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域南褐虾属种类记述(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褐虾科)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庆喜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9,共7页
为了搞清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Philocheras)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作者通过形态学特征系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南褐虾标本,此标本主要采自中国海域,也检查了部分采自菲律宾海域的标本。本研究和相关文献... 为了搞清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Philocheras)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作者通过形态学特征系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南褐虾标本,此标本主要采自中国海域,也检查了部分采自菲律宾海域的标本。本研究和相关文献的结果表明: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共计7种,包括作者描绘的4种以及在其他文献中提到的3种。作者对本次研究的4种南褐虾提供了详细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整体图和附肢结构图,并对中国海域存在的7种南褐虾提供了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虾科(Crangonidae) 南褐虾属(Philocheras) 种类记述 中国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捕捞对威海港附近海域底上大型底栖群落结构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韩庆喜 李宝泉 +4 位作者 韩秋影 张永 王跃启 王全超 刘东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根据2009年8月对威海港附近海域9个站位的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威海港近海底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多样性等。应用PRIMIER 6.0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群落指数和ABC曲线等的分析... 根据2009年8月对威海港附近海域9个站位的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威海港近海底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多样性等。应用PRIMIER 6.0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群落指数和ABC曲线等的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48种,其中甲壳动物19种,鱼类14种,各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从3种到23种不等。通过对总物种数、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的分析发现,位于航道的WH5站和位于养殖区附近的WH9站与其它各站存在明显区别。渔业捕捞对威海满港附近的底上群落已经造成明显的影响,近岸底上群落遭受的扰动明显要强于外海。其它的人为扰动,比如航道航运较之渔业捕捞对底上群落有更加剧烈的扰动,同时海洋水产养殖的养殖筏架对保护海洋底栖动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特征 渔业捕捞 威海港 近海域 结构影响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人为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巴02B卫星多光谱影像中LBV数据变换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成雯 唐家奎 +6 位作者 米素娟 胡引翠 王春磊 于新菊 李勇志 赵理君 王后茂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5,F0003,共6页
通过对实际获得的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分析,提出了可用于中巴02B卫星多光谱影像的LBV数据变换公式,使得LBV数据变换方法在国产中巴02B卫星数据上的应用成为可能;运用该变换公式处理得到的中巴LBV数据变换图像比中巴原始数据假彩色合成... 通过对实际获得的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分析,提出了可用于中巴02B卫星多光谱影像的LBV数据变换公式,使得LBV数据变换方法在国产中巴02B卫星数据上的应用成为可能;运用该变换公式处理得到的中巴LBV数据变换图像比中巴原始数据假彩色合成图像颜色更鲜艳,地物类别更易区分,具有更好的目视解译效果。将LBV变换图像与中巴数据假彩色图像分别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分类,分类图像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用LBV变换公式得到的LBV结果图像能很好地提高图像计算机分类的精度,该变换方法在中巴02B卫星数据的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02B卫星 LBV数据变换 图像分类 多光谱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磷酸盐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海云 张庆 +2 位作者 韩海涛 潘大为 秦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6-125,共10页
磷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源要素之一,它参与或控制了发生在生物圈中的许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磷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之一,当水体中磷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藻类的过度繁殖,导致产生水体富营养化... 磷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源要素之一,它参与或控制了发生在生物圈中的许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磷是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之一,当水体中磷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藻类的过度繁殖,导致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欧盟立法规定将水体中含有0.1mg/L磷酸盐作为判断环境水体是否暴发蓝藻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水体富营养化 检测 海水 海洋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 生态环境问题 生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低检出限离子选择性电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奇 梁荣宁 秦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6期45-49,54,共6页
以莠去津为模板分子,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作为离子载体制备了低检出限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优化的电极膜组分(质量分数)为:PVC 30.1%、o-NPOE 60.8%、NaTFPB 1.5%、MIP 7.6%,筛选适... 以莠去津为模板分子,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将其作为离子载体制备了低检出限莠去津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优化的电极膜组分(质量分数)为:PVC 30.1%、o-NPOE 60.8%、NaTFPB 1.5%、MIP 7.6%,筛选适宜的内充液为0.01mol·L^-1 NaCl溶液,制得的电极在1.0×10^-7~1.0×10^-3 mol·L^-1的浓度范围内对莠去津离子呈能斯特响应,响应斜率为53.9mV·decade^-1,检出限为1.9×10^-8 mol·L^-1。该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已成功应用于自来水中莠去津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离子选择性电极 低检出限 莠去津 自来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钴的磷酸盐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世杰 张海云 +3 位作者 逯文晶 闫李霞 康琪 潘大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34-238,共5页
文章以金属钴为基体,在其表面形成对磷酸二氢盐有良好电化学响应的氧化钴敏感膜,成功的制备了磷酸盐离子选择性电极。详细讨论了不同活化时间和不同活化溶液对磷酸盐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响应斜率及检测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基于... 文章以金属钴为基体,在其表面形成对磷酸二氢盐有良好电化学响应的氧化钴敏感膜,成功的制备了磷酸盐离子选择性电极。详细讨论了不同活化时间和不同活化溶液对磷酸盐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响应斜率及检测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基于钴的磷酸盐离子选择性电极在0.025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底液中,对磷酸二氢盐在10-4~10-1mol/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响应,其响应斜率为-48.27 mV/dec,检测限为2.27×10-5mol/L,相关系数R2为0.99。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已成功用于实际自来水样中磷酸二氢盐的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性电极 磷酸二氢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硒暴露对紫贻贝(Mytilus edulis)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琳琳 张高生 +1 位作者 陈静 任宗明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83-388,共6页
为了研究重金属汞及微量元素硒对海洋贝类的毒性效应,揭示汞、硒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机制,用汞和硒对指示生物紫贻贝(Mytilus edulis)进行单一及联合亚慢性暴露实验。设置对照组(0μg·L-1)、汞暴露组(25μg·L-1Hg2+)、硒暴露... 为了研究重金属汞及微量元素硒对海洋贝类的毒性效应,揭示汞、硒在生物体内的相互作用机制,用汞和硒对指示生物紫贻贝(Mytilus edulis)进行单一及联合亚慢性暴露实验。设置对照组(0μg·L-1)、汞暴露组(25μg·L-1Hg2+)、硒暴露组(4μg·L-1Se4+)以及硒汞联合暴露组(25μg·L-1Hg2++4μg·L-1Se4+)4个实验组,并分别在暴露期间的第0、2、4和6天定时采集样本,测定紫贻贝鳃SOD、GPx及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将实验数据进行ANOVA分析处理后,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汞暴露组SOD和GPx均呈现先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后降低(p<0.01或p<0.001)的趋势,CAT则从第4天开始显著降低(p<0.05);硒暴露组中S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p<0.001),GPx活性在第2天也显著升高(p<0.001),CAT活性始终与对照组相近;硒汞联合作用与汞暴露组相比,SOD、GPx和CAT活性在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升高(p<0.05),而与硒暴露组相比,3种酶活性均低于硒单独暴露的水平。说明汞在短期能够诱导抗氧化酶活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微量硒能够增强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对汞导致的氧化损伤具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贻贝 抗氧化酶系统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四氧化三铁/离子载体修饰电极检测海水中痕量重金属铅 被引量:5
8
作者 娄婷婷 潘大为 +3 位作者 王元娥 宋德安 蒋琳 秦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54,76,共6页
制备了一种纳米四氧化三铁/离子载体(nano-Fe3O4/ionophore)修饰的玻碳电极,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实现了海水中的痕量铅离子的测定。利用纳米四氧化三铁的高比表面积和铅离子载体(ionophore)能够提供与铅离子配合的位点或仅供铅离子通过... 制备了一种纳米四氧化三铁/离子载体(nano-Fe3O4/ionophore)修饰的玻碳电极,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实现了海水中的痕量铅离子的测定。利用纳米四氧化三铁的高比表面积和铅离子载体(ionophore)能够提供与铅离子配合的位点或仅供铅离子通过的空穴,有效地提高了检测重金属离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pH 4.5),氧化峰电流与铅离子浓度在3~60 nmol/L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87),线性回归方程为ip=0.82 C+1.61,方法检出限达1 nmol/L。将制备的修饰电极用于实际海水中铅离子的检测,其结果与ICP-MS法所测值基本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四氧化三铁 离子载体 阳极溶出伏安法 痕量铅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溶出伏安法测量痕量铜 被引量:2
9
作者 庄建梅 张丽 +2 位作者 张春荣 申大忠 潘大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141,共4页
利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结构特性,采用滴涂法制备了一种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实现了水样中痕量铜的检测。详细研究了Cu2+在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并讨论了nano-TiO2/Na... 利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结构特性,采用滴涂法制备了一种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实现了水样中痕量铜的检测。详细研究了Cu2+在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并讨论了nano-TiO2/Nafion膜的厚度、溶液pH值、富集电位、富集时间等对Cu2+溶出峰电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2.0硝酸溶液中,-0.5 V恒电位搅拌富集240 s,静置10 s后阳极化扫描,Cu2+在0.25 V左右出现阳极溶出峰。相比于裸金电极,该峰电流大大提高,表明nano-TiO2对Cu2+的溶出具有一定的增敏作用。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10~900 nmol/L范围内,Cu2+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3.2 nmol/L。该修饰电极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将其应用于国标样品和实际自来水样中Cu2+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IO2 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 铜离子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