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曲瑛璇 盛彦清 +1 位作者 丁超锋 孙启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6-252,共7页
通过连续提取法对莱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形态磷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海沉积物自生钙结合磷含量(45.6%)高于河流(37.3%),而铁结合磷(Fe-P)含量(18.2%)却低于河流(31.3%).在近海,可交换或弱结合磷含量和粉砂... 通过连续提取法对莱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形态磷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海沉积物自生钙结合磷含量(45.6%)高于河流(37.3%),而铁结合磷(Fe-P)含量(18.2%)却低于河流(31.3%).在近海,可交换或弱结合磷含量和粉砂比例呈正相关,表明该形态磷主要吸附于细粒粉砂.河流沉积物Fe-P与Fe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河流沉积物Fe-P分布受沉积物活性铁含量的控制.河口处Fe-P普遍低于相应河流,这可能与海相泥沙输入及河口厌氧区硫酸盐还原或硫化物累积有关.近海沉积物总可提取态磷平均浓度总体呈现出由海洋向河口方向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莱州湾 分布特征 磷的连续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泥热干化蒸汽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孙韶玲 盛彦清 +3 位作者 孙启耀 郑猛 李兆冉 孙详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污泥热干化废水的有效处理一直是水处理行业的技术难题之一。通过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泥热干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研究其对冷凝水中COD、氨氮的去除效果同时探索了污泥脱水过程中聚丙烯酰胺的添加对污泥干化冷凝废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污泥热干化废水的有效处理一直是水处理行业的技术难题之一。通过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泥热干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研究其对冷凝水中COD、氨氮的去除效果同时探索了污泥脱水过程中聚丙烯酰胺的添加对污泥干化冷凝废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对污泥干化冷凝废水中高浓度氨氮的影响不足3%,可以忽略不计经处理后得到的冷凝水中的COD去除效果明显活性炭添加量为30 g/L时,处理后得到的冷凝水中的COD小于50 mg/L(去除率高达98%)达到《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同时对氨氮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活性炭添加量为45 g/L时冷凝水中氨氮的去除率也能达到70%以上。该方法处理效果显著且经济可行,为污泥热干化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吸附 污泥热干化 冷凝水 蒸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夹河口外柱状沉积物还原性无机硫、活性铁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姜明 赵国强 +1 位作者 李兆冉 盛彦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97,共8页
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性无机硫和活性铁的地球化学过程与沉积物环境质量演变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改进的冷扩散法和盐酸萃取法分别对烟台夹河口北部海域深约4 m的柱状沉积物中的酸性可挥发硫(AVS)、黄铁矿硫(CRS)、元素硫(ES)和活性铁(FeⅡ... 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性无机硫和活性铁的地球化学过程与沉积物环境质量演变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改进的冷扩散法和盐酸萃取法分别对烟台夹河口北部海域深约4 m的柱状沉积物中的酸性可挥发硫(AVS)、黄铁矿硫(CRS)、元素硫(ES)和活性铁(FeⅡ和FeⅢ)进行了测定,并从地球化学机理方面探讨了硫与铁的分布特征及其耦合机制。结果表明,烟台夹河口北部近海深层柱状沉积物中还原性无机硫以CRS为主,其次是AVS和ES,其中AVS含量垂向分布较均匀,而CRS和ES含量在垂向上呈表层和底层高,中间层低的趋势;活性铁以Fe(Ⅱ)为主,其随深度增加而增加,Fe(Ⅲ)随深度逐渐降低,大部分Fe(Ⅲ)被还原为溶解态的Fe(Ⅱ),并且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_2S相结合生成CRS和ES,导致CRS和ES在柱状沉积物底部积累;同时研究表明,较低的硫化度和矿化度,活性铁不是还原性无机硫累积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性无机硫 活性铁 深层柱状沉积物 硫化度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方式下底泥中硫与重金属的环境行为
4
作者 李兆冉 盛彦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8-165,共8页
为探究不同养殖方式下底泥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该文以海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开放与封闭养殖方式下硫与典型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封闭养殖池塘的还原性无机硫(RIS)含量较高,各形态分布为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 为探究不同养殖方式下底泥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该文以海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半开放与封闭养殖方式下硫与典型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封闭养殖池塘的还原性无机硫(RIS)含量较高,各形态分布为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铬还原性硫(CRS)>元素硫(ES),AVS向CRS的转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半开放式池塘中RIS的形态分布为CRS>AVS>ES,AVS可有效转化为CRS;受有机质(TOC)含量、水力扰动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半开放养殖方式的硫化物环境风险较小,随着养殖时间增加,封闭养殖池塘底泥的环境风险增大;底泥重金属与TOC关系密切,来源可能是天然饵料以及有机药剂的降解;研究区域底泥中Cr、Cu、Zn、Cd优势态均为残渣态,而Pb以可还原态为主,养殖方式对重金属形态的分布影响较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出的重金属污染等级存在差异,Cd污染应引起重视;底泥中AVS与Cu生物有效态呈显著正相关,表明AVS可有效限制Cu的生物毒性,而CRS与Pb生物有效态的负相关性显著,表明Pb生物有效态增加不利于CRS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方式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紫外光谱法的海水硝酸盐在线监测系统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丹 冯巍巍 +1 位作者 陈令新 张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2-444,共3页
硝酸盐含量是水体质量指标之一,对于水质质量监测尤其重要。本文搭建了一种水体中硝酸盐在线原位监测系统,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190~240nm)计算水样吸光度,并通过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测定硝酸盐浓度,可用于海洋,河流,湖泊等多种水体。... 硝酸盐含量是水体质量指标之一,对于水质质量监测尤其重要。本文搭建了一种水体中硝酸盐在线原位监测系统,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190~240nm)计算水样吸光度,并通过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测定硝酸盐浓度,可用于海洋,河流,湖泊等多种水体。该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不需要进行水样预处理,无二次污染,能够快速,可靠,灵敏地直接测定现场水样的硝酸盐含量。本系统使用光程为1cm的流通式样品池,并采用参考光路消除系统误差。将系统测量模型得到的不同水样的硝酸盐浓度值与实验配制浓度值相比较,结果表明二者的线性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0.999 98,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采集的浓度数据进行系统误差分析,得到其平均相对误差为0.65%,说明系统精确度高,并且稳定性很好。还通过对烟台海岸进行的现场海水测试,其海水硝酸盐含量约为0.2 mg·L^(-1)左右,以及在水样加标回收实验中,加标回收率皆在95%~110%内,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用于实际水体硝酸盐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紫外吸收光谱法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及恶臭硫化物的产生机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韶玲 盛彦清 +2 位作者 孙瑞川 杨剑 郑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2,共8页
水体黑臭是河道水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的表现,认识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对开展水污染防治至关重要。该研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结合滨海河流水质特点,重点研究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Fe^(2+)浓度等3个水质因子对水体黑臭形成的影响,同时... 水体黑臭是河道水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的表现,认识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对开展水污染防治至关重要。该研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结合滨海河流水质特点,重点研究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Fe^(2+)浓度等3个水质因子对水体黑臭形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甲硫醇(MT)和H_2S等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机制。通过采用河流原水进行接种制备人工黑臭水,设定不同的TOC,TN、Fe^(2+)浓度和水体盐度梯度进行模拟实验,分析了单一水质因素对水体黑臭形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各种水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黑臭水体形成的综合影响,该文同时开展了多因素正交试验。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当TOC浓度>100 mg/L、TN浓度>50 mg/L且Fe^(2+)浓度>5 mg/L时,水体在第7天开始变黑,试验结束时(12 d),水中H_2S及MT浓度增长显著(MT浓度>6μg/L,H_2S浓度>250μg/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TOC对黑臭水形成的影响极其显著(显著值<0.01)。该研究可为水体黑臭的有效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水质 挥发性硫化物 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扰动对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再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柳肖竹 刘群群 +1 位作者 王文静 盛彦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60-1467,共8页
水力扰动伴生的沉积物再悬浮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会产生潜在的环境风险。为了探究水力扰动对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模拟水体流动过程,分析了一次和二次悬浮对河口沉积物Cu、Cd和Cr释放的影响。基于泥沙启动规律,设定100、160和2... 水力扰动伴生的沉积物再悬浮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会产生潜在的环境风险。为了探究水力扰动对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影响,模拟水体流动过程,分析了一次和二次悬浮对河口沉积物Cu、Cd和Cr释放的影响。基于泥沙启动规律,设定100、160和240 r·min^-13个扰动强度。研究发现扰动会使得粉砂、砂砾等大粒径颗粒物分解为小粒径颗粒物,从而使黏土占比增大。经过悬浮后,沉积物重金属会被再次释放到上覆水中,其中,在高强度(240 r·min^-1)扰动下,Cu释放浓度达到36μg·L^-1。Cd在低强度(100 r·min^-1)扰动下释放浓度最大,其峰值高于中、高强度扰动;Cu主要以弱酸溶解态和残渣态赋存于沉积物中,占比分别为49.3%和30.5%。Cd赋存形态主要为弱酸溶解态(占比为68.2%),且与其他重金属相比,其释放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最短。Cr赋存形态主要为相对稳定的残渣态,占总量的82.7%,该赋存形态相对稳定,受环境因素变化影响较小,3种扰动强度对Cr的影响差异较接近。一次悬浮结束后,3种重金属均呈现持续释放趋势。二次悬浮的Cu浓度峰值高于一次悬浮,二次悬浮的Cd和Cr浓度峰值低于一次悬浮,表明Cu对于沉积物的二次悬浮更为敏感。重金属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赋存形态对其释放行为影响较大,弱酸溶解态重金属对于扰动最为敏感,高强度扰动能够促进可氧化态重金属的氧化,增加重金属向上覆水的释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沉积物 再悬浮 二次悬浮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河流沉积物中砷和镉浸提及浸提液的处理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婧 孙瑞川 +2 位作者 盛彦清 赵国强 杨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2-80,共9页
金矿开采会导致河流砷(As)和镉(Cd)的超标,严重影响沉积物环境质量。针对矿区河流(招远界河)沉积物中As和Cd浸提及浸提液中As和Cd的去除,该课题开展了多项探索性研究:通过单一试剂浸提法和组合分步浸提法对其进行浸提,采用中和沉淀和硫... 金矿开采会导致河流砷(As)和镉(Cd)的超标,严重影响沉积物环境质量。针对矿区河流(招远界河)沉积物中As和Cd浸提及浸提液中As和Cd的去除,该课题开展了多项探索性研究:通过单一试剂浸提法和组合分步浸提法对其进行浸提,采用中和沉淀和硫化物沉淀法对浸提液中的As和Cd进行去除。结果表明:0.1 mol/L的草酸(OX)单一浸提法对于沉积物中As的浸提效果最优(浸提率接近100%),0.01 mol/L EDTA与0.1 mol/L Na_2S_2O_3组合分步浸提法对于Cd的浸提效果显著(浸提率接近100%);对于As和Cd同步浸提效率较高的2种浸提液,盐酸(HCl)浸提液中As采用中和沉淀法(pH>6)去除效果明显,EDTA-OX浸提液中As采用硫化钠沉淀法(去除时间15 min)去除效果显著,以上2种浸提液中Cd采用中和沉淀和硫化钠沉淀联用法(pH=7,Na_2S=0.05 mol/L)去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界河 化学浸提 化学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与矿井废水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孙详彧 盛彦清 张培青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58-1960,共3页
通过洗脱实验评价了工业废弃物赤泥、矿井废水对二氧化硫(SO2)的吸收能力,并将两者联合制成脱硫剂.实验结果表明,对于SO2含量为20000 mg·m-3的模拟烟气,当赤泥-矿井废水脱硫剂中固体投加浓度从0 mg·L-1提高到800 mg·L-1... 通过洗脱实验评价了工业废弃物赤泥、矿井废水对二氧化硫(SO2)的吸收能力,并将两者联合制成脱硫剂.实验结果表明,对于SO2含量为20000 mg·m-3的模拟烟气,当赤泥-矿井废水脱硫剂中固体投加浓度从0 mg·L-1提高到800 mg·L-1时,其对SO2的吸收量从372 mg·L-1提高到978 mg·L-1.矿井废水与赤泥的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较低的脱硫成本,可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 矿井废水 赤泥 以废治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河流COD入海通量及其对渤海海域COD总量的贡献 被引量:12
10
作者 晋春虹 李兆冉 盛彦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35-1842,共8页
于2013年8月~2014年10月,分季节对环渤海36条入海河流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核算其COD入海通量,并评估其对渤海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河流都受到了严重污染(COD为地表IV类),但污染最重的河流并不是COD入海通量最大的河流,COD的最大... 于2013年8月~2014年10月,分季节对环渤海36条入海河流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核算其COD入海通量,并评估其对渤海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河流都受到了严重污染(COD为地表IV类),但污染最重的河流并不是COD入海通量最大的河流,COD的最大值和COD入海通量的最大值不具有一致性;环渤海河流排入渤海的CODCr的年入海通量最大(606万t),其次是酸性COD_(Mn)的入海通量(62万t),碱性COD_(Mn)最小,为53万t;环渤海河流在丰水期COD的入海通量约占全年的68%,其次是平水期(28%),枯水期最小(4%);整个渤海海域的碱性COD_(Mn)总量为239万t,其中环渤海河流输入约占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沿海河流 COD 入海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氯型环保融雪剂对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兆冉 盛彦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0-156,共7页
为探究无氯型融雪剂对植物生长的潜在影响,该文以小麦和早熟禾种子及1年生冬青幼苗为对象,通过比较新型融雪剂(XH-1、XH-2)和传统氯盐融雪剂(CT)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叶片丙二醛、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等变化特... 为探究无氯型融雪剂对植物生长的潜在影响,该文以小麦和早熟禾种子及1年生冬青幼苗为对象,通过比较新型融雪剂(XH-1、XH-2)和传统氯盐融雪剂(CT)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叶片丙二醛、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等变化特征,评估了无氯型环保融雪剂对植物抗逆性能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3种融雪剂均对种子萌发产生一定影响,CT、XH-1、XH-2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依次升高,种子发芽率与融雪剂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实验进行20 d时,CT(所有剂量)、XH-1(所有剂量)以及较高浓度的XH-2(15、25和35 g/L)胁迫的冬青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抑制程度CT>XH-1>XH-2),叶片中丙二醛增加,但叶绿素及F_(v)/F_(m)降低,而低浓度(5 g/L)的XH-2胁迫的冬青生理指标则呈相反变化,表明其对冬青生长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氯型融雪剂 发芽率 丙二醛 叶绿素 F_(v)/F_(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