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分条件对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洪霞 郑世玲 +3 位作者 魏文超 王炳臣 王欧美 刘芳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4-152,共9页
滨海湿地因受河流和海水的交互作用,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营养元素等条件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阐明此种环境下不同水分条件对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其是对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作者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对... 滨海湿地因受河流和海水的交互作用,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营养元素等条件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阐明此种环境下不同水分条件对滨海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其是对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作者以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对象,研究了淹水和非淹水芦苇湿地表层(0~30 cm)土壤理化特性、微生物多样性(采用T-RFLP技术)和培养条件下湿地土壤微生物的Fe(III)还原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淹水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盐度、Fe(II)含量和pH值显著(P<0.05)高于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而淹水芦苇湿地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P<0.05)低于非淹水芦苇湿地。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主要优势细菌和古菌分别为铬还原菌属(Alishewanella)、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而纤维单胞菌属、食酸菌属(Acidovorax)、地杆菌属(Geo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甲烷八叠球菌属分别为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主要优势细菌和古菌。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主要优势铁还原菌为副球菌属(Paracoccus)、地杆菌属、铬还原菌属和硫单胞菌属(Thiomonas),而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为地杆菌属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a)。说明淹水能增加芦苇湿地土壤细菌、古菌和铁还原菌的多样性。培养条件下,淹水芦苇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还原Fe(III)能力在培养后期(25d后)低于非淹水芦苇湿地,说明淹水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芦苇湿地土壤铁还原菌的铁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条件 芦苇湿地 微生物群落 铁还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蓝蛋白抗氧化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夏冬 孙军燕 +2 位作者 刘娜娜 刘冰 杜振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0-135,共6页
藻蓝蛋白(Phycocyanin,简称 PC,吸收光谱615-640 nm)是一类普遍存在于蓝藻中具有光合作用的捕光色素蛋白[1]。藻蓝蛋白具有众多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过敏、维持机体稳态以及减毒增效等[2],药理试验证明其对机体内自由基代谢... 藻蓝蛋白(Phycocyanin,简称 PC,吸收光谱615-640 nm)是一类普遍存在于蓝藻中具有光合作用的捕光色素蛋白[1]。藻蓝蛋白具有众多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过敏、维持机体稳态以及减毒增效等[2],药理试验证明其对机体内自由基代谢紊乱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自由基参与很多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再灌注造成的损害及氧化胁迫引起的其他机能障碍等[3]。本文对藻蓝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和药理效果进行梳理,推论了藻蓝蛋白的药效活性和抗氧化机理的关系,为藻蓝蛋白的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药理活性 抗氧化作用 捕光色素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机理 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污损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发酵液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于洋 王建华 +3 位作者 方圣涛 姜作真 周晓群 夏传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32,共6页
从烟台附近海域通过挂板取样获得了污损微生物膜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中细菌有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盐单胞菌(Halomonas sp.),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 从烟台附近海域通过挂板取样获得了污损微生物膜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中细菌有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盐单胞菌(Halomonas sp.),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通过对微生物膜污损细菌进行发酵培养,结合天然产物分离纯化和核磁共振鉴定技术,共从发酵液中分离并鉴定了9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4种是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DKP)类信号分子,环(脯氨酸-甘氨酸)(1),环(脯氨酸-丙氨酸)(2),环(4-羟基-脯氨酸-亮氨酸)(3),环(脯氨酸-酪氨酸)(4),以及尿嘧啶(5),胸腺嘧啶(6),对羟基苯乙醇(7),十五烷酸(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研究结果表明,烟台海域污损微生物膜中细菌组成多样,以假交替单胞菌和芽孢杆菌为主;污损细菌产生了多种代谢物,其中包括4种DKP类信号分子,该类物质可能对生物污损的发生具有调控作用,为探究生物污损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损 生物膜 海洋细菌 次级代谢产物 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单环刺螠致病弧菌的分离鉴定、生长特性研究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士翔 纪元 +2 位作者 李新 刘峰 刘芳华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121,共10页
对患病的单环刺螠幼体3 000~4 000只/kg肠道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生长特性研究及药敏分析,为人工养殖单环刺螠幼体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提供治疗依据。对患病幼体肠道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人工... 对患病的单环刺螠幼体3 000~4 000只/kg肠道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生长特性研究及药敏分析,为人工养殖单环刺螠幼体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提供治疗依据。对患病幼体肠道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人工回接感染试验、生长曲线测定、最适生长温度、pH、盐度的探究;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米诺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唑林、四环素中度敏感,对阿奇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进行药敏试验;并对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品进行安全性检测。分离纯化后经生理生化鉴定获得一种弧菌命名为菌株SX-1,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极有可能为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ibrio neocaledonicus),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表明SX-1是单环刺螠幼体从沙底钻出,活动能力减弱,体表变红症状的致病菌,生长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pH、盐度分别为30℃,6.0,3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SX-1对氯霉素、羧苄西林、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安全性检测实验表明,氧氟沙星抑菌治疗效果明显,并对单环刺螠无伤害。从单环刺螠肠道内分离获得了一种极有可能为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ibrio neocaledonicus)的致病菌SX-1。对于感染该种弧菌的单环刺螠,氧氟沙星抑菌治疗效果明显,并对单环刺螠无伤害。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于预防并治疗人工养殖过程中单环刺螠患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模式,因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弧菌 分离鉴定 生长特性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露条件单环刺螠的耐受性及对体表黏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夏玉秀 申旭红 +3 位作者 任爽宁 于士翔 刘峰 纪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8-544,共7页
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 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黏液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研究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奇艺变形杆菌Bacillus mirab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阴沟肠杆菌Aerobacter cloacae、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性,采用抑菌圈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直径以判断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的单环刺螠耐受性要强于湿沙有水;15℃条件下,10只单环刺螠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型分别在1 min(3.33 mL±0.05 mL)和10 min(2.85 mL±0.04 mL)时黏液分泌量较高;湿沙无水条件下多糖(1.04μg/mL±0.10μg/mL)及蛋白质(65.81 mg/mL±2.22 mg/mL)含量均在30 min时最高,且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黏液对所测9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均无抗菌性。研究表明,2.75 g规格的单环刺螠,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耐受性可达48 h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干露 黏液 抗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古菌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炳臣 郑世玲 +3 位作者 张洪霞 魏文超 王欧美 刘芳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6,共9页
产甲烷古菌在滨海沉积物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T-RFLP以及室内富集培养方法,解析了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差异,并评估其产甲烷潜力。结果表明,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细菌和产... 产甲烷古菌在滨海沉积物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T-RFLP以及室内富集培养方法,解析了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差异,并评估其产甲烷潜力。结果表明,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细菌和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存在差异,其主要优势产甲烷菌为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rcina,主要优势细菌为Desulfovibrio和Thiobacillus。渤海不同区域沉积物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产甲烷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近岸区域沉积物产甲烷量较高。且渤海沉积物具有较高的产甲烷潜力(乙酸转换率达到46.46%),潜在甲烷排放量估计值可达1.74亿t/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渤海 产甲烷菌 多样性 产甲烷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