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生态系统中砷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机制
1
作者 陈李招 连泰鑫 张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53,共19页
砷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有毒元素,能够通过生物累积和食物链传递,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砷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河口与沿海区域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本章综述了海洋浮游动植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虾蟹类及鱼类中砷的... 砷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有毒元素,能够通过生物累积和食物链传递,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砷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河口与沿海区域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本章综述了海洋浮游动植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虾蟹类及鱼类中砷的生物累积与转化作用,同时总结了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对海洋生物砷累积与转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海洋生物通过独特的生物代谢过程,将高毒性的无机砷转化为低毒性的甲基砷,并生成无毒的砷糖和砷甜菜碱等有机砷形态的普遍规律,发现海洋生物体内的有机砷具有更高的生物可利用性,是导致海洋生物中砷富集的重要原因。鉴于海洋生物高砷富集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海洋生物中砷累积与转化的影响因素和分子机制,以期深入揭示海洋生物对砷的富集与代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生物累积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重构与保护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良民 林强 +3 位作者 谭烨辉 黄小平 周林滨 黄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是指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由独特生境与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区;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效率高,生态功能独特,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生产力,历来是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与保护... 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是指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由独特生境与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区;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效率高,生态功能独特,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生产力,历来是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重点对象。然而,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影响,这些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日益凸显。如何恢复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并造福人类,引起了学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阐述了世界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退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我国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分布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并以珊瑚礁生态系统为重点,探讨了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目前我国开展修复和保护的有关行动措施。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重构与保护的对策建议:1)建议国家组建南海特色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监测监控系统、专项数据库和专家智库;2)设立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示范区,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联合开展研究—试验—示范—评估—推广—监控;3)健全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管理,重视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社会自觉行动。这些将为加强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其可持续发展和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的30×30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生态系统 分布格局 生态系统 退化 恢复与保护 珊瑚礁 红树林 海草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向层化对海洋生物生产和碳沉降影响的模型研究
3
作者 张黄琛 谭烨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受到太阳辐射和淡水输入等影响,海洋的次表层和表层将形成温度跃层和盐度跃层。温度和盐度跃层的存在将使得海洋在不同深度上形成明显的层化现象,阻碍上下层水体间的物质交换。为了研究这种不同深度上的层化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垂向结构... 受到太阳辐射和淡水输入等影响,海洋的次表层和表层将形成温度跃层和盐度跃层。温度和盐度跃层的存在将使得海洋在不同深度上形成明显的层化现象,阻碍上下层水体间的物质交换。为了研究这种不同深度上的层化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垂向结构的影响,使用了一个简化的一维营养盐-浮游植物-碎屑的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表层还是次表层的层化,都会显著地抑制层化区域以下水层营养盐的向上输运,导致层化区以上水层内营养盐浓度的降低。同时,层化区域以上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降低,次表层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值层(DCM层)变薄,导致真光层内生物生产力降低;而真光层向深海的碳输出通量也同时降低。层化区域越厚、层化越强,真光层内生物生产越受抑制,碳输出通量越低。相比于表层层化,次表层层化的存在则进一步导致DCM层深度加深,并显著降低DCM层的浓度,使得次表层层化造成的真光层内生物生产力和向深海碳沉降降低得更多。研究证明了在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海洋增温和冰川融化、极端降雨事件增多造成局部海域表层盐度降低的背景下,海洋垂向层化的增强将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层化 DCM层 生物生产力 碳沉降通量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体内砷含量及其形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伟 黄良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53,共13页
砷是一种强毒性化学物质,毒性不但与其在环境中的总量有关,更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砷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而海洋生物体内砷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是海洋环境中的“砷库”。本文结合国内外对海洋生物体内总砷及砷形态的分析,总结了国内... 砷是一种强毒性化学物质,毒性不但与其在环境中的总量有关,更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砷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而海洋生物体内砷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是海洋环境中的“砷库”。本文结合国内外对海洋生物体内总砷及砷形态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各类海洋生物,包括海藻、海葵、多毛类、贝类、鱼类和其他高营养级海洋动物体内不同形态砷含量、累积和形态转化等研究概况和进展。针对目前研究工作和技术水平差异,建议我国应在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标准品制备、砷对生物体的健康效应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揭示海洋生物对砷的累积规律、形态转化机制以及在人类体内代谢过程与危害性,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元素 海洋生物 砷形态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青 李琦琦 +1 位作者 李洁 杨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综述了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甘油、无机盐、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对海洋发光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目前分离的海洋发光菌主要为弧菌属、另类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小浴氏菌属,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和生境来源... 综述了海洋发光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甘油、无机盐、温度、盐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对海洋发光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目前分离的海洋发光菌主要为弧菌属、另类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小浴氏菌属,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和生境来源。归纳总结了海洋发光菌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通信遥感、生活照明等4个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在海洋发光菌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物质或调控底物、利用自动化和机器学习进行高通量微生物培养、对培养物采用先检测后筛选的分离培养策略等后续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发光菌 分离方法 培养技术 物种多样性 生境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终生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梁竣策 李开枝 谭烨辉 《海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2,共15页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 海洋浮游软体动物是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纲动物概称,以翼足类(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种类居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以上层水体为主,在海洋食物网、碳循环及环境变化指示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浮游软体动物因部分种类形态差异小,标本不易完整保存和鉴定参考资料混乱等问题,其分类学和多样性的研究未受到充分重视。本文概述了翼足类和异足类的分类学发展进程,归纳了不同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的种类分布特征,总结了浮游软体动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国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国内学者对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关注和提升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软体动物 翼足类 异足类 分类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黄金时代” 被引量:2
7
作者 廖静(文/图) 鞠建华 《海洋与渔业》 2019年第3期30-31,共2页
人物简介鞠建华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生物合成和抗感染、抗肿瘤等创新药... 人物简介鞠建华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生物合成和抗感染、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了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免疫抑制等活性天然产物500余个,开发了海洋微生物的组合生物合成和异源表达技术,阐明了15种特征活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海洋药物 抗肿瘤 海洋微生物 海洋生物制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草资源分布现状、退化原因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毅 江志坚 +12 位作者 邱广龙 张沛东 徐少春 张晓梅 刘松林 李文涛 吴云超 岳世栋 顾瑞婷 丁丽 郑凤英 黄小平 范航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8-1257,共10页
海草床是三大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截至2015年我国近海海草资源分布现状尚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2015~2021年,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借助船只走航、声呐探测、遥感等技术... 海草床是三大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截至2015年我国近海海草资源分布现状尚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2015~2021年,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借助船只走航、声呐探测、遥感等技术手段,重点对我国近海海草资源的分布面积、种类及主要威胁进行了全面普查,并据此提出我国海草床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域海草床面积共为26 495.69hm^(2),可划分为:温带海域海草分布区和热带-亚热带海域海草分布区;我国现有海草4科9属16种。其中,温带海域海草床面积为17 095.01 hm^(2),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沿海,分布有2科3属5种,以鳗草(Zosteramarina)和日本鳗草(Z.japonica)为优势种,其中唐山乐亭-曹妃甸海草床面积达9 025.56 h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热带-亚热带海域海草床面积为9 400.68 hm^(2),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分布有4科8属12种,以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卵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为优势种,以海南海草种类最多(12种)。我国海草床退化原因包括海岸工程建设及围填海活动、陆源污染、渔业活动、大型藻类爆发、互花米草入侵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同时,笔者针对不同威胁类型和强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草 海草分布 海草种类 主要威胁 海草床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潜力及发生机制探讨 被引量:16
9
作者 杜森 张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66,共13页
砷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也是近海区域一种常见污染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砷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累积、转化及传递的最新研究进展。海洋生物普遍具有较高含量的砷,这些砷主要为低毒性的有机砷形态。砷在许多海洋食物链/网... 砷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也是近海区域一种常见污染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砷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累积、转化及传递的最新研究进展。海洋生物普遍具有较高含量的砷,这些砷主要为低毒性的有机砷形态。砷在许多海洋食物链/网中被生物放大,造成高营养级生物中的砷富集,可对生物与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这与砷在淡水食物链/网中普遍被生物减小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海洋鱼类和贝类等生物可将吸收的无机砷通过生物转化合成砷甜菜碱等有机砷形态,而有机砷比无机砷具有更高的食物链传递能力,可导致海洋鱼类富集更高浓度的砷。因此,砷在海洋生物中的有机形态可能有助于砷沿着海洋食物链/网富集,在某些情况下被生物放大。今后应该加强对不同砷形态在海洋食物链/网中传递及相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与野外调查相结合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对砷的生态毒理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科学认识,对准确评估预测砷的生态风险和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链 海洋 生物放大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真菌Eurotium amstelodami SCSIO 151二酮哌嗪吲哚生物碱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明和 黄洪波 +1 位作者 卢来春 鞠建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4,147,共6页
利用色谱层析技术从海洋真菌SCSIO 15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echinulin类生物碱,经MS及NMR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variecolorin G(1)、isoechinulin A(2)、isoechinulin B(3)、neoechinulin E(4)、neoechinulin B(5)。菌株SCSI... 利用色谱层析技术从海洋真菌SCSIO 15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echinulin类生物碱,经MS及NMR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variecolorin G(1)、isoechinulin A(2)、isoechinulin B(3)、neoechinulin E(4)、neoechinulin B(5)。菌株SCSIO 151经18s r DNA序列分析比对鉴定为Eurotium amstelodami。本文首次报道了海洋真菌Eurotium amstelodami SCSIO 151固态发酵生产echinulin类生物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otium amstelodami echinulins 海洋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固氮微生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俊德 黄小芳 +3 位作者 龙爱民 王友绍 凌娟 杨清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 微生物固氮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产生的新氮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氮素营养供给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综述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固氮速率及其测定方法,探讨了固氮微生物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红树林生境的指示作用,阐述了固氮微生物在耦合红树林碳、氮、硫元素循环的重要角色,并展望了红树林固氮微生物的研究前景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微生物固氮 固氮速率 生态修复 环境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功能与分子生态网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娟 梁童茵 +6 位作者 岳维忠 黄小芳 孙翠慈 张健 张煜航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5,共12页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并利用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营养类型进行预测和功能注释。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24.30%~76.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4.98%~52.24%)为两个研究区域的共同优势种群,但是子囊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在两个研究区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区域内共有的海草沉积物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占比为5.15%,其相对丰度为31.19%。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中的香农指数(Shannon)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以及β多样性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大部分真菌的营养类型尚未确定(72.11%~91.92%),其中能够确定的主要营养类型为共生营养型(symbiotroph)、腐生营养型(saprotroph)和病理营养型(pathotroph),3种营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41个生态功能群。基于随机矩阵理论(random matrix theory,RMT)构建的两个研究区域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海南岛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其平均聚类系数更高、平均连通度更高、密度更高,该真菌群落可能对外界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而西沙群岛海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模块化程度更高,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关键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生态系统 真菌群落 FUNGuild 营养类型 分子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及储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晖 袁翔城 +3 位作者 宋严 李颖心 周伟华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共9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潜在的蓝色碳汇,我国珊瑚礁总面积约占全球的11%,每年的固碳量大约在3.5×10^(6)~4.5×10^(6)t之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总储碳量非常巨大,同时珊瑚礁生...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潜在的蓝色碳汇,我国珊瑚礁总面积约占全球的11%,每年的固碳量大约在3.5×10^(6)~4.5×10^(6)t之间。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总储碳量非常巨大,同时珊瑚礁生态系统作为碳库在碳交易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文章综述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固碳过程及储碳机制,包括碳酸盐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阐述了三种碳泵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南海岛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生态系统 固碳 碳酸盐泵 生物泵 微型生物碳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晖 俞晓磊 +1 位作者 黄林韬 江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共10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手段,归纳了当前国际和国内珊瑚礁生态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国际上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珊瑚礁生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物种分布格局、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等;国内关注的主要方面包括全球变化与珊瑚礁生态系统、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珊瑚共生关系多样性、人类活动与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格局等。珊瑚礁生态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珊瑚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珊瑚共生机制、边缘珊瑚礁以及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未来我国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需提升全球视野,加强国内与国际合作,深入机制挖掘,完善系统研究,增强珊瑚礁保护与修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生态学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和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挑战与希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共2页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以造礁石珊瑚等造礁类生物为框架生物,兼具极高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分布面积占全球海域面积不足0.25%,却养育了全球超过1/4的海洋生物,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珊瑚礁面积约3.8万km2...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以造礁石珊瑚等造礁类生物为框架生物,兼具极高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分布面积占全球海域面积不足0.25%,却养育了全球超过1/4的海洋生物,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珊瑚礁面积约3.8万km2,主要分布于南海,是全球珊瑚礁的重要组成部分。珊瑚礁生态系统在保护海岸线、提供渔业和旅游资源产出、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几乎所有的南海岛礁都为珊瑚礁,因此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更是我国保卫蓝色国土的天然生态防线,具有无法替代的国家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造礁石珊瑚 南海岛礁 生态服务功能 蓝色国土 热带雨林 海洋生态系统 珊瑚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典型热带海草床4种代表性鱼类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海草资源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启明 刘松林 +4 位作者 张弛 崔黎军 江志坚 吴云超 黄小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70,共9页
文章以海南岛新村湾、黎安港和潭门港海草床为研究区域,选取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四带牙鯻(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细鳞鯻(Terapon jarbua)4种代表性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长与体质量的关... 文章以海南岛新村湾、黎安港和潭门港海草床为研究区域,选取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点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四带牙鯻(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细鳞鯻(Terapon jarbua)4种代表性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并探讨4种鱼类对海草资源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除栖息于潭门港海草床的4种鱼为负异速生长,其他区域海草床的鱼类均为正异速或等速生长;4种鱼的体质量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因子b)和肥满度呈现黎安港>新村湾>潭门港的趋势,并与3个海草床的海草覆盖率、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推测海草资源量下降可能增加鱼类的被捕食压力和减少食物来源,从而导致生活于海草床的代表性鱼类生长速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 鱼类 生长特征 海草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细菌的分离及其固砂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谕 王琳 +2 位作者 麦志茂 李洁 张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有大量可分泌胞外多糖的微生物,这一特性对固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TSA、改良TSA、MA三种培养基对采自南海永暑礁及三亚鹿回头海岸带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有大量可分泌胞外多糖的微生物,这一特性对固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TSA、改良TSA、MA三种培养基对采自南海永暑礁及三亚鹿回头海岸带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0株细菌,并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鉴定,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属于3门5纲12目19科25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此外,有22株菌与已知物种16S r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8.65%,为潜在的新物种。纯化菌株的胞外多糖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苯酚硫酸法检测含量,发现19株菌胞外多糖含量高于0.013mg·mL-1。选取其中胞外多糖含量最高的9株菌进行土壤团聚能力的测定,发现将菌株SCSIO 17111(Lysobacter sp.)菌液喷洒于珊瑚砂表面能够使土壤团聚体保持稳定。针对粒径小于0.2mm的细砂,菌株SCSIO17111固结的砂土在经过干筛处理后,保留量可达92.7%。本研究可为岛礁珊瑚砂的固定、减少土壤流失提供高产胞外多糖菌株资源,还可以为促进岛礁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胞外多糖 固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来源海洋链霉菌SCSIO 11863中Enterocins的分离鉴定(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Kumar Saurav 张庆波 +4 位作者 李苏梅 张文军 田新朋 李慧贤 张海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6-1220,共5页
从南海底泥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放线菌株SCSIO 11863。表型和进化系统分析数据表明该菌属于链霉菌属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sp.SCSIO 11863(KC904267)。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与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 ... 从南海底泥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放线菌株SCSIO 11863。表型和进化系统分析数据表明该菌属于链霉菌属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sp.SCSIO 11863(KC904267)。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与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 strain ABRIINW EA1145(GQ925802)有99%的相似性。对该菌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得到了两个结构类似化合物,分别为Enterocin(1)和5-deoxyenteroci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积物 海洋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 SCSIO 11863 ENTEROC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两种无节珊瑚藻——新角石藻和圆锥呼叶藻的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群菊 杨芳芳 +4 位作者 韦章良 莫嘉豪 龙超 田新朋 龙丽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9,共13页
珊瑚藻是一类在细胞间沉积碳酸钙的底栖红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然而,在当前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珊瑚藻的物种多样性已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珊瑚藻的种类鉴定工作。本文选... 珊瑚藻是一类在细胞间沉积碳酸钙的底栖红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然而,在当前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珊瑚藻的物种多样性已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珊瑚藻的种类鉴定工作。本文选用两种在中国南海广泛分布的无节珊瑚藻,通过形态解剖学观察,发现两种藻均具有一组织性构造,髓部藻丝共轴,相邻藻丝间通过细胞融合相连。两种藻均具有单孔的锥形生殖窝,生殖窝明显地突出于体表,其中,藻种SCSIO C004的生殖窝直径为830~1 000μm,且数量较少,藻种SCSIO C005的生殖窝的直径为350~450μm,且数量较多。这些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表明这两种藻均为宽珊藻亚科的种类。基于SSU r DNA和psb A基因序列对两种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一步分析,确定了SCSIO C004为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brassica-florida (Harvey)),SCSIO C005为圆锥呼叶藻(Pneophyllum conicum (Dawson) Keats),并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珊瑚藻的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藻 新角石藻 圆锥呼叶藻 形态解剖学 SSU rDNA PS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彤晨 尹健强 +1 位作者 李开枝 谭烨辉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6期190-198,共9页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大多数是典型的有机碎屑摄食者,本身又是中深层鱼类的饵料,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海洋浮游介形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大约还有200—400种的海洋浮游介形类未被发现...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大多数是典型的有机碎屑摄食者,本身又是中深层鱼类的饵料,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海洋浮游介形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大约还有200—400种的海洋浮游介形类未被发现,尤其是栖息于深海的种类。今后介形类分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深海种类的发现。我国介形类研究起步晚,积累少,应加强我国不同海域深海介形类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多样性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海腺萤科分类的发展,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域介形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总结了浮游介形类的生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概括了我国海洋浮游介形类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深海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性 动物地理学 生态学 海腺萤科 介形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