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晓丽 赵天慧 +9 位作者 李会仙 霍守亮 徐建 冯承莲 许宜平 段小丽 王铁宇 侯红 孟伟 吴丰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0,共13页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基准 理论方法学 污染物筛选甄别 生态功能分区 毒性技术 暴露评价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样品体外生物测试效应触发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硕 韩颖楠 +1 位作者 李娜 马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0,共14页
水环境样品综合毒性的体外生物测试可以直接获得水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共存状态下的生物毒害信息,已成为水环境污染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目前没有用于判定水质优劣的毒性效应限值标准,导致其很难被用于水质管理。为此,越来越... 水环境样品综合毒性的体外生物测试可以直接获得水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共存状态下的生物毒害信息,已成为水环境污染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目前没有用于判定水质优劣的毒性效应限值标准,导致其很难被用于水质管理。为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推导体外生物测试的效应触发值(effect-based trigger value,EBT)。本文综述了EBT建立的背景和推导原则,并总结了以健康保护为目标和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多种EBT推导方法,其中针对饮用水水质的EBT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前提,主要基于每日容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ADI)、体内安全浓度、癌症发病率增加10%的每日剂量(TD10)和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EQS)中的水质指导值(guideline value,GV)推导,针对地表水的EBT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依据地表水EQS中的GV值和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曲线中的第5个百分位数的危险浓度(hazardous concentration,HC5)推导。本文系统比较了不同方法推导出的体外生物测试EBT值和特征,总结了EBT在水环境中的应用,以期为高通量体外生物测试用于水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触发值 体外生物测试 毒作用模式 内分泌干扰效应 遗传毒性 基线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沉积法去除西部矿区矿井水硬度研究
3
作者 毛行之 唐佳伟 +5 位作者 王霄 冒冉 李杰 李宁 孙彦龙 赵旭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6,共9页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去除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矿井水硬度,分析了阴极材料结构与形貌对矿井水硬度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磨砂结构更有利于钙、镁离子的电沉积去除,网状形貌阴极可进一步强化电沉积效率。同时探讨了初始硬度、电流密度...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去除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矿井水硬度,分析了阴极材料结构与形貌对矿井水硬度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磨砂结构更有利于钙、镁离子的电沉积去除,网状形貌阴极可进一步强化电沉积效率。同时探讨了初始硬度、电流密度、电极数量、pH等参数对电化学去除矿井水硬度的影响。在中性条件下,初始硬度为310 mg/L,电流密度范围为2~6 mA/cm^(2),阴极和阳极极板面积之比3∶2时,矿井水硬度去除率可在180 min内约达90%。随着硬度/重碳酸氢盐碱度的不断降低,硬度去除效率也不断增加,通过响应曲面法探究了不同因素对电化学除硬效率影响的交互作用,发现对水软化效率交互影响:电流密度与初始硬度>初始硬度与硬度/重碳酸盐碱度>电流密度与硬度/重碳酸盐碱度。并且在初始硬度为795.6 mg/L,硬度/重碳酸盐碱度为0.668、电流密度为4.74 mA/cm^(2)的优化条件下,矿井水硬度去除率可达99.91%,验证试验得到硬度去除率为99.54%,相对误差为0.37%。SEM、EDS、XRD分析结果显示,阴极沉积物的主要晶型为方解石,主要由不规则形状、2~10μm的碳酸钙晶体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西部矿井水 钙镁离子 水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淡水多环境生物介质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思敏 田旭光 +3 位作者 孟鑫 赵瑞雪 王兵帅 齐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66,共6页
对微塑料在上覆水和沉积物中赋存和迁移进行归纳,分析微塑料对淡水中藻类、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梳理微塑料对初级消费者和高级消费者产生的生态毒性以及沿食物链方向的赋存和迁移规律。综合分析微塑料在淡水多环境介质中... 对微塑料在上覆水和沉积物中赋存和迁移进行归纳,分析微塑料对淡水中藻类、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梳理微塑料对初级消费者和高级消费者产生的生态毒性以及沿食物链方向的赋存和迁移规律。综合分析微塑料在淡水多环境介质中对于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可为揭示微塑料在淡水多环境生物介质中不同营养级下的赋存迁移规律及其相关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淡水环境 营养级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逸度模型的化学物质暴露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青达罕 许宜平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9,共17页
工业化学品通过各种迁移转化过程后在环境区间中广泛分布,同时新化学品正被大量的生产并进入环境,使得对于化学品管控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基于这一背景,多国政府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化学品进行管控。除了用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预... 工业化学品通过各种迁移转化过程后在环境区间中广泛分布,同时新化学品正被大量的生产并进入环境,使得对于化学品管控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加。基于这一背景,多国政府颁布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化学品进行管控。除了用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预先管控之外,使用基于逸度概念的多介质环境模型来表征化学品的行为与归趋是一个相对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环境中存在的现有化学品的暴露评估,也成为各国化学品管理中对新化学品的环境暴露进行预测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逸度概念与方法、相关环境模型、建模过程、应用验证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我国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与风险评估的模型构建、优化与方法应用提供信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度 多介质环境模型 环境暴露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金锋 郑华 +5 位作者 彭福利 邓力 张晓岭 黄程 李若男 饶凯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0-240,共11页
构建基于水环境模型的水质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面临模型的规模计算及其引发的模拟结果规模存储、规模分析的挑战。相关挑战极大地限制了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业务的深入开展,但目前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极少。... 构建基于水环境模型的水质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面临模型的规模计算及其引发的模拟结果规模存储、规模分析的挑战。相关挑战极大地限制了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业务的深入开展,但目前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极少。为此,提出了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框架。该框架以水环境模型体系为基础,以大数据集群计算体系为核心,通过水环境模型融合大数据技术,以实现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应用服务为目标,旨在解决预报预警业务自动化和自定义化问题。框架明确了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大数据平台的组成及建设流程,并以实际项目为案例,介绍了实现框架的技术方案并证明了其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重新审视复杂水环境模型与大数据技术的关系提供新的见解,也可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平台的构建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模型 水环境质量预报 水环境质量预警 大数据 Hado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抗药基因水平转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苗苗 杨敏 +1 位作者 张昱 姚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9,共9页
抗药基因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一旦被致病菌获得,将导致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失效,从而危害公共健康。抗药基因可通过转移因子在细菌间传播,加剧抗药基因的扩散效应,提升了环境健康风险性,因此抗药基因水平转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 抗药基因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一旦被致病菌获得,将导致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失效,从而危害公共健康。抗药基因可通过转移因子在细菌间传播,加剧抗药基因的扩散效应,提升了环境健康风险性,因此抗药基因水平转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抗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分子机制,总结了不同环境中各种抗药基因水平转移途径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环境中抗药基因的调查评估、污染控制及合理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基因 水平转移 质粒 整合子 噬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回用的环境系统中抗生素、抗药菌与抗性基因分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杨肖肖 张昱 +1 位作者 李久义 田秀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6,共14页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很少考虑抗生素的去除,因而,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和再生水中频繁检出。在各种水环境中均发现抗生素抗药菌和抗性基因,特别是在再生水及其受纳环境中,这已构成了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再...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很少考虑抗生素的去除,因而,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和再生水中频繁检出。在各种水环境中均发现抗生素抗药菌和抗性基因,特别是在再生水及其受纳环境中,这已构成了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再生水回用的环境系统中抗生素分布与污染特征、抗药菌和抗性基因迁移转化规律与传播风险、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对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去除。综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可知,再生水回用环境系统中,抗药性分布与残留抗生素的浓度、灌溉频率及补给水量有关;Ⅰ型整合子和质粒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污水深度处理对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受消毒剂量、接触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本综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受纳环境中抗药菌和抗性基因污染分布和迁移,为揭示抗生素耐药性扩散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抗药菌 抗性基因 多重耐药 再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的环境暴露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9
作者 高小中 许宜平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6-68,共13页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阻燃剂添加成份,其具有神经、生殖、基因等生物毒性,且具有致癌性。作为新一类污染物,有机磷酸酯在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释放引起了环境研究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OPEs在水体、土...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阻燃剂添加成份,其具有神经、生殖、基因等生物毒性,且具有致癌性。作为新一类污染物,有机磷酸酯在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释放引起了环境研究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OPEs在水体、土壤、空气和生物体中的暴露浓度,并介绍了OPEs在环境中的各种迁移转化途径。目前针对OPEs的环境暴露研究仍十分有限,需要更全面调查其在多环境介质中的暴露状况以综合评价其生态风险。OPEs的多种迁移途径已得到证实,但相关物理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机制研究尚不完整。最后对OPEs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促进我国OPEs的生态风险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阻燃剂 环境暴露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区河流非常规水源砷氟协同去除材料研究
10
作者 赵鲲 张文强 +1 位作者 金旭 李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431-438,共8页
为解决荒漠区河流非常规水源中砷、氟含量超标的问题,本着“以废治废、就地取材”的原则,制备了铁改性玉米芯生物炭,探究改性生物炭材料对水中砷、氟的协同去除效果和吸附机理。探索了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 为解决荒漠区河流非常规水源中砷、氟含量超标的问题,本着“以废治废、就地取材”的原则,制备了铁改性玉米芯生物炭,探究改性生物炭材料对水中砷、氟的协同去除效果和吸附机理。探索了初始浓度、吸附时间、pH、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等技术对生物炭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负载微米级煤矸石粉的铁型生物炭(煤矸石/Fe@CCBC)是孔隙结构优良的介孔型生物炭,能在6 h内快速吸附水中As、F离子。pH为4.0~5.0时,煤矸石/Fe@CCBC对As、F的吸附效果最优;其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其动力学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CO_(3)^(2-)是对其吸附效果影响最大的离子。研究吸附机理发现,羟基是吸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金属改性可为炭表面新增大量金属羟基(M—OH),M—OH可通过络合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对As、F进行化学固定。研究表明,煤矸石/Fe@CCBC是一种能有效去除水体中As、F的吸附材料。本研究为去除非常规水源源水中As、F的复合污染去除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协同去除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环境激素污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28
11
作者 陈明 任仁 +5 位作者 王子健 林兴桃 柳丽丽 武少华 张淑芬 陈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利用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方法,分析研究北京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水(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主要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酯、有机氯农药、有机氮农药、有机磷农药、菊酯类农药、烷基酚和双酚A)的残留状况.调查分析... 利用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方法,分析研究北京地区重点污染源排水(包括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主要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酯、有机氯农药、有机氮农药、有机磷农药、菊酯类农药、烷基酚和双酚A)的残留状况.调查分析了分布在北京市10个区县的污水处理厂、化工行业、冶金焦化行业、医院及其洗涤中心、印钞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和制药行业等7类22个单位排水中的8种邻苯二甲酸酯,17种有机氯农药,7种有机氮和有机磷农药,4种菊酯类农药,4种烷基酚及双酚A共40种环境激素类物质的质量浓度.并着重分析了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的环境激素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广泛存在着环境激素污染,但其质量浓度并未超过现行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环境激素 工业废水 城市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重点流域地表水中29种农药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6
12
作者 徐雄 李春梅 +4 位作者 孙静 王海亮 王东红 宋瀚文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7-354,共8页
针对我国重点流域水体,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太湖流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东江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等,分析了29种农药(18种有机氯农药、6种有机磷农药、3种三嗪类农药、1种酰胺类和1种取代杂环类农药)在流域地表水中浓... 针对我国重点流域水体,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太湖流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东江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等,分析了29种农药(18种有机氯农药、6种有机磷农药、3种三嗪类农药、1种酰胺类和1种取代杂环类农药)在流域地表水中浓度,并使用风险商的方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在27个采样点地表水样中一共检出9种农药,包括α-六六六、α-氯丹、γ-氯丹、西玛津、阿特拉津、乙草胺、扑草净、敌敌畏和噁草酮。其中,阿特拉津、乙草胺、扑草净、噁草酮和敌敌畏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74.1%,59.3%,37.0%和33.3%;α-六六六、α-氯丹、γ-氯丹和西玛津均只有1~2个采样点检出。阿特拉津在各采样点浓度范围为7.0 ng·L-1~1 289.5 ng·L-1;乙草胺浓度范围为未检出(ND)~579.9 ng·L-1;扑草净浓度范围为ND^104.2 ng·L-1;噁草酮浓度范围为ND^32.6 ng·L-1;敌敌畏的浓度范围为ND^204.5 ng·L-1。研究发现,阿特拉津在太湖流域、黑龙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具有潜在生态风险;乙草胺在松花江流域有潜在生态风险;噁草酮在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有潜在生态风险;敌敌畏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江流域具有潜在生态风险。上述4种需要重点关注的水体污染物中,仅阿特拉津和敌敌畏被列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但都没有保护水生生物或保护水生态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地表水 风险评价 重点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作用对太湖沉积物磷释放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孙晓杭 张昱 +1 位作者 张斌亮 杨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7,共4页
以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湖水体系的好氧厌氧连续模拟实验,研究添加和不添加抑菌剂条件下该体系对磷的释放和积聚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作用下内源磷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好氧环境下,微生物作用有助于磷的积聚;而在厌氧环境下,微... 以太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湖水体系的好氧厌氧连续模拟实验,研究添加和不添加抑菌剂条件下该体系对磷的释放和积聚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作用下内源磷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好氧环境下,微生物作用有助于磷的积聚;而在厌氧环境下,微生物作用强化了磷的释放.沉积物磷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下,铁结合态的磷更容易释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微生物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基准方法学概述及建立我国水生态基准的探讨 被引量:52
14
作者 金小伟 雷炳莉 +2 位作者 许宜平 查金苗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609-616,共8页
水生态基准的研究和制定对于控制进入水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及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主要水生态基准推导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基准保护目标、数据的收集与评估、基... 水生态基准的研究和制定对于控制进入水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及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主要水生态基准推导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基准保护目标、数据的收集与评估、基准的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各国水质基准推导方法进行了比较.参照国外水质基准的推导过程及我国水生态系统的特征,探讨了合理可行的水生态基准保护目标、计算方法及推导流程,并对我国水生态基准的推导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基准 评估因子法 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 生态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河流中多环芳烃生态风险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3
15
作者 冯承莲 雷炳莉 王子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3-588,共6页
以现有的中国主要河流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定义1个危害商,利用商值法筛选出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和苯并[a]芘7种对水生生态具有潜在风险的PAHs.以河流水相中PAHs浓度数据为依据,结合毒性数据库中PAHs水相浓... 以现有的中国主要河流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定义1个危害商,利用商值法筛选出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和苯并[a]芘7种对水生生态具有潜在风险的PAHs.以河流水相中PAHs浓度数据为依据,结合毒性数据库中PAHs水相浓度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用概率风险评价法分析了这7种PAHs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7种筛选出的PAHs风险大小依次为:蒽>芘>苯并[a]蒽>荧蒽>苯并[a]芘>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态风险 商值法 概率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过程中抗生素与抗药基因的排放特征、环境行为及控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昱 杨敏 +1 位作者 王春艳 田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报告中将抗生素抗性列为本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有关抗药基因传播机制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本文以生产量大、使用历史长的几种发酵类和化学合成类生素为对...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报告中将抗生素抗性列为本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有关抗药基因传播机制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本文以生产量大、使用历史长的几种发酵类和化学合成类生素为对象,以典型城市污水厂为对照系统,全面评估抗生素生产及废水处理过程中抗生素与抗药基因的排放特征;把传统的筛选培养方法与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有机结合,深入研究抗生素胁迫下整合子对抗性基因的重组作用及质粒介导的结合转移作用,以揭示抗药基因在抗生素压力驱动下主要的水平转移机制;构建多通道生物膜流动暴露系统进行抗生素最小选择浓度评价;研究针对抗生素生产全过程的抗生素及抗药基因控制多级屏障技术,为抗药基因的污染控制与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抗药基因 污染物排放特征 水平转移机制 污染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某市城区水环境中轮状病毒的初步检测 被引量:15
17
作者 程莉 何晓青 +3 位作者 李伟 马梅 王子健 谢响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2-207,共6页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全世界婴幼儿肠胃炎的最主要病原体.在我国,儿童秋季腹泻发病达到高峰,也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论文改进了RT-nested-PCR检测水中轮状病毒的方法,于2006年10月对北方某市城区水环境(包括污水、地表水和饮用水...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全世界婴幼儿肠胃炎的最主要病原体.在我国,儿童秋季腹泻发病达到高峰,也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论文改进了RT-nested-PCR检测水中轮状病毒的方法,于2006年10月对北方某市城区水环境(包括污水、地表水和饮用水)中的轮状病毒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表明,该市某污水厂进水和不同工艺段出水、主要公园的景观水体、主要自来水厂进水和出水以及城区管网水,均检出轮状病毒.综合分析从水源到管网的过程,认为管网水中的轮状病毒可能与水源水污染有关.管网水中有轮状病毒检出,说明秋季该市饮用水中存在潜在的轮状病毒传染源.同期对管网水进行的细菌学指标检测,没有发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粪链球菌,可见目前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的细菌学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病毒污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污水 地表水 饮用水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基苯和西维因在活性炭上的吸附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周岩梅 张琼 +1 位作者 刁晓华 李晓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77-1182,共6页
测定分析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表面性质及化学组成,研究了硝基苯和西维因在活性炭上吸附的等温线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Polanyi-Manes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相关系数,说明吸附可能是以色散力为主的多过程复杂反应,活性炭... 测定分析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表面性质及化学组成,研究了硝基苯和西维因在活性炭上吸附的等温线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Polanyi-Manes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相关系数,说明吸附可能是以色散力为主的多过程复杂反应,活性炭对西维因的吸附容量及吸附速率略小于硝基苯,快速吸附过程与慢速吸附过程的差距较为明显,说明吸附质分子大小和吸附剂孔隙结构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溶液Na+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很小,可能由于介质离子强度对分子间色散力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硝基苯 西维因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榆河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静 马克明 +3 位作者 张育新 张强 魏源送 王亚炜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28,共7页
随着温榆河龙道河段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水质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于2011年7月中旬夏季浮游植物水华发生期对温榆河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同步监测,4个河段共计布设17个采样点,温榆河上段、龙道河、清河段各4个采样点,温... 随着温榆河龙道河段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水质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于2011年7月中旬夏季浮游植物水华发生期对温榆河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同步监测,4个河段共计布设17个采样点,温榆河上段、龙道河、清河段各4个采样点,温榆河下段选取5个采样点,调查各河段浮游植物种类,分析其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评价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同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流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温榆河流域浮游植物共检出8门、55属、99种,优势种共15种,以微囊藻和颤藻为主,其中温榆河上段和龙道河优势种类最多,均为9种;流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37.99×106个/L;其中,清河段平均密度最大,为430.05×106个/L,温榆河上段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为85.18×106个/L;清河段蓝藻门占浮游植物群落的93.84%,而龙道河段蓝藻门比例为66.57%;4个河段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是龙道河>温榆河上段>温榆河下段>清河段。浮游植物密度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DO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显著性因子;裸藻门、黄藻门和甲藻门的密度与DO和pH呈显著正相关,微囊藻密度与DO和pH呈显著负相关。比较4个河段的微囊藻频度、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得出,龙道河段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能有效降低微囊藻水华的爆发,减少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但水质仍属于中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榆河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宏 邓征宇 +4 位作者 宫兆波 余关龙 陈伟 陈东 高迎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101,共7页
化学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导致产生了大量含有驱油剂的化学驱采出水,它具有成分复杂、乳化严重、处理困难的特点。概述了化学驱油田采出水的来源、特征和处理要求,归纳了破乳剂、氧化剂、吸附剂等新药剂开发、不... 化学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各大油田,导致产生了大量含有驱油剂的化学驱采出水,它具有成分复杂、乳化严重、处理困难的特点。概述了化学驱油田采出水的来源、特征和处理要求,归纳了破乳剂、氧化剂、吸附剂等新药剂开发、不同结构或类型的药剂复配及过程条件优化、药剂筛选评价新方法,综述了斜管除油器、超声波破乳除油设备等新型油水分离设备以及表面改性膜、添加无机粒子的聚合物膜、无机陶瓷膜等精细过滤设备和一体化处理设备等开发新进展,总结了高级氧化技术、电化学方法以及组合工艺等新型处理工艺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化学驱采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化学驱 采出水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