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侯朝伟 孙西艳 +4 位作者 刘永亮 张晨 张文静 赵建民 董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822-5833,共12页
根据2018年春、夏季烟台近海海域的调查资料,以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 根据2018年春、夏季烟台近海海域的调查资料,以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幼虫和桡足类是烟台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组成群体,春、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更替率为73.33%。依据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值,可将其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群,广生态位种类为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主要构成群体,春季代表种类有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等,夏季代表种类有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克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等。生态位重叠指数与物种分布的环境位点的重合情况密切相关,广生态位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要高于窄生态位种类与其他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RDA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为海水温度、盐度和无机氮(DIN),夏季为海水盐度、叶绿素a(Chla)、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优势种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冗余分析(R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海月水母足囊生殖分子机制研究
2
作者 徐鹏臻 李勇学 +2 位作者 孙婷婷 彭赛君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6,共9页
足囊生殖是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抵御恶劣环境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对维持和扩增海月水母种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海月水母足囊产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构建了海月水母产囊和非产囊螅状体转录组的表达谱,并结合生物信... 足囊生殖是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抵御恶劣环境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对维持和扩增海月水母种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海月水母足囊产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首次构建了海月水母产囊和非产囊螅状体转录组的表达谱,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比较分析,探究驱动足囊生殖的分子机制。转录组测序共检测到44 873个基因,筛选过滤后共发现2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5个基因在产囊螅状体中显著上调,105个显著下调。本研究挖掘出了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和VTG-2)和角蛋白(基因Hornerin)等调控海月水母足囊营养储备及几丁质形成的潜在功能基因。此外,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ErbB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等参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生物学过程在产囊螅状体中显著下调,基底膜组织、运动正调节等参与细胞迁移的的生物学过程在产囊螅状体中显著富集,表明这些生物学过程在足囊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本研究为海月水母螅状体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月水母 螅状体 足囊生殖 休眠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微塑料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冉文 滕佳 +5 位作者 刘永亮 吴迪 侯朝伟 王清 刘辉 赵建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3-590,共8页
微塑料是指最大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微粒,近年来其污染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2017年6月,在环渤海潮间带9个站位采集了野生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样品,通过组织消解、滤膜分离和显微镜检筛分微塑料样品,并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微塑料是指最大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微粒,近年来其污染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2017年6月,在环渤海潮间带9个站位采集了野生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样品,通过组织消解、滤膜分离和显微镜检筛分微塑料样品,并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μ-FT-IR)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摄入率为73.91%~95.65%;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03个/个体,每克生物组织平均丰度为0.89个。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形状以纤维类最多,所占比例为67.06%,其次为碎片类,薄膜和颗粒类所占比例较少。微塑料颜色以蓝色居多,其次为白色。长牡蛎体内粒径小于500μm的微塑料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粒径500~1 000μm的微塑料。微塑料化学成分包括人造纤维、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酰胺、聚苯乙烯等6种类型,其中人造纤维所占比例高达50.00%。以上结果表明,环渤海潮间带长牡蛎体内均存在一定的微塑料富集;与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港口等站位的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较高,而自然保护区站位的长牡蛎体内的微塑料丰度较低,表明微塑料污染与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环渤海 长牡蛎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和芘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柳佳佳 朱效鹏 +5 位作者 滕佳 赵建民 李成华 单恩翠 张晨 王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4-656,共13页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益严重,以滤食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芘单一及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分别采用两个聚苯乙烯微塑料粒径(0.3μm和6μm,20μg/L)...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益严重,以滤食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芘单一及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分别采用两个聚苯乙烯微塑料粒径(0.3μm和6μm,20μg/L)和两个芘浓度水平(10μg/L和100μg/L)单独和联合暴露21 d,测定其对菲律宾蛤仔生理活动(肥满度和摄食率)、免疫防御、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芘单一暴露组外,其余暴露组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降低,但这两种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的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微塑料和芘暴露均导致菲律宾蛤仔免疫功能受损,表现为血细胞凋亡率增加和吞噬活性被抑制;其中,在小粒径微塑料和高浓度芘存在的暴露组血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二者联合暴露组血细胞凋亡率最高;除大粒径微塑料暴露组外,各暴露组血细胞吞噬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系统不能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导致机体出现氧化损伤现象,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微塑料和芘联合暴露导致鳃组织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显著升高,消化腺组织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综合生物标志物指数(IBR)结果显示,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造成的胁迫压力高于单一暴露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聚苯乙烯微塑料 生理响应 氧化应激 免疫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烟台四十里湾及其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文静 董志军 +4 位作者 孙西艳 张晨 刘永亮 侯朝伟 赵建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1-1161,共11页
本文基于2018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9年1月(冬季)季度航次调查,采用冗余分析(RDA)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讨论了烟台四十里湾及其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分布特... 本文基于2018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9年1月(冬季)季度航次调查,采用冗余分析(RDA)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讨论了烟台四十里湾及其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年度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9属116种,其中硅藻门50属85种,甲藻门15属27种,着色鞭毛藻门3属3种,未定类1种(三深碎裂藻,Ebria tripartita)。浮游植物丰度在8月份达到年度最高值,为2.89×10^8cells/m^3,秋季次之,春季最低,春、秋、冬季浮游植物丰度均为~105cells/m^3。硅藻门在4个季节中均占绝对优势,除春季出现甲藻门(夜光藻)优势种外,其余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为硅藻门。相邻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更替明显,未出现4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在夏季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58和0.31。RDA排序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总体来讲,温度、溶解氧浓度、2 SiO3-浓度和NO3-浓度对浮游植物的丰度和平面分布有显著影响。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结果显示,2018年每个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分布均可分为两个类群,其分布受营养盐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里湾及其邻近海域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和Pb^(2+)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脊尾白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谢嘉 滕佳 +9 位作者 刘永亮 杨顶珑 曹瑞文 陈丽竹 王清 李斐 吉成龙 吴惠丰 丛明 赵建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33,共7页
近年来,中国近岸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作者通过研究重金属Cd^(2+)和Pb^(2+)对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的单一及复合急性毒性效应,为其养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测定方法,开展了不同浓度Cd^(2+)和Pb... 近年来,中国近岸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作者通过研究重金属Cd^(2+)和Pb^(2+)对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的单一及复合急性毒性效应,为其养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测定方法,开展了不同浓度Cd^(2+)和Pb^(2+)对脊尾白虾96 h内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污染物暴露下,Cd^(2+)对脊尾白虾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8.699、33.110、9.719、3.650 mg/L,Pb^(2+)对脊尾白虾48、72、96 h的LC50分别为254.541、62.750、29.074 mg/L;Cd^(2+)、Pb^(2+)对脊尾白虾96 h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65和2.907 mg/L;在等浓度配比(1︰1)暴露下,Cd^(2+)和Pb^(2+)复合污染对目标生物在48、72、96 h暴露期间的毒性相加指数(additive index,AI)分别为0.155、0.068、0.258。综上所述,Cd^(2+)对脊尾白虾的毒性较Pb^(2+)更强,Cd^(2+)和Pb^(2+)对脊尾白虾的复合污染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PB2+ 急性毒性 复合毒性 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近岸人工鱼礁与自然岩礁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荣良 刘辉 +2 位作者 孙东洋 侯朝伟 赵建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707,共11页
为探究烟台近岸人工鱼礁区的底层渔业群落与自然岩礁区的差异,本研究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位于山东烟台近岸的养马岛自然岩礁区、牟平人工鱼礁区及毗邻泥沙区开展4个季度的渔业调查。调查共发现渔业生物15目37科53种,自然岩礁区与... 为探究烟台近岸人工鱼礁区的底层渔业群落与自然岩礁区的差异,本研究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位于山东烟台近岸的养马岛自然岩礁区、牟平人工鱼礁区及毗邻泥沙区开展4个季度的渔业调查。调查共发现渔业生物15目37科53种,自然岩礁区与人工鱼礁区的平均物种数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泥沙区(Kruskal-Wallis test,P<0.05)。两礁石区的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在各季节均显著高于泥沙区(ANOVA,P<0.05),春、夏季自然岩礁的CPUE显著高于人工鱼礁(ANOVA,P<0.05)。三个区域的优势种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各优势种的CPUE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尤其对于许氏平鲉及大泷六线鱼,人工鱼礁的生境优势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岩礁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其次为人工鱼礁区和泥沙区。自然岩礁与人工鱼礁区Magalef丰富度指数D的差异不显著,但都明显高于泥沙区(ANOVA,P<0.05)。ANOSIM分析表明三个海区的群落组成在各季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要原因是优势种资源量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反映了优势种对群落结构的塑造作用。RDA分析发现,温度、溶氧及水深依次为影响群落结构的主控环境因子,可解释部分群落结构的异质性。本研究证实人工鱼礁可以有效提高以岩礁性鱼类为主的渔业资源量,然而其群落结构复杂度、生物多样性水平与相对成熟的自然岩礁区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其能否取代或超越自然岩礁的功能,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自然岩礁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两种水螅水母现场食物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盛楠 孙婷婷 +2 位作者 彭赛君 张建设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6,共8页
水母类在自然海区的食物组成是摄食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管花萨氏水母(Sarsia tubulosa)和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表明:管花萨氏水母和八斑芮氏水母现场摄食食物具有... 水母类在自然海区的食物组成是摄食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管花萨氏水母(Sarsia tubulosa)和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表明:管花萨氏水母和八斑芮氏水母现场摄食食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管花萨氏水母摄食食物31种,八斑芮氏水母29种;两种水母从食物组成上看,属于杂食性生物,其食物包括浮游动物、真菌、浮游植物、陆地植物碎屑等;管花萨氏水母和八斑芮氏水母二者互为捕食对象;二者摄食的食物类群具有相似性,主要来源于节肢动物门和颚足纲,均以太平真宽水蚤为摄食优势种,分别贡献两者食物总量的45.14%和42.42%。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深入探究水母现场食物组成新的技术手段,两种水母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为水母摄食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高通量测序技术 摄食 管花萨氏水母 八斑芮氏水母 18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与聚苯乙烯微塑料复合暴露对长牡蛎血细胞功能、免疫基因表达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杜蕴超 任晶莹 +3 位作者 滕佳 赵建民 张天宇 王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为阐明全球气候变暖和微塑料复合胁迫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个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水平[无微塑料、小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SPS-MPs,6μm)和大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LPS-MPs,50... 为阐明全球气候变暖和微塑料复合胁迫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个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水平[无微塑料、小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SPS-MPs,6μm)和大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LPS-MPs,50~60μm)]和2个温度水平(20℃和25℃)对长牡蛎进行了为期21 d的单一和复合暴露,检测分析了各组长牡蛎血细胞功能[吞噬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糖原含量以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SPS-MPs暴露能增加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ROS含量,降低血细胞吞噬活性,揭示SPS-MPs毒性作用更强。升温与微塑料的协同作用增加了长牡蛎消化腺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升温与SPS-MPs复合暴露组长牡蛎消化腺组织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90,HSP90)、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和p53基因表达量进行免疫应答;升温与微塑料的拮抗作用增加了鳃组织p53基因表达量,揭示p53基因参与了鳃组织免疫调控。总之,升温与微塑料复合暴露能影响长牡蛎的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升温与SPS-MPs长期暴露可能对长牡蛎的种群维持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微塑料 升温 免疫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对日本鼓虾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笑 曲艺 +3 位作者 张倩倩 张天宇 曹瑞文 赵建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2-1421,共10页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过量CO2排放所导致的海洋酸化和暖化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设置了两个pH水平(pH 8.1和pH 7.6)和两个温度梯度(20.0和23.0℃),以探讨海水酸化和温度升高对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 Miers)氧化应激...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过量CO2排放所导致的海洋酸化和暖化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设置了两个pH水平(pH 8.1和pH 7.6)和两个温度梯度(20.0和23.0℃),以探讨海水酸化和温度升高对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 Miers)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水酸化、热应激以及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复合胁迫能够诱导日本鼓虾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现象,且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对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Glutathione/Oxidized Glutathione,GSH/GSSG)有交互作用;其中,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复合暴露导致鼓虾GSH含量较对照组水平降低了66.0%,GSH/GSSG比值降低为对照组水平的20.8%,而脂质过氧化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51.4%。此外,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复合暴露能够导致日本鼓虾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活性的显著增强和蛋白质含量的显著降低,提示鼓虾通过调节糖酵解过程和能量储备来满足机体的能量代谢需求。上述结果表明,短期海水酸化和热应激暴露能够影响日本鼓虾的抗氧化防御体系、能量代谢过程以及能量储备能力,长期持续暴露可能会对其种群维持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鼓虾 海水酸化 热应激 氧化应激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刺激对栉孔扇贝免疫功能和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甜雨 王清 陈慕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1-43,共13页
为探究热刺激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热休克蛋白在应对急性高温胁迫时的作用。本研究对一龄栉孔扇贝进行28℃热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于0、1、2、4、8h测定血细胞的吞噬率和活性氧ROS含量;以鳗弧菌和溶壁微球菌为... 为探究热刺激对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热休克蛋白在应对急性高温胁迫时的作用。本研究对一龄栉孔扇贝进行28℃热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于0、1、2、4、8h测定血细胞的吞噬率和活性氧ROS含量;以鳗弧菌和溶壁微球菌为底物测定血清抗菌、溶菌活力;用彗星实验测定DNA损伤;用AO/EB(吖啶橙/溴化乙啶)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HSP70和HSP90mRNA相对表达量。研究表明:热刺激使血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吞噬活性以及血淋巴抗菌、溶菌活力受到抑制,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DNA损伤和细胞凋亡受热刺激诱导显著上升,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HSP70、HSP90mRNA表达量显著上调,反应迅速,且HSP70受热刺激诱导更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热刺激导致栉孔扇贝血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加剧DNA损伤,造成免疫力下降,而机体通过大量表达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损伤。本研究为探究夏季易发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刺激 栉孔扇贝 血细胞 免疫应答 细胞凋亡 DNA损伤 HSP70 HSP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海月水母幼体行为、附着和无性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孙婷婷 董志军 梁丽琨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59,共7页
黄渤海沿岸海参养殖池为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幼体的重要栖息地,海参养殖池盐度波动范围极大,因此,研究不同盐度对海月水母早期生活史的影响对于理解其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海月水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盐度梯度... 黄渤海沿岸海参养殖池为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幼体的重要栖息地,海参养殖池盐度波动范围极大,因此,研究不同盐度对海月水母早期生活史的影响对于理解其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海月水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盐度梯度(18、22、26、30、34和38)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行为、附着以及螅状幼体无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运动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较高盐度环境(30、34和38)海月水母浮浪幼虫运动速度明显高于较低盐度环境(18、22和26);盐度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附着有显著影响,相对较高盐度促进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附着,盐度为34时,海月水母浮浪幼虫附着率最高;海月水母螅状幼体无性生殖能适应较广的盐度范围,42d无性生殖实验周期后,18~34盐度环境下海月水母每个螅状幼体平均新繁殖螅状幼体个体数为2.8~3.7个,不同盐度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而极高盐度(38)显著降低海月水母的出芽生殖率(1.2个).本研究表明盐度对海月水母早期生活史不同阶段幼体具有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黄渤海沿岸海月水母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水母爆发 浮浪幼虫 螅状幼体 无性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暴露对大马蹄螺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天宇 曲艺 +2 位作者 张倩倩 曹瑞文 赵建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4-600,共7页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环境残留对珊瑚礁区生物的影响,本文以南海珊瑚礁区关键礁栖生物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两种环境胁迫因素对大马蹄螺的氧化胁迫作用。分别采用两个pH水平(pH 8.1、pH 7.6)和三个磺胺...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环境残留对珊瑚礁区生物的影响,本文以南海珊瑚礁区关键礁栖生物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两种环境胁迫因素对大马蹄螺的氧化胁迫作用。分别采用两个pH水平(pH 8.1、pH 7.6)和三个磺胺甲恶唑浓度水平(0 ng/L、100 ng/L和1000 ng/L)单独和复合暴露28天,测定其对大马蹄螺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LPO)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单独暴露能够导致大马蹄螺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现象,表现为抗氧化酶(CAT、SOD和GST)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升高。在复合暴露条件下,大马蹄螺鳃组织的抗氧化酶(CAT、SOD和GST)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伴随着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显著升高。这表明短期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暴露可导致大马蹄螺鳃组织出现氧化损伤现象,进而可能对个体存活和种群繁衍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马蹄螺 海洋酸化 磺胺甲恶唑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Cu^(2+)暴露对虫黄藻Cladocopium goreaui营养同化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佳 蔡文启 +2 位作者 闫智聪 赵建民 周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5,共8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胁迫加剧了珊瑚礁白化事件的发生;其中,海水酸化和Cu^(2+)污染已成为部分礁区面临的主要胁迫因子。本研究设置2个pH水平(pH 8.1和pH 7.6)和2个Cu^(2+)水平(4.25μg·L^(-1)和16.47μg·...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胁迫加剧了珊瑚礁白化事件的发生;其中,海水酸化和Cu^(2+)污染已成为部分礁区面临的主要胁迫因子。本研究设置2个pH水平(pH 8.1和pH 7.6)和2个Cu^(2+)水平(4.25μg·L^(-1)和16.47μg·L^(–1))的暴露实验,以探讨海水酸化和Cu^(2+)污染短期暴露对虫黄藻Cladocopium goreaui营养同化、能量消耗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海水酸化暴露能够增加虫黄藻的营养同化(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同时显著减少了虫黄藻的能量消耗,进而增加了虫黄藻细胞内的能量分配比例;然而,单独Cu^(2+)暴露显著增加了虫黄藻的能量消耗,进而降低了虫黄藻细胞内的能量分配比例;此外,与单独Cu^(2+)暴露相比,海水酸化和Cu^(2+)复合暴露促进了虫黄藻的营养同化和能量分配。综上,本研究表明,礁区海水酸化和Cu^(2+)污染能够对虫黄藻的营养代谢和能量分配带来负面影响,长期持续暴露可能会对其生长和繁殖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海水酸化 铜污染 营养同化 能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和宏条形码技术的南海西沙群岛浮游动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方晗 王雷 +1 位作者 孙婷婷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海域广阔,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解该海域浮游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14个岛礁站位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并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基于18S V9测序的宏条形...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海域广阔,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了解该海域浮游动物组成与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西沙群岛14个岛礁站位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并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基于18S V9测序的宏条形码技术对浮游动物样本组成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此次西沙调查站位浮游动物样本的主要种类包括桡足类、软甲纲和箭虫纲,这3个类别的物种在两种鉴定方法中均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14个站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707.53±378.34 ind/m^(3),各站位浮游动物丰度、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存在差异。形态学方法共鉴定出11门17纲18目共86个物种,18S V9分子方法鉴定出22门46纲85目共23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分子鉴定的物种覆盖度更高,且代表性类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在大部分站位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呈现出显著相关性,表明宏条形码技术鉴定方法与形态学鉴定方法在评价海洋浮游动物多样性方面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在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群落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目前浮游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技术手段仍不完善,仍需多种鉴定方法结合使用,以保证浮游动物多样性鉴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珊瑚礁 浮游动物多样性 宏条形码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和纳米银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骆子怡 王雷 +3 位作者 张月星 马元庆 陈立飞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7,共10页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 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对海洋动物构成威胁,但海洋酸化和纳米金属胁迫对水母的影响却未曾报道。本研究以我国近岸大型食用水母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研究对象,研究海洋酸化和纳米银(AgNPs)胁迫对海蜇幼蛰的生理影响。将海蜇幼蛰暴露于两种水平的pH(8.10和7.60)和三种浓度的AgNPs(0、20和200μg/L)持续14 d,测量其生长、运动行为以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海洋酸化能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CAT)和离子转运酶(Ca 2+-ATPase、Na+K+-ATPase)活性,从而缓解AgNPs对幼蛰产生的氧化应激。AgNPs会抑制幼蛰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能量代谢,造成幼蛰生长速度减慢、收缩频率降低。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导致幼蛰产生更高水平的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蜇 海洋酸化 AGNPS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和铜离子胁迫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雷 彭赛君 董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34-1644,共11页
海洋酸化和重金属污染作为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均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月水母是近岸海域常见的胶质性浮游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对海洋酸化(pH 8.1和pH 7.6)和Cu^... 海洋酸化和重金属污染作为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均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月水母是近岸海域常见的胶质性浮游动物,其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海月水母碟状幼体对海洋酸化(pH 8.1和pH 7.6)和Cu^(2+)(0、10μg/L和25μg/L)胁迫的生理响应,从氧化应激酶和酸碱平衡相关酶活性、呼吸、运动和生长等方面探究海洋酸化和铜污染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经过16 d的暴露期后Cu^(2+)对海月水母碟状幼体产生较强的毒性效应,抑制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造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代谢速率异常升高、收缩频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正常pH,25μg/L铜暴露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呼吸率最高,收缩频率和伞部直径最小。随着铜暴露浓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可以缓解Cu^(2+)对海月水母呼吸率和生长的影响,但对Ca^(2+)-ATP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确定了海洋酸化和Cu^(2+)对海月水母的不同生理影响,这种差异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碟状幼体 海洋酸化 铜离子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和低氧及其节律性变化对海蜇碟状幼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钟启悦 王雷 +2 位作者 陈立飞 李秀保 董志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124,共11页
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海洋中pCO_(2)和溶解氧的失衡及富营养化加剧了许多沿海生态系统的酸化和低氧现象。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具有食用价值及潜在药用价值。本研究... 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海洋中pCO_(2)和溶解氧的失衡及富营养化加剧了许多沿海生态系统的酸化和低氧现象。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为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具有食用价值及潜在药用价值。本研究评估了海蜇碟状幼体在海洋酸化和低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碟状幼体暴露于两个pH水平(酸化pH 7.6,正常pH 8.1)和两个溶解氧水平(低氧2mg·L^(-1),常氧7mg·L^(-1))维持7d,胁迫因素维持恒定或昼夜节律性变化,测定其伞部直径、收缩频率及酸碱平衡、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力。研究表明,海洋酸化和低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海蜇碟状幼体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且酸化和低氧之间表现出部分拮抗作用,昼夜波动的暴露模式对海蜇碟状幼体的损伤程度大于恒定的暴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海洋酸化 海洋低氧 日变化 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塑料和二氧化钛食相暴露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功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9
作者 朱效鹏 单恩翠 +1 位作者 赵建民 王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7-347,共11页
纳米塑料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粒子在不同领域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这些纳米材料进入水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相关环境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食相暴露,分析了100 nm纳米聚苯乙烯(P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_(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 纳米塑料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粒子在不同领域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这些纳米材料进入水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相关环境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食相暴露,分析了100 nm纳米聚苯乙烯(P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_(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血细胞功能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干扰。实验组对虾分别投喂混有200 mg/kg和2 000 mg/kg纳米PS和纳米TiO2的饲料,试验周期为28天。在暴露第14天和第28天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ROS含量变化、细胞吞噬率和凋亡率,以及肝胰腺组织内的总抗氧化酶(T-AOC)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PS和纳米TiO_(2)均导致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并且导致肝胰腺组织T-AOC、SOD和GST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以及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生物标志物指数(IBR)结果显示,纳米TiO_(2)对凡纳滨对虾产生的胁迫压力高于纳米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纳米塑料 纳米二氧化钛 氧化应激 血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塑料挂板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附着的影响
20
作者 崔瑜玲 孙婷婷 +1 位作者 张建设 董志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6-371,共6页
通过野外海区挂板的方法,探讨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氨酯(PUR)6种不同材料的塑料挂板对海月水母(Aurelia sp.1)附着的影响,分析不同塑料挂板表面粗糙度和... 通过野外海区挂板的方法,探讨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氨酯(PUR)6种不同材料的塑料挂板对海月水母(Aurelia sp.1)附着的影响,分析不同塑料挂板表面粗糙度和海月水母附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月水母浮浪幼虫在夏末秋初可以附着在人工投放的塑料挂板附着基上,表明海岸带工程造成的人工附着基增多可能为海月水母的附着提供便利条件;海月水母螅状幼体在不同材料塑料挂板上的附着率有明显差异,PET、PUR和PVC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显著大于其他3种塑料挂板,其中PUR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最大,附着率为3.21±0.74 ind./cm2,HDPE塑料挂板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最低为0.26±0.08 ind./cm2;海月水母浮浪幼虫附着率与不同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并不显著相关,表明塑料挂板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并不是影响海月水母螅状幼体附着率的关键因子,而不同材料塑料挂板上形成的生物膜可能也对海月水母浮浪幼虫的附着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近岸海域有害水母海月水母暴发和防控研究提供一定的重要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水母暴发 海月水母 浮浪幼虫 附着 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