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31
1
作者
任玉芬
苏小婉
+2 位作者
贺玉晓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459-6471,共13页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落实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通过分类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全国和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落实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通过分类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全国和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特征,采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中国和生态地理区城市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全国水资源效率均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波动式发展,全国城市间用水效率差距在缩小。生态地理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温带干旱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湿润区和亚热带湿润区用水效率依次递减,区域间水资源效率差异在逐渐减小。城市人口、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全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城市供水、用水结构、水资源管理政策则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地理区域
分类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
22
2
作者
贺玉晓
苏小婉
+2 位作者
任玉芬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464-7478,共15页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分类数据包络分析(Categorical DEA)对2007—2016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对其时...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分类数据包络分析(Categorical DEA)对2007—2016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对其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全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低效率状态,随时间高低交错波动式发展,整体呈先降后升势态;2)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温带干旱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湿润区、亚热带湿润区,呈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地理区纯技术效率区间差异较大,但空间分布规律不显著,区域规模效率间差距小,且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3)纯技术效率低效是制约全国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地理区间纯技术效率巨大差距导致全国纯技术效率整体低效,也是全国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低效的根本原因;4)生态地理区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主要是因为高效率区域效率值向低效率区域靠拢,区域间低效向高效的“追赶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地理区域
分类数据包络分析(分类DEA)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城市与西北远郊地表臭氧浓度梯度移动监测研究
被引量:
14
3
作者
张红星
韩立建
+5 位作者
任玉芬
姚余辉
孙旭
王效科
周伟奇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803-6815,共13页
北京城市与区域臭氧浓度逐年升高,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构成影响。但地表臭氧在北京城市与远郊梯度空间上的连续递变特征机制尚不清楚。采用移动监测车,搭载臭氧分析仪,选择夏季典型臭氧污染天气,以北京教学植物园为对照点,从北京城市中...
北京城市与区域臭氧浓度逐年升高,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构成影响。但地表臭氧在北京城市与远郊梯度空间上的连续递变特征机制尚不清楚。采用移动监测车,搭载臭氧分析仪,选择夏季典型臭氧污染天气,以北京教学植物园为对照点,从北京城市中心向西北远郊方向,多点位连续测定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臭氧浓度和采样点周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以及典型臭氧污染情况下的天气形势和气团轨迹,探讨北京城市和区域臭氧浓度连续空间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西北山区森林区域臭氧浓度显著高于“城市区域”,约为城市区域的 2.00 倍。十三陵是地表臭氧浓度的分界点,从十三陵开始臭氧浓度陡然升高,在西北山区方向保持在高水平。空间上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西北山区(254.68μg/m^3)>对照点教学植物园(220.89μg/m^3)>城市支路(162.84μg/m^3)>城市快速路和高速路(103.24μg/m^3);(2)植被分布影响臭氧空间格局。在相同时间范围内,臭氧浓度和 NDVI 正相关,随 NDVI 增加臭氧浓度呈 Logistic 增长;(3)西北山区地表臭氧空间变异系数为 0.11,城市支路上平均为 0.28,城市快速路上为 0.26,高速公路上为 0.36。山区地表臭氧浓度的空间变异系数最小,高速公路最大,城市快速路、城市支路空间变异较大;(4)大范围均压场、高压后部、低压前部等稳定型天气型易造成南向弱气流,能够把空气污染物输送到西北远郊,但本研究中监测到的西北山区高浓度臭氧并非当天从城区输送而来。北京城市与区域臭氧格局与植被的关系及成因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臭氧浓度
移动监测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31
1
作者
任玉芬
苏小婉
贺玉晓
王效科
欧阳志云
机构
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
研究
中心
城市与
区域
生态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
环境
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459-647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33005,3160033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3004,2017YFF0207303)。
文摘
水资源利用效率是落实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通过分类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全国和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特征,采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中国和生态地理区城市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全国水资源效率均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波动式发展,全国城市间用水效率差距在缩小。生态地理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温带干旱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湿润区和亚热带湿润区用水效率依次递减,区域间水资源效率差异在逐渐减小。城市人口、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全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城市供水、用水结构、水资源管理政策则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地理区域
分类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因素
Keywords
water use efficiency
eco-geographic regions
categoric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fluence factors
分类号
TV213.4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
22
2
作者
贺玉晓
苏小婉
任玉芬
王效科
欧阳志云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
环境
学院
中国科学院
生态环境
研究
中心
城市与
区域
生态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464-7478,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33005,3160033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3004,2017YFF0207303)。
文摘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分类数据包络分析(Categorical DEA)对2007—2016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对其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7—2016年期间全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低效率状态,随时间高低交错波动式发展,整体呈先降后升势态;2)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温带干旱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湿润区、亚热带湿润区,呈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地理区纯技术效率区间差异较大,但空间分布规律不显著,区域规模效率间差距小,且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3)纯技术效率低效是制约全国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地理区间纯技术效率巨大差距导致全国纯技术效率整体低效,也是全国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低效的根本原因;4)生态地理区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区域差距逐渐缩小,主要是因为高效率区域效率值向低效率区域靠拢,区域间低效向高效的“追赶效应”不明显。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地理区域
分类数据包络分析(分类DEA)
收敛性分析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eco⁃geographic regions
categoric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Categorical⁃DEA)
convergence analysis
分类号
TV213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城市与西北远郊地表臭氧浓度梯度移动监测研究
被引量:
14
3
作者
张红星
韩立建
任玉芬
姚余辉
孙旭
王效科
周伟奇
郑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803-6815,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33005,3160033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202701,2016YFC0503004,2017YFF0207303,2017YFE0127700)
文摘
北京城市与区域臭氧浓度逐年升高,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构成影响。但地表臭氧在北京城市与远郊梯度空间上的连续递变特征机制尚不清楚。采用移动监测车,搭载臭氧分析仪,选择夏季典型臭氧污染天气,以北京教学植物园为对照点,从北京城市中心向西北远郊方向,多点位连续测定地表臭氧浓度。通过分析臭氧浓度和采样点周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以及典型臭氧污染情况下的天气形势和气团轨迹,探讨北京城市和区域臭氧浓度连续空间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北京西北山区森林区域臭氧浓度显著高于“城市区域”,约为城市区域的 2.00 倍。十三陵是地表臭氧浓度的分界点,从十三陵开始臭氧浓度陡然升高,在西北山区方向保持在高水平。空间上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西北山区(254.68μg/m^3)>对照点教学植物园(220.89μg/m^3)>城市支路(162.84μg/m^3)>城市快速路和高速路(103.24μg/m^3);(2)植被分布影响臭氧空间格局。在相同时间范围内,臭氧浓度和 NDVI 正相关,随 NDVI 增加臭氧浓度呈 Logistic 增长;(3)西北山区地表臭氧空间变异系数为 0.11,城市支路上平均为 0.28,城市快速路上为 0.26,高速公路上为 0.36。山区地表臭氧浓度的空间变异系数最小,高速公路最大,城市快速路、城市支路空间变异较大;(4)大范围均压场、高压后部、低压前部等稳定型天气型易造成南向弱气流,能够把空气污染物输送到西北远郊,但本研究中监测到的西北山区高浓度臭氧并非当天从城区输送而来。北京城市与区域臭氧格局与植被的关系及成因需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
北京
臭氧浓度
移动监测
归一化植被指数
Keywords
Beijing
ozone concentrations
urban to rural gradient
NDVI
分类号
X5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8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
任玉芬
苏小婉
贺玉晓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贺玉晓
苏小婉
任玉芬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京城市与西北远郊地表臭氧浓度梯度移动监测研究
张红星
韩立建
任玉芬
姚余辉
孙旭
王效科
周伟奇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