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刺参内脏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作者 刘艳芳 李晓栋 +1 位作者 尹秀丽 李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2,217,共7页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内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H NMR、13 C NMR、HSQC、HMBC、1H-1H COSY、HR-ESI-MS等波...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内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H NMR、13 C NMR、HSQC、HMBC、1H-1H COSY、HR-ESI-MS等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数据比对,从仿刺参内脏95%乙醇提取液中鉴定出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E)-dec-5-en-1-yl sulfate(1)、(Z)-dec-5-en-1-yl sulfate(2)、7-methyloctyl sulfate(3)、(S)-2,6-dimethylheptyl sulfate(4)、N-lactoyl-phenylalanine(5)、(1 S,3 S)-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6)、(1 R,3 S)-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7)、L-phenylalanine(8)、tyramine(9)、tryptamine(10)、L-tryptophan(11)、8-oxo-tryptamine(12)、3-(2-aminoethyl)-3-hydroxyindolin-2-one(13)、β-carboline(1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4首次分离自仿刺参内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内脏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和芘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柳佳佳 朱效鹏 +5 位作者 滕佳 赵建民 李成华 单恩翠 张晨 王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4-656,共13页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益严重,以滤食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芘单一及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分别采用两个聚苯乙烯微塑料粒径(0.3μm和6μm,20μg/L)...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益严重,以滤食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芘单一及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分别采用两个聚苯乙烯微塑料粒径(0.3μm和6μm,20μg/L)和两个芘浓度水平(10μg/L和100μg/L)单独和联合暴露21 d,测定其对菲律宾蛤仔生理活动(肥满度和摄食率)、免疫防御、氧化应激等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芘单一暴露组外,其余暴露组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降低,但这两种污染物对菲律宾蛤仔的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微塑料和芘暴露均导致菲律宾蛤仔免疫功能受损,表现为血细胞凋亡率增加和吞噬活性被抑制;其中,在小粒径微塑料和高浓度芘存在的暴露组血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二者联合暴露组血细胞凋亡率最高;除大粒径微塑料暴露组外,各暴露组血细胞吞噬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系统不能及时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导致机体出现氧化损伤现象,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微塑料和芘联合暴露导致鳃组织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显著升高,消化腺组织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综合生物标志物指数(IBR)结果显示,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造成的胁迫压力高于单一暴露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聚苯乙烯微塑料 生理响应 氧化应激 免疫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温与聚苯乙烯微塑料复合暴露对长牡蛎血细胞功能、免疫基因表达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杜蕴超 任晶莹 +3 位作者 滕佳 赵建民 张天宇 王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为阐明全球气候变暖和微塑料复合胁迫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个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水平[无微塑料、小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SPS-MPs,6μm)和大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LPS-MPs,50... 为阐明全球气候变暖和微塑料复合胁迫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免疫应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个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水平[无微塑料、小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SPS-MPs,6μm)和大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LPS-MPs,50~60μm)]和2个温度水平(20℃和25℃)对长牡蛎进行了为期21 d的单一和复合暴露,检测分析了各组长牡蛎血细胞功能[吞噬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糖原含量以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SPS-MPs暴露能增加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ROS含量,降低血细胞吞噬活性,揭示SPS-MPs毒性作用更强。升温与微塑料的协同作用增加了长牡蛎消化腺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升温与SPS-MPs复合暴露组长牡蛎消化腺组织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90,HSP90)、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和p53基因表达量进行免疫应答;升温与微塑料的拮抗作用增加了鳃组织p53基因表达量,揭示p53基因参与了鳃组织免疫调控。总之,升温与微塑料复合暴露能影响长牡蛎的氧化应激、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升温与SPS-MPs长期暴露可能对长牡蛎的种群维持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微塑料 升温 免疫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对日本鼓虾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笑 曲艺 +3 位作者 张倩倩 张天宇 曹瑞文 赵建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2-1421,共10页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过量CO2排放所导致的海洋酸化和暖化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设置了两个pH水平(pH 8.1和pH 7.6)和两个温度梯度(20.0和23.0℃),以探讨海水酸化和温度升高对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 Miers)氧化应激...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过量CO2排放所导致的海洋酸化和暖化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设置了两个pH水平(pH 8.1和pH 7.6)和两个温度梯度(20.0和23.0℃),以探讨海水酸化和温度升高对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 Miers)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水酸化、热应激以及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复合胁迫能够诱导日本鼓虾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现象,且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对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Glutathione/Oxidized Glutathione,GSH/GSSG)有交互作用;其中,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复合暴露导致鼓虾GSH含量较对照组水平降低了66.0%,GSH/GSSG比值降低为对照组水平的20.8%,而脂质过氧化水平则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了51.4%。此外,海水酸化和热应激复合暴露能够导致日本鼓虾己糖激酶(Hexokinase,HK)活性的显著增强和蛋白质含量的显著降低,提示鼓虾通过调节糖酵解过程和能量储备来满足机体的能量代谢需求。上述结果表明,短期海水酸化和热应激暴露能够影响日本鼓虾的抗氧化防御体系、能量代谢过程以及能量储备能力,长期持续暴露可能会对其种群维持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鼓虾 海水酸化 热应激 氧化应激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暴露对大马蹄螺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天宇 曲艺 +2 位作者 张倩倩 曹瑞文 赵建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4-600,共7页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环境残留对珊瑚礁区生物的影响,本文以南海珊瑚礁区关键礁栖生物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两种环境胁迫因素对大马蹄螺的氧化胁迫作用。分别采用两个pH水平(pH 8.1、pH 7.6)和三个磺胺... 为探讨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环境残留对珊瑚礁区生物的影响,本文以南海珊瑚礁区关键礁栖生物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两种环境胁迫因素对大马蹄螺的氧化胁迫作用。分别采用两个pH水平(pH 8.1、pH 7.6)和三个磺胺甲恶唑浓度水平(0 ng/L、100 ng/L和1000 ng/L)单独和复合暴露28天,测定其对大马蹄螺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脂质过氧化水平(LPO)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单独暴露能够导致大马蹄螺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现象,表现为抗氧化酶(CAT、SOD和GST)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升高。在复合暴露条件下,大马蹄螺鳃组织的抗氧化酶(CAT、SOD和GST)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伴随着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显著升高。这表明短期海水酸化和磺胺甲恶唑复合暴露可导致大马蹄螺鳃组织出现氧化损伤现象,进而可能对个体存活和种群繁衍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马蹄螺 海洋酸化 磺胺甲恶唑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塑料和二氧化钛食相暴露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功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6
作者 朱效鹏 单恩翠 +1 位作者 赵建民 王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7-347,共11页
纳米塑料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粒子在不同领域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这些纳米材料进入水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相关环境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食相暴露,分析了100 nm纳米聚苯乙烯(P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_(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 纳米塑料和纳米金属氧化物粒子在不同领域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这些纳米材料进入水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相关环境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食相暴露,分析了100 nm纳米聚苯乙烯(PS)和纳米二氧化钛(TiO_(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血细胞功能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干扰。实验组对虾分别投喂混有200 mg/kg和2 000 mg/kg纳米PS和纳米TiO2的饲料,试验周期为28天。在暴露第14天和第28天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的血细胞ROS含量变化、细胞吞噬率和凋亡率,以及肝胰腺组织内的总抗氧化酶(T-AOC)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PS和纳米TiO_(2)均导致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并且导致肝胰腺组织T-AOC、SOD和GST活性不同程度的升高以及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生物标志物指数(IBR)结果显示,纳米TiO_(2)对凡纳滨对虾产生的胁迫压力高于纳米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纳米塑料 纳米二氧化钛 氧化应激 血细胞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