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的黑碳及其与POPs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方引 陈颖军 +5 位作者 林田 潘晓辉 田崇国 唐建辉 李军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29-337,共9页
在莱州湾海岸带采集了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C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含量范围为0.02~9.35 mg/g,平均为0.98 mg/g,低... 在莱州湾海岸带采集了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黑碳(BC)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BC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关系。结果表明:(1)莱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BC的含量范围为0.02~9.35 mg/g,平均为0.98 mg/g,低于欧美和我国其他海岸带区域;(2)河流沉积物中的BC含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是受点源排放、河流本身的特征和沉积物粒度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 BC分布不仅受到沉积物粒度的影响,河流输入和沉积速率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3)由于 POPs 的来源和理化性质差异, POPs与BC和总有机碳(TOC)的相关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六氯苯(HCB)与BC、TOC的相关性最好。就河流和海洋分区而言,海洋沉积物中POPs与BC、TOC的相关性明显好于河流沉积物,但都没有表现出POPs与BC的相关性优于POPs与TOC的相关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黑碳 总有机碳 粒度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环渤海海岸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远东 侯西勇 +1 位作者 施平 于良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14-1523,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全球许多海岸已经成为承受巨大压力的生态系统。应用海岸敏感性指数(Coastal Sensitivity Index,CSI)对中国环渤海海岸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岩性、海岸坡度、地貌、岸线变化速率、相对海平面上升水平... 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全球许多海岸已经成为承受巨大压力的生态系统。应用海岸敏感性指数(Coastal Sensitivity Index,CSI)对中国环渤海海岸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岩性、海岸坡度、地貌、岸线变化速率、相对海平面上升水平、平均波高以及平均潮差多种变量的不同组合计算环渤海海岸479个单元格的敏感性数值。结果表明,增加变量数目或以岩性代替岸线变化能有效提高敏感性指数的区分能力,但不同组合下环渤海海岸敏感性宏观空间格局无较大差异。总体上,胶辽隆起带与大兴安岭-太行隆起带的山地丘陵基岩海岸敏感性相对较低,而以辽东湾辽河口附近沿岸平原海岸和渤海湾-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平原海岸为代表的渤海、华北沉降带表现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海岸管理与规划人员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识别海岸敏感区域,从而有选择性地采取应对措施缓解海岸带压力,并且为开展河口海岸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奠定科学基础。从长远来看,海岸敏感性分析如果与社会因子相结合更能有效提升海岸带系统整体的脆弱性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海平面上升 海岸敏感性 环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侯朝伟 孙西艳 +4 位作者 刘永亮 张晨 张文静 赵建民 董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822-5833,共12页
根据2018年春、夏季烟台近海海域的调查资料,以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 根据2018年春、夏季烟台近海海域的调查资料,以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幼虫和桡足类是烟台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组成群体,春、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更替率为73.33%。依据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值,可将其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群,广生态位种类为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主要构成群体,春季代表种类有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等,夏季代表种类有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克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等。生态位重叠指数与物种分布的环境位点的重合情况密切相关,广生态位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要高于窄生态位种类与其他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RDA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为海水温度、盐度和无机氮(DIN),夏季为海水盐度、叶绿素a(Chla)、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优势种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冗余分析(R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高光谱的极高悬浮泥沙浓度监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侯峥 侯英卓 +3 位作者 邢前国 马永刚 明星 刘昕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1,37,共5页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 悬浮泥沙浓度(SSC)是重要的水质监测参数。以宁夏清水河王团段为研究对象,基于2022年8月26日至11月5日原位高光谱数据与SSC构建了适用于极高含沙量水体的SSC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4种经验模型,对比其精度。结果表明:针对极高含沙量水体,单波段模型拟合效果不佳,模型决定系数(R^(2))不足0.25。波段差值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二元线性模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噪声的影响,提高模型R^(2)。整体上,波段差值模型效果较好,基于650~720 nm波段反射率与560~700 nm波段反射率构成的波段差值模型的R^(2)大于0.40,其中R687-R685模型的R^(2)最大,为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高光谱 悬浮泥沙浓度 反演模型 宁夏清水河王团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韩庆喜 袁泽轶 +3 位作者 陈丙见 王玉珏 石雅君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9-68,共10页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1种,其中多毛类动物40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1种,鱼类2种,其他动物2种(包括纽虫和腔肠动物各1种)。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36.04%和33.33%。从季节来看,3种类型潮间带物种数均为冬季最低,而秋季则普遍处于较高水平。物种丰度在3种类型潮间带的分布为泥沙质的渔人码头〉泥质的养马岛〉沙质的辛安河口,3种类型潮间带的丰度主要贡献者分别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渔人码头和辛安河口的生物量均以秋季为最高,而养马岛在冬季达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软体动物是3种不同类型潮间带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烟台3种类型潮间带出现的优势种多达15种,但多数优势种仅在某个潮间带的单个季节出现,优势种受季节和潮间带类型的影响明显;日本大螯蜚(优势度为0.29~0.82)是渔人码头全年的优势种,中型阿曼吉虫则是辛安河口的主要优势物种,养马岛的优势物种则为养殖逃逸的菲律宾蛤仔。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原有的潮间带经济种类已经严重退化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烟台 潮间带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介质中黑碳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海婷婷 陈颖军 +4 位作者 王艳 田崇国 唐建辉 潘晓辉 李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159,共7页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连续统一体,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沉积物、水体和雪冰等环境介质中,涉及到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碳循环、健康危害等诸多问题,是国内外科学家近年来共同关注的热点。黑碳的准确定...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连续统一体,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沉积物、水体和雪冰等环境介质中,涉及到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碳循环、健康危害等诸多问题,是国内外科学家近年来共同关注的热点。黑碳的准确定量是各项研究开展的重要前提,但不同环境介质中黑碳定量方法的建立和优化仍是黑碳研究体系的难点。文章全面总结了大气、土壤、沉积物和水体中黑碳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热光反射法在黑碳气溶胶定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化学氧化法与热光法相结合是土壤/沉积物中黑碳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水体溶解态黑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定量研究目前主要采用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但定量机理和方法优化亟待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大气 土壤 沉积物 水体 定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物理迁移过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嘉 李艳芳 张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5-162,共8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充分认识海洋微塑料迁移途径和归趋行为,掌握其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够为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中物理迁...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生态风险。充分认识海洋微塑料迁移途径和归趋行为,掌握其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能够为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中物理迁移过程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影响微塑料运移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风、浪、流等海洋动力过程,生物作用和塑料的粒径、形状等物理性质;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迁移过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工程纳米颗粒物的生态毒理学机理及理想模式生物的筛选 被引量:2
8
作者 庄文 陈青 周凤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956-5966,共11页
随着纳米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大量工程纳米颗粒物(Engineering nano-particles,ENPs)被排放到自然水环境中,因此对其进行生态毒性及环境风险的研究尤为迫切。综述了ENPs在水环境中的毒理学机理及理想模式生物筛选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 随着纳米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大量工程纳米颗粒物(Engineering nano-particles,ENPs)被排放到自然水环境中,因此对其进行生态毒性及环境风险的研究尤为迫切。综述了ENPs在水环境中的毒理学机理及理想模式生物筛选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表明ENPs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影响细胞信号通路,二是氧化应激造成基因表达的变化。此外,光催化活性、细胞表面附着、溶解特性、表面特征、赋存形态、溶剂效应及与其他环境污染物的协同作用也是可能的毒性作用机理。模式生物的筛选与确定在纳米生态毒理学研究中极为重要。鱼类作为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脊椎动物,群落庞大,其具有行为端点敏感性高、且在生物毒性实验中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等特征,被认为是研究ENPs生态毒理学最适合的水生模式生物。研究表明针对在ENPs影响下的未成年鱼类的行为特征研究比传统的胚胎发育及致死率研究更为有效。无脊椎动物和浮游植物同样在各种水环境中普遍存在,对环境污染物极为敏感,且对有害物质具有显著的富集放大效应,因此作为模式生物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物 生态毒理学 水生态系统 模式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7年环渤海海岸线和围填海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29
9
作者 魏帆 韩广轩 +3 位作者 韩美 张金萍 栗云召 赵建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7-1007,共11页
运用3S技术,采用水体指数法(MNDWI)、分形维数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环渤海海岸带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7年9个时期TM遥感影像为主数据源,研究近40a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海岸线动... 运用3S技术,采用水体指数法(MNDWI)、分形维数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环渤海海岸带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7年9个时期TM遥感影像为主数据源,研究近40a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海岸线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7年环渤海海岸线增加了1159.9km,分形维数持续增加,岸线呈曲折化。其中,人工岸线增长了1977.9km,自然岸线减少了80%。重点变化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顶部、普兰店湾等地区。1980~2017年环渤海围填海的面积增加了1988.5km2。主要类型由养殖池、盐田及农用地向养殖池、盐田、建筑用地转化。围填海活动与岸线长度、属性变化呈显著线性关系。综上,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农田开垦、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围填海活动影响了岸线长度及属性等特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围填海 海岸线 分形维数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输入影响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的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雅文 韩广轩 蔡延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3-895,共13页
滨海湿地碳循环是控制全球碳储量的关键过程之一,受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氮输入影响显著。然而氮输入影响滨海湿地碳循环的过程复杂,利用碳循环模型是研究这些过程的有效手段,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评估滨海湿地碳储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滨海湿地碳循环是控制全球碳储量的关键过程之一,受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氮输入影响显著。然而氮输入影响滨海湿地碳循环的过程复杂,利用碳循环模型是研究这些过程的有效手段,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评估滨海湿地碳储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介绍了滨海湿地碳组分在大气-植被-水体-土壤不同界面间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氮输入影响碳循环各阶段的规律,发现碳储蓄和碳通量对氮输入的响应受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发展比较成熟且同时具有碳、氮、水相关模块的碳循环主流模型,以及模型为适应湿地而做出的改进及其在湿地的应用情况,为利用模型模拟氮输入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过程提供参考。探讨了将模型应用于湿地,应注意潮汐过程对氮输入影响等相关发展方向,同时就如何减少模型模拟的不准确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氮输入 碳循环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群岛北五岛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景观格局时空分布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殷丽婷 郑伟 +1 位作者 高猛 路景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118,共9页
利用ArcGIS10.2、ENVI5.1、SPSS26等软件,本文基于经典CASA模型估算了2005年、2010年、2017年庙岛群岛北五岛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从季节、岛屿、景观类型、地形梯度等多种角度分析了NPP的时空分布异质性;进... 利用ArcGIS10.2、ENVI5.1、SPSS26等软件,本文基于经典CASA模型估算了2005年、2010年、2017年庙岛群岛北五岛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从季节、岛屿、景观类型、地形梯度等多种角度分析了NPP的时空分布异质性;进而分析了2005年、2010年、2017年北五岛的景观格局时空分布异质性;探讨了NPP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庙岛群岛北五岛平均全年NPP总量为7 520.54 t/a(以碳计),平均密度为406.07 g/(m2·a)(以碳计);NPP分布呈明显的时空分异性;各景观类型平均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建设用地、草地、耕地;其NPP平均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各景观NPP平均密度随坡度和高差的增大先上升后出现平缓下降态势;坡向对林地NPP影响较大,半阴坡林地NPP平均密度最大;不同地形梯度的NPP年平均密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下降态势;NPP高值出现在山林区域,低值主要在建设用地区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植物自身生长条件和人类活动强度等原因,NPP时空异质性分布受季节差异、景观格局时空异质性和地形因子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北五岛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异质性 景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水体中溴代阻燃剂的时空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亦洋 王奥博 唐建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1-814,共14页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溴代阻燃剂(BFRs)生产和使用国。江苏是我国重要的BFRs生产基地,江苏邻近的南黄海接收了大量陆源排放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危害。但目前对BFRs在水体中污染水平关注较少,在中国...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溴代阻燃剂(BFRs)生产和使用国。江苏是我国重要的BFRs生产基地,江苏邻近的南黄海接收了大量陆源排放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危害。但目前对BFRs在水体中污染水平关注较少,在中国黄海海域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以南黄海水体中BFRs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6月(春夏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采集南黄海海域的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水体中15种BFRs的污染水平、单体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黄海水体中总多溴联苯醚(∑_(8)PBDEs)的浓度为n.d.~91.86 pg/L,均值为6.32±12.99 pg/L;总新型溴代阻燃剂(∑_(7)NBFRs)的浓度为0.13~93.85 pg/L,均值为14.03±17.90 pg/L。从相态分配来看,90%以上BFRs富集在颗粒相中;从化合物组成来看,十溴联苯醚(BDE209)和十溴二苯乙烷(DBDPE)为主要的单体化合物。南黄海水体中BFRs的季节变化表现为6月>8月>11月,其中BDE209浓度均值分别为9.86±20.67 pg/L、5.00±3.57pg/L和2.87±3.08pg/L;DBDPE浓度均值分别为21.06±21.98 pg/L、12.12±17.41 pg/L和5.17±4.99pg/L。水平分布上总体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河流输入是南黄海水体中BFRs的主要来源,黄海南部海域受长江输入影响显著;垂直分布上8月与11月黄海表、底水层间呈现出极为相似的分布特征,没有明显的浓度差异,与潮混合锋的存在阻挡了近岸高浓度污染物向远岸扩散有关。根据风险熵值法估算水体中PBDE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南黄海中PBDEs风险水平主要来自于BDE209,并且整体上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溴代阻燃剂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清河流域抗生素污染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李嘉 张瑞杰 +5 位作者 王润梅 张华 姜德娟 邹涛 唐建辉 吕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84-1391,共8页
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小清河流域地表水中4类抗生素的残留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讨其可能的污染源,并通过计算风险商(RQs)来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地表水有13种抗... 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小清河流域地表水中4类抗生素的残留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讨其可能的污染源,并通过计算风险商(RQs)来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地表水有13种抗生素检出,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甲氧苄啶的检出率为100%;20个采样点的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和磺胺增效类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是2.18~84.9、nd^1600、nd^845、1.88~3900 ng·L-1。高浓度的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区下游,在水产养殖密集的下游区域检测到较高浓度的磺胺类和磺胺增效药甲氧苄啶,表明生活污水和水产养殖废水仍是小清河流域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3种抗生素中处于高风险等级、中等风险等级、无风险等级的比例分别是38.5%、23.1%、38.5%,表明小清河流域部分水体抗生素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清河流域 抗生素污染 分布特征 污染源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1年胶州湾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玉珏 刘哲 +2 位作者 张永 汪岷 刘东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116,共14页
2010年4、6、8、10月和2011年1、3月在胶州湾开展了6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表层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调查期间,总无机氮(DIN)、磷酸盐(PO4)和硅酸盐(SiO3)多呈现东北部湾边缘高,而湾内和湾口低的空间... 2010年4、6、8、10月和2011年1、3月在胶州湾开展了6个航次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表层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调查期间,总无机氮(DIN)、磷酸盐(PO4)和硅酸盐(SiO3)多呈现东北部湾边缘高,而湾内和湾口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表明,DIN和PO4主要受养殖排放、河流径流输入和浮游植物生长消耗的影响,呈现初夏和秋季高,夏末和冬季低的特点;而SiO3主要受河流径流输入和浮游植物消耗的影响,呈现夏、秋高,而冬、春低的特点。营养盐浓度和结构分析表明,胶州湾存在PO4和SiO3的绝对和相对限制;SiO3限制尤其严重,是控制胶州湾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SiO3和PO4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冬季,几乎遍布整个海湾;夏季降水可有效缓解海域的SiO3限制。叶绿素a浓度呈现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季节分布,温度、营养盐浓度与结构和季节性贝类养殖活动是控制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叶绿素A 营养盐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水调沙工程黄河口近岸沉积物重金属和砷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15
作者 田莉萍 孙志高 +3 位作者 王传远 孙万龙 黎静 陈冰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529-5540,共12页
为了明确调水调沙工程长期影响下黄河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基于2012年黄河口近岸2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ICP-MS测定重金属(Zn、Cr、Ni、Pb、Cu、Cd)和砷(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其... 为了明确调水调沙工程长期影响下黄河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基于2012年黄河口近岸2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ICP-MS测定重金属(Zn、Cr、Ni、Pb、Cu、Cd)和砷(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表现为As>Zn>Cr>Ni>Pb>Cu>Cd。Cr、Ni、Cu和Pb四种元素的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整体呈现出近岸和近黄河口高而远离河口和岸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Ni、Cu、Pb、Zn与粘土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而Cd、Cr和As与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近岸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整体表现为Cd>As>Ni>Pb>Cu>Cr>Zn。就潜在生态风险(RI)而言,研究区域18.52%的站位属轻微生态危害,70.07%的站位属中等生态危害,7.41%的站位属强生态危害,Cd和As是造成危害的两种主要元素。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和As的来源复杂且多样,主要是由于农业化肥使用、海上石油开采和泄漏、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河口污染物输入所致。对比研究发现,随着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除Cd和As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二者的生态风险将会随调水调沙的长期实施呈增加趋势,而其他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将呈降低趋势,故未来应重点关注近岸沉积物中Cd和As的生态毒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来源 生态风险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芦苇湿地不同恢复阶段种群生态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孙文广 孙志高 +1 位作者 孙景宽 孙万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04-5812,共9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未恢复区(R0)、恢复5a区(R2007)和恢复10a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群种芦苇的株高、密度、立枯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株高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R2002与...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未恢复区(R0)、恢复5a区(R2007)和恢复10a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群种芦苇的株高、密度、立枯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株高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R2002与其它两个恢复阶段差异显著(P<0.01);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密度亦具有明显季节动态,R0与其它两个恢复阶段差异显著。不同恢复阶段芦苇地上及不同器官生物量整体均表现为R2002>R2007≈R0,其季节动态符合抛物线模型(y=b0+b1t+b2t2,R2≥0.90,P<0.01)。不同恢复阶段芦苇地上器官对地上生物量的平均贡献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以茎的贡献率最高,且表现为R2002>R2007>R0。不同恢复阶段芦苇的立枯物量随时间变化均符合指数增长模型(y=A0ebT+B0,R2>0.95,P<0.01),整体表现为R2002>R2007>R0,但其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不同恢复阶段的湿地水文情势(积水深度和水质)是导致芦苇种群生态特征和地上生物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故建议下一步湿地恢复工程蓄水应采取少量多次补水措施,并应避开水质较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芦苇湿地 生态特征 水文情势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夏季渤海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莹 王玉珏 +1 位作者 王跃启 刘东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1-578,共8页
通过对2013年7月渤海海域26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 通过对2013年7月渤海海域26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深的辽东湾湾口和渤海海峡,海水呈现明显的层化现象,表层水温高于中底层,而表层盐度与营养盐浓度则低于中底层。营养盐结构分析表明,渤海夏季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的绝对与相对限制,而受河流输入影响,硅酸盐的相对限制得到显著缓解。表层Chl a浓度的高值区位于滦河及复州河河口附近海区,中层与底层的高值区则出现在滦河与黄河口附近。Chl 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磷酸盐与硅酸盐的浓度、氮磷比、氮硅比是影响Chl a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且温度还影响到Chl a浓度的垂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变迁对黄河三角洲不同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
18
作者 韩村 张亚茹 +5 位作者 胡聪月 李雪 王晓杰 赵明亮 韩广轩 宋维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18-4827,共10页
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黄河频繁的河道变迁改变了水文条件和植被特征,这可能会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缺乏研究和认知。选取黄河1996年故道及现行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盐地碱蓬和无植被光... 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黄河频繁的河道变迁改变了水文条件和植被特征,这可能会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缺乏研究和认知。选取黄河1996年故道及现行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盐地碱蓬和无植被光滩湿地土壤样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废弃河道和现行河道不同河口湿地土壤的碳分布特征及其溯源特征。结果表明,(1)两湿地土壤C/N比的变化范围为26—54,其中废弃河道湿地土壤C/N比要显著高于现行河道土壤(P<0.05),而不同土层间C/N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碳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30‰至-22.03‰,两河道无植被光滩土壤δ13C值显著高于盐地碱蓬(P<0.05),同时土壤δ13C值整体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2)贝叶斯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有机碳整体上主要来源于当地植物(40%—67%),其次是海洋浮游植物(23%—40%),而陆源颗粒有机质(POM)相对贡献较小。(3)方差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受到河道变迁和植被类型变化的影响;盐地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当地植物贡献显著大于无植被光滩(P<0.05),海洋浮游植物贡献在两河道和两植被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陆源POM贡献受到河道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影响(P<0.05)。研究揭示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的整体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这不仅增强了对该区域河口湿地土壤碳循环的理解,也为河口湿地碳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河道变迁 河口湿地 碳溯源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邻近海域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丽雪 王玉珏 +1 位作者 邸宝平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15,共8页
分析了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32个站点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渤海中部靠近黄河口邻近水域相对于其他水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这与黄河淡水输入以及近岸水深相对较浅有密切关... 分析了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32个站点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渤海中部靠近黄河口邻近水域相对于其他水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这与黄河淡水输入以及近岸水深相对较浅有密切关系。营养盐浓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黄河口附近海域较高,在垂直分布上表现为中、底层高于表层,显示出黄河水输入与沉积物营养盐再释放的影响;此外,营养盐浓度与结构显示,渤海海域存在明显的磷和硅限制,磷限制尤其严重。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显示,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出现在渤海湾湾口处,而中层与底层的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出现在渤海中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盐和温度是影响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重要因素,而中、底层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磷酸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矿污染河流的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
20
作者 于靖 张华 +1 位作者 蔡永兵 周世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共9页
金矿开采导致严重的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金矿开采区河道32个采样点的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水样的溶解态及颗粒态重金属(As、Pb、Cd、Cr、Cu、Zn)组成;通过分步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各... 金矿开采导致严重的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金矿开采区河道32个采样点的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水样的溶解态及颗粒态重金属(As、Pb、Cd、Cr、Cu、Zn)组成;通过分步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各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形态组成,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水体中Cu、Zn、As主要以溶解态存在,Pb、Cr、Cd以颗粒态为主。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主要受点源污染排放影响。沉积物中,Cd浓度较低;As、Zn主要以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Pb、Cr、Cu以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结合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表明,Cd和Cu为主要的风险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开采 沉积物 重金属形态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