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站及其主要任务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效科 张红星 +4 位作者 任玉芬 苏芝敏 孙旭 赵露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211-5223,共13页
随着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高度关注,城市生态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站(简称城市生态站),作为能够跟踪和研究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分析国内外城市生态站的研究经验和... 随着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高度关注,城市生态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站(简称城市生态站),作为能够跟踪和研究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分析国内外城市生态站的研究经验和实践过程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站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特别就城市生态站的观测工作、模拟实验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框架和工作内容进行了论述,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站建设的设计思路。为我国新建和完善城市生态站工作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长期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基础设施 城市生态学 野外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面积对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2
作者 焦敏 周伟奇 +4 位作者 钱雨果 王佳 郑重 胡潇方 王伟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154-9163,共10页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城市面临日益加剧的热岛效应。绿地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环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优化绿地布局,使有限面积的绿地发挥更大的降温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中,如何设置绿地斑块大小则...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全球城市面临日益加剧的热岛效应。绿地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热环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优化绿地布局,使有限面积的绿地发挥更大的降温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中,如何设置绿地斑块大小则是优化绿地布局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从斑块和景观的尺度总结了现有绿地斑块大小对其降温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在斑块尺度,随着绿地斑块面积增加,绿地的降温效应相应增加,但增加的趋势为非线性变化,表现为温度随绿地斑块面积的增加先下降,后趋于平稳,表明可能存在降温效率(单位面积绿地降温能力)最强的斑块大小;2)在景观尺度,绿地斑块大小在空间上的配置对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尚无一致性定论。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指出了现有绿地斑块大小对其降温效应影响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1)主要关注绿地斑块大小与温度的统计关系,缺乏对其具体影响过程和内在机制的深入探讨;2)更多关注地表温度,而对与人体舒适度和健康直接相关的其他热环境指标的研究较少;3)研究中缺少对城市中数量巨大,分布最广的小型绿地斑块的考量。未来的研究应加强从遮阴和蒸腾等降温过程深入解析绿地斑块大小对热环境影响的内在机理机制,从降温效率的角度,探讨是否存在最优的斑块大小,并进一步探讨绿地周围建筑环境对绿地斑块大小与其降温效应关系的影响,为优化城市绿地分布,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城市绿地 斑块大小 降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北京蟒山油松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旭 杨文慧 +5 位作者 焦磊 李宗善 周伟奇 王效科 张咏 王傲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13-4123,共11页
探究不同时间尺度蒸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明确其主控因子,对于理解蒸腾对环境响应规律和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北京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油松为例,开展树干液流及气象指标、土壤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长期定位观测,并分析不同时间... 探究不同时间尺度蒸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明确其主控因子,对于理解蒸腾对环境响应规律和驱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北京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油松为例,开展树干液流及气象指标、土壤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长期定位观测,并分析不同时间尺度油松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土壤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湿度与液流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这3个因子对液流速率变化的贡献量分别占28.3%、11.7%和10.1%;在月尺度上,土壤温度对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贡献量占比49.7%,土壤湿度和相对湿度的贡献量分别为7.3%和6.4%;在年尺度上,相对湿度对液流速率的年际变化的贡献量高达93.3%,是关键控制因子。随着时间尺度的扩展,环境因子对油松液流速率的控制作用逐渐增强。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植物蒸腾的时间尺度转换、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蒸腾耗水特征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 气象因子 土壤温度 时间尺度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复杂环境中碳通量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露 王效科 +3 位作者 姚扬 孙旭 周伟奇 张红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49-4560,共12页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活动最集中地区,其CO_(2)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1%,城市碳排放规律研究对全球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涡动相关技术观测了北京市某街区2015年至2016年的CO_(2)通量,重点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和气象条件下的CO_(2)...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活动最集中地区,其CO_(2)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1%,城市碳排放规律研究对全球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涡动相关技术观测了北京市某街区2015年至2016年的CO_(2)通量,重点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和气象条件下的CO_(2)通量的日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城市CO_(2)通量的社会及自然因素。结果表明,CO_(2)通量日变化特征具有(1)明显的早晚“双峰型”特征,早晚高峰分别出现在早上7:30—9:30和晚上17:30—20:30;(2)周末特征:周末早高峰时间延迟,晚于工作日约1.5h,且峰值低了约10.8%,但晚高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于工作日约10.6%;(3)季节特征:冬季CO_(2)通量均值和早高峰值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季中午具有明显低峰区;(4)风向特征:在不同来风方向上,CO_(2)通量的日变化峰值差异很大;(5)天气特征:阴天双峰特征比晴天明显。研究表明CO_(2)通量日变化主要与交通流量动态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其次要受到植被的影响。因此,交通减排和植被增汇对于控制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CO_(2)通量 城市 涡动相关法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自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昌 邢韶华 +2 位作者 姚扬 张红星 王效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4-558,共15页
了解城市自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和管理。基于北京城区的252个自生植物样地调查数据,使用指示克里金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展示了北京城区自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其形成原因。结果显示:北京城区共记录自生植... 了解城市自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和管理。基于北京城区的252个自生植物样地调查数据,使用指示克里金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展示了北京城区自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其形成原因。结果显示:北京城区共记录自生植物173种,其中草本植物144种,木本植物29种。草本和木本自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草本自生植物多样性沿城市中心—城郊梯度增加;木本自生植物多样性在空间上没有明显的城乡梯度,在城区多数区域的多样性较低。人为干扰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生植物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草本自生植物主要受到距市中心距离、社会经济因素和绿地管理强度的影响,而木本自生植物则受到距城市中心距离、绿地管理强度、房价等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确定北京城区将来迫切需要保护或增强物种多样性的区域,为北京城市绿地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自生植物 生物多样性 城乡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和北京城市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差异 被引量:9
6
作者 袁相洋 许燕 +1 位作者 杜英东 冯兆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89-1500,共12页
以南京市和北京市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小时气象观测资料和G95光温模型算法对中国南北典型城市南京和北京地区2015年森林天然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总量进行估算.研究发现,南京市总BVOCs排放主要来自湿地... 以南京市和北京市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小时气象观测资料和G95光温模型算法对中国南北典型城市南京和北京地区2015年森林天然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总量进行估算.研究发现,南京市总BVOCs排放主要来自湿地松、栎树类和杨树,北京市主要优势树种BVOCs排放量最高的是栎树类、杨树和油松.从排放总量来看,北京市森林BVOCs排放量是南京的2~3倍,分别为72114.1和28025.3t/a,但南京市单位面积BVOCs排放通量是北京市的1.6倍.两市各类BVOCs排放量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即夏季排放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排放量相差不大.南京市的中龄林和近熟林为主要BVOCs排放源,北京市BVOCs的主要排放源是中龄林和幼龄林.总BVOCs排放量在各龄级的比例主要由其叶生物量决定,但各龄级内部优势树种类型不同也一定程度地影响BVOCs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北京 蓄积量 优势树种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网斑块的城市建成区制图新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沐森 钱雨果 +3 位作者 郭辰萌 周伟奇 韩立建 王伟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989-11003,共15页
城市生态学研究通常需要明确的城市边界,但现有研究中使用不同像元大小的遥感影像划分城市边界,缺乏统一的城市制图单元,导致不同遥感数据源量化的城市边界缺乏可比性,限制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分析与对比。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城市路网斑块... 城市生态学研究通常需要明确的城市边界,但现有研究中使用不同像元大小的遥感影像划分城市边界,缺乏统一的城市制图单元,导致不同遥感数据源量化的城市边界缺乏可比性,限制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分析与对比。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城市路网斑块的建成区提取方法,通过统一制图单元提升城市边界提取结果的可比性。该方法基于路网和高分辨率影像分割出路网斑块,结合多源遥感影像的信息提取城市建成区。结果表明,新方法显著修正了建成区提取结果的破碎化、边缘锯齿化和形状不规则问题,可有效避免因数据源不同导致的不可比性。此外,新方法能够将建成区提取的总体精度提升2%—4%。基于路网单元的建成区提取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和标准化地提取城市边界,为城市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区边界 路网斑块 景观格局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典型致敏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物候特征
8
作者 肖雨慧 韩立建 +5 位作者 刘佳欣 李伟峰 周伟奇 钱雨果 王斐 朱孟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65-11078,共14页
城市致敏花粉是伴随城市生态建设引种高致敏花粉植物产生的新兴且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开展高致敏植物的位置与花期识别,并基于此评估其花粉对城市居民的潜在暴露风险,有助于花粉过敏人群合理规划行程和户外活动时... 城市致敏花粉是伴随城市生态建设引种高致敏花粉植物产生的新兴且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开展高致敏植物的位置与花期识别,并基于此评估其花粉对城市居民的潜在暴露风险,有助于花粉过敏人群合理规划行程和户外活动时间。因此,以高度城市化、人口密集的北京五环为研究区,以数量多、分布密度高、花粉量大和因人为种植引入的松、柏类为典型案例,探讨其空间分布和花粉释放时间。并基于此,揭示其过敏风险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而阐明城市空间格局与致敏植被栽种之间的关系,加深致敏植物对城市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发展程度和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对致敏植被的分布影响显著,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松、柏类植被的栽种会相对较少,住宅区、科教文化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功能区(四季青乡、海淀乡、天坛等27个街道)松、柏类植被密度高,而农业、工业等功能区(老庄子乡、黄村镇等17个街道)松、柏类植被密度低;(2)城市致敏植物的花期时间差异展现了植物个体对城市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的多样性;2019—2022年松、柏类植物开始提前开花,该适应策略有助于致敏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生存和繁衍;(3)松柏致敏花粉的潜在暴露风险等级随着致敏植物对城市的适应而改变;但城区内大部分街道都是低风险区域(93个),其次是中低风险区域(15个)>中高风险区域(5个),以及少部分的高风险区域(4个)和中等风险区域(1个)。基于典型致敏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物候特征分析可将城市绿地的花粉致敏暴露与人群健康相耦合,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优化和致敏花粉缓解提供科学证据,并为未来的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致敏花粉 松柏 时空分布特征 潜在暴露风险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城市扩张对森林景观破碎化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虞文娟 任田 +1 位作者 周伟奇 李伟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474-8481,共8页
森林生境丧失与景观破碎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量化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的关系是开展区域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 森林生境丧失与景观破碎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量化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的关系是开展区域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的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覆盖/利用专题图,通过多尺度的景观格局分析和统计分析,定量解析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980—2018年,大湾区林地覆盖面积缩减1,274 km^(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林地丧失总面积的比例从1980—1990年的11%增长至2010—2018年的42%,表明城市扩张已成为林地丧失的主导因素;2)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表现为林地斑块密度提高,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破碎类型与程度具有地域差异;3)城市扩张幅度与空间格局显著影响林地破碎化,其中,城市扩张幅度对林地破碎化的影响更为重要。基于森林景观破碎化与城市扩张的现状,落实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关键斑块-廊道识别与生态网络构建等措施,有助于保护与连通重要生态空间,保障和提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景观格局 森林景观破碎化 林地丧失 多尺度分析 斑块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气传花粉季节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孟龄 王效科 +2 位作者 欧阳志云 任玉芬 逯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81-2387,共7页
研究北京城区气传花粉种类、数量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花粉症及建设合理城市绿地提供有效资料。应用Burkard采样器于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北京城区气传花粉浓度进行监测,并对花粉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 研究北京城区气传花粉种类、数量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花粉症及建设合理城市绿地提供有效资料。应用Burkard采样器于2010年12月3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北京城区气传花粉浓度进行监测,并对花粉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城区的花粉季节从3月20日起始,至10月18日截止,持续213d,占全年天数的58%;全年花粉含量月分布呈现两个高峰,第1个高峰为3—4月,主要花粉为木犀科、杨属、柳属等树木花粉,占全年花粉总量的30%;第2个高峰为8—9月,主要花粉为菊科、藜科及苋科等莠草花粉,占全年花粉总量的50%;2011年度北京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气传花粉来自于菊科,比重占了收集到气传花粉的35%。研究结果还表明,秋季的气传花粉致敏性强,所以北京花粉症的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季,以8—9月为最高,其中有95%的病人在此期间出现花粉症症状。花粉浓度及飘散规律受当地植被状况及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北京城区空气中气传花粉飘散种类、数量及季节分布规律的调查结果,可以为本地区花粉症防治及绿化品种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传花粉 种类构成 物候特征 花粉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与臭氧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鲍歆歆 周伟奇 +1 位作者 郑重 徐林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9-1762,共14页
近地面臭氧(O_(3))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二次污染物。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持续下降和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O_(3)的形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更加敏感。近年来城市绿色空间显著增长,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 近地面臭氧(O_(3))已成为继PM_(2.5)后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一种重要二次污染物。随着氮氧化物浓度的持续下降和气候变暖的加剧,城市O_(3)的形成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更加敏感。近年来城市绿色空间显著增长,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和浓度逐年增加。针对BVOCs与近地面O_(3)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植物BVOCs的特性与作用出发,综述了不同因素尤其是O_(3)浓度增加对树木生理状态及BVOCs排放速率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已有研究中O_(3)对不同植物异戊二烯和单萜烯排放速率的影响,以及BVOCs对O_(3)形成的贡献,总结了BVOCs与O_(3)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未来亟需加强的研究包括:(1)城市树种BVOCs排放因子的实测,建立物种的排放速率数据库,优化模型参数,提升精细尺度BVOCs排放量估算模型精度;(2)多种环境因子,比如污染物浓度、温湿度等对城市植物BVOCs排放的交互作用和综合影响的研究;(3)植物BVOCs对O_(3)形成贡献的定量研究,及其对植物抗污染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建设中的树种选择及减轻城市O_(3)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 臭氧 城市植物 异戊二烯 单萜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区尺度城市内部动态度的量化——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志强 周伟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80-2189,共10页
城市动态度反应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剧烈程度,对其进行量化是理解城市景观变化和进行城市生态空间监管的基础。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城市扩张引起的特定地类(如人工表面、植被等)的动态变化,缺乏对城市内部精细尺度上(如街区尺... 城市动态度反应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剧烈程度,对其进行量化是理解城市景观变化和进行城市生态空间监管的基础。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城市扩张引起的特定地类(如人工表面、植被等)的动态变化,缺乏对城市内部精细尺度上(如街区尺度)景观动态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首先利用多等级道路数据划分街区,进而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覆盖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量化街区尺度城市内部动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城市内部动态度较高,2017—2018年期间,14.93%的街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宝安区、盐田区等。(2)街区的变化包括多种地类的转变,其中,林地转变为裸土最为常见,占比为12.59%。由城市更新引起的地类变化也较普遍,如其他不透水地表向裸土的转移和建筑到裸地的转变分别为6.20%、5.59%。此外,深圳市街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土地利用强度增加的街区多分布在城市外围,而土地利用强度降低的街区则多分布在城市内部。(3)街区动态度与街区大小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街区动态度随着街区面积的增大,先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缓。本研究揭示了深圳市城市内部街区尺度上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特征,可为城市规划和生态空间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度 街区尺度 城市内部 城市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淑芳 王效科 +4 位作者 张千千 肖钦 罗云建 杨乐 欧阳志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58-2562,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天然次生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混交林、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天然次生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混交林、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Blume)林、人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林、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林和灌丛等5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样区,进行密集采样和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土壤剖面上(0~40 cm),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大小顺序均为:杨桦林〉辽东栎林〉灌丛〉落叶松林〉油松林,总体上呈现出随土地利用强度和人为干扰程度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即天然次生林比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在表层(0~10 cm)最大,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剖面分布差异明显;此外,不同林分在0~20 cm土层中的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占其剖面总储量的57%以上,即土壤有机碳富集在0~20 cm深的表层土体中。因此,为增加森林土壤固碳,应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及其表土层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 土壤有机碳 林分类型 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深圳市景观格局内部动态与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志强 钱雨果 +1 位作者 周伟奇 王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38-1746,共9页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城市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城市化渐趋于饱和,许多城市开始进入"存量优化"的土地开发阶段。存量优化的土地开发模式改变了城市内部的景观格局,进而影响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及功能,但现有的工作主要关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城市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城市化渐趋于饱和,许多城市开始进入"存量优化"的土地开发阶段。存量优化的土地开发模式改变了城市内部的景观格局,进而影响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及功能,但现有的工作主要关注城市的外部扩张,缺乏对城市内部景观动态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地块为分析单元,识别城市扩张、城市更新以及内部填充三种土地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方式下地块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已进入"存量优化"的城市发展阶段,表现为内部存量变化面积是外部增量变化的2倍;(2)城市更新类型的地块平均植被比例增加3%,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而城市扩张和内部填充类型的地块则表现为植被比例明显下降,平均植被比例分别减少了51%和50%;(3)城市扩张和城市更新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内部填充分布则相对随机。在精细空间尺度上识别了城市扩张、城市更新以及内部填充三种不同景观变化类型,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深入理解城市内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城市生态过程的机理研究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城市内部动态 城市扩张 城市更新 内部填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臭氧被动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旭 张红星 +3 位作者 姚余辉 周伟奇 欧阳志云 王效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47-2754,共8页
尽管臭氧(O_(3))被动监测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较长的开发和应用历史,但对其长期使用效果还存在一些疑问.于2012—2017年在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3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对O_(3)被动采样分析监测方法和O_(3)分析仪在线主动监测方法进行了... 尽管臭氧(O_(3))被动监测方法在国内外已经有较长的开发和应用历史,但对其长期使用效果还存在一些疑问.于2012—2017年在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的3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对O_(3)被动采样分析监测方法和O_(3)分析仪在线主动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被动监测和在线主动监测方法得到的O_(3)平均浓度具有很高的线性相关性(r^(2)>0.95),其回归方程斜率不同监测地点与总体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并且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不显著;被动监测方法估算O_(3)浓度的关键参数—有效采样速率,在3个监测点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本地化采样速率计算的空气O_(3)浓度平均值,与主动监测结果的最大差别小于10.1%.被动监测方法得到的3个监测点之间的差异规律与主动监测方法得到的高度一致,很好反映了O_(3)浓度的空间变异.因此,在根据主动监测方法观测到的O_(3)浓度对被动采样方法获取的臭氧浓度进行准确修正后,被动监测方法可以非常好地应用于区域大气O_(3)污染多点网格化的监测中,为掌握大范围O_(3)浓度空间变化和空间扩散规律,开展O_(3)污染生态危害研究提供一种经济可靠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被动采样方法 有效采样速率 臭氧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