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境内部分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支序系统学分析及生物年代学推断 被引量:3
1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白炜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81,共15页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 在中国境内有很多地点产出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为哺乳动物演化、生物年代学、古生态学、古环境学、古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生物年代学方面,动物群组合面貌和绝灭率曾经是用来推断动物群年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根据Brainerd-Robinson法则对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进行排序,通过二元相似性系数确定动物群的古老系数判断动物群的年代顺序等方法。而二元相似性系数的确定取决于一个种类在一个动物群中的存在与否,类似于支序系统学中性状矩阵的建立是根据一个特征在一个种类中存在与否那样。因此本文尝试使用支序系统学方法来研究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选择了一些经过二元相似性系数排序的动物群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将这些结果与使用其他生物年代学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结合一些动物群绝对年龄的测年成果,对那些尚未进行绝对年龄测年的动物群进行年龄推断,得出的绝对年龄如下:辽宁大连的古龙山动物群为16~20 ka;辽宁本溪的山城子动物群为20~30 ka;安徽东至人遗址的华龙洞动物群为150~400 ka;河南南召人遗址的杏花山动物群为150~400 ka;陕西洛南人遗址的东河动物群为500~700 ka;湖北郧西人遗址的白龙洞动物群为500~850 ka;湖北郧县的梅铺动物群为500~850 ka;广西田东人遗址的么会洞动物群为1.2~1.8 Ma;广西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为1.2~1.5 Ma;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动物群为1.6~1.9 Ma;安徽繁昌人字洞动物群为1.9~2.4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支序系统学 生物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生物群叶肢介动物群组成和演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罡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81,共14页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 中国北方著名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动物群。早期燕辽生物群也称为道虎沟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海房沟组,含有三饰叶肢介动物群,主要分子包括:海房沟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haifanggouensis)、滦平三饰叶肢介(T.luanpingensis)和平泉三饰叶肢介(T.pingquanensis)。晚期燕辽生物群又可称为玲珑塔生物群,主要产出层位为髫髻山组,含有丰富的叶肢介化石,主要分子包括:建昌三饰叶肢介(Triglypta jiancangensis)、玲珑塔辽西叶肢介(Liaoxiestheria linglongtaensis)、大西山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daxishanensis)和青龙玲珑塔叶肢介(Linglongtaestheria qinglongensis)。文中总结了北方雕饰叶肢介(Aquilonoglypta)、柴达木叶肢介(Qaidamestheria)和针孔叶肢介(Punctatestheria)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将柴达木叶肢介、辽西叶肢介和玲珑塔叶肢介划归北方雕饰叶肢介科。同时,三饰叶肢介是由针孔叶肢介演化而来,与柴达木叶肢介并无直接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叶肢介动物群 道虎沟生物群 玲珑塔生物群 燕辽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古DNA技术探究发酵微生物的适应、演化和驯化历史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泽权 付巧妹 刘逸宸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4-423,共10页
发酵生产是人类最原始的对微生物的应用和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分子证据的匮乏,人类发酵生产的演变历程及相关发酵微生物的演化和驯化历史尚不清楚。本文以目前最常见的两类发酵食品——酒及发酵乳品为例介绍了发... 发酵生产是人类最原始的对微生物的应用和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分子证据的匮乏,人类发酵生产的演变历程及相关发酵微生物的演化和驯化历史尚不清楚。本文以目前最常见的两类发酵食品——酒及发酵乳品为例介绍了发酵食品考古和相关发酵微生物的演化和驯化研究,以及古微生物学和发酵古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将微生物古DNA技术应用于古代发酵微生物研究的可行性和难点,展示了古DNA捕获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发酵微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微生物 古DNA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活火山喷发物对航空安全的影响评估
4
作者 马琳 郭正府 +1 位作者 宋文佳 赵文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67-2286,共20页
火山活动对航空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爆炸性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可通过物理磨蚀和化学腐蚀的方式破坏飞机发动机的热障涂层,从而降低其服役寿命,影响飞行安全。我国分布有多座活火山,尤其是长白山、五大连池和腾冲火山区,地球物理和水... 火山活动对航空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爆炸性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可通过物理磨蚀和化学腐蚀的方式破坏飞机发动机的热障涂层,从而降低其服役寿命,影响飞行安全。我国分布有多座活火山,尤其是长白山、五大连池和腾冲火山区,地球物理和水热活动资料都显示其具有再次喷发的潜力。随着航空运输业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火山一旦喷发将对我国空域范围内的飞行安全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评估这些火山对航空安全可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收集和测试的共2275组地球化学数据,借助硅酸盐熔体黏度模型计算了发动机燃烧室最低运行温度1200℃下不同火山区不同时期的火山喷发物的黏度,评估了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龙岗、双辽、腾冲和环太平洋火山区不同阶段的火山活动对飞行安全可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Co、V、Ni和Cr的含量与体系黏度呈负相关关系,而Rb含量则与体系黏度呈正相关关系。东北地区火山区(包括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龙岗和双辽)和西南地区腾冲火山区黏度分别自0.52Ma和1.05Ma开始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环太平洋火山区黏度在10^(0.70)~10^(5.90)Pa·s范围内周期性波动,自18Ma以来,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黏度的下降意味着喷发物被发动机摄取之后更容易铺展,从而增大与热障涂层间的接触面积,加大破坏涂层的可能性,这表明位于我国密集航线上的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环太平洋火山区的火山活动对航空安全的威胁都呈上升趋势。本文为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火山喷发物对航空安全影响的评估提供了定性比较的参数,同时也为国际航空安全决策提供了来自中国火山区数据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安全 活火山 硅酸盐 黏度 动力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金毅 张颖奇 +3 位作者 迟振卿 王永 杨劲松 郑绍华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8-323,共46页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ctereutes tingi,中华貉N.sinensis,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锯齿虎属(未定种)Homotherium sp.,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houfenense,额鼻角犀属(未定种)Dicerorhinus sp.,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副驼属(未定种)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上新统 大型哺乳动物 贺风三趾马 生物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及其多样性对比 被引量:7
6
作者 汪筱林 李阳 +5 位作者 裘锐 蒋顺兴 张鑫俊 陈鹤 王俊霞 程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47-364,共18页
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 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禾翼龙动物群 哈密翼龙动物群 热河生物群 生物多样性 早白垩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早期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化石记录及其对中国山旺阶的地层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世骐 李春晓 +4 位作者 张晓晓 江左其杲 叶捷 李录 李福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154,共22页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序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山旺期早期(20~18Ma)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却非常缺乏。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吃巴尔我义东地点索索泉组上部山旺期早期(18.6 Ma)的化石,包括早期欧亚大陆象类和早期鹿科动...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序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山旺期早期(20~18Ma)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却非常缺乏。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吃巴尔我义东地点索索泉组上部山旺期早期(18.6 Ma)的化石,包括早期欧亚大陆象类和早期鹿科动物。其中,嵌齿象的M2第二脊具有发育良好的副齿柱三叶,因此可以鉴定为原互棱齿象未定种(Protanancus sp.),属于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形态上比山旺期晚期的短吻原互棱齿象(P. brevirostris)和托氏原互棱齿象(P. tobieni)原始。而鹿科的鹿角化石具有比较小但高的掌状部分,因此被鉴定为皇冠鹿未定种(Stephanocemas sp.),属于柄杯鹿亚科(Lagomerycinae)。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该鹿角在系统演化上非常接近皇冠鹿和柄杯鹿(Lagomeryx)的分化位置,并与原始的卢瓦鹿(Ligeromeryx)相去不远。以往的研究证明,长鼻类和鹿科动物在中国出现在谢家期和山旺期之交,因此,巴尔我义东地点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发现首次提供了在这一地区寻找长鼻类和鹿类的重要线索,并且有可能建立山旺阶的下界层型。新材料的层位过去在中国境内很少发现化石,因此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山旺期早期的哺乳动物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早中新世 山旺阶 索索泉组 原互棱齿象 皇冠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二叠、三叠纪地层年代对比新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俊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7-342,共16页
总结了近10多年来陆相二叠、三叠纪地层年代的新认识,证据主要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以及四足动物化石对比,集中介绍了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北祁连区和华北地层区的新对比方案。新疆吐哈盆地同位素测年的结果证实红雁池组及以下的芦... 总结了近10多年来陆相二叠、三叠纪地层年代的新认识,证据主要来自于同位素测年以及四足动物化石对比,集中介绍了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北祁连区和华北地层区的新对比方案。新疆吐哈盆地同位素测年的结果证实红雁池组及以下的芦草沟组属于乌拉尔统,泉子街组可能属于瓜德鲁普统,仅梧桐沟组及锅底坑组属于乐平统。红雁池组与泉子街组间存在很长沉积间断,而烧房沟组与克拉玛依组间也可能存在沉积间断。乌鲁木齐鲵时代与国外大多数西蒙螈类时代基本一致,是我国二叠纪最早的四足动物化石。由脊椎动物化石对比得知北祁连区的青头山组相当于瓜德鲁普统下部,而肃南组属于乐平统,中间可能存在沉积间断。华北上、下石盒子组都可能包括了很长时代的沉积,上石盒子组延续到吴家坪阶上部;根据锯齿龙类化石,孙家沟组基本属于二叠系;二马营组二段下部243.5 Ma的年龄支持这个组时代为安尼期晚期;铜川组顶部还为拉丁阶,没有延伸到卡尼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三叠系 锆石铀铅测年 地层对比 四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卢加诺鱼属(卢加诺鱼科,新鳍鱼类)一新种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光辉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7-282,共16页
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中最大的现生类群,中三叠世卢加诺鱼科则是新鳍鱼类干群中的一支,具有特化的头骨和特别高的侧腹鳞片。自1939年命名以来,卢加诺鱼科仅以瑞士东部和南部、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东南部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安尼期/拉丁期界... 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中最大的现生类群,中三叠世卢加诺鱼科则是新鳍鱼类干群中的一支,具有特化的头骨和特别高的侧腹鳞片。自1939年命名以来,卢加诺鱼科仅以瑞士东部和南部、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东南部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安尼期/拉丁期界线附近发现的瓷鳞卢加诺鱼(Luganoia lepidosteoides)为唯一代表。根据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晚期(拉丁期)海相地层发现的一块较完整的精美鱼化石,命名了卢加诺鱼属一新种,祥瑞卢加诺鱼(Luganoia fortuna sp.nov.)。新种代表了卢加诺鱼科在亚洲的首次出现,表明此科的生物地理分布比之前认识的要大很多。基于新种与模式种的比较研究,修订了卢加诺鱼属的鉴定特征,揭示了该属过去一些未注意到的解剖学特征,例如存在一对眶前骨,缺少板片状的方颧骨,背鳍基部具有一狭长的裸露身体区域;臀鳍很小,与尾鳍的距离比与腹鳍更近;后匙骨缺失。此外,详细列举了中国新种与欧洲模式种的形态差异,研究结果为了解卢加诺鱼属的形态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兴义 三叠纪 卢加诺鱼科 新鳍鱼类 骨骼学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四足形类奇异东生鱼后顶甲及脑颅耳枕区化石兼论早期四足形类脑颅特征演化(英文)
10
作者 卢静 Gavin YOUNG +2 位作者 胡雨致 乔妥 朱敏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3-104,共12页
首次报道了产于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09亿年前)最古老的四足形类--奇异东生鱼(Tungsenia paradoxa)头后半部耳枕区的化石材料。东生鱼的耳枕区特征与早期的肺鱼形类,如杨氏鱼非常相似(如具发育的颈下脊,向耳突,以及不发育的桥... 首次报道了产于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09亿年前)最古老的四足形类--奇异东生鱼(Tungsenia paradoxa)头后半部耳枕区的化石材料。东生鱼的耳枕区特征与早期的肺鱼形类,如杨氏鱼非常相似(如具发育的颈下脊,向耳突,以及不发育的桥窝等),同时也展示出与之后更为进步的四足形类相似的特征(如背侧动脉汇合于颅后,具分离的腹中板等)。这些特征的镶嵌为厘清早期四足形类脑颅特征的获得序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将新获得的东生鱼形态数据加入包含主要早期四足形类分类单元及形态特征的矩阵中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仍支持东生鱼位于四足动物支系最基干位置。东生鱼耳枕区新材料的发现填补了对早期四足形类脑颅耳枕区结构认识的空白,为认识四足形类后顶甲膜质骨型式及脑颅耳枕区的特征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早泥盆世 肉鳍鱼类 四足形类 脑颅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纪燕辽生物群贼兽类牙齿发育双出齿和异时发育的证据(英文)
11
作者 毛方园 郑晓廷 +3 位作者 王孝理 王元青 毕顺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76,共26页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 贼兽是一已绝灭的哺乳动物型类,它们与多瘤齿兽和相关类群的系统关系尚存争议,很大的原因在于这类动物的牙齿和头骨形态的特征呈哺乳动物冠群和似哺乳动物之间的镶嵌状态。通过显微CT和平板CL技术,对辽宁省侏罗纪燕辽生物群4种真贼兽的8件标本的牙齿形态、磨损状况和牙齿替换信息进行观察和描述,并与贼兽已发表属种牙齿替换进行对比,对二出齿这一被认为可能与哺乳和亲代养育行为演化有关的重要特征在贼兽中的存在与否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所有贼兽的颊齿数恒定,在任何萌出的臼齿下均无齿胚保存,且无替换证据,可以确定为单出齿。前臼齿具一次替换,为典型的哺乳动物二出齿。所有真贼兽只有一对下门齿,一对上门齿,仅玲珑仙兽例外,其在增大的I2内侧,有一残留的I1。神兽和仙兽上下颌骨中,都不具有门齿牙胚,而树贼兽和翔齿兽的上下颌骨中,都具有替换牙胚。其中上门齿齿胚具2–3个齿尖,位于萌出的乳门齿背后方;下门齿齿胚根部始于m2下方,齿尖向前延伸至乳门齿的后背方;牙胚随着不同个体发育阶段向前推进的位置不同,较成熟的个体,齿根有逐渐愈合的现象。门齿的替换应晚于最后臼齿的完全萌出,显示了明显的滞后性,相比其他贼兽的门齿替换应为异时发育。牙胚的形态、相对颊齿大小和后端位置与神兽和仙兽已萌出的门齿更为相近,而较树贼兽和翔齿兽已萌出的门齿显得更大且更复杂,因此神兽和仙兽的门齿更可能为恒齿,贼兽类的门齿则更可能为二出齿。树贼兽和翔齿兽极度膨大的前臼齿很可能加长和推迟门齿的替换过程,甚至影响了替换的发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最后臼齿的萌出和功能作用。树贼兽和翔齿兽的这些特征显示它们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食性,更倾向于强调前臼齿对食物的摄取和咀嚼处理。而贼兽具有的典型的哺乳动物二出齿特征、稳定的齿式和高度分化的牙齿等,增加了其为哺乳动物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燕辽生物群 真贼兽类 牙齿替换 二出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区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学
12
作者 毛颖颜 李启剑 +2 位作者 邓小杰 李越 史振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0-1143,共14页
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短暂分布于华南板块上扬子陆表海区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地层中。本文依据花瓣海百合科腕部特化方式和形态学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包括:Petalocrinus属中除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的所有种,Petalocrinus stenope... 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短暂分布于华南板块上扬子陆表海区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地层中。本文依据花瓣海百合科腕部特化方式和形态学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包括:Petalocrinus属中除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的所有种,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Spirocrinus circularis,所有腕部左旋的Spirocrinus,腕部右旋的Spirocrinus dextrosus,以及腕部向反口面卷曲的Sinopetalocrinus。选择同期异相地层单元:黔北桐梓水坝塘剖面石牛栏组珊瑚—层孔海绵礁灰岩、黔东北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粉砂质泥岩以及鄂西荆门仙居剖面罗惹坪组生屑滩为实例,分析其中花瓣海百合科各类群的赋存状态和生物—岩相特征,从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强调海底环境指标制约该科属种多样性、丰度的显著差异。水坝塘清澈度高的浅海底质环境形成珊瑚—层孔海绵礁核、礁翼和礁顶亚相均是花瓣海百合最佳栖居环境,6个类群在该剖面均有产出,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安静偏深的粉砂质泥质海底,属种单调且个体稀少,产出3个类群;仙居薄层生屑滩灰岩中生物多样性低而丰度中等,产出2个类群。之后特列奇早期大量陆源碎屑漫入扬子区,制约了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的生存时限以及上扬子区的土著分子的古地理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瓣海百合 生物古地理 志留纪 上扬子陆表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熟羽毛在早白垩世热河鸟类生物群幼年反鸟类中的首次报道
13
作者 邹晶梅 福雅曼 +1 位作者 王敏 郑晓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44,共21页
换羽——将一种羽毛替换成另一种的过程——对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这一过程能够每年将受损的羽毛替换掉,产生与个体发育相关的羽毛类型,或产生处在繁殖活跃期成年个体所具有的覆羽类型。处于萌发阶段的未成熟羽毛被角质鞘包... 换羽——将一种羽毛替换成另一种的过程——对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这一过程能够每年将受损的羽毛替换掉,产生与个体发育相关的羽毛类型,或产生处在繁殖活跃期成年个体所具有的覆羽类型。处于萌发阶段的未成熟羽毛被角质鞘包裹,外形呈狭窄管状,没有明显特征。角质鞘完全脱落标志着羽毛的成熟。虽然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与皮肤衍生物相关的化石,但是确切无疑的未成熟羽毛还未有报道,尽管九佛堂组(120 Ma)发现的一件窃蛋龙类——似尾羽龙,保存了疑似未成熟的羽毛。一件缅甸琥珀(9 Ma)中的反鸟幼崽保存了处于萌发阶段的羽毛,由于是三维保存,对外皮结构的解读更为直观。描述了发现于九佛堂组的4件反鸟类幼年个体上保存的疑似未成熟羽毛。与现生鸟类相似,上述疑似未成熟羽毛的近端窄,外形没有明显结构,仅在末端显示出分叉的羽支。认为此前报道的反鸟类多齿胫羽鸟(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掌部和胫跗骨上的相似类型的羽毛可能也是未成熟羽毛。未成熟羽毛和与性双型相关的装饰性羽毛在反鸟类幼年个体上的同时出现,可能说明新鸟类具有的复杂的换羽模式——与性双型相关的装饰性羽毛在个体达到性成熟若干年后(经历了若干次换羽后)才会出现,并且只在更接近鸟类冠群的一些类群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热河生物群 鸟类 鞘羽 羽毛 换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新生代火山区CO_(2)释放规模与成因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文斌 郭正府 +5 位作者 刘嘉麒 张茂亮 孙玉涛 雷鸣 马琳 李菊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5-1269,共15页
板片俯冲过程将地表碳带入地球内部,火山作用将深部碳输送至地球外部圈层,两者构成了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主要方式,进而影响了地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东北新生代火山活动被认为是太平洋板片深俯冲作用的产物,板片俯冲导致岩浆源区强烈的... 板片俯冲过程将地表碳带入地球内部,火山作用将深部碳输送至地球外部圈层,两者构成了地球深部碳循环的主要方式,进而影响了地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东北新生代火山活动被认为是太平洋板片深俯冲作用的产物,板片俯冲导致岩浆源区强烈的碳酸盐组分交代作用,进而使东北亚上地幔成为一个新生代时期的巨型深部碳库,它的活动和释放将会对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造成重要影响。然而,有关该深部碳库向当今大气圈输送CO_(2)气体的规模及其演化过程尚不清楚,从而影响了进一步定量评估该碳库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文对我国东北长白山、五大连池和阿尔山火山释放CO_(2)气体的规模与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新生代火山区的土壤CO2释放通量介于9.6~41.2g·m^(-2)·d^(-1)之间,每年向当今大气圈释放CO2气体约为2.1Mt(其中,长白山火山区为0.94Mt,五大连池火山区为1.2Mt)。气体地球化学研究证实,长白山与五大连池火山气体均起源于太平洋板片深俯冲环境;但是,与长白山相比,五大连池火山气体具有较高比例壳源组分贡献。阿尔山火山气体的成分与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火山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以N_(2)为主(>95%),并且其δ^(15)N_(N2)值高于空气值(1.3‰~1.9‰),^(3)He/^(4)He比值较低(0.14~0.18RA),δ^(13)C_(CO2)较轻(-13.7‰~-6.2‰),表明壳源富氮有机沉积物的贡献占比较大的比例。上述特征进一步表明,阿尔山火山气体在上升经过地下水时可能滞留了较长时间,混染了大量的陆壳组分,其源区并未受到太平洋板片俯冲物质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区 深部碳 地幔富集 陆壳混染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取样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示踪中国晚更新世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姣 王元 +2 位作者 金昌柱 张瀚文 胡耀武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5-240,共16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运用稳定同位素的序列取样(serial/sequential sampling)新方法,首次对晚更新世笆仙洞遗址的三个亚洲象臼齿牙釉质(1个DP4,2个M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亚洲象个体的δ^13C和δ^18O内部差异均很小,未... 为了进一步探索亚洲象的摄食行为,运用稳定同位素的序列取样(serial/sequential sampling)新方法,首次对晚更新世笆仙洞遗址的三个亚洲象臼齿牙釉质(1个DP4,2个M1)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亚洲象个体的δ^13C和δ^18O内部差异均很小,未见季节性变化,虽然可能存在断奶及迁徙导致的数据波动,但总体来看依然表现出在牙釉质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较为稳定的摄食行为。之前笆仙洞亚洲象动物群的整体取样(bulk sampling)同位素研究结果中,亚洲象的数据分布较为分散。而本次研究中较小的个体内部差异,则反向证实了宽泛分布的数据确实代表了灵活的摄食行为,并非取样位置的不同所致。这也进一步证明在气候温暖的东南亚地区,长鼻类动物的牙釉质整体取样工作可以提供可靠的古摄食行为及古生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部 晚更新世 亚洲象 稳定同位素 序列取样牙釉质 摄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珍珍 熊聪慧 +1 位作者 黄璞 薛进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5-580,共16页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属、种以及叶片形态编码数据库,对楔叶类植物宏演化历程进行详细研究。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丰富度在晚古生代呈现出不稳定的持续增长,表现为晚泥盆世的初始兴盛、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的缓慢上升、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快速上升;晚二叠世长兴期,总体的属种多样性骤减;每百万年属种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亦有明显降低。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多样性总体上小于华北板块,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卡匹敦期—吴家坪期,而华北楔叶类植物的属级多样性在空谷期—沃德期达到峰值。中国楔叶类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的剧烈变化与属种丰富度并不同步,表现为法门期至韦宪期较小,在宾夕法尼亚亚纪达到峰值,随后稍微下降并在二叠纪的大部分时段保持平稳。在晚古生代的叶片形态演化过程中,楔叶类植物的叶面积由小变大、叶片由深裂至不裂、叶尖形状由分裂变为圆形或钝圆、叶轮中的叶从大小相等到大小不等并出现叶镶嵌,这可能与当时植物群落中林下层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叶类植物 晚古生代 分类单元多样性 形态多样性 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三叠世富源巨胫龙(主龙型小纲,长颈龙科)的骨骼学再描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Torsten M.SCHEYER 王维 +2 位作者 李淳 Feiko MIEDEMA Stephan N.F.SPIEKMAN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9-187,共19页
过去数十年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统产出了越来越多的爬行动物化石。以海龙类、鱼龙类和鳍龙类为主的海生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整个特提斯洋周边。甚至有一些物种在这古海洋的东、西两侧,即现在的中国和欧洲都有报道。最近发现的富源... 过去数十年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统产出了越来越多的爬行动物化石。以海龙类、鱼龙类和鳍龙类为主的海生爬行动物,广泛分布于整个特提斯洋周边。甚至有一些物种在这古海洋的东、西两侧,即现在的中国和欧洲都有报道。最近发现的富源巨胫龙(Macrocnemus fuyuanensis)是较为罕见的陆生物种,该种最初发现于云南中三叠统。瑞士南部的世界遗产地圣乔治山动物群中发现的一零散标本也曾被初步推断属于该物种(作为归入种:Macrocnemus aff.M.fuyuanensis)。由于最初对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解剖学记述有限,这一归入仅基于肢骨比例而不是骨骼特征。本文对富源巨胫龙的模式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并与已知归入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肩带保存比从前报道的更加完整,间锁骨形态可以被明确,而这一结构在中国唯一归入标本中只是部分暴露,但在欧洲归入标本中保存完好。在区别巨胫龙属的不同种时,推测除了肢骨比例之外,间锁骨的形态特征最为重要:富源巨胫龙间锁骨的后突短且呈纺锤状,间锁骨前缘有一对棒状的突起,从前缘中间的V形凹槽处延伸而出,以此可与巴氏巨胫龙(Macrocnemus bassanii)相区别。此外,进一步详细研究了富源巨胫龙模式标本的颅骨解剖特征,发现与巴氏巨胫龙完全相同。以往对巨胫龙的腭部知之甚少,保存精美和精心修理的标本为了解该部形态特征增加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三叠纪 拉丁期 法郎组 陆生爬行动物 主龙型类 长颈龙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同位素示踪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演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闵思雨 邱晨 +4 位作者 栾晓聪 吴荣昌 邵庆丰 陈曦 凌洪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影响动物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处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爆发的前夕,该时期生物多样化水平已经逐渐升高,但前人对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演化仍缺乏深入研究。保存良好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铀同位... 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影响动物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处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爆发的前夕,该时期生物多样化水平已经逐渐升高,但前人对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演化仍缺乏深入研究。保存良好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铀同位素能够有效反映全球海洋整体的氧化还原水平。文章对湖北松滋响水洞剖面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铀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底部出现一次显著的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TSICE,同时δ^(238)U均值从-0.65‰±0.12‰增加到-0.26‰±0.15‰,表明该时期海洋经历了从缺氧(铀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表明,全球海洋至少被2.56%的缺氧水体覆盖)到氧化程度增高的过程。这一环境变化过程与生物礁组成中的后生动物成分相对于微生物成分明显升高的过程相吻合。发生碳、铀同位素正漂移可能分别与海平面下降及海水表层温度降低而有利于海洋氧化水平提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同位素 氧化还原 早奥陶特世 特马豆克期 海洋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藻居群的种内变异与生物地层对比
19
作者 李莎 王启飞 +1 位作者 张海春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4-240,共7页
传统轮藻化石研究对中国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界线划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轮藻属种的洲际对比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与国际分类学方法未统一,属种名称不一致所导致。前人通过对现生轮藻藏卵器形态发育的观察发现,一个轮藻种的... 传统轮藻化石研究对中国白垩系古近系地层界线划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轮藻属种的洲际对比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与国际分类学方法未统一,属种名称不一致所导致。前人通过对现生轮藻藏卵器形态发育的观察发现,一个轮藻种的藏卵器钙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其螺旋细胞呈现由凹到凸的变化。文章介绍了以居群为单位的轮藻化石研究思路,居群内不同的藏卵器个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之间存在连续过渡的关系,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异,我们将这些形态变化称为种内变异;种内形态分析可以对已建立的属种进行有效厘定,有助于中国与国际的轮藻化石居群进行对比。此外,轮藻生物地层学研究还需结合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分析,优先选择生态域广和地理分布范围广的分子进行生物带命名,有利于进行洲际地层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卵器 形态分析 种内变异 古生态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新生代犀牛古生态的稳定同位素证据(英文)
20
作者 Dana BIASATTI 王杨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68,共24页
根据牙齿釉质的全样和系列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甘肃临夏盆地25~2.5Ma期间犀牛的食性和环境。其结果支持先前根据牙齿和头骨-肢骨形态做出的一些推断,并对部分属的古生态提出了新的看法。同位素结果支持如下的推断:晚渐新世的巨犀Par... 根据牙齿釉质的全样和系列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甘肃临夏盆地25~2.5Ma期间犀牛的食性和环境。其结果支持先前根据牙齿和头骨-肢骨形态做出的一些推断,并对部分属的古生态提出了新的看法。同位素结果支持如下的推断:晚渐新世的巨犀Paraceratherium生活于森林环境,而与其共生的异角犀Allacerops栖息地相对开阔,食性特化程度低;中中新世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在开阔领地上取食草本植物,而同时代的奇角犀Alicornops在森林环境中具有更特化的食性;晚中新世的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在开阔的稀树草原上取食草本植物。与先前认为无鼻角犀Acerorhinus和额鼻角犀Dicerorhinus生活于森林化环境的推断不同,数据指示这两种犀牛也生活于开阔的稀树草原环境。同位素结果未能得出伊朗犀Iranotherium的确切生活环境,但支持先前认为它特化为C3草本植物取食者的推断。研究结果也显示大唇犀Chilotherium在晚中新世的大多数时间内是森林生活者,但其在晚中新世末期占据了更开阔的环境。此外,分析结果与先前的推断一致,即上新世的山西犀Shansirhinus和更新世的披毛犀Coelodonta是开阔生活环境中的食草者。最后,碳同位素数据支持在此项研究中的所有犀牛都是纯C3取食者,确认C4植物不是临夏盆地25~2.5 Ma期间植被的重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新生代 犀牛 同位素 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