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建筑单体代谢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艳华 胡聃 徐文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7576-7578,共3页
以某城镇的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代谢理论与方法对建筑物施工阶段进行代谢过程跟踪研究。通过系统调查建筑施工阶段物质流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体系的建筑材料消耗量,建立了单体建筑的代谢模型,并剖析了建筑物施工阶段代谢过... 以某城镇的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代谢理论与方法对建筑物施工阶段进行代谢过程跟踪研究。通过系统调查建筑施工阶段物质流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体系的建筑材料消耗量,建立了单体建筑的代谢模型,并剖析了建筑物施工阶段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建筑物 代谢过程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恢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晨鑫 俞琦 +4 位作者 刘永杰 李敬国 于昕 赵宇 曲来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4-1986,共13页
内蒙古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面积排土场,但排土场由于土壤质量差,加上气候条件严苛,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作用。因此,... 内蒙古露天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面积排土场,但排土场由于土壤质量差,加上气候条件严苛,植被恢复非常困难,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壤真菌参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抗逆性的重要作用。因此,选取内蒙古通辽和锡林浩特的5个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已经恢复的禾本科、豆科及杂类草三个功能群草本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真菌功能型、网络结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排土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禾本科根际土壤真菌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豆科和杂类草;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三个功能群的优势真菌群落均为子囊菌门,占总丰度的59.47%—79.61%;球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豆科最高,其次是禾本科,两者均显著高于杂类草;(2)三个功能群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土壤腐生菌相对丰度均表现为禾本科>豆科>杂类草,且禾本科显著高于杂类草;(3)禾本科根际真菌的共生网络负相关比例和模块化指数在三个功能群中最高;禾本科网络结构更稳定,生态位更宽;网络关键物种数禾本科>豆科>杂类草;(4)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分别有53.2%、50.9%、16.2%的关键物种与土壤NH_(4)^(+)-N、NO_(3)^(-)-N和C/N等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禾本科相比较豆科和杂类草植物根际土壤具有更高AMF丰度和网络稳定性,表明禾本科植物在排土场恢复的适应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排土场植被恢复和物种筛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排土场 植被恢复 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 根际土壤真菌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盐矿物对酸化土壤的调理及无机碳固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姜雯琪 徐从斌 孙天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1-470,共10页
针对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与无机碳损失问题,本研究以两种酸度的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评价典型硅酸盐矿物硅灰石在控酸抑铝、提升土壤肥力和无机碳固定等过程中的作用,并明确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灰石能... 针对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与无机碳损失问题,本研究以两种酸度的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评价典型硅酸盐矿物硅灰石在控酸抑铝、提升土壤肥力和无机碳固定等过程中的作用,并明确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灰石能够显著改善酸化土壤pH,降低可交换态铝含量并提高土壤无机碳含量,在50~200 g·kg^(-1)的硅灰石施加量下,土壤pH提高了2.47~3.24个单位,土壤可交换态铝降低32.02%~54.52%,土壤无机碳提高至0.40~1.26mg·g^(-1)。土壤初始pH对硅灰石的风化溶解影响显著,低初始pH促进硅灰石中可交换态钙离子的释放并加速无机碳的积累。初始pH为4.46的土壤经硅灰石处理,土壤无机碳的净积累量达到高初始pH(5.40)土壤的1.22~1.94倍。相关性分析结果(R^(2)=0.78,P=2.55×10^(-7))进一步显示,土壤呼吸矿化有机碳产生的CO_(2)可能是土壤无机碳积累的主要碳源。此外,硅灰石的施入对作物生长亦有促进作用,最高可使水稻植株干质量提高16.89%~32.08%,这主要得益于硅灰石优异的控酸抑铝性能及其所含有的大量的硅元素,硅灰石的风化溶解可提高土壤中有效态硅含量6.57~13.4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灰石 酸化土壤 土壤调理 无机碳固定 作物长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包立旭 姜杰 孙国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5-216,共12页
为探究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该文采集黑土区农田表层土壤(0~15 cm)样品(N=303),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及p H值。结合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统计学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为探究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生态风险,该文采集黑土区农田表层土壤(0~15 cm)样品(N=303),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及p H值。结合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统计学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以弱酸性为主,Cr、Ni、Cu、Zn、As、Pb、Cd的浓度分别为(50.60±9.16)、(18.35±5.25)、(26.49±6.35)、(55.71±12.26)、(11.73±3.75)、(20.47±5.12)、(0.13±0.077)mg/kg,有3%点位的Cd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他重金属均未超标。地累积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以Cd污染为主,污染率达41%;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Cd为主要风险因子,RI均值为77.10,属于低风险。APCS-MLR和PMF模型分析结果一致,均解析出3种相同的污染源,分别为自然与交通混合源、农业源、工业源,APCS-MLR模型中3种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42.02%、15.70%、14.82%,而在PMF模型中分别为37.64%、28.82%、33.54%。综上,黑龙江省黑土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要注重Cd的潜在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