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一平 赵俊斌 +1 位作者 宋清海 梁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6-143,共8页
利用2008—2009年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及能量分配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植物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均呈现单峰性变化,中午出现最大值;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 利用2008—2009年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及能量分配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植物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均呈现单峰性变化,中午出现最大值;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大的种植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日总量与旷地的比值较小,在仅有低矮树木的百果园,其比值较大;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种植园区,其形成的植物群落结构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已经与原生林或次生林相当,具有明显林下辐射的特征,为植物园进行植物的迁地保护提供了较为原始的森林环境,减少植物的人为驯化,最大程度地保证原物种的遗传特征;不同园区辐射特征对植物迁地保护种植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分配率 热带物种保存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种多样性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1
2
作者 兰国玉 朱华 曹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454-1458,共5页
基于西双版纳2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cm的树种资料,分析了该样地树种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及其方差和变异系数在7个取样尺度(5m×5m、10m×10m、20m×20m、25m×25m、50m×50m、100m×100m... 基于西双版纳2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cm的树种资料,分析了该样地树种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及其方差和变异系数在7个取样尺度(5m×5m、10m×10m、20m×20m、25m×25m、50m×50m、100m×100m、200m×250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香农指数-面积曲线在尺度100m×100m有一个峰值,而辛普森指数-面积曲线在尺度为20m×20m有一个峰值。(2)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的方差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香农指数的方差在尺度100m×100m上最小,辛普森指数在尺度20m×20m方差最小,表明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00m×100m的尺度上所获得的多样性信息比较可靠,而辛普森指数在20m×20m的尺度上所获得信息比较可靠。(3)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和变异系数远大于随机模型拟合的数值,说明样地内树种不是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树种 多样性指数 空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种的区系组成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兰国玉 朱华 曹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8,共6页
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热带森林研究中心1980年在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地区建立50hm2样地的技术规范,2007年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补蚌村的望天树林中建立了一块面积为20hm2的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逐一测量记录了样地中所有... 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热带森林研究中心1980年在巴拿马Barro Colorado Island地区建立50hm2样地的技术规范,2007年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补蚌村的望天树林中建立了一块面积为20hm2的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逐一测量记录了样地中所有树干胸径≥1cm树木的胸围,并对其挂牌标记、鉴定种名、确定坐标位置。基于此资料分析了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并与马来西亚的热带季节雨林样地(Lambir和Pasoh)和泰国热带雨林样地(HKK)样地内优势科和优势种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样地中热带成分的科有51个,热带成分的属有186个,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72.87%和89.42%;温带成分的科和属各有3个,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29%和1.44%。反映了样地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的热带性质,温带成分占有一部分比例,则体现了群落的温带性质。2)马来西亚和泰国热带雨林的一些优势科,如龙脑香科、藤黄科、肉豆蔻科,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样地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与东南亚热带雨林在科的组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龙脑香科、野牡丹科、藤黄科、山榄科、橄榄科等一些科在马来西亚有大量的发展,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中这些科的物种数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区系成分 热带季节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种多度与丰富度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兰国玉 朱华 曹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6期1086-1092,共7页
基于西双版纳20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cm的树种资料,分析该样地树种多度(个体数)和丰富度(物种数)及其方差与变异系数在7个取样尺度(5 m×5 m,10 m×10 m,20 m×20 m,25 m×25 m,50 m×50 m,100 m×100... 基于西双版纳20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cm的树种资料,分析该样地树种多度(个体数)和丰富度(物种数)及其方差与变异系数在7个取样尺度(5 m×5 m,10 m×10 m,20 m×20 m,25 m×25 m,50 m×50 m,100 m×100 m,200 m×250 m)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样地环境异质性较大,多度和丰富度随着尺度的增加均表现非线性增加。(2)多度的方差随尺度增加而线性增加;丰富度的方差与尺度都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丰富度的方差在尺度100 m×100 m上最大。(3)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变异系数均大于随机分布模型拟合的数值,表明树种在样地内分布不是随机分布。总之,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尽管多度具有可加性,只有当环境异质性不大时用小尺度多度估计大尺度多度才比较可靠;丰富度的非线性变化使得一个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热点",在另一个取样尺度上却可能为"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多度 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森林植被冠层CO2储存项的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姚玉刚 张一平 +3 位作者 于贵瑞 宋清海 谭正洪 赵俊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9,共7页
评价植被冠层CO2储存项有助于提高森林-大气层面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FNEE)的估算精度。基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年完整的涡度相关系统和CO2廓线的同步观测资料,详细分析涡度相关法(Fs-EC)和廓线法(Fs-PM)CO2储存项估算结果和变化趋... 评价植被冠层CO2储存项有助于提高森林-大气层面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FNEE)的估算精度。基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年完整的涡度相关系统和CO2廓线的同步观测资料,详细分析涡度相关法(Fs-EC)和廓线法(Fs-PM)CO2储存项估算结果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廓线法CO2储存项年平均日变化曲线相比涡度相关法能更真实地反映冠层内外CO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2)廓线法估算的CO2储存项年总量值为-0.04t/(hm2·a),涡度相关法为-0.17t/(hm2·a)。3)由于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存在较大CO2浓度梯度,采用廓线法进行CO2储存项估算比涡度相关法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储存项 涡度相关法 廓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树冠蒸腾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宋清海 张一平 +3 位作者 谭正洪 赵俊斌 赵俊福 张翔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2,23,共7页
利用依据热量平衡原理设计的热扩散探针(TDP),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顶级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活体树冠蒸腾量,并定量评价了树冠蒸腾与主要气候因子PAR和VPD的关系。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树冠蒸腾的昼夜... 利用依据热量平衡原理设计的热扩散探针(TDP),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顶级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活体树冠蒸腾量,并定量评价了树冠蒸腾与主要气候因子PAR和VPD的关系。结果表明:绒毛番龙眼树冠蒸腾的昼夜变化趋势与PAR和VPD变化趋势一致,基本呈单峰型。白天蒸腾显著高于夜晚,各月白天的蒸腾量约占全天的80%~90%。树冠蒸腾总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雨季末和干热季蒸腾总量平均值分别为530.32、460.81、222.80 kg.m-2.d-1。树冠蒸腾与VPD之间幂指数曲线拟合最好,而与PAR之间直线拟合最好;树冠蒸腾的变化更多地依赖于PAR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蒸腾 树干液流 光合有效辐射 饱和水汽压差 绒毛番龙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人工橡胶林集水区径流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文君 张一平 +2 位作者 沙丽清 刘文杰 邓晓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58,68,共6页
利用西双版纳人工橡胶林集水区(1993-2008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橡胶林集水区的降雨量、径流深度、无径流日和径流系数特征。结果表明:橡胶林集水区年降雨量(1 510.6 mm)、年径流深度(361.3mm)、年无径流日(80.4 d))和年径流系数(0.235... 利用西双版纳人工橡胶林集水区(1993-2008年)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橡胶林集水区的降雨量、径流深度、无径流日和径流系数特征。结果表明:橡胶林集水区年降雨量(1 510.6 mm)、年径流深度(361.3mm)、年无径流日(80.4 d))和年径流系数(0.235)具有年间差异和显著的季节动态。年、季节尺度的降雨量对年、季节的径流深度和无径流日的影响有差异。人工橡胶林小流域集水区降雨和径流在雨季集中,干季降雨和径流输出少,尤其是在干热季和雨季前期,无径流日多,使得橡胶林干热季和雨季前期发生长期的断流现象,形成区域性的间断性水资源短缺。因此,大面积的橡胶种植将对西双版纳地区水资源尤其是干季水资源,利用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干季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径流深度 无径流日 径流系数 降雨量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5种乔木对CO_2摩尔分数倍增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清海 张一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0,共4页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5种乔木在CO2摩尔分数从360μmol.mol-1倍增加到720μmol.mol-1倍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植物光合作用都有明显提高趋势,但提高幅度不同,幅度范围25%~118%,耐荫树种(云南... 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了西双版纳地区5种乔木在CO2摩尔分数从360μmol.mol-1倍增加到720μmol.mol-1倍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植物光合作用都有明显提高趋势,但提高幅度不同,幅度范围25%~118%,耐荫树种(云南玉蕊、大叶白颜树)提高幅度高于喜光树种。表观量子效率均提高,幅度范围7.8%~45.7%。华南石栎、红木荷和大叶白颜树发生光抑制,发生光抑制时的叶温和饱和水汽压差(VDP)较其他热带地区叶温和饱和水汽压差(VDP)小。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明显提高,其中红木荷提高幅度最大为367%,千果榄仁最小为77%。气孔导度均降低,其中红木荷降低幅度最大为70%,大叶白颜树降幅最小为25%。暗呼吸作用均下降。要全面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对CO2摩尔分数升高的响应程度,应在更大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进行环境因子与植物生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生态 CO2摩尔分数倍增 暗呼吸速率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温特征及变化趋势
9
作者 游广永 张一平 +2 位作者 刘玉洪 巩合德 罗有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3-58,共6页
地温是森林气候的重要指标,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ASSFE)林外和林内的长期地温观测资料,对研究较少的地温多年平均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亚... 地温是森林气候的重要指标,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ASSFE)林外和林内的长期地温观测资料,对研究较少的地温多年平均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生态气候功能,林内外年平均地表温度的差异为2.4℃(林内年平均最高地表温低于林外13.4℃,林内年平均最低地表温高于林外3.4℃),干季的林内外差异大于雨季;年平均地表温具有上升的趋势,干季强于雨季,林内强于林外(林外:0.010℃/a,林内:0.017℃/a)。因此,地温的总体水平上升,地-气温差、林内与林外的地温差缩小。受此影响,哀牢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海拔将会升高;地温的升高将加速土壤呼吸速率,进而影响区域内的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 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地温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脑香热带雨林附生苔藓沿宿主垂直梯度的微生境偏好及其指示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婷 宋亮 +4 位作者 郭新磊 Corlett Richard T. 吴毅 马占霞 陈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6-787,共12页
该研究首次借助林冠塔吊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热带雨林样地内69棵树13个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植物,结果表明:目标样树上共记录到隶属于25科60属的90种附生苔藓,其中细鳞苔科物种数最多,占比达25.6%。13个垂直高度上共... 该研究首次借助林冠塔吊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热带雨林样地内69棵树13个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植物,结果表明:目标样树上共记录到隶属于25科60属的90种附生苔藓,其中细鳞苔科物种数最多,占比达25.6%。13个垂直高度上共划分出三种生态类型:喜阳苔藓(散生巨树上>45 m 的区域),喜阴苔藓(乔木树干上<15 m的区域),广布苔藓(广泛分布于宿主各个垂直高度上,生态位宽),并筛选出对微生境有特殊偏好的17种苔藓指示种(IndVal≥0.7, P <0.05)。随宿主垂直高度的升高,扇型和交织型的苔藓占比降低,悬垂型苔藓占比先升高后降低,细平铺型和粗平铺型的苔藓占比升高。大气湿度、水汽压、胸径以及树皮粗糙度对附生苔藓生活型的分布偏好具有显著影响。总之,沿宿主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对微环境变化在生活型和形态结构上有着不同的响应方式,而同一种生态型的苔藓群落有相似的适应机制。因此,在森林林冠生境变化的监测和管理中,对微生境具有明显偏好的附生苔藓物种可作为有效的指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 附生苔藓 热带雨林 垂直分布 生境偏好 指示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强度对群落中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幼苗定居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牛燕芬 冯玉龙 +1 位作者 谢建磊 罗富成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5-800,共6页
干扰与外来植物入侵密切相关,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是植物生活史中最脆弱、也是外来植物入侵最关键的阶段。为研究干扰在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成功入侵过程中的作用,采用人工牧草群落代替自然群落,人为干扰(去除不同面积的牧草)模拟... 干扰与外来植物入侵密切相关,种子萌发和幼苗定居是植物生活史中最脆弱、也是外来植物入侵最关键的阶段。为研究干扰在恶性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成功入侵过程中的作用,采用人工牧草群落代替自然群落,人为干扰(去除不同面积的牧草)模拟自然干扰的方式,研究了紫茎泽兰入侵初期种子萌发、幼苗定居和生长对不同干扰强度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1)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群落下层光强升高,在直径15、20、25、30cm和35cm的干扰强度下,群落下层相对光强分别为6%、9%、16%、20%和28%。在各干扰强度下,紫茎泽兰种子均能萌发(发芽率40%~50%)、幼苗均能成活(成活率26%~40%)和定居(定居率11%~15%),且差异均不显著(15cm和35cm干扰强度下幼苗定居率除外);在100%光环境下,未发现成功定居的紫茎泽兰幼苗。(2)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紫茎泽兰株高、冠宽、叶片数、叶长、叶宽、单叶叶面积和总叶面积均有升高的趋势,100%光强下紫茎泽兰冠宽、叶片数和总叶面积最大。这说明紫茎泽兰耐阴性较强,较小的干扰就可能导致紫茎泽兰成功入侵;在不利环境下能缓慢生长,在环境改善后能充分利用资源加速生长,这可能是紫茎泽兰成功入侵的一个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种子萌发 幼苗定居 生长 入侵性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部和中部地区公路旁紫茎泽兰土壤种子库分布格局 被引量:13
12
作者 唐樱殷 沈有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68-3375,共8页
公路边缘生境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土壤种子库作为植被天然更新的物质基础对未来植被的构成至关重要。研究路旁生境中紫茎泽兰土壤种子库的分布格局,对揭示路旁紫茎泽兰种群的补充和更新、探讨公路与入侵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制定紫茎... 公路边缘生境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土壤种子库作为植被天然更新的物质基础对未来植被的构成至关重要。研究路旁生境中紫茎泽兰土壤种子库的分布格局,对揭示路旁紫茎泽兰种群的补充和更新、探讨公路与入侵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制定紫茎泽兰防除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在紫茎泽兰入侵的云南南部和中部地区选择3种不同级别的9条公路的23个取样地点,沿垂直于公路方向设置55条样线,采得374个10 cm×10 cm×10 cm土样。采用温室萌发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土壤种子库从公路沿线到邻近景观的储量、影响因子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9条公路旁的土壤中贮藏着丰富的紫茎泽兰种子,其种子库密度变动于3 152—25 225粒/m2,占所有有效种子密度的平均比例为48.7%。公路级别、路旁景观类型和海拔对路旁紫茎泽兰种子库密度有显著影响,密度随公路级别的提高而增加;不同路旁景观类型中的种子库密度排序为:稀树林>稀树灌木林>撂荒地和荒坡>森林;海拔1 700—1 900 m范围内的种子库密度最大。不同样线的种子库密度值随垂直于公路的距离变化格局略有不同,平均密度值和平均种子数量占样线总数的比例值都呈单峰变化,在距离公路最近端已经有很高密度,大多数样线的高峰值出现在9 m以内。公路旁已经分布有一个紫茎泽兰种子带,因而提高路旁本地植物的盖度及郁闭度有利于控制紫茎泽兰通过种子更新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公路 土壤种子库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草入侵种群和原产地种群生长和数量型化学防御物质含量差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茹 廖志勇 +1 位作者 李扬苹 冯玉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0-757,共8页
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认为,在入侵地外来植物逃离了原产地天敌的控制,把原来用于防御的资源分配到生长、生殖等,从而提高竞争力。为探讨进化在恶性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中的作用,在同质种植园中的两个养分条... 增强竞争能力的进化假说认为,在入侵地外来植物逃离了原产地天敌的控制,把原来用于防御的资源分配到生长、生殖等,从而提高竞争力。为探讨进化在恶性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中的作用,在同质种植园中的两个养分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飞机草原产地和入侵地各8个种群叶片单宁含量,茎和叶片总酚、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总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养分条件下,飞机草入侵种群和原产地种群总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入侵种群茎和叶片半纤维素含量均低于原产地种群;在高养分条件下,飞机草入侵种群叶片纤维素含量低于原产地种群;在低养分条件下,入侵种群茎和叶片总酚含量高于原产地种群。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入侵地,飞机草未发生加快生长的进化,但数量型化学防御物质发生了遗传变化;降低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可能是对入侵地专性天敌缺乏做出进化响应的结果,提高的总酚含量有利于飞机草防御入侵地的广谱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草 生物入侵 EICA假说 生长 数量型化学防御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和赤霉素处理对3种薹草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袁继红 王银柳 +2 位作者 林友兴 盛连喜 王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为探讨酸和赤霉素对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的作用,确定薹草的最适萌发条件,以小星穗薹草(Carex angustior)、单穗薹草(C.capillacea)和沼薹草(C.limosa)为对象,研究了酸和赤霉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和赤霉素处理及... 为探讨酸和赤霉素对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的作用,确定薹草的最适萌发条件,以小星穗薹草(Carex angustior)、单穗薹草(C.capillacea)和沼薹草(C.limosa)为对象,研究了酸和赤霉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和赤霉素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3种薹草种子的萌发特征,并且赤霉素浸泡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大于浓度的影响.小星穗薹草种子、单穗薹草种子和沼薹草种子的最适萌发条件分别是酸浸泡3 min后用200mg/L的赤霉素浸泡1d、酸浸泡25 min后用200 mg/L的赤霉素浸泡1d和酸浸泡20min后用400mg/L的赤霉素浸泡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处理 赤霉素处理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