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基因组和元转录组学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娜 李香真 +1 位作者 陶勇 李大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8-54,共7页
元基因组学直接针对从环境中提取的微生物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巧妙避开了微生物纯培养的步骤,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特定环境中所有的DNA序列进行分析,为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开辟了新的途径。伴随元基因组学的发展,元转录... 元基因组学直接针对从环境中提取的微生物遗传物质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巧妙避开了微生物纯培养的步骤,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特定环境中所有的DNA序列进行分析,为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开辟了新的途径。伴随元基因组学的发展,元转录组学也应运而生,成为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方法。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更有助于了解复杂环境微生物的基因组成与表达情况,获得一些新的发现。该文就元基因组学和元转录组学的概念、优势、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以及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最新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基因组学 元转录组学 环境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RNA基因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11
2
作者 刘驰 李家宝 +2 位作者 芮俊鹏 安家兴 李香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69-2788,共20页
16S 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基因是对原核微生物进行系统进化分类研究时最常用的分子标志物(Biomarker),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近些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等的不断进步,大量基于16S rRNA基因的研究... 16S 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基因是对原核微生物进行系统进化分类研究时最常用的分子标志物(Biomarker),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近些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等的不断进步,大量基于16S rRNA基因的研究使得微生物生态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使用16S rRNA基因作为分子标志物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水平基因转移、多拷贝的异质性、基因扩增效率的差异、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时的准确性。对当前使用16S rRNA基因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进展情况做一总结,重点讨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各种分析方法的发展,尤其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有关的实验和数据处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基因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生物信息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厌氧发酵及其微生物种群的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海红 巴琦玥 +1 位作者 闫志英 刘晓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49-1457,共9页
使用PCR-DGGE技术,对以鸡粪、猪粪、牛粪、秸秆为发酵原料的发酵体系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发酵不同时间取样,进行了日产甲烷量、日产甲烷浓度的变化分析和DGGE分析.结果表明,日产甲烷量整体趋势为猪粪>鸡粪>秸秆>牛... 使用PCR-DGGE技术,对以鸡粪、猪粪、牛粪、秸秆为发酵原料的发酵体系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发酵不同时间取样,进行了日产甲烷量、日产甲烷浓度的变化分析和DGGE分析.结果表明,日产甲烷量整体趋势为猪粪>鸡粪>秸秆>牛粪,日平均产甲烷量分别为2.67、2.24、0.99、0.49L;猪粪、鸡粪、秸秆的日产甲烷浓度在整个发酵周期大多可维持在50%以上,牛粪的日产甲烷浓度大部分时间低于30%;细菌的优势菌群有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厌氧绳菌科(Anaerolineaceae)等,新增优势菌群有梭菌属(Clostridium)、脱硫叶菌属(Desulfobulbus)、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醋弧菌属(Acetivibrio);古菌的优势菌群有甲烷鬃菌属(Methanosaeta)、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新增优势菌群有斯氏甲烷球菌属(Methanosphaera stadtman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 猪粪 牛粪 秸秆 厌氧发酵 PCR-DGGE 菌群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产生物燃气及其微生物群落解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袁月祥 文昊深 +4 位作者 黄显波 李香真 刘晓风 李东 闫志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4-1791,共8页
为研究玉米秸秆产沼气及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以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10 L厌氧反应器进行批式中温发酵产沼气。同时取样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法测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系统启动迅速,在第3 d就达... 为研究玉米秸秆产沼气及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以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10 L厌氧反应器进行批式中温发酵产沼气。同时取样利用454焦磷酸测序法测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系统启动迅速,在第3 d就达到产气高峰7.78 L,料容产气率为0.97 L·L^-1·d^-1,46 d原料沼气产率和甲烷产率分别为236.84 ml·(g VS)-1和132.23 ml·(g VS)-1。454焦磷酸测序及分析表明系统中古菌主要为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占总OTU的89.63%),其次为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8.51%)古菌。发酵系统中共有22~29个细菌门,其中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平均含量46.07%)、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含量20.51%)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平均含量13.09%)。玉米秸秆沼气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阐明可为秸秆沼气工程调控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生物燃气 微生物解析 454焦磷酸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微生物菌群的空间分异增强秸秆-猪粪混合发酵效率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家宝 芮俊鹏 +5 位作者 张时恒 孙晓日 闫志英 刘晓风 郑涛 李香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92-1799,共8页
秸秆与禽畜粪便混合发酵既可增强反应器稳定性又能提高发酵产气效率。然而关于秸秆附着菌群、发酵液菌群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产气效率、环境变量的关系仍然未被全部揭示。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 秸秆与禽畜粪便混合发酵既可增强反应器稳定性又能提高发酵产气效率。然而关于秸秆附着菌群、发酵液菌群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产气效率、环境变量的关系仍然未被全部揭示。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秸秆猪粪混合发酵能够改善沼气发酵的效率。原核微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差异分布可能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效率。在产气高效的系统中,秸秆吸附菌群如Treponema、ClostridiumⅢ、Alkaliflexus和Fibrobacter是主要的纤维素降解菌,提供底物给产酸菌。丙酸是发酵液中含量最丰富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Pelotomaculum可能是该系统主要的丙酸氧化菌,它们与Methanoculleus、Methanosarcina和Methanosaeta协同作用通过二氧化碳/氢营养型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将包括丙酸在内的VFAs最终转化成甲烷。参与氨基酸代谢的Aminobacterium和Cloacibacillus广泛分布于发酵液中,表明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发酵底物,说明VFAs尤其是丙酸和氨基酸的互营代谢可能是秸秆猪粪混合发酵系统的重要过程。这些结果表明,功能菌群的空间分化、稳定的秸秆降解菌群和发酵液菌群的弹性变化有助于维持秸秆猪粪混合发酵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发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秸秆 猪粪 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原核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氨氮浓度对产甲烷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及转录组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贾传钊 李香真 +1 位作者 肖洪文 章淼 《中国沼气》 2019年第4期3-10,共8页
高氨氮浓度会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考察高氨氮浓度条件下厌氧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菌群及代谢途径的差异。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氨氮浓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高氨氮浓度... 高氨氮浓度会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考察高氨氮浓度条件下厌氧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菌群及代谢途径的差异。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氨氮浓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高氨氮浓度条件下,主导微生物由Ruminofilibacter和Lactobacillus向Clostidium和Peptostreptococcus转变;代谢过程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与孢子形成和细胞结构相关的代谢过程基因,如休眠与孢子形成(Dormancy and Sporulation)和细胞壁与荚膜(Cell Wall and Capsule)等相对丰度增加;与细胞分裂相关的代谢基因相对丰度降低;产甲烷过程中相应酶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减少。这些结果表明,高氨氮浓度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形成新的生态位,同时会改变各功能基因的表达活性,降低细胞生长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休眠和孢子形成,基因表达提高,有助于微生物抵抗高氨氮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厌氧发酵 产甲烷 微生物群落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中的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8
7
作者 芮俊鹏 李吉进 +4 位作者 李家宝 王远鹏 柯蓝婷 张时恒 李香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68-1875,共8页
采集了中国不同地区的13个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的沼液,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Firmicutes是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中的主导微生物,其次为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Chl... 采集了中国不同地区的13个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的沼液,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Firmicutes是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中的主导微生物,其次为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在相似的温度条件下,铵态氮与磷酸盐的比例是影响猪粪原料沼气工程系统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较高的铵磷比会富集Firmicutes门的菌群,尤其是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属;而较低的铵磷比则有利于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不同营养类型产甲烷菌对高浓度铵态氮耐受程度不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Methanosaeta),影响着产甲烷菌群落组成。产甲烷菌和互营菌的群落组成是影响沼气发酵产气效率的重要生物因素,高比例的氢型产甲烷菌和丙酸互营菌更有利于提高产甲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工程 猪粪 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原核微生物群落 生物反应器 发酵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生物炭制备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林 陈杨武 +2 位作者 周后珍 谭周亮 王欢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57,共8页
微波反应具有加热速率快、选择性加热、加热均匀等优势,已成功用于制备微波生物炭。主要分析了原料组成、湿度、粒径、热解温度及时间、微波功率、微波吸收剂等因素对微波生物炭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微波生物炭在环境修... 微波反应具有加热速率快、选择性加热、加热均匀等优势,已成功用于制备微波生物炭。主要分析了原料组成、湿度、粒径、热解温度及时间、微波功率、微波吸收剂等因素对微波生物炭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微波生物炭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微波生物炭是水中重金属离子、染料的优良吸附剂,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生物炭 热解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力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酶学性质及酶解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何敏超 闫志英 +3 位作者 张金峰 刘云云 陈小燕 许敬亮 《新能源进展》 2019年第4期318-324,共7页
实验分离鉴定了高产木聚糖酶曲霉菌株,研究其固态发酵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经菌落形态观察、ITS基因序列分析菌株在系统分类中的地位。通过单因素固态发酵实验确定其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高产木聚糖酶曲霉菌株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 实验分离鉴定了高产木聚糖酶曲霉菌株,研究其固态发酵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经菌落形态观察、ITS基因序列分析菌株在系统分类中的地位。通过单因素固态发酵实验确定其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高产木聚糖酶曲霉菌株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其最佳产酶条件为:玉米芯与麸皮比例为1∶3、氮源为尿素、初始pH为3.5、料水比为1∶3.5和接种量为10.0%。在此条件下发酵120h,木聚糖酶酶活最高可达10446.92IU/g。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在pH为5.0、温度为45℃条件下木聚糖酶处于最优条件。糠醛(23.0g/L)和5-羟甲基糠醛(25.7g/L)对木聚糖酶的激活率分别达到15.9%和18.4%。Aspergillus niger SM751可以作为木聚糖酶潜在的生产菌株用于木质纤维素的酶解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黑曲霉 筛选 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菌YYD4强化生物滤池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闫沛涵 兰书焕 +5 位作者 涂卫国 罗雪梅 李旭东 王凌 夏祥 谢翼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87,共5页
文章利用实验室筛选到的高效反硝化菌YYD4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进行强化脱氮,探究了该菌在不同C/N比下脱氮性能,考察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低C/N比污水时的启动时间、脱氮能力与脱氮稳定性。结果表明,反硝化菌YYD4处理低C/N比水时其12 h硝... 文章利用实验室筛选到的高效反硝化菌YYD4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进行强化脱氮,探究了该菌在不同C/N比下脱氮性能,考察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低C/N比污水时的启动时间、脱氮能力与脱氮稳定性。结果表明,反硝化菌YYD4处理低C/N比水时其12 h硝氮去除率为99%,总氮去除率达81.38%,无亚硝氮积累。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对硝氮去除率为95.18%±4.10%,总氮去除率为94.11%±6.33%,较未强化滤池分别提升了9.76%与19.89%,停止投加菌液后强化滤池的硝氮去除率为96.81%±3.00%,总氮去除率为97.84%±1.40%,强化终止后反硝化生物滤池仍具备良好且稳定的脱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生物滤池 脱氮 低C/N比 反硝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接触氧化-蔬菜型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被引量:13
11
作者 兰书焕 高俊 +2 位作者 李旭东 杨川 谢翼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0,共4页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水生蔬菜型湿地一体化装置处理川渝地区某农村居民实际农村生活污水。结果表明,装置对COD、NH_4^+-N、TN的去除率分别达69.23~96.53%、95.9%~97.26%和73.6~93.07%。出水COD和NH_4^+-N、T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02~49....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水生蔬菜型湿地一体化装置处理川渝地区某农村居民实际农村生活污水。结果表明,装置对COD、NH_4^+-N、TN的去除率分别达69.23~96.53%、95.9%~97.26%和73.6~93.07%。出水COD和NH_4^+-N、T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02~49.98 mg/L和0.59~1.93、2.83~9.35 mg/L,均能稳定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装置对TP的去除率仅为10%~20%,可通过筛选吸附能力更强的基质或者组合基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污水中TP的去除效率。微生物生化系统和湿地系统的结合,大大减少了湿地堵塞的可能,同时水生蔬菜的种植,提高了农户使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接触氧化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对铜暴露斑马鱼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婧超 谢翼飞 +1 位作者 杨阳 李旭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6,共5页
为了研究生物硫铁应用于铜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保护鱼类免于死亡的可行性,以斑马鱼为受试对象,测定了铜对斑马鱼的各时间半致死浓度(LC_(50)),考察了投加量、投加时间、pH环境等条件对铜暴露中斑马鱼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量越大... 为了研究生物硫铁应用于铜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保护鱼类免于死亡的可行性,以斑马鱼为受试对象,测定了铜对斑马鱼的各时间半致死浓度(LC_(50)),考察了投加量、投加时间、pH环境等条件对铜暴露中斑马鱼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量越大斑马鱼死亡率越低,最佳投加量(硫化物与铜离子摩尔比)为1∶1,此时斑马鱼96 h死亡率由对照组(不投加生物硫铁材料)的83%降低至0%;在(24 h-LC_(50))mg/L浓度下12 h内投加生物硫铁的斑马鱼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超过24 h则与对照基本一致;水体初始p H对生物硫铁的投加有影响,p H为8时生物硫铁对铜暴露斑马鱼的保护效果较好,在(48 h-LC_(50))mg/L浓度下pH5投加组和p H 8投加组的斑马鱼96 h死亡率分别由100%和77%降低至50%和0%。研究表明,生物硫铁复合材料能快速降低水中铜离子浓度,从而保护鱼类免受毒害,其在铜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斑马鱼 生物硫铁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萍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乐元 方扬 +2 位作者 田润 杜安平 王海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92-1798,共7页
【目的】建立浮萍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以加快浮萍生物反应器工程的开发进程。【方法】采用酶解法制备浮萍原生质体,通过对愈伤组织类型、渗透压、预处理方法等一系列参数的优化调整,建立了浮萍原生质体制备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外源... 【目的】建立浮萍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以加快浮萍生物反应器工程的开发进程。【方法】采用酶解法制备浮萍原生质体,通过对愈伤组织类型、渗透压、预处理方法等一系列参数的优化调整,建立了浮萍原生质体制备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进入浮萍愈伤组织,并制备原生质体观察瞬时表达情况,通过对农杆菌种类、菌浓度、乙酰丁香酮浓度及共培养时间等参数进行调整,筛选最佳的浸染条件。最后利用该瞬时表达体系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和启动子功能验证。【结果】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以4℃过夜培养的浮萍悬浮培养愈伤组织为制备材料,用酶液(2%纤维素酶、0.5%离析酶、0.5%果胶酶、0.1 mol/L CaCl2、0.2 mol/L KCl、1%BSA、20 mmol/L MES pH 5.8、0.5 mol/L甘露醇)于25℃避光消化16 h(40 r/min);农杆菌浸染最佳条件为:农杆菌GV301在菌浓度(OD600)为1、乙酰丁香酮浓度为100μmol/L时,浸染悬浮培养愈伤有最大转化率。【结论】成功建立了浮萍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并证明其可用于亚细胞定位和启动子功能验证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Lemna gibba 原生质体 瞬时表达体系 亚细胞定位 启动子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硫铁对镉污染水稻发芽的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闫沛涵 李旭东 +3 位作者 谢翼飞 兰书焕 袁伟 梁雅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4-38,共5页
水稻田中广泛存在的镉污染对全球水稻产量与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现存除镉方法因其自身局限性而难以推广。该实验以水培试验模拟水稻生长,利用1株硫酸盐还原菌制备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生物硫铁)处理水培环境中Cd^(2+)污染,探究生物... 水稻田中广泛存在的镉污染对全球水稻产量与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现存除镉方法因其自身局限性而难以推广。该实验以水培试验模拟水稻生长,利用1株硫酸盐还原菌制备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生物硫铁)处理水培环境中Cd^(2+)污染,探究生物硫铁对Cd^(2+)的减毒作用,考察了Cd^(2+)浓度与生物硫铁添加量对水稻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Cd^(2+)浓度越高,水稻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鲜重等参数总体表现越差,在Cd^(2+)浓度为20 mg/L时影响初步明显。生物硫铁添加量越高,水稻萌发状况越佳,水稻芽、根及底液中Cd^(2+)浓度越低,且摩尔比2为其最佳添加量。在Cd^(2+)浓度为40 mg/L、生物硫铁添加摩尔比为5.0时,表现出对水稻萌发的促进作用,表明生物硫铁在处理水稻田中镉污染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硫铁 含镉水稻田 水稻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炭微电解耦合生物反硝化脱氮性能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秋霖 谢翼飞 +4 位作者 刘国 张丹 唐浩然 邢云霄 李春雪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9-973,共5页
将电化学法与生物法结合,构建微电解耦合反硝化(MEBD)脱氮体系,研究反硝化菌群(DB)、铁炭微电解(ICME)、MEBD对低C/N污水的静态脱氮性能的影响,采用一级动力学和莫诺德模型(Monod)拟合分析MEBD的脱氮过程。结果表明,DB、ICME和MEBD的脱... 将电化学法与生物法结合,构建微电解耦合反硝化(MEBD)脱氮体系,研究反硝化菌群(DB)、铁炭微电解(ICME)、MEBD对低C/N污水的静态脱氮性能的影响,采用一级动力学和莫诺德模型(Monod)拟合分析MEBD的脱氮过程。结果表明,DB、ICME和MEBD的脱氮性能具有显著差异(P<0.05),脱氮效率大小依次为:MEBD>DB>ICME,20 d时,三个体系对总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63.89%,46.59%,37.09%。一级反应动力学比Monod模型能更好地拟合MEBD脱氮过程,两个模型的相关性系数R^(2)分别为0.9972和0.9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解耦合反硝化 低C/N 脱氮 一级反应动力学 Mono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曲复合酶系对小麦协同降解作用研究
16
作者 江怡佳 易卓林 +1 位作者 赵海 任志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2,共7页
为研究大曲复合酶系对天然底物小麦的降解作用,采用异源表达法和亲和层析法纯化来自浓香型白酒大曲的内切淀粉酶(NFAmy13B、NFAmy13A)、内切葡聚糖酶(NFEg16A)和来自Thermoanaerobacterium bryantii mel9T的木聚糖酶(TbXyn10A)及木糖苷... 为研究大曲复合酶系对天然底物小麦的降解作用,采用异源表达法和亲和层析法纯化来自浓香型白酒大曲的内切淀粉酶(NFAmy13B、NFAmy13A)、内切葡聚糖酶(NFEg16A)和来自Thermoanaerobacterium bryantii mel9T的木聚糖酶(TbXyn10A)及木糖苷酶(TbXyl39A、TbXyl52A)。以小麦粉碎物为底物,研究不同酶及配比对小麦降解的影响,并通过对羟基苯甲酸(p HBAH)法测定还原糖含量评估降解效果。结果表明,NFAmy13B是典型的液化淀粉酶,可高效降解长链淀粉,其4 h降解小麦粉碎物得到的还原糖含量为5.12 mmol/L。NFAmy13A是典型糖化性淀粉酶,可高效将短链淀粉降解为麦芽糖,NFAmy13A和NFEg16A可以提高NFAmy13B的降解效率,复配水解效率为NFAmy13B的2.6倍。木聚糖酶和木糖苷酶与NFAmy13B、NFAmy13A、NFEg16复配可进一步提高小麦降解效率,复配水解效率为NFAmy13B的2.9倍。该研究证实大曲复合酶系对小麦粉碎物存在协同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复合酶系 小麦 协同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乙酸乙酯酵母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17
作者 邓霞婵 黄朵 +3 位作者 陶勇 袁思棋 费亚兰 黄福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141,共8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及乙酸乙酯产量测定从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筛选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以乙酸乙酯产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及乙酸乙酯产量测定从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筛选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以乙酸乙酯产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产乙酸乙酯的酵母菌株,编号为Q5-1,经鉴定,其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异常威克汉姆酵母Q5-1发酵产乙酸乙酯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98 g/L、酵母粉19 g/L、初始pH为6.8、接种量6%、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乙酸乙酯产量达到4.89 g/L,是优化前的2.49倍,该结果对发酵食品中产香(乙酸乙酯)酵母功能菌的开发利用,以及乙酸乙酯的生物合成与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醅 乙酸乙酯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 筛选 鉴定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马斯亮蓝法检测活性污泥中蛋白质含量优化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茂霞 周后珍 +2 位作者 朱晓华 谭周亮 李旭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活性污泥中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从污泥洗涤、蛋白质提取到蛋白质检测,对该方法用于活性污泥蛋白质含量检测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Tris-HCl缓冲液洗涤、碱提取法法提取、5~10 min水浴、中性或弱酸、弱碱条... 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活性污泥中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从污泥洗涤、蛋白质提取到蛋白质检测,对该方法用于活性污泥蛋白质含量检测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Tris-HCl缓冲液洗涤、碱提取法法提取、5~10 min水浴、中性或弱酸、弱碱条件下检测,蛋白质浓度在10~180μg/m L内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 7);该方法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3.80%)较高,重复性较好(RSD=2.09%),加样回收率(n=6)范围为96.99%~109.14%。该方法通过优化后具有快速、精确、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活性污泥蛋白质含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 蛋白质检测 考马斯亮蓝法 方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胁迫下藻-菌群落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董娟 李大平 +2 位作者 陶勇 何晓红 张雅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45,55,共7页
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蓝藻水华在我国太湖与滇池等淡水湖泊频繁爆发,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氮、磷则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因子。文章通过藻细胞计数、细菌群落的DGGE监测,以及典型对应CCA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的氮... 近年来,由于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蓝藻水华在我国太湖与滇池等淡水湖泊频繁爆发,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氮、磷则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营养因子。文章通过藻细胞计数、细菌群落的DGGE监测,以及典型对应CCA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的氮磷浓度、N/P比对藻-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氮磷浓度和N/P比均会影响藻类生长,其中,氮磷浓度较N/P比对藻类生物量的影响更大;N/P=12为藻类生长的最适条件,氮限制(N/P=3)和磷限制(N/P=48)均会抑制藻类生长;添加外源氮磷可促进细菌的生长,提高其多样性,但随着N/P比的提高,其种群多样性呈逐渐下降趋势;细菌群落主要由β-proteobacteria类细菌组成,其次是α-proteobacteria,然后是Bacteroidetes和γ-proteobacteria。与氮、磷营养盐相比,藻类群落对细菌群落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蓝藻 绿藻 细菌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酵母菌的筛选及其除臭性能 被引量:22
20
作者 唐微微 张姝 +5 位作者 李树伟 闫志英 李志东 袁月祥 廖银章 刘晓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0,共5页
从养猪场排污口污泥、垃圾场堆放垃圾的土壤以及酒厂窖泥中分离得到两株具有除臭作用的酵母菌SX、HX。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26S rDNA D1/D2序列同源性分析,SX菌株和HX菌株初步鉴定为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和异... 从养猪场排污口污泥、垃圾场堆放垃圾的土壤以及酒厂窖泥中分离得到两株具有除臭作用的酵母菌SX、HX。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26S rDNA D1/D2序列同源性分析,SX菌株和HX菌株初步鉴定为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两株菌均有浓烈的酒香味,拮抗试验结果均为无拮抗性。对两株菌进行除臭试验,SX菌对NH3和H2S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0.48%和38.31%,HX菌对NH3和H2S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39.63%和41.51%;混合菌除臭试验表明,对NH3和H2S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60.25%和59.13%,NH3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较单菌提高了9.77%和20.62%,H2S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较单菌提高了20.82%和17.62%。SX、HX和混合菌对NH3和H2S的去除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东方伊萨酵母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 除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