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姜晓华 陈颖军 +4 位作者 唐建辉 黄国培 刘东艳 李军 张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17-1621,共5页
在渤海湾西海岸潮间带、近海和主要河流采集了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BC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渤海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65±0.42)mg·g-1,... 在渤海湾西海岸潮间带、近海和主要河流采集了8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BC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渤海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65±0.42)mg·g-1,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为16.8%±7.5%,均高于我国其它海岸带;(2)潮间带沉积物中BC的质量分数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区差异(以天津港码头为界),北区(0.92mg·g-1)比南区(0.22mg·g-1)平均高4倍以上;近海和河流样品BC的质量分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北高南低"趋势,表明BC在海岸带运移扩散的继承性,河流输入可能是主要途径;(3)潮间带沉积物粒度表现为"北区细"(以粘土质粉砂主)而"南区粗"(以砂为主),反映两个区域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不同,是造成BC质量分数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潮间带 近海 黑碳 沉积物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及干燥过程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邓林 李柱 +2 位作者 吴龙华 刘鸿雁 骆永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5-1051,共7页
土壤水分变化可显著改变土壤性质进而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本试验通过测定土壤溶液和采用薄层凝胶梯度法(DGT)表征的Zn、Cd、Cu、Ni浓度,研究土壤含水量变化对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 土壤水分变化可显著改变土壤性质进而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本试验通过测定土壤溶液和采用薄层凝胶梯度法(DGT)表征的Zn、Cd、Cu、Ni浓度,研究土壤含水量变化对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随土壤水分降低DGT表征的Zn、Cd、Cu和Ni浓度和土壤溶液中Cu和Ni浓度呈下降趋势,且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降低;与长期风干土壤相比,经干湿交替后风干土壤重金属有效性降低或显著降低;与土壤溶液法相比,DGT法能反映水分变化对土壤固相金属缓冲补给能力的影响,能更好地表征土壤金属有效性的变化。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水分管理措施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干燥过程 重金属有效性 土壤溶液 DG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典型石油类污染物紫外激光诱导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冯巍巍 王锐 +2 位作者 孙培艳 高振会 陈令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68-1170,共3页
为实现海岸带石油类污染物的快速与非接触性检测,文章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探测技术,利用紫外激光作为激发光源,建立了石油类污染物荧光探测系统。利用此系统测量了多种石油类样品的荧光光谱信号,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石油样品荧光信号存在... 为实现海岸带石油类污染物的快速与非接触性检测,文章基于激光诱导荧光探测技术,利用紫外激光作为激发光源,建立了石油类污染物荧光探测系统。利用此系统测量了多种石油类样品的荧光光谱信号,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石油样品荧光信号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荧光光谱可以作为石油类污染物分类识别的一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紫外激光 激光诱导荧光 海岸带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对镉、铜暴露的蓄积作用及其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林宝 吴惠丰 +2 位作者 孙伟 蔡文贵 贾晓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70,共7页
研究了镉(Cd)、铜(Cu)2种重金属单一暴露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肝胰腺和鳃组织内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抗氧化酶活力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蛤仔肝胰腺与鳃对Cd、Cu的富集量随重金属浓度与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具有明显的浓... 研究了镉(Cd)、铜(Cu)2种重金属单一暴露下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肝胰腺和鳃组织内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抗氧化酶活力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蛤仔肝胰腺与鳃对Cd、Cu的富集量随重金属浓度与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与时间效应;菲律宾蛤仔对Cd的富集能力高于Cu,且肝胰腺中重金属的蓄积量高于鳃;蛤仔肝胰腺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在暴露的某些时段被显著诱导(P<0.05),但随暴露时间延长或重金属浓度增加,SOD和GST活力则被显著抑制(P<0.05),而GPx活力随暴露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菲律宾蛤仔肝胰腺和鳃2种组织中SOD和GST的活性变化可作为海洋Cu2+、Cd2+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CD^2+ CU^2+ 生物蓄积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甾醇的分布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鲁晓红 陈颖军 +4 位作者 黄国培 刘东艳 唐建辉 李军 张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7-1122,共6页
在黄海、渤海湾和莱州湾采集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正构烷烃(C15~C33)和甾醇(菜子甾醇、菜油甾醇、谷甾醇和豆甾醇)的质量分数和分子组合特征,探讨其来源,比较物质来源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主要... 在黄海、渤海湾和莱州湾采集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正构烷烃(C15~C33)和甾醇(菜子甾醇、菜油甾醇、谷甾醇和豆甾醇)的质量分数和分子组合特征,探讨其来源,比较物质来源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主要呈现陆源和海源共同影响的特征,其中北黄海以陆源输入为主,高碳数正构烷烃(>C24)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较大;南黄海陆源输入与海洋自身贡献相当;渤海湾与莱州湾接受来自河流的大量陆源物质;(2)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甾醇(包括菜油甾醇、谷甾醇和豆甾醇)在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质量分数远小于渤海湾和莱州湾,但指示硅藻来源的菜子甾醇在整个研究区域均具有较高的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渤海湾 莱州湾 生物标志物 正构烷烃 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允周 高学鲁 杨玉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7,共6页
采用氯化钠(NaCl)、氨水(NH3.H2O)、氢氧化钠(NaOH)、盐酸羟胺(NH2OH.HCl)溶液对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进行了连续浸取,并将无机碳分为5种赋存形态:交换态(NaCl相)、弱碱结合态(NH3.H2O相)、强碱结合态(NaOH相)、弱酸... 采用氯化钠(NaCl)、氨水(NH3.H2O)、氢氧化钠(NaOH)、盐酸羟胺(NH2OH.HCl)溶液对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进行了连续浸取,并将无机碳分为5种赋存形态:交换态(NaCl相)、弱碱结合态(NH3.H2O相)、强碱结合态(NaOH相)、弱酸结合态(NH2OH.HCl相)和残渣态。同时,结合沉积物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对影响各形态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NaCl相、NH3.H2O相、NaOH相、NH2OH.HCl相、残渣相无机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6、0.86、0.23、2.56、0.46 mg/g。NaOH相无机碳占总无机碳的比例最小,约为5%;NH2OH.HCl相的比例最大,在50%左右。无机碳的不同形态及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NH3.H2O相受沉积物含水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沉积物细组分的影响极为显著,NaOH相受沉积物TN和TOC的影响极为显著,残渣相受含水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余2相受各因素的影响较弱;在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NaCl相和残渣相无机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互转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沉积物 连续浸取 无机碳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自来水中游离氯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西艳 付龙文 +3 位作者 周娜 冯巍巍 吕颖 陈令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60-1463,共4页
设计了游离氯流动注射自动在线检测仪,并研究了仪器的最佳测试条件。该仪器采用改进的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比色原理,通过流动注射进样技术,结合光电转化、数字信号处理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克服了DPD分光光度法中手工操作的缺陷,实... 设计了游离氯流动注射自动在线检测仪,并研究了仪器的最佳测试条件。该仪器采用改进的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比色原理,通过流动注射进样技术,结合光电转化、数字信号处理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克服了DPD分光光度法中手工操作的缺陷,实现了样品分析的自动化。结果证明,此系统的试剂用量少、测定范围宽(0.05~6.00 mg/L)、检出限低(0.019 mg/L)、测定快速(60样/h)、精密度高(RSD≤1.2%),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90%~98%,适用于自来水厂、供水管网等水质余氯的在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氯 流动注射 DPD分光光度法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植物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界面过程与自修复——以多氯联苯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骆永明 涂晨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2期65-69,共5页
土壤-植物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亚系统,对保障粮食安全与人体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环境中难降解、长残留的毒害污染物。这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组分、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一系... 土壤-植物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亚系统,对保障粮食安全与人体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环境中难降解、长残留的毒害污染物。这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组分、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界面过程,导致其或者生物有效性的降低和毒性的下降,或者快速降解,进而减少在食物链中传递的风险,达到自然条件下土壤污染净化,实现自修复。以多氯联苯为例,综述了农田土壤-植物系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组分界面过程、根际界面过程和植物体微界面过程研究进展,提出了发挥土壤-植物系统降解净化作用,实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自修复的新思路。参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根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多氯联苯 生物有效性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解学良 王允周 +1 位作者 张培玉 高学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8-1113,共6页
采用连续浸取法对位于亚热带的大亚湾和温带的四十里湾附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无机碳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将无机碳分为可交换态(NaCl相)、弱碱浸取态(NH.3H2O相)、强碱浸取态(NaOH相)、弱酸浸取态(NH2OH.HCl相)和残渣态,测定了相... 采用连续浸取法对位于亚热带的大亚湾和温带的四十里湾附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无机碳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将无机碳分为可交换态(NaCl相)、弱碱浸取态(NH.3H2O相)、强碱浸取态(NaOH相)、弱酸浸取态(NH2OH.HCl相)和残渣态,测定了相关地球化学参数粒度组成和总有机碳(TOC).结果表明,NH2OH.HCl相无机碳是大亚湾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平均含量分别占总无机碳的46.2%和86.8%.沉积物粒度是控制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NaCl相、NH.3H2O相和NaOH相无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较高含量的粘土组分有利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NH.3H2O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保存.TOC仅与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的NaOH相无机碳和四十里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NaCl相无机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其总体上对这两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组成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无机碳 连续浸取 地球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黄、东海绿潮影响区检测 被引量:35
10
作者 邢前国 郑向阳 +5 位作者 施平 郝佳佳 禹定峰 梁守真 刘东艳 张渊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44-1647,共4页
利用不同空间分辨率、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对2007—2010年间黄海、东海发生的绿潮(大型绿藻———浒苔)进行了监测与评估。江苏北部浅滩沿岸水体浑浊,浒苔在该海域中光谱混合现象严重,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有利于其检测;在水体极浑浊... 利用不同空间分辨率、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对2007—2010年间黄海、东海发生的绿潮(大型绿藻———浒苔)进行了监测与评估。江苏北部浅滩沿岸水体浑浊,浒苔在该海域中光谱混合现象严重,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有利于其检测;在水体极浑浊的射阳河口检测到的浒苔离岸最近距离为1 km左右。反演结果表明,浒苔在5月初会沿苏北沿岸流向南漂移、影响东海海域;随着东亚夏季季风的加强,浒苔主要漂向南黄海并影响山东半岛邻近海域;在有利的风和海流作用下,亦可横跨黄海、影响朝鲜半岛南部邻近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潮 浒苔 遥感 黄海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国培 陈颖军 +4 位作者 林田 唐建辉 刘东艳 李军 张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56-1863,共8页
在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及邻近区域的主要入海河流和近海采集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GC/MS对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44个样品的PAHs平均含量为(140.0±84.1)ng/g,与近海样品的PAHs含量[(161.6±38... 在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及邻近区域的主要入海河流和近海采集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GC/MS对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44个样品的PAHs平均含量为(140.0±84.1)ng/g,与近海样品的PAHs含量[(161.6±38.7)ng/g,n=26]相当,但远低于河流样品的PAHs含量[(452.7±206.0)ng/g,n=13];潮间带样品的PAHs含量呈现"北区高南区低"(以天津港码头为界)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区域沉积物粒度及黑碳和总有机碳的含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从PAHs的组成上可以显示潮间带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潮间带样品PAHs的BaP毒性当量含量平均为(24.5±21.1)ng/g;根据加拿大魁北克省海洋沉积物中PAHs的质量评估标准,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态风险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和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调查 被引量:31
12
作者 罗凯 李文红 +5 位作者 章海波 黄玉娟 马婷婷 吴龙华 刘鸿雁 骆永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0-338,共9页
在南京市范围内采集谷里村、锁石村和东庐村3个地区的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及土壤样品,并利用超声波提取,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其中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等4环素类抗生素。结果表明,采集的... 在南京市范围内采集谷里村、锁石村和东庐村3个地区的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及土壤样品,并利用超声波提取,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其中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等4环素类抗生素。结果表明,采集的有机肥和土壤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被检测出,其浓度以土霉素为最高,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其次,金霉素浓度较低。在调查的3个地区中,谷里村的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浓度最高,锁石村其次,东庐村则相对较低,各地区抗生素总量范围分别在126~8071、266~3326和339~373μg/kg,平均浓度分别为2152、1188和356μg/kg;不同种类的有机肥中抗生素的浓度差异很大,其中人畜粪便的抗生素总量为371~7820μg/kg;而对3个地区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谷里村仍为最高,总量范围为18.4~483μg/kg。由此可见,施用含有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有机肥已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有机肥农用的潜在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有机肥 四环素抗生素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雪宏 栗云召 +3 位作者 孟焕 董洪芳 郭岳 佟守正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21-1026,共6页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以1996年后新淤积形成的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选取9个典型植被群落过渡带,测定分析其群落数量特征,以期能为更好的保护与管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提供数据支持。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新生... 为阐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以1996年后新淤积形成的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选取9个典型植被群落过渡带,测定分析其群落数量特征,以期能为更好的保护与管理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提供数据支持。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群落沿河向海的方向呈同心环状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条带状。自河岸向海岸,植物的耐盐性逐渐提高。草本植物自河岸、海岸向中心陆地演替,而木本植物则由中心陆地向河岸、海岸演替。物种丰富度及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自河岸向海岸,先升高后降低。土壤含盐量的变化与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这说明土壤含盐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新生湿地 植被群落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牟晓杰 孙志高 刘兴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21-1529,共9页
2009年5月,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的TC、TN和C/N含量具有明显的水平变异性,自表层向下均呈显著降低趋势,总体表现为TN>C/N>TC。潮滩湿地土壤不同土层TN和C/N... 2009年5月,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的TC、TN和C/N含量具有明显的水平变异性,自表层向下均呈显著降低趋势,总体表现为TN>C/N>TC。潮滩湿地土壤不同土层TN和C/N含量的水平分布空间结构明显,分别符合不同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且具有强烈/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均以向低潮滩延伸且受潮汐涨落影响较大的方向为最大,自然结构因素在引起TN和C/N空间异质性中的贡献占优,随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潮滩湿地土壤不同土层TN和C/N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表层土壤的TN含量向低潮滩延伸方向形成明显斑块低值区,边缘则形成斑块高值区,而不同土层的C/N以及亚表层的TN则与之相反。研究发现,微地貌特征和潮汐微域物理扰动强度是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重要随机因素,而水盐条件、土壤类型和潮汐物理扰动是重要结构因素。湿地有机质来源以陆源为主,且越靠近海的方向,潮滩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受陆源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潮滩湿地 碳与氮 空间异质性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不同处理方式对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从稳 陈小兵 +3 位作者 单晶晶 尹春艳 袁玲 张立宾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104,共9页
为了探讨棉秆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对比棉秆直接粉碎还田(FC)和堆腐还田(FS)两种处理,分别设定不同还田量进行试验,并根据棉花不同生长时期对棉田土壤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S、FC... 为了探讨棉秆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对比棉秆直接粉碎还田(FC)和堆腐还田(FS)两种处理,分别设定不同还田量进行试验,并根据棉花不同生长时期对棉田土壤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S、FC两种还田处理均能有效增加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且与还田量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当还田量为9 t/hm^(2)时能有效增大土层粒度中黏粒和粉粒所占比重。FS比FC对棉花吐絮期表层(0~10 cm)p H值的降低效果更明显。两种还田处理的降盐效果显著,并随着还田量增大而不断加强。两种还田处理可以有效降低0~20 cm土层土壤中Na^+和Cl^-含量,而当还田量为9 t/hm^(2)时对降低0~10 cm土层中SO_4^(2-)含量及增加K^+、Ca^(2+)、Mg^(2+)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两种还田模式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差异性不大,FS较FC在增加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方面效果显著,而在增加有效磷含量方面表现刚好相反。两种还田处理都可以有效增加棉花产量,且FS比FC的增产效果更好。棉秆还田利用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秆 滨海盐碱土 理化性质 黄河三角洲 秸秆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岛建设对龙口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及黏土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任鹏 孙志高 +2 位作者 王传远 赵全升 祝贺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8-587,共10页
通过对2013年采自龙口湾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激光粒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根据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黏土矿物组成分布特征,来探讨大规模人工岛建设对龙口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及黏土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龙口湾沉积物粒... 通过对2013年采自龙口湾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激光粒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根据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黏土矿物组成分布特征,来探讨大规模人工岛建设对龙口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及黏土矿物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龙口湾沉积物粒度以粉砂为主(62.90%),黏土(18.05%)和砂(19.05%)的质量分数相近。龙口湾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与莱州湾整体沉积物组成相近,其不同组分质量分数表现为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高岭石,但个别矿物的含量仍存在一定差异。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及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表明,尽管龙口湾的沉积物仍以沿岸河流输沙、风沙和岛岸侵蚀为主,但沿岸大规模人工岛建设已对其组合特征产生重要影响。粒度组成上黏土质量分数略有升高,砂质量分数略有下降;黏土矿物组成上表现为蒙皂石的最大质量分数升高24.55%,绿泥石和高岭石的最大质量分数均下降35%左右,而伊利石质量分数最高且变化不大。通过对龙口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及黏土矿物组成特征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大规模人工岛建设对龙口湾的沉积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 黏土矿物 组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混沌粒子群优化的防空目标分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毅 赵建军 +2 位作者 冯巍巍 付龙文 陈令新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2年第20期144-147,151,共5页
粒子群优化算法存在早熟收敛和搜索精度较低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的优化算法。采用自适应权重和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变异操作更新粒子群,增加种群粒子的多样性,运用早熟判断机制判断粒子的当前状态,当粒子处于早熟... 粒子群优化算法存在早熟收敛和搜索精度较低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的优化算法。采用自适应权重和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变异操作更新粒子群,增加种群粒子的多样性,运用早熟判断机制判断粒子的当前状态,当粒子处于早熟状态时,利用混沌搜索的方法引导群体快速跳出局部最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解决粒子群算法的早熟问题,提高搜索精度和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分配 遗传算法 自适应权重 混沌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序进样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西艳 付龙文 +3 位作者 吕颖 李玲伟 冯巍巍 陈令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6-389,共4页
将顺序进样与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相结合,研发了氨氮自动在线检测仪,用于测定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样量为0.39 mL、显色剂体积为0.33 mL、停留时间为5 min、载流液流量为2.0 mL/min时,氨氮质量浓度ρ与吸光度A在氨氮质量... 将顺序进样与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相结合,研发了氨氮自动在线检测仪,用于测定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当进样量为0.39 mL、显色剂体积为0.33 mL、停留时间为5 min、载流液流量为2.0 mL/min时,氨氮质量浓度ρ与吸光度A在氨氮质量浓度为0~15.00 mg/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工作曲线方程为A=0.019 2ρ+0.236 2,相关系数为0.999 3(n=11);检出限为0.020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0.50%~2.38%;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为94.5%~1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顺序进样 流动注射 分光光度法 在线测定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典型潮滩湿地土壤净氮矿化与硝化作用 被引量:29
19
作者 牟晓杰 孙志高 刘兴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6-1473,共8页
采用PVC顶盖埋管原位培育法研究了黄河口典型潮滩湿地土壤净氮矿化与净硝化作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净氮矿化/硝化量.结果表明,高潮滩湿地(LW)、中潮滩湿地(JP1)和低潮滩湿地(JP2)0~15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采用PVC顶盖埋管原位培育法研究了黄河口典型潮滩湿地土壤净氮矿化与净硝化作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净氮矿化/硝化量.结果表明,高潮滩湿地(LW)、中潮滩湿地(JP1)和低潮滩湿地(JP2)0~15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NH4+-N含量表现为LW〉JP1〉JP2,NO3--N含量则表现为JP1〉LW〉JP2.3种湿地土壤净氮矿化/硝化速率均呈明显的波动变化.生长季的净氮矿化量分别为27.81、11.90和0.33kg/hm^2,净硝化量分别为12.09、15.99和1.19kg/hm^2,净硝化量占净氮矿化量的百分比分别为43.47%、100.00%和100.00%.相关分析表明,湿地土壤净氮矿化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净氮硝化量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3种潮滩湿地土壤在维持无机氮方面的能力整体表现为LW〉JP1〉JP2,说明从氮循环角度高潮滩湿地系统最为稳定,而低潮滩湿地系统的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矿化作用 硝化作用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钒和钴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祝贺 孙志高 +1 位作者 衣华鹏 任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5-320,共6页
为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下湿地土壤钒和钴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ICP-MS对2009年5月在今黄河入海口北部的新生湿地区域依据不同植物群落设置9个采样区的土壤进行土壤钒和钴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钒和钴含量在不同湿地土壤中差异较大,... 为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下湿地土壤钒和钴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ICP-MS对2009年5月在今黄河入海口北部的新生湿地区域依据不同植物群落设置9个采样区的土壤进行土壤钒和钴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钒和钴含量在不同湿地土壤中差异较大,但二者在由陆向海方向潮滩湿地中的分布特征相似,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均为中等变异。在垂直方向上,尽管钒和钴含量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大多呈相似波动变化特征,但在同一类型湿地土壤中二者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湿地土壤的钒钴含量在与铁锰、有机质、粘粒和粉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区表层湿地土壤的钒含量范围为72.77~118.40mg/kg,均值为93.06mg/kg;表层钴含量范围为8.94~16.91mg/kg,均值为12.54mg/kg。尽管研究区土壤的钒钴含量低于其全国背景值(112mg/kg和19mg/kg),但明显高于华北克拉通钒钴含量背景值(78mg/kg和12mg/kg)。黄河口新生湿地区土壤钒钴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19和1.01,为弱程度的富集。研究表明,成土母质决定了湿地土壤中钒和钴含量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粒度组成和铁锰含量是影响二者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植被类型和潮汐对其分布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特征 湿地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