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层间阴离子对衍生的Ni-Al_(2)O_(3)催化剂光热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李娜 李睿哲 +5 位作者 孙闯 罗小利 石义秋 原弘 欧阳述昕 张铁锐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在CO_(2)加氢反应中作为优秀的光热催化剂被广泛应用。然而,有关LDH的层间阴离子类型如何影响CO_(2)甲烷化活性的研究还相对有限。本文研究了包含不同层间阴离子的镍(Ni)铝(Al)LDH前驱体,通过在H_(2)/Ar气氛中还原处理,制备了一系列Ni负载在氧化铝(Al_(2)O_(3))上的MO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被命名为NiAl-x-MO(其中x代表CO_(3)、NO_(3)、Cl和SO_(4),分别代表碳酸根、硝酸根、氯离子和硫酸根等阴离子)。其中,NiAl-CO_(3)-MO催化剂表现出50.1%的CO_(2)转化率,99.9%的甲烷(CH_(4))选择性以及94.4 mmol∙g^(−1)∙h^(−1)的CH_(4)产出速率。与之相比,NiAl-Cl-MO和NiAl-SO_(4)-MO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活性极低。H_(2)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with H_(2),H_(2)-TPD)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结果表明,低CO_(2)转化率是由于残留的氯(Cl)或硫(S)与金属Ni形成的强配位键阻碍了H_(2)的吸附和活化。因此,在设计LDH衍生的催化剂,特别是用于氢化反应的Ni基催化剂时,应优先考虑层间阴离子在LDH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CO_(2)甲烷化 Ni-Al_(2)O_(3)催化剂 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 层间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咯俘精酸酐的光致各向异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门克内木乐 姚保利 +8 位作者 王英利 郑媛 雷铭 董卫斌 陈国夫 陈懿 樊美公 韩勇 孟宪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1-584,共4页
将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吡咯取代俘精酸酐掺杂于PMMA中形成薄膜 在紫外光照射下 ,薄膜由无色态转换为呈色态 用 6 5 0nm线偏振激光照射薄膜 ,在由呈色态转变为无色态时产生光致各向异性 对 6 33nm的探测光具有正单轴晶体特性 ,光轴... 将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吡咯取代俘精酸酐掺杂于PMMA中形成薄膜 在紫外光照射下 ,薄膜由无色态转换为呈色态 用 6 5 0nm线偏振激光照射薄膜 ,在由呈色态转变为无色态时产生光致各向异性 对 6 33nm的探测光具有正单轴晶体特性 ,光轴方向平行于激发光振动方向 ,光致二向色性率 (D⊥ -D∥)可达 0 .2 ,光致双折射率 (n∥ -n⊥)可达 2× 1 0 - 3 实验还测量了光致各向异性与曝光量的特性曲线 ,发现最佳曝光量为 1 3~ 2 0J/cm2 ,理论分析了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俘精酸酐 光致各向异性 光致双折射 光致二向色性 光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R研究溶液中正十四烷基硫酸钠/正十四烷基聚氧乙烯醚(3)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毛诗珍 靳志强 +5 位作者 望天志 王涵慧 方晓雯 袁汉珍 俞稼镛 杜有如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296,共4页
采用 1 H NMR弛豫、自扩散系数和二维相敏 ( 2 D NOESY)实验研究了正十四烷基硫酸钠[n-CH3 ( CH2 ) 1 3 OSO3 Na( STS) ]和正十四烷基聚氧乙烯醚 ( 3) [n-CH3 ( CH2 ) 1 3 O( C2 H4O) 3 H( C1 4 E3 ) ]在溶液中的自聚集以及二者混合后... 采用 1 H NMR弛豫、自扩散系数和二维相敏 ( 2 D NOESY)实验研究了正十四烷基硫酸钠[n-CH3 ( CH2 ) 1 3 OSO3 Na( STS) ]和正十四烷基聚氧乙烯醚 ( 3) [n-CH3 ( CH2 ) 1 3 O( C2 H4O) 3 H( C1 4 E3 ) ]在溶液中的自聚集以及二者混合后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STS与 C1 4 E3 混合后存在相互作用 ,并形成混合胶束 ;弛豫实验表明 ,混合胶束中 STS疏水链质子运动更加受阻 ,C1 4 E3 的 α-( 4″)和 β-CH2 ( 3″)处链堆积紧密 .C1 4 E3 的亲水端 ( CH2 CH2 O) 3 链卷曲紧贴在疏水壳表面外链堆积较紧密处 .自扩散系数测量表明 ,混合胶束比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大 .单一非离子型胶束和混合胶束的亲水端 ( CH2 CH2 O) 3 ( 5″)链构成相应较软和松散的外壳 .单一 C1 4 E3 在极性溶剂氯仿溶液中 ,质子运动比在水中自由度大 ,但 2 D NOESY谱中出现了少量分子间的交叉峰 ,也可能形成了一些小的聚集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R 正十四烷基硫酸钠 表面活性剂 相互作用 自扩散系数 核磁共振弛豫 正十四烷基聚氧乙烯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ABS有色工程塑料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权英 杨明山 +1 位作者 严庆 李瑞俊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0-33,共4页
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 757为基体树脂 ,通过添加高效阻燃复合体系 ,研究了这一体系的阻燃性能 ,同时研究了采用抗冲击改性剂与氯化聚乙烯 (CPE)复合增韧阻燃ABS体系的增韧效果 ,制备了阻燃ABS有色工程塑料。测试结果表... 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 757为基体树脂 ,通过添加高效阻燃复合体系 ,研究了这一体系的阻燃性能 ,同时研究了采用抗冲击改性剂与氯化聚乙烯 (CPE)复合增韧阻燃ABS体系的增韧效果 ,制备了阻燃ABS有色工程塑料。测试结果表明 ,此阻燃ABS有色工程塑料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可达 1 55J/m ,且阻燃性能达到UL94V- 0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 阻燃 抗冲 合金 有色工程塑料合金 高效阻燃复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致变色二芳基乙烯抗疲劳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利菊 姚保利 +4 位作者 韩俊鹤 郜鹏 陈懿 王英利 雷铭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2-1186,共5页
提出了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研究光致变色材料二芳基乙烯/PMMA膜的抗疲劳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在漂白和呈色过程中探测光的透过率,分析该样品光致变色过程的最佳曝光量,在此基础上测量样品的抗疲劳特性.结果显示:在漂白和呈色过程中,激发红... 提出了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研究光致变色材料二芳基乙烯/PMMA膜的抗疲劳特性.通过测量样品在漂白和呈色过程中探测光的透过率,分析该样品光致变色过程的最佳曝光量,在此基础上测量样品的抗疲劳特性.结果显示:在漂白和呈色过程中,激发红光和紫光的最佳曝光量为分别为1900J/cm2和600mJ/cm2,表明该材料对红光不敏感,对紫光比较敏感.定义漂白-呈色过程中,探测光透过率稳定值差下降为第一次循环的50%时样品已经疲劳.通过交替的漂白-呈色循环,测得这种二芳基乙烯材料的擦写次数为27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变色 二芳基乙烯 抗疲劳特性 漂白-呈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dr.PE-PAA在水溶液中自聚集的NMR研究
6
作者 毛诗珍 望天志 +6 位作者 缪希茄 方晓文 袁汉珍 杜有如 朱麟勇 李妙贞 王尔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43-746,共4页
用1H NMR自扩散系数,核弛豫和二维 NOESY谱研究了新合成苄醚树枝体与丙烯酸杂化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生成胶团的动态行为.体系中苄醚树枝体与丙烯酸杂化嵌段共聚物的各1H核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自旋-自旋弛豫... 用1H NMR自扩散系数,核弛豫和二维 NOESY谱研究了新合成苄醚树枝体与丙烯酸杂化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生成胶团的动态行为.体系中苄醚树枝体与丙烯酸杂化嵌段共聚物的各1H核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自扩散系数和二维NOESY中的交叉峰证明苄醚树枝体与丙烯酸杂化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形成自聚集,且与不同浓度下聚集体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扩散系数 核磁共振驰豫 自聚体 苄醚树枝体 两亲嵌段共聚物 丙烯酸 超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