现了聚合物对量子点的无团聚单分散包覆。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聚合物包覆量子点的表征结果表明获得的水溶性量子点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均一的水力尺寸。吸收和发射光谱表明聚合物包覆过程对量子点的发射峰位和峰型没有引起明显的改变,维持了较高的量子产率。通过荧光微区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人IgG蛋白的特异性检测,证实这种方法获得的聚合物包覆量子点具有较好的与生物分子偶联的功能化基团,适合于生物学标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e/ZnSe核壳量子点 双亲聚合物 相转移 生物学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Gd(DMF)_(3)(DMSO)(H_(2)O)_(3)](μ-CN)(Fe)(CN)_(5)]}·2H_(2)O
6
作者 CHEN Wen-Tong CAI Li-Zhen +4 位作者 WU A-Qing GUO Guo-Cong HUANG Jin-Shun DONG Zhen-Chao Akiyuki Matsushita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3-697,共5页
A new cyano-bridged Gadolinium^(Ⅲ)-Iron^(Ⅲ)complex{[Gd(DMF)_(3)(DMSO)(H_(2)O)_(3)]2H_(2)0(DMF=N,N·-dimethylformamide;DMSO=dimethylsulfoxidel}was synthesized by the grinding reaction method,.It crysta-]llizes in... A new cyano-bridged Gadolinium^(Ⅲ)-Iron^(Ⅲ)complex{[Gd(DMF)_(3)(DMSO)(H_(2)O)_(3)]2H_(2)0(DMF=N,N·-dimethylformamide;DMSO=dimethylsulfoxidel}was synthesized by the grinding reaction method,.It crysta-]llizes in the triclinic.,space group P1 with ceIl parameters:a=O.90363(2)nm,b=1.25078(3)nm,c=1.41303(1)nm,穋m^(-3),Z=2,Mr=756.72,F(000)=760,Ⅲ)and the approxi-mately oriented octahedrally sixfold-coordinated Fe(Ⅲ)are linked by a cyano-bridge group to construct a dinuclear compound.The{[Gd(DMF)_(3)(DMSO)(H_(2)O)_(3)](Ⅲ)-Fe(Ⅲ)interaction is antiferromagnetic.CCDC:2234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stal structure cyano-bridged dinuclear complex hybrid prussian blue complex molecular magnet lanthanide mixed ligand comp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