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3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40 位作者 徐玉杰 徐德厚 王亮 周学志 陈满 胡东旭 林海波 李先锋 胡勇胜 安仲勋 刘语 肖立业 蒋凯 钟国彬 王青松 李臻 康飞宇 王选朋 尹钊 戴兴建 林曦鹏 朱轶林 张弛 张宇鑫 刘为 岳芬 张长昆 俞振华 党荣彬 邱清泉 陈仕卿 史卓群 张华良 李浩秒 徐成 周栋 司知蠢 宋振 赵新宇 刘轩 梅文昕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9-2192,共44页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储能又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一年,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保持了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领域最为活跃的国家地位。中国机构和学者在储能领域发表SCI论文数、申请WIPO国际发明专利数、新增集成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型储能装机功率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迎来历史性时刻,总体上中国储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2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40 位作者 徐玉杰 徐德厚 王亮 周学志 陈满 胡东旭 阎景旺 李先锋 胡勇胜 安仲勋 刘语 肖立业 蒋凯 钟国彬 王青松 李臻 戴兴建 张宇鑫 俞振华 宋振 彭煜民 马一鸣 郭欢 王星 周鑫 胡傲伟 张弛 相佳媛 张浩 刘为 岳芬 张长昆 谢飞 夏恒恒 杨重阳 邱清泉 艾巍 李浩秒 刘轩 梅文昕 李煌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9-1397,共39页
本文对2023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 本文对2023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新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结果表明,2023年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保持了全球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最为活跃的国家地位,中国在储能领域发表SCI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装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展望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有望继续高速发展,同时总体上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RTopic主题模型的锂电池前沿监测及主题分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洪 俞海龙 +1 位作者 王丽平 黄学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6-416,共11页
随着锂电池领域论文数量的激增和研究主题的日益丰富,准确监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变得日益复杂。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8万余篇锂电池论文进行文本分析,绘制... 随着锂电池领域论文数量的激增和研究主题的日益丰富,准确监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变得日益复杂。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8万余篇锂电池论文进行文本分析,绘制了锂电池领域的主题图,识别了新兴研究主题和高被引主题。结果表明,锂电池研究活动正显著加速,锂硫电池、锂枝晶生长抑制、电池回收和金属回收等新兴主题快速发展,而材料研究如二硫化钼纳米材料、氧化铁电极材料则具有显著的高学术影响力。研究还探讨了《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系列》对当前锂电池研究主题的监测情况,该系列对多数科学技术主题有良好覆盖。本研究为锂电池领域的主题监测提供了新方法,为政策制定和技术研发提供了情报支持,并为“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系列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BERTopic 新兴主题 高被引主题 前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检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分离条件的研究
4
作者 岳金明 刘媛丽 +2 位作者 陈一霞 禹习谦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4-1573,共10页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分之一,溶剂作为电解液的主体部分,不仅决定了锂离子的液相传输速率和溶剂化结构,还会影响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组成和结构,溶剂检测在科学研究、公共检测及工业生产等领域中都会涉及。随着电解液的种类越来越...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分之一,溶剂作为电解液的主体部分,不仅决定了锂离子的液相传输速率和溶剂化结构,还会影响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组成和结构,溶剂检测在科学研究、公共检测及工业生产等领域中都会涉及。随着电解液的种类越来越多,成分相较于常规电解液变得更复杂,对电解液的检测方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说,电解液检测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阶段确定的组分种类越多则越有助于开展后续分析。就溶剂检测而言,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期望一次进样能尽可能多地检测出不同种类的溶剂及添加剂,且能同时满足酯类、醚类及苯环类等溶剂的分离需求。本工作介绍了一种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通过对进样口温度、升温速率、柱温、柱流量等参数进行优化,改变色谱柱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利用不同组分在惰性气流中流动的速度差,最终同时实现了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甲乙酯等15种酯类溶剂,及二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甲醚2种醚类溶剂,缩醛类溶剂1,3-二氧环戊烷,以及苯环类溶剂环己基苯等共计19种组分的有效分离,提供了一种全面、高效且对多种溶剂和添加剂具有普适性的电解液定性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溶剂 气相色谱-质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的岩石分类研究
5
作者 沈沐傲 陈露 +3 位作者 张鸣原 常龙飞 李德建 李英骏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3-1281,共9页
该文对白砂岩、大理岩、泥岩和盐岩进行光谱采集,利用支持向量机法、BP神经网络法、分类回归决策树3种方法进行岩石分类,并通过准确率、召回率和Kappa系数量化比较模型的优劣性,以期获得最佳岩石分类光谱模型。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分类... 该文对白砂岩、大理岩、泥岩和盐岩进行光谱采集,利用支持向量机法、BP神经网络法、分类回归决策树3种方法进行岩石分类,并通过准确率、召回率和Kappa系数量化比较模型的优劣性,以期获得最佳岩石分类光谱模型。结果表明,决策树模型分类精度最低仅为93.1%;而利用稀疏滤波结合BP神经网络的岩石分类模型效果最佳,分类准确率高达97.1%,Kappa系数为0.958。该研究可通过光谱测量方法快速识别岩石种类,从而为实际工程中不同岩石的灾害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分类 中红外光谱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锡基合金类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钊 梁沁沁 +6 位作者 李玉婷 谢飞 唐彬 李建新 陆雅翔 陈爱兵 胡勇胜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3-897,共15页
负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接收并储存钠离子的重任从而影响电池的储能密度、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等。以锡为代表的合金类负极材料具有合适的电位和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是钠离子电池体系极具竞争力的负极材料。然而锡基... 负极材料是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接收并储存钠离子的重任从而影响电池的储能密度、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等。以锡为代表的合金类负极材料具有合适的电位和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是钠离子电池体系极具竞争力的负极材料。然而锡基负极,像合金类负极一样,具有钠化体积膨胀严重致颗粒粉化并失去电接触、固态电解质中间相不稳定、循环稳定性不佳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分析,评述了钠离子电池领域锡基负极的研究现状,包括纯锡、锡碳复合、氧化锡、硫化锡、硒化锡、磷化锡等材料,并揭示了锡基合金类负极容量衰减的共性以及应对的改性策略。综合分析表明,针对锡基负极材料特点的活性物质的纳米化、相变过程调控和结构设计;对导电碳和黏结剂等非活性物质的改性与复合结构设计;电解质设计以及超高载量的锡箔形式负极等策略确实可以提升比容量、载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等指标。众多策略对将在未来应用于钠离子电池体系,实现稳定、高倍率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锡基负极材料提出了合理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锡基负极 合金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材料堆叠方式的电子衍射研究
7
作者 王春雯 王照清 +1 位作者 姚湲 周武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二维材料的电子衍射花样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此前已有不少工作利用电子衍射花样从实验上识别二维材料的层数、堆叠方式、层间转角等,但此前的工作尚未给出二维材料的电子衍射花样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定量解析表达式。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得... 二维材料的电子衍射花样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此前已有不少工作利用电子衍射花样从实验上识别二维材料的层数、堆叠方式、层间转角等,但此前的工作尚未给出二维材料的电子衍射花样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定量解析表达式。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得到电子衍射强度随二维材料样品倾转角度的变化公式,并利用石墨烯与MoSe2样品对公式的有效性进行定量的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定特定电子衍射斑点进行透射电镜暗场成像,实现对不同堆垛方式的双层石墨烯的区分以及晶畴分布的实空间成像,展示了电子衍射在二维材料结构分析方面的应用潜力。该研究给出的电子衍射强度公式可用于包括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在内的各种二维材料的堆叠方式、组成成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电子显微学 电子衍射 二维材料 堆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锂空气电池研究的快速发展及其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8
8
作者 郭向欣 黄诗婷 +4 位作者 赵宁 崔忠慧 范武刚 李驰麟 李泓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二次锂空气电池在实现超高能量密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因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针对电池的反应机制、循环寿命、过电势及倍率性能等关键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依据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作... 二次锂空气电池在实现超高能量密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因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针对电池的反应机制、循环寿命、过电势及倍率性能等关键问题,国内外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依据这些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作者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和体会,以关键科学问题为主线,总结了近年来二次锂空气电池发展过程中的积极进展和面向实际应用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锂空气电池 惰性电解质 高能量密度 电池性能 反应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引雷研究中的若干基础物理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鲁欣 张喆 +4 位作者 郝作强 王兆华 魏志义 江秀臣 张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59-2064,共6页
激光引雷是一种新概念的防范雷击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强度的激光电离空气而产生一条放电通道,以引导闪电沿安全的路径释放。为促进该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家在激光引雷这一领域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在激光等离子体通道的产... 激光引雷是一种新概念的防范雷击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强度的激光电离空气而产生一条放电通道,以引导闪电沿安全的路径释放。为促进该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家在激光引雷这一领域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在激光等离子体通道的产生及其控制,通道寿命的延长以及激光引导放电等基本物理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本文介绍了激光引雷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如何产生长距离、长寿命的等离子体通道及激光诱导高压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引雷 雷电防护 电离空气 等离子体通道 放电 超短脉冲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9
10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29 位作者 马文涛 徐玉杰 王志峰 陈满 胡东旭 李先锋 唐西胜 胡勇胜 马衍伟 蒋凯 钱昊 王青松 王亮 张新敬 王星 徐德厚 周学志 刘为 吴贤章 汪东林 和庆钢 马紫峰 陆雅翔 张雪松 李泉 索鎏敏 郭欢 俞振华 梅文昕 秦鹏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2-1076,共25页
本文对2021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本文对2021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也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的主要核心国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11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53 位作者 徐玉杰 陈满 王亮 戴兴建 徐德厚 唐西胜 李先锋 胡勇胜 马衍伟 刘语 苏伟 王青松 陈军 卓萍 肖立业 周学志 冯自平 蒋凯 尉海军 唐永炳 陈人杰 刘亚涛 张宇鑫 林曦鹏 郭欢 张涵 张长昆 胡东旭 容晓晖 张熊 金凯强 姜丽华 彭煜民 刘世奇 朱轶林 王星 周鑫 欧学武 庞全全 俞振华 刘为 岳芬 李臻 宋振 王志峰 宋文吉 林海波 李杰才 易斌 李福军 潘新慧 李丽 马一鸣 李煌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6-1552,共37页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结果表明,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最活跃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X相陶瓷的结构、制备及物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田莉 付超 +3 位作者 李月明 范晓星 王恩哥 赵国瑞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61,共23页
MAX相陶瓷因具有独特的MX片层与A片层交替堆叠的晶体结构,使其兼具金属和陶瓷的优良特性,如良好的导热导电性、可加工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耐腐蚀性以及耐摩擦磨损等性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MAX相陶瓷材料... MAX相陶瓷因具有独特的MX片层与A片层交替堆叠的晶体结构,使其兼具金属和陶瓷的优良特性,如良好的导热导电性、可加工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耐腐蚀性以及耐摩擦磨损等性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MAX相陶瓷材料的种类与晶体结构,并简述了近几年新发现的MAX相陶瓷材料以及制备手段的发展动态。之后从MAX相物理性能的角度出发,重点综述了几种典型MAX相陶瓷材料的弹性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磁性能以及抗辐照性能的研究进展。此外,进一步介绍了MAX相的二维衍生物MXene的衍生过程、超导性以及其在电化学储能、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本文从探索MAX相材料新结构的多样性、MAX相物理性能及相关理论计算、MXene二维材料以及相应的制备、表征和应用等方面,展望了MAX相陶瓷材料的潜在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为MAX相和MXene材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相 MXenes 三元层状陶瓷 合成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显微术对材料科学的新贡献:纳米碳管的发现和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效锋 张泽 张孝彬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214-222,共9页
1991年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在石墨电极直流电弧放电中生成的直径仅在纳米量级的由纯碳原子构成的纳米碳管。其独特的由石墨面卷曲而成的中空圆柱形一维晶体结构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碳物质的了解,而且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也将给纳米材料科学领域... 1991年科学家首次发现了在石墨电极直流电弧放电中生成的直径仅在纳米量级的由纯碳原子构成的纳米碳管。其独特的由石墨面卷曲而成的中空圆柱形一维晶体结构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碳物质的了解,而且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也将给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带来极大的影响。本文概略地介绍了纳米碳管的发现过程和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成果。着重显示了电子显微术特别是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在整个发现和结构确定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同时也将简要地介绍纳米碳管的生产,物理性质及应用前景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管 电子显微术 结构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物理研究中的薄膜热释电探测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树铎 谈春林 丁维华 《传感器技术》 CSCD 1998年第2期15-18,共4页
报告PVDF薄膜热释电探测器及其在非线性光学、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等项研究中作为激光和其它辐射强度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薄膜 热释电探测器 光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泓 陈立泉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3,共15页
固态电池技术是发展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的下一代电池的重要保证,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均在加快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本文从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3个方面着手,综述了国际固态... 固态电池技术是发展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的下一代电池的重要保证,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均在加快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本文从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3个方面着手,综述了国际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路径、产业规模和支撑体系建设情况,梳理了我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目标。研究发现,我国固态电池正处于推广发展期,在关键原材料、关键科学技术瓶颈突破、规模化量产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面临挑战。研究建议,坚持分步发展固态电池的总体策略,设立国家级固态电池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机构建设,促进固态电池市场化应用及产业转型,优化固态电池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我国固态电池产业领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锂电池 原位固态化技术 关键材料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GaN/GaN量子阱结构的应变状态与微结构、物理性能关系的研究
16
作者 李超荣 吕威 张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7-22,共6页
应变普遍存在于失配系统中,包括晶格、热膨胀系数以及扩散系数等失配,其状态即应变是否弛豫及弛豫程度与物理性能密切相关。量子阱或超晶格的晶格应变弛豫发生的临界厚度问题是关系到器件设计、材料制备的基本问题,虽然从理论上已提出... 应变普遍存在于失配系统中,包括晶格、热膨胀系数以及扩散系数等失配,其状态即应变是否弛豫及弛豫程度与物理性能密切相关。量子阱或超晶格的晶格应变弛豫发生的临界厚度问题是关系到器件设计、材料制备的基本问题,虽然从理论上已提出了多种计算模型,但不同的模型所计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且不同的模型所使用的范围尚不确定。这就激发了从实验上予以研究的要求。另外,含N的III V族究竟适用何种模型尚无定论,且对其弛豫行为以及对性能的影响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应用高分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InGaN GaN量子阱结构的应变弛豫临界厚度、行为以及对物理性能的影响。得出InGaN GaN量子阱结构的应变弛豫临界厚度更适合基于介稳外延半导体结构应变弛豫的Fischer模型;失配位错为纯刃型位错,可通过滑移面的改变而形成穿透位错;弛豫发生后,非常明显地影响发光性能,尤其是室温下的发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GAN/GAN 量子阱结构 失配 临界厚度 半导体结构 发光性能 器件设计 弛豫 配位 超晶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硝酸钡晶体生长及其物理性能的研究
17
作者 张春林 谢安云 +1 位作者 刘玉龙 陈万春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13-,共1页
硝酸钡晶体具有良好的拉曼转换效应 ,可以将 1 .3μm的光转换为 1 .5~ 1 .8μm的光 ,这个区段的光对人眼安全 ,并且在空气中吸收系数较小 ,因而在光学探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硝酸钡的介稳区很窄以及生长界面稳定性难以控制... 硝酸钡晶体具有良好的拉曼转换效应 ,可以将 1 .3μm的光转换为 1 .5~ 1 .8μm的光 ,这个区段的光对人眼安全 ,并且在空气中吸收系数较小 ,因而在光学探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硝酸钡的介稳区很窄以及生长界面稳定性难以控制等原因 ,晶体生长比较困难。大尺寸晶体国内尚无报道。本文利用水溶液降温法 ,通过改善溶液的结晶性能 ,较精确的计算降温速率 ,采取固定籽晶不动而搅拌溶液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生长出了大尺寸硝酸钡晶体 ( 70mm× 6 5mm× 6 0mm)。并且加工出了 48mm× 1 0mm× 1 0mm的光学器件。对硝酸钡晶体进行了拉曼和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在 ( 1 0 0 )和 ( 1 1 0 )取向的单晶上 ,用偏振拉曼散射法测到其所有的拉曼活性振动模式 ;采用不同散射配置研究了其声子的方向色散 ;讨论了不同散射方向对声子散射强度影响的机理。结合红外吸收谱得到了关于 1 .3μm的光转换为 1 .5~ 1 .8μm的拉曼转换的有关转换率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钡晶体 非线性光学晶体 溶液晶体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物理学会‘97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研讨会论文摘要:原位测量高压下氮碳 …
18
作者 赵菁 车荣钲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05-105,共1页
关键词 光致发光效应 氮碳膜 结构相变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所碳化硅晶体产生中红外飞秒激光研究获进展
19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57-557,共1页
中红外激光(3~5μm)在环境监控、气体分子识别、相干断层成像、军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高次谐波产生单个阿秒脉冲的研究中,由于周期量级中红外飞秒激光能获得更高截止能量的谐波阶次,有望获得更短的阿秒脉冲和更... 中红外激光(3~5μm)在环境监控、气体分子识别、相干断层成像、军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高次谐波产生单个阿秒脉冲的研究中,由于周期量级中红外飞秒激光能获得更高截止能量的谐波阶次,有望获得更短的阿秒脉冲和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因此倍受人们的青睐。但受限于激光增益介质,目前较难在室温下直接获得中红外波段的飞秒激光,为此广泛应用的方案是基于非线性晶体的激光参量振荡和放大技术。2013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陈小龙研究组(A02组)与魏志义研究组(L07组)合作,发现半绝缘4H-SiC晶体在2.5~5.6μm中红外波段具有高的透过率,并首次采用该晶体差频宽带飞秒激光获得了波长覆盖3.9~5.61μm的宽谱中红外激光输出[Laser & Photonics Rev.7,831(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激光 飞秒激光 碳化硅晶体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高次谐波产生 中红外波段 阿秒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固液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靳欣 张建茹 +6 位作者 王其钰 张锐 王碧童 张中洋 俞海龙 禹习谦 李泓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储能器件,有望短期内实现产业化。本工作选择混合固液电解质(LATP和电解液)匹配高比容量活性材料(正极NCM811和负极C@SiO)为研究体系,采用绝热加速量热仪和气相色谱仪对全SOC... 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储能器件,有望短期内实现产业化。本工作选择混合固液电解质(LATP和电解液)匹配高比容量活性材料(正极NCM811和负极C@SiO)为研究体系,采用绝热加速量热仪和气相色谱仪对全SOC及不同全寿命周期下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进行热失控模拟和产气组分分析,并通过超声检测仪分析不同寿命周期下电解液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该体系新鲜电池随荷电态的增加而热安全性降低,产气量增大,且可燃气体的占比会增加。随着循环容量的衰减,电池样品的热失控起始温度、最高产热速率以及产气量变化有所差异,在容量保持率为70%时热稳定性有所改善,结合超声分析结果推测与电解液转化成固态电解质有关。该工作初步探究了该体系电池的热失控行为,为后期内部机理解析和电池设计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混合固液 热失控 全寿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