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1
作者 段晓男 王效科 +1 位作者 尹弢 陈琳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095,共5页
固碳是湿地生态系统一项重要的服务功能。文章通过对各种类型湿地的固碳量及其潜力进行分析,发现湿地的固碳潜力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湿地的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或转为他用,其固碳能... 固碳是湿地生态系统一项重要的服务功能。文章通过对各种类型湿地的固碳量及其潜力进行分析,发现湿地的固碳潜力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湿地的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或转为他用,其固碳能力就会随之下降,所以保护湿地是保证湿地固碳潜力优先考虑的管理措施。此外通过对泥炭湿地、沿海湿地、森林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恢复措施及效果的分析,发现恢复和创造湿地可以恢复并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但针对湿地碳库的固碳措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固碳潜力 保护湿地 恢复和创造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葛源 贺纪正 +2 位作者 郑袁明 张丽梅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74-1582,共9页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stableisotopeprobing,SIP),在对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遗传分类学鉴定的同时,可确定其在环境过程中的功能,提供复杂群落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代谢功能的大量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将原位或微宇宙(microcosm)的环境样品暴露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的基质中,这些样品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能够以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为碳源或氮源进行物质代谢并满足其自身生长需要,基质中的稳定性同位素被吸收同化进入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类物质如核酸(DNA和RNA)及磷脂脂肪酸(PLFA)等的生物合成,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分析这些微生物体内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将微生物的组成与其功能联系起来。在介绍稳定性同位素培养基质的选择及标记方法、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的选择及提取分离方法的基础上,举例阐述了此项技术在甲基营养菌、有机污染物降解菌、根际微生物生态、互营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同位素探测技术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功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模型库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宏胜 岳天祥 范泽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17-20,共4页
模型管理是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根据抽象程度的不同,模型可以分为尺度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资源环境模型常表现为数学模型。通过对大量资源环境数学模型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把资源环境模型划分为两个层次:模型类和... 模型管理是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根据抽象程度的不同,模型可以分为尺度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资源环境模型常表现为数学模型。通过对大量资源环境数学模型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把资源环境模型划分为两个层次:模型类和模型实例,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表达资源环境数学模型。在资源环境模型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视图-模型库-引擎"的结构,在Win32平台下用VC++.net2003构建了一个资源环境模型库管理系统(REMMS)原型,并提出了REMMS构建中3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用对象序列化技术实现模型的存储、用流程图构建模型实例、采用资源环境模型库引擎驱动模型实例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库管理系统 模型实例 模型类 GIS 模型库引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开发下的河流生态系统管理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江华 王欢 +2 位作者 韩霜 邓红兵 吴钢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1-54,共4页
水电开发对河流水质、水文情势、泥沙等物理化学状况有着较大的改变,从而引起其中的水生生物及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重新调整,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探讨这些影响并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正确的管理,关系到河流生态系统甚至... 水电开发对河流水质、水文情势、泥沙等物理化学状况有着较大的改变,从而引起其中的水生生物及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重新调整,影响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探讨这些影响并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正确的管理,关系到河流生态系统甚至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简述了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过程以及水电开发对河流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总结了对应的河流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为水电开发下河流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管理 水电开发 流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352
5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44-1449,共6页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中的“源”“汇”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源”“汇”景观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根据不同景观类型的功能,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从而将过程的内涵融于景观格局分析中。该理论认为:(1)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异质景观可以分为“源”“汇”景观两种类型,其中“源”景观是指那些能促进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止或延缓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2)“源”“汇”景观的性质是相对的,对于某一过程的“源”景观,可能是另一过程的“汇”景观,“源”“汇”景观的分析必须针对特定的过程;(3)“源”“汇”景观区分的关键在于判断景观类型在生态过程演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负向滞缓作用;(4)不同类型“源”(或者“汇”)景观对于同一种生态过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时需要考虑这种作用的差异;(5)“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同领域。“源”“汇”景观理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动态平衡对生态过程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一个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希望以此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和完善“源”、“汇”景观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理论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低山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和沙棘林的水文生态效应 被引量:18
6
作者 魏晶 吴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87-2092,共6页
利用设置在不同地类内的径流小区,对辽西大凌河流域的沟壑丘陵区进行定位观察,探讨辽西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和沙棘的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2002年6月~2004年6月平均降水量为238.9mm时,油松和沙棘平均林冠截留量分别为55.5mm和76... 利用设置在不同地类内的径流小区,对辽西大凌河流域的沟壑丘陵区进行定位观察,探讨辽西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油松和沙棘的水文生态效应.结果表明:2002年6月~2004年6月平均降水量为238.9mm时,油松和沙棘平均林冠截留量分别为55.5mm和76.05mm,其截留率分别为23.08%和32.28%,即约有1/4~1/3降水被林冠截留.油松林中凋落物平均截留率为14.17%,沙棘林为20.8%.油松林和沙棘林年均径流深分别为2.516mm和0.893mm;侵蚀量为15.57t km^-2和0.76t km^-2;林地内径流深和侵蚀量约为荒地(对照)的1/20和1/50.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除土壤容重之外,0~20cm土层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都高于2~40cm土层;油松林和沙棘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荒地;pH、全磷和速效磷在地类和不同土层深度中没有显著差异.沙棘林和油松林的非毛管持水量分别是荒地的275.9%和1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 人工油松林 沙棘林 水文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湾富营养化进程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毛劲乔 陈永灿 +1 位作者 刘昭伟 陈求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2-676,共5页
建立了一个浅水湖泊生态模型,将自然环境概化为大气、水体和底泥三相,共涉及10个变量,试图揭示变量相互关联,影响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变化规律.通过五里湖1998年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率定,再模拟1997-2000年间的富营养化... 建立了一个浅水湖泊生态模型,将自然环境概化为大气、水体和底泥三相,共涉及10个变量,试图揭示变量相互关联,影响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变化规律.通过五里湖1998年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率定,再模拟1997-2000年间的富营养化逐日演变过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一致,显示气象条件和营养盐对藻类的生长起决定性的影响,藻类的生长高峰出现在夏季;有机物和悬浮物质等相关变量则受藻类生长的影响,均呈现季节性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生态模型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综合模型的集成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范泽孟 岳天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4,19,共5页
针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对海量资源环境模型进行分析并构建了资源环境模型库系统(REMS)的基础上,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论理念,根据复杂性资源环境问题综合模拟分析过程中系列子模型各自所承担的模拟功能和重要性,从资源环境... 针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对海量资源环境模型进行分析并构建了资源环境模型库系统(REMS)的基础上,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论理念,根据复杂性资源环境问题综合模拟分析过程中系列子模型各自所承担的模拟功能和重要性,从资源环境学科背景的研究角度,探索性地提出了资源环境综合模型的串联集成、并联集成、混联集成等三种通用的综合集成模式。以HLZ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趋势及情景分析模型集成为例,对集成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综合模型 综合集成 集成模式 HLZ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对北方传统农耕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心昱 陈利顶 +3 位作者 李琪 齐鑫 马岩 傅伯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7-381,共5页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怀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SOC)、全... 为了探讨果树和蔬菜种植对传统农耕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北京市延怀盆地果园、蔬菜地土壤与传统种植作物玉米、豆科作物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养分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100cm土层中,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含量均呈现自上层向下层逐渐降低的趋势,养分含量的差异主要发生在0~10cm和10~25cm土层中。(2)在0~10cm土层中,种植果树土壤中SOC含量最高,种植蔬菜土壤中的TN、TP、AP最高;在10~25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SOC、TN、TP、AP含量最高;在25~40cm土层中,种植蔬菜的土壤中A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AP含量;在40~70cm土层中,种植果树的土壤中TP含量显著高于种植其他作物土壤中TP含量;在40~100cm土层中,4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SOC和TN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植果树有利于土壤质量和碳库含量的提高;蔬菜地养分含量较高,但存在较大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速效磷 农业土地利用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叶片气体交换对O_3浓度和熏蒸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30
10
作者 冯兆忠 王效科 +3 位作者 郑启伟 冯宗炜 谢居清 陈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3-829,共7页
运用CIRAS-1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田间原位比较研究了不同O3浓度(CF,50 nl.L-1和100 nl.L-1)和熏蒸方式(恒定和动态)油菜叶片的气体交换特征及其对光强、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恒定熏气下,O3浓度增加导致叶片的蒸腾速... 运用CIRAS-1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田间原位比较研究了不同O3浓度(CF,50 nl.L-1和100 nl.L-1)和熏蒸方式(恒定和动态)油菜叶片的气体交换特征及其对光强、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恒定熏气下,O3浓度增加导致叶片的蒸腾速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但动态熏蒸则引起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而且明显导致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降低;(2)高浓度的O3(100 nl.L-1)引起叶片的表观量子产额、暗呼吸饱和光强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光呼吸和CO2补偿点显著升高;熏蒸方式对叶片的暗呼吸、光补偿点、饱和光强、最大光合速率、羧化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3)不论何种熏蒸方式,高浓度的O3都引起下叶位的Fv/Fo、Fv/Fm显著降低,对上叶位没有影响。相同剂量下,动态熏蒸对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更大,不利于植物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油菜 光合特性 羧化效率 表观量子产额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旱性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叶片活性氧代谢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潮海 尹飞 王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12-1919,共8页
干旱是制约玉米生产最主要的逆境因子。通过在活动式防雨棚下进行盆栽试验,以耐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变化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1)玉米叶片O 2-产生... 干旱是制约玉米生产最主要的逆境因子。通过在活动式防雨棚下进行盆栽试验,以耐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变化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1)玉米叶片O 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升高、活性氧清除酶类SOD、CAT、AsP活性和清除剂AsA含量在生育前期略微升高,在生育后期明显降低,致使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特别在生育后期明显升高;(2)耐旱性不同的玉米材料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的能力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在生育后期更为明显。耐旱性较强的掖单2号及其亲本叶片O 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增加幅度小,生育前期SOD、CAT和AsP活性,以及AsA含量增幅大,后期清除酶活性和清除剂含量较高,全生育期内MDA含量增幅小,表现出较强的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能力。而耐旱性较弱的掖单13及其亲本正相反;(3)杂交种维持活性氧代谢平衡的能力受亲本维持能力遗传决定。杂交种各指标的相对耐旱值与其两亲本的平均值呈正相关,其中CAT和AsP活性以及AsA含量3个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玉米 活性氧代谢 耐旱性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