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珊瑚起源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柯叶艳 齐文同 顾红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50-857,共8页
石珊瑚是现代最重要的造礁动物 ,在地质史的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石珊瑚的起源一直是珊瑚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重大问题 :石珊瑚究竟是起源于古生代的皱壁珊瑚、一种石珊瑚形珊瑚 ,还是一类软体海葵 ,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建立在现代石珊瑚... 石珊瑚是现代最重要的造礁动物 ,在地质史的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石珊瑚的起源一直是珊瑚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重大问题 :石珊瑚究竟是起源于古生代的皱壁珊瑚、一种石珊瑚形珊瑚 ,还是一类软体海葵 ,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建立在现代石珊瑚及其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基础上的传统研究手段和新兴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手段 ,是研究石珊瑚起源问题的 2种主要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珊瑚的 18SrDNA ,构建了珊瑚纲珊瑚的系统发育树 ,对当前国际上争论纷纷的有关石珊瑚起源问题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比较研究 ,以期为更好地解决石珊瑚起源问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起源 形态学 分子系统学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白云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袁鑫鹏 刘建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3-382,共20页
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的野外和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 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和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的野外和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和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了上扬子区中—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和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中—晚寒武世沉积相的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的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中、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与全球性沉积特征表现一致,反映了该时期独特的全球"超暖期"气候和台地内部较高盐度的古海洋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区 中-上寒武统 白云岩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风暴沉积类型恢复海平面变化:以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纪中晚期风暴沉积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景宇轩 刘建波 +2 位作者 闫振 孙永超 许振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3-668,共16页
华北地区寒武系中发育有大量的风暴沉积,对于此类沉积物的成因前人意见趋于统一,但对其沉积环境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在野外细致观察、实测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沉积学描述和分析,在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第三统和芙蓉统内识别出5种... 华北地区寒武系中发育有大量的风暴沉积,对于此类沉积物的成因前人意见趋于统一,但对其沉积环境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在野外细致观察、实测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沉积学描述和分析,在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第三统和芙蓉统内识别出5种沉积相类型,并根据沉积环境将其归入3种相组合,分别形成于浅海碳酸盐缓坡潮下带、深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在研究地层内,共识别出了49层风暴沉积,基于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这些风暴沉积层可归入4个风暴沉积大类(原地未破碎风暴沉积、原地破碎风暴沉积、近源风暴沉积、远源风暴沉积)和12个亚类,这些风暴沉积类型形成于不同的环境。根据风暴沉积亚类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所指示的环境类型,恢复了北京西山寒武纪中晚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历史。通过与用不同方法恢复的北京西山和鲁西地区同时期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利用风暴沉积类型所恢复的海平面变化曲线与使用正常沉积类型恢复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风暴沉积类型可以用于恢复长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海平面变化 寒武系 第三统 芙蓉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