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吕鑫 孙延瑜 +2 位作者 闵军 胡晓珂 马莲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且存留时间长。利用理化手段去除PAHs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对土壤、沉积物以及地下水层等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多样性降解有害污染物,被...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土壤中分布广泛且存留时间长。利用理化手段去除PAHs不仅价格昂贵,还会对土壤、沉积物以及地下水层等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多样性降解有害污染物,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修复技术。目前已分离鉴定出多种微生物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应用微生物修复土壤及环境中的PAHs污染,需要更加深入了解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生理生化以及分子遗传机制。综述了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同降解途径对不同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生物代谢转化机理,为提高土壤中降解菌的生物修复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微生物降解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2
作者 相华 符清露 +4 位作者 刘春云 李煜 张乃鹏 李莉莉 陈琳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评估修复初期的生态效应。【方法】以湿地关键指示生物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涵盖修复前后)的5次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 【目的】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评估修复初期的生态效应。【方法】以湿地关键指示生物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涵盖修复前后)的5次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物种多样性显著提升,从修复前的单一物种(摇蚊科幼虫Chironomidae spp.)增至修复后的5门18种;调查区域内优势种组成更为丰富,新增石缨虫属(Laonome sp.)、蠓科(Ceratopogonidae spp.)、东方新糠虾(Neomysis orientalis)、长萝卜螺(Radix pereger)和摇蚊科幼虫类群;3)群落丰度和生物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节肢动物贡献最为突出;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表明,尽管调查区域仍处于中度扰动状态,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已显现恢复态势;间隙水铵氮、硅酸盐浓度和沉积物总碳含量是影响修复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处于中度干扰下的恢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修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态评价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养马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结构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春云 姜少玉 +4 位作者 宋博 闫朗 张建设 李宝泉 陈琳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7-476,共10页
为探明烟台潮间带主要底栖生物类群间的营养关系和食物网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于2019年春季(3月)和夏季(7月)在山东烟台养马岛潮间带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沉积颗粒(SOM)、悬浮有机质(P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 为探明烟台潮间带主要底栖生物类群间的营养关系和食物网结构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于2019年春季(3月)和夏季(7月)在山东烟台养马岛潮间带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沉积颗粒(SOM)、悬浮有机质(P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养马岛海滩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在春季和夏季δ^13C和δ^15N值分别为?20.23‰—-12.99‰,5.32‰—10.45‰和?21.91‰—-9.88‰,7.01‰—14.17‰。夏季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值范围相较于春季均有所增加,相同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春季该潮间带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98—3.49,夏季为1.89—4.00。相同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在季节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营养传递顺序可表达为:滤食性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动物,与能量流动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微型蓝藻与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周玉婷 李佳霖 +1 位作者 赵振军 秦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菌藻相互作用是海洋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微微型蓝藻(Marine picocyanobacteria)是遍布全球海洋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在全球碳循环和微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原绿球藻属(Prochlorococcus)和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是海洋... 菌藻相互作用是海洋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微微型蓝藻(Marine picocyanobacteria)是遍布全球海洋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在全球碳循环和微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原绿球藻属(Prochlorococcus)和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是海洋微微型蓝藻最重要的两个类群。原位调查和培养实验均证实微微型蓝藻与异养细菌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包括有机碳、维生素、氨基酸及无机营养盐等,主要作用方式是互惠共生:海洋微微型蓝藻通过初级生产能够为异养细菌提供重要的有机碳来源,异养细菌矿化生成的无机营养物能够被微微型蓝藻再吸收利用,与异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微微型蓝藻实现生存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总结了当前海洋微微型蓝藻与异养细菌主要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并对未来研究领域中应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深入解析其生态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微型蓝藻 聚球藻 原绿球藻 异养细菌 菌藻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藻际环境中细菌群体感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乔真 李佳霖 秦松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97,107,共6页
以海洋藻际环境中的群体感应为主要内容,总结作用过程中信号分子的类型和结构,分析群体感应在藻际环境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归纳群体感应在防护生物污损、预防赤潮等方面的应用。今后研究重点是通过提高信号分子分离鉴定技术水平、联合... 以海洋藻际环境中的群体感应为主要内容,总结作用过程中信号分子的类型和结构,分析群体感应在藻际环境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归纳群体感应在防护生物污损、预防赤潮等方面的应用。今后研究重点是通过提高信号分子分离鉴定技术水平、联合多组学分析深入探究海洋藻际环境中群体感应的作用机制,更加全面地理解藻菌间的复杂联系,进一步挖掘群体感应在自然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菌藻相互作用 细菌 藻际环境 海洋藻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单元秋季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共现网络分析
6
作者 符清露 董志远 +5 位作者 李宝泉 陈莉 孙德斌 倪艳梅 唐永政 陈琳琳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5-90,共16页
潮沟系统作为滨海湿地中活跃的地貌单元,不同级别潮沟水文环境变化显著,进而导致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出现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单元,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技术检测不同级别潮沟无脊... 潮沟系统作为滨海湿地中活跃的地貌单元,不同级别潮沟水文环境变化显著,进而导致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出现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单元,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技术检测不同级别潮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采用生物共现网络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分别揭示典型潮沟无脊椎动物关键种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潮沟单元共检测到无脊椎动物127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隶属于9门24纲53目103科87属90种。无脊椎动物门水平和属水平分别以节肢动物门(43.9%)和围沙蚕属(Perinereis)(25.2%)为优势类群。群落综合多样性指标(Comprehensive diversity index,CD)分析显示,三级潮沟综合多样性最高,一级潮沟无脊椎动物综合多样性最低。生物共现网络分析显示,线围沙蚕(Perinereis linea)和双枝薮枝螅(Obelia dichotoma)为关键种,对维持该潮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稳定起关键作用。RDA显示,水体的硅酸盐含量、温度和沉积物的粉砂、黏土占比是影响该潮沟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性网络分析显示,关键种受硅酸盐含量、黏土和水体氮元素含量的显著影响(P <0.05)。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揭示典型潮沟无脊椎动物关键种,并为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共现网络 生物多样性 无脊椎动物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河沉积物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佳霖 秦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88-1596,共9页
本研究选取弥河4个站点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分别采集沉积物样品,测定理化指标,并采用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弥河沉积物中的反硝化速率变化范围为151.75~2847... 本研究选取弥河4个站点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分别采集沉积物样品,测定理化指标,并采用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弥河沉积物中的反硝化速率变化范围为151.75~2847.86μmol/(m^(2)⋅h),厌氧氨氧化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9.57~2109.17μmol/(m^(2)⋅h),厌氧氨氧化在氮去除中的贡献量平均达到56.1%.沉积物中的反硝化细菌以nirK型为主,丰度为0.19×10^(6)~5.12×10^(6)个/g,主要是α-和β-变形菌门;厌氧氨氧化细菌以hzsA为标记基因的丰度范围是2.58×10^(2)~1.14×10^(4)个/g,主要为浮霉菌门的Brocadia属细菌.反硝化速率与沉积物中的TN含量和间隙水PO43-呈正相关关系,厌氧氨氧化作用与沉积物中的TN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沉积物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沉积物的理化指标是决定氮去除速率的主要环境条件.弥河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明显,对减轻氮超标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改变沉积环境是有效提高氮去除速率的可参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作用 厌氧氨氧化作用 功能微生物 影响因素 弥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性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莉 陈琳琳 +4 位作者 董志远 倪艳梅 孙德斌 赵业 李宝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232-9246,共15页
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也是维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重要途径。了解水文连通性如何影响生物在生境之间的扩散潜力,对于恢复和维持区域和局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分别于2021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 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也是维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重要途径。了解水文连通性如何影响生物在生境之间的扩散潜力,对于恢复和维持区域和局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分别于2021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三条水文连通梯度明显的潮沟进行野外调查和原位观测,探讨不同水文连通梯度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0种,隶属4门8纲39科45属,包括环节动物23种、软体动物18种、节肢动物5种和纽形动物1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春季高于秋季,春季以体型小、适应能力较强的软甲类、多毛类和双壳类为主,秋季以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腹足类为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密度及生物量和多样性随水文连通性的升高有升高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中等水文连通区域。研究表明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性对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生境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均具有明显的影响,但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随水文连通梯度的变动规律在季节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滨海湿地水文连通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并为湿地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水文连通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黄河三角洲 潮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聚球藻对不同硝酸盐浓度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石凤 周玉婷 +2 位作者 李佳霖 高会旺 秦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120,共11页
近年来,由于陆源污染的加重以及近海环境治理的推进,中国近海海域营养盐浓度发生明显变化,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且丰度较高的微微型蓝藻,聚球藻在中国近海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对不同硝... 近年来,由于陆源污染的加重以及近海环境治理的推进,中国近海海域营养盐浓度发生明显变化,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且丰度较高的微微型蓝藻,聚球藻在中国近海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对不同硝酸盐浓度的响应尚待研究。本文分别从渤海和黄海采集聚球藻富集样本,在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进行半连续培养,通过测定生长曲线、色素含量、光合生理参数以及碳氮含量,研究聚球藻对硝酸盐浓度的响应特征。当硝酸盐浓度为0.1、1.0、10.0μmol·L^(–1)时,聚球藻培养体系可支持的生物量较小,光能转化效率较低;当硝酸盐浓度为100.0μmol·L^(–1)时,聚球藻细胞生长得到促进,其培养体系可支持的生物量约提高5倍,同时培养体系整体的光能转化效率达到最高,但单位细胞的捕光能力受到抑制,氮和磷的转化率提高。研究表明海洋聚球藻能够适应不同的硝酸盐浓度维持生长,在较高的硝酸盐浓度下,聚球藻生物量显著提高,但释放至胞外的碳氮未出现相应的当量增加。研究结果为营养盐胁迫条件下浮游生态系统的响应提供了原核微藻方面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聚球藻 硝酸盐 生理响应 生物量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茵衣藻蓝光受体植物类型隐花色素CRY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旺宁 张豪杰 +7 位作者 李亚男 梁梦静 季春丽 张春辉 李润植 崔玉琳 秦松 崔红利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53,共11页
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野生株(CC5325)和植物类型CRY突变株(crcry)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正常光照CK(Control)与蓝光BL(Blue light)培养条件下的表型差异。PCR检测表明,crcry突变株在编码区插入含有巴龙霉素抗性基因AphV... 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野生株(CC5325)和植物类型CRY突变株(crcry)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正常光照CK(Control)与蓝光BL(Blue light)培养条件下的表型差异。PCR检测表明,crcry突变株在编码区插入含有巴龙霉素抗性基因AphVIII的表达盒。以巴龙霉素为筛选条件的平板和液体培养体系进一步验证,crcry突变株中插入了AphVIII抗性基因并成功表达。表型鉴定表明,在CK培养条件下,野生株CC5325和突变株crcry在生长、色素、光合及油脂合成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BL条件下,突变株crcry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藻液颜色变黄;单位细胞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色素含量显著下降,相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增高;光合系统受到严重抑制,以及总脂含量显著降低。植物类型cry参与莱茵衣藻蓝光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隐花色素 蓝光 突变株 表型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基因工程在高价值化合物生产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康 崔玉琳 +2 位作者 高政权 孟春晓 秦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149,共8页
微藻在生产蛋白质、油脂、色素等方面具有作为细胞工厂的潜力,在解决传统生物量生产和市场未来的一些局限性方面发挥着推进作用。基因工程促进了微藻的改良,推动了微藻的产业化进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藻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工... 微藻在生产蛋白质、油脂、色素等方面具有作为细胞工厂的潜力,在解决传统生物量生产和市场未来的一些局限性方面发挥着推进作用。基因工程促进了微藻的改良,推动了微藻的产业化进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藻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以及基因工程在微藻生产生物燃料、医药等方面的应用。本文能为基因工程技术在微藻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思路,从而使微藻以及微藻产品变得更具有经济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细胞工厂 高价值化合物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酮戊二酸及其钠盐对雨生红球藻生长和虾青素积累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豪杰 李旺宁 +7 位作者 梁梦静 李亚男 张春辉 季春丽 李润植 崔玉琳 秦松 崔红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雨生红球藻是已知虾青素(astaxanthin, AS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理想的细胞制备工厂。尽管研究表明添加α-酮戊二酸(OG,α-oxoglutarate)能有效促进混养条件下雨生红球藻AST积累,但在自养条件下是否也有类似效果不清楚。研究以自养雨生红... 雨生红球藻是已知虾青素(astaxanthin, AS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理想的细胞制备工厂。尽管研究表明添加α-酮戊二酸(OG,α-oxoglutarate)能有效促进混养条件下雨生红球藻AST积累,但在自养条件下是否也有类似效果不清楚。研究以自养雨生红球藻为对象,在正常(CK)、高光(HL)、缺氮(DN)和高光-缺氮双重逆境(HL-DN)下从细胞生长和AST积累两方面评估OG及其钠盐(OG-2Na)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添加OG或OG-2Na显著缓解HL、DN和HL-DN胁迫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培养至6 d的生物量分别为0.58、0.53和0.38 g/L,约是未添加组的2.0倍。添加OG或OG-2Na显著促进AST积累。培养至6 d,在HL、DN和HL-DN下, AST含量分别达到13.62、19.51和28.29 mg/g,是未添加组的2.39、1.16和1.35倍。同时在胁迫条件下,添加OG或OG-2Na有效提高单位细胞中AST含量。针对OG和OG-2Na添加,最大单位细胞AST含量分别出现在HL和HL-DN条件下,达到53.72和60.58 pg/cell,是对照的3.09和2.83倍。在CK下,添加10.0 mg/L的OG或OG-2Na,其AST含量显著高于单独的胁迫条件。上述结果证实OG或OG-2Na不但可减少HL、DN和HL-DN胁迫对红球藻细胞生长的抑制、显著提高其AST含量,是一种在提高AST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Α-酮戊二酸 生长 虾青素积累 促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