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碳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对比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周艳丽 只金芳 +1 位作者 张向飞 徐茂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405-2409,共5页
对硼掺杂纳米金刚石(BDND),硼掺杂微米金刚石(BDMD)和玻碳(GC)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做了对比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BDMD和BDND电极,其表面粒子大小分别为1-5μm和20-100nm.利用Raman光谱对两种金刚石薄膜的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对硼掺杂纳米金刚石(BDND),硼掺杂微米金刚石(BDMD)和玻碳(GC)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做了对比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BDMD和BDND电极,其表面粒子大小分别为1-5μm和20-100nm.利用Raman光谱对两种金刚石薄膜的成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得到了高质量的BDND和BDMD薄膜.采用0.5mol·L-1H2SO4溶液测定了三种电极的电化学窗口,BDND和BDMD电极的电化学窗口分别为3.3和3.0V,远比GC电极(2.5V)的要宽.[Fe(CN)6]3-/[Fe(CN)6]4-溶液的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测定表明,在BDND、BDMD和GC电极上的峰间距(△Ep)分别为73、92和112mV,且其电子传递电阻(Ret)分别为(98±5)、(260±19)和(400±25)Ω.我们也研究了0.1mmol·L-1双酚A在三种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上述的电化学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金刚石电极均比GC电极表现出了更宽的电化学窗口、更好的电化学可逆性质、更快的电子传递速度和更高的电化学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与BDMD相比BDND的电化学性质有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性质 硼掺杂纳米金刚石 硼掺杂微米金刚石 玻碳 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联聚芳醚体系的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
2
作者 侯文军 高武 +4 位作者 陈卓 薄淑晖 邱玲 甄珍 刘新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21-1824,1828,共5页
采用逐步聚合和后功能化方法,合成了可交联的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聚芳醚体系,该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和成膜性。采用UV-Vis光谱研究了聚合物薄膜中挂接的蒽基团与N,N-(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交联剂之间的Diels-Alder(DA)交联过程,... 采用逐步聚合和后功能化方法,合成了可交联的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聚芳醚体系,该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溶解性和成膜性。采用UV-Vis光谱研究了聚合物薄膜中挂接的蒽基团与N,N-(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交联剂之间的Diels-Alder(DA)交联过程,结果表明聚芳醚薄膜在110℃时,15min能够交联完全。将发色团Chro-1掺杂到聚合物中,加入交联剂通过旋转涂膜,研究交联体系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当发色团浓度为10%(质量分数)时,采用简单反射法测量聚合物薄膜电光系数r33为6.5pm/V(1.31μm),并测得常温下取向稳定性,10d后电光系数能够保持在初始值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 交联聚合物 电晕极化 取向稳定性 电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Al水滑石超薄纳米片的能带调控及其高效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梁玉 刘周斌 周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38,145,共6页
利用双滴法合成了厚度仅为1.86nm的超薄CoFeAl水滑石纳米片(CoFeAl-LDH),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多种表征方法,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形貌和能带结构。实验... 利用双滴法合成了厚度仅为1.86nm的超薄CoFeAl水滑石纳米片(CoFeAl-LDH),发现其具有优异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多种表征方法,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形貌和能带结构。实验结果表明,CoFeAl-LDH在400~800nm的可见光区域内均具有较好的光吸收能力,而且通过调变Co∶Fe∶Al的摩尔比例,实现了CoFeAl-LDH的能带调控。系统考查了不同Co∶Fe∶Al摩尔比例对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的影响,发现Co_(6)Fe_(3)Al_(3)-LDH催化剂展现出最好的产氢活性,产氢速率达到576μmol/g·h,高产氢活性主要是由于其具备更强的还原氢质子能力,以及更优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滑石 光催化 水分解 制氢 能带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枝化二阶非线性发色团分子的合成及在聚合物体系中的电光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卓 高武 +2 位作者 李晓东 甄珍 刘新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69-1374,共6页
设计合成了一类以2-二氰基次甲基-3-氰基-4,5,5-三甲基-2,5-二氢呋喃(TCF)为受体、己氧基取代噻吩为π电子桥的新型有机非线性光学化合物,并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以及质谱对化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了鉴定,同时对此类化合物在有... 设计合成了一类以2-二氰基次甲基-3-氰基-4,5,5-三甲基-2,5-二氢呋喃(TCF)为受体、己氧基取代噻吩为π电子桥的新型有机非线性光学化合物,并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以及质谱对化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了鉴定,同时对此类化合物在有机聚合物体系中的电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发现,该类发色团分子与聚合物相容性好,电光活性高,并且随着发色团分子在聚合物体系中浓度的升高,聚合物体系的宏观电光活性也有所提高,甚至当发色团的掺杂质量分数高达47.2%时,体系的电光活性仍呈上升趋势,显示了该发色团的静电相互作用得到了明显抑制.此时测得聚合物体系的电光系数为30pm/V(131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阶非线性光学 电光材料 发色团 极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微带线聚合物电光调制器的研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薄淑晖 陈卓 +4 位作者 徐光明 任昊慧 邱玲 刘新厚 甄珍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66-3069,共4页
设计、制作并测试了1.55μm光波长的微带线行波电极电光调制器。如果聚合物材料的电光系数γ33=30 pm/V,中心电极L为20 mm,设计的调制器性能参数半波电压为6.70 V。用自主合成的发色团分子组成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材料做为芯层制作的... 设计、制作并测试了1.55μm光波长的微带线行波电极电光调制器。如果聚合物材料的电光系数γ33=30 pm/V,中心电极L为20 mm,设计的调制器性能参数半波电压为6.70 V。用自主合成的发色团分子组成二阶非线性光学聚合物材料做为芯层制作的聚合物调制器,对调制器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了直流、低频和微波性能的测试,采用不同极化方法,在1.55μm波长上测得低频半波电压分别为10.5V(电晕极化)和4.9V(接触极化),折算得芯层材料的电光系数分别为21pm/V和45pm/V。测得消光比为24dB。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电极系统的微波性能,S参数反映了此电极系统具有低的微波传输损耗和反射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光调制器 微带线 光电子学 电晕极化 接触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贵金属电催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铁锐 王双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9,共3页
先进的电催化体系是实现高效电能-化学能相互转换的核心。在绿色氢能、燃料电池和人工碳循环等领域,涉及多种典型的电极反应(包括水分解、氧还原和二氧化碳还原等)。而电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驱动电化学反应所需的电催化材料,通常是决定... 先进的电催化体系是实现高效电能-化学能相互转换的核心。在绿色氢能、燃料电池和人工碳循环等领域,涉及多种典型的电极反应(包括水分解、氧还原和二氧化碳还原等)。而电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驱动电化学反应所需的电催化材料,通常是决定电催化体系效能的关键。因此,电催化材料的组分、结构及界面特性成为了整个电化学学科的研究重点。在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开发中,贵金属(如Pt、Pd、Ir等)通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受限于极低的地壳丰度以及极高的原料成本,贵金属催化剂无法满足大规模实际生产的需求。因此,采用非贵金属电催化材料,以期降低电极中贵金属组分的用量,抑或完全取代贵金属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电极反应 氧还原 二氧化碳还原 贵金属催化剂 非贵金属 贵金属材料 电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液体激光介质的Nd^(3+)离子掺杂氟化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7
作者 陈卓 薄淑晖 +2 位作者 田昌勇 甄珍 刘新厚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设计并合成了掺杂不同Nd3+离子浓度的氟化镧纳米颗粒,并用油酸进行了表面修饰,使得这类纳米颗粒可分散于常见的有机溶剂中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对纳米颗粒的结构、晶相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固体和溶液材料在1 060 nm都有强... 设计并合成了掺杂不同Nd3+离子浓度的氟化镧纳米颗粒,并用油酸进行了表面修饰,使得这类纳米颗粒可分散于常见的有机溶剂中形成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对纳米颗粒的结构、晶相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固体和溶液材料在1 060 nm都有强的发射峰,说明纳米晶格可有效地保护Nd3+离子免受外界环境对发光的猝灭影响。纳米颗粒有机溶液的吸收损耗和散射损耗测试结果表明,其总损耗系数能够满足激光介质材料的损耗要求,为该材料的实用化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纳米发光材料 共沉淀法 液体激光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钴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晨 侯朋飞 康鹏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7-476,共10页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是一种潜在的解决全球变暖的途径,但是仍有许多挑战.本文报道了使用氮化钴在水溶液中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通过对比不同煅烧温度及气氛合成的催化剂表明氮掺杂对催化活性的提高至关重要.其中700-Co5.47N/C...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是一种潜在的解决全球变暖的途径,但是仍有许多挑战.本文报道了使用氮化钴在水溶液中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通过对比不同煅烧温度及气氛合成的催化剂表明氮掺杂对催化活性的提高至关重要.其中700-Co5.47N/C展现了最高的催化活性,在较低的电势-0.7 V(vs. RHE)下,一氧化碳的电流密度达到9.78 mA·cm-2.另外,通过改变电解电压,CO/H2的比例能在1:3到3:2之间调节. 91 mV·dec-1的Tafel斜率表明形成表面吸附的CO2·-中间体是CO2表面还原的决速步骤,而氮化策略可以增加表面碱性位点的数量,从而稳定还原的中间体,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钴 二氧化碳电还原 一氧化碳 合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