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宇宙成因核素^(10)Be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延武 司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110,共3页
对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地球科学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宇宙成因核素的发展历史1、0Be的产生机制及其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随着宇宙成因核素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大气生成宇... 对宇宙成因核素的研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地球科学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宇宙成因核素的发展历史1、0Be的产生机制及其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随着宇宙成因核素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大气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0Be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及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就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10Be也在地貌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10Be 宇宙射线 产率 暴露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人物画像颜料的原位无损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何秋菊 李涛 +3 位作者 施继龙 赵瑞廷 李玉玲 邵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年第3期61-68,共8页
利用漫反射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对一张道教人物画像的颜料进行原位无损鉴别,结果显示,画像主要使用了朱砂、巴黎绿、群青、雌黄、碳黑和铅白。为了明确群青是人工合成还是天然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对画像蓝色... 利用漫反射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技术,对一张道教人物画像的颜料进行原位无损鉴别,结果显示,画像主要使用了朱砂、巴黎绿、群青、雌黄、碳黑和铅白。为了明确群青是人工合成还是天然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对画像蓝色颜料进行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该颜料确为合成群青。由于群青和巴黎绿均为人工合成颜料,其首次合成时间分别为1828年和1814年,清代晚期引入我国,由此推断该画像应在清代晚期以后绘制。这一研究表明,上述三项技术联用非常适合于易损和不允许取样的古字画颜料的无损分析鉴定,在纸张类文物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字画 颜料 漫反射 显微激光拉曼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陶范原料配方含有草木灰的化学判断方法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迎华 杨益民 +4 位作者 周卫荣 董亚巍 王昌燧 金普军 张尚欣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8,共5页
通过模拟试验,烧制一批添加不同含量草木灰的陶范,应用其特征元素指标Ca/Al、K/Al、Mg/Al、P/Al、Mn/Al等5对元素含量比值分析古代陶范原料中草木灰的添加情况。模拟陶范成分分析表明,草木灰添加量越多,Ca/Al、K/Al、Mg/Al、P/Al、Mn/Al... 通过模拟试验,烧制一批添加不同含量草木灰的陶范,应用其特征元素指标Ca/Al、K/Al、Mg/Al、P/Al、Mn/Al等5对元素含量比值分析古代陶范原料中草木灰的添加情况。模拟陶范成分分析表明,草木灰添加量越多,Ca/Al、K/Al、Mg/Al、P/Al、Mn/Al等5对元素含量比值增加。陶器烧制不需要添加草木灰,其成分可视为古代陶范的黏土原料成分,通过统计分析古代陶器和陶范,可以判断古代陶范含有较多的草木灰。对比不同遗址不同时代的陶器和陶范中5对元素含量比值,可以认为草木灰是古代陶范原料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范 陶器 草木灰 化学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滕州西宫桥遗址人骨的线扫描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胡耀武 何德亮 +3 位作者 董豫 王昌燧 高明奎 兰玉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9-1182,共4页
采用SEM-EDS技术,分析了山东滕州西宫桥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其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分析指出,成岩作用业已严重破坏了骨骼的哈佛氏系统结构。而骨剖面线扫描分析显示,骨剖面上的元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骨内外表面与中间部分的元素发... 采用SEM-EDS技术,分析了山东滕州西宫桥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其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分析指出,成岩作用业已严重破坏了骨骼的哈佛氏系统结构。而骨剖面线扫描分析显示,骨剖面上的元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骨内外表面与中间部分的元素发生了富集或流失。该结果将对古代人类食谱分析的样品预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谱分析 成岩作用 SEM 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黄钟律管考——利用现代声学公式推测先秦黄钟律管管径的尝试 被引量:3
5
作者 夏季 王昌燧 郑聪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9-245,共7页
《吕氏春秋》记载的黄钟律管长度为三寸九分,而汉代后,古人普遍采纳黄钟九寸。为了研究先秦黄钟律管真实长度,对文献进行系统地考证,发现《吕氏春秋》记载的三寸九分黄钟律管应为清黄钟律管,发音当是九寸管的高八度。文献研究亦表明了... 《吕氏春秋》记载的黄钟律管长度为三寸九分,而汉代后,古人普遍采纳黄钟九寸。为了研究先秦黄钟律管真实长度,对文献进行系统地考证,发现《吕氏春秋》记载的三寸九分黄钟律管应为清黄钟律管,发音当是九寸管的高八度。文献研究亦表明了先秦古人听声定律的事实,即三寸九分律管和九寸律管都为听声定律产物。由此,根据声学公式,结合文献考证,计算了黄钟律管的管径,结论为:先秦律管应是竹管,管径范围约是0.71寸。同时,考证了黄钟律管八寸十分一说和八寸七分一说,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钟 律管 管口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