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状焦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作为EDLCs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强 李开喜 +1 位作者 王芙蓉 孙国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5-342,共8页
以针状焦生焦为原料,通过KOH化学活化法,在不同活化条件下制备出一系列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并对这些活性炭进行了孔结构表征。而后以30%KOH溶液为电解液,测试了由所获活性炭制备的一系列电极的电双层电容性能。结果表明:在碱炭比7∶1、活... 以针状焦生焦为原料,通过KOH化学活化法,在不同活化条件下制备出一系列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并对这些活性炭进行了孔结构表征。而后以30%KOH溶液为电解液,测试了由所获活性炭制备的一系列电极的电双层电容性能。结果表明:在碱炭比7∶1、活化温度850℃时,所制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为2 728m2/g,孔容为2.14cm3/g,统计平均孔径为4.4nm,大中孔孔容占总孔孔容约50%。该活性炭电极的比电容达305F/g,有相对较高的能量密度、良好的功率特性以及双电层电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状焦生焦 活性炭 双电层电容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法制备多孔纳米炭纤维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双 宋燕 +3 位作者 马昌 史景利 郭全贵 刘朗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分别以聚乙烯醇(PVA)/热固性酚醛树脂(PF)/碳酸钾(K2CO3)和PVA/PF的水溶液为纺丝原液,通过静电纺丝、固化和炭化处理制得多孔纳米炭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等对所制多孔炭纳米纤维进行表征,并将所制多孔炭纤维... 分别以聚乙烯醇(PVA)/热固性酚醛树脂(PF)/碳酸钾(K2CO3)和PVA/PF的水溶液为纺丝原液,通过静电纺丝、固化和炭化处理制得多孔纳米炭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等对所制多孔炭纳米纤维进行表征,并将所制多孔炭纤维作为模拟电容器电极材料,利用循环伏安和恒电流充放电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纺丝原液中加入K2CO3后所制多孔纳米炭纤维的比表面积增大(从564 m.2g-1提高到668 m.2g-1),电化学性能提高(在电流密度为0.2 A.g-1的情况下,比电容由165 F.g-1提高到178 F.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多孔纳米炭纤维 酚醛树脂 碳酸钾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沉积法制备氧化锰/多孔炭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强 李开喜 +2 位作者 范慧 谷建宇 孙国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34,共8页
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了氧化锰/多孔炭(Porous carbon,简称PC)复合材料,考察了氧化锰负载量及热处理温度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氧化锰/多孔炭复合电极的充放电机理。SEM照片及孔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常温下化学沉积法负载氧化锰不但负载... 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了氧化锰/多孔炭(Porous carbon,简称PC)复合材料,考察了氧化锰负载量及热处理温度对其理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氧化锰/多孔炭复合电极的充放电机理。SEM照片及孔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常温下化学沉积法负载氧化锰不但负载均匀,而且还对多孔炭的孔结构起到修饰作用;但经400℃以上高温处理后,其均匀性受到破坏。XRD测试结果表明,经110℃干燥处理及400℃高温处理的复合电极材料负载的氧化锰为无定型结构,800℃时则转变为γ-Mn2O3。经电化学测试表明化学沉积法负载氧化锰可以有效地提高多孔炭电极材料的电能存储容量,当多孔炭负载质量分数1.7%氧化锰,在空气中110℃干燥,制得复合材料的单电极比电容达到340F/g,比单纯的多孔炭电极提高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沉积法 氧化锰 多孔炭 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热处理对NiCo2S4/炭布复合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晓彤 田晓冬 +4 位作者 李肖 杨桃 贺怡婷 宋燕 刘占军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4-252,共9页
先对炭纤维布(CC)进行不同时间的硝酸热处理,随后采用一步溶剂热方法在炭纤维布上沉积NiCo2S4纳米颗粒。结果表明,随着酸处理时间的延长,炭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含氧量增加。当酸处理时间为12 h时,NiCo2S4在其表面负载最均匀,复合材料的... 先对炭纤维布(CC)进行不同时间的硝酸热处理,随后采用一步溶剂热方法在炭纤维布上沉积NiCo2S4纳米颗粒。结果表明,随着酸处理时间的延长,炭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含氧量增加。当酸处理时间为12 h时,NiCo2S4在其表面负载最均匀,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比容量可达1 298 F g-1,当增大到20 A g-1时,容量仍可保持为原来的89.7%。在5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次数达到3 000次时,容量保持率为95.3%。将所得复合材料作为正极,纳米炭纤维布(CNF)为负极,组装成具有自支撑结构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754 W kg-1时,其能量密度可达37.5 Wh 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处理 炭纤维布 NiCo2S4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担载SnO_2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龚文照 陈成猛 +4 位作者 杨芒果 王茂章 温月芳 刘朗 杨永岗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104,117,共3页
以热膨胀还原石墨烯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得一系列石墨烯担载SnO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其微观结构,同时使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其相应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浸渍时间延长,SnO2逐步占据石墨... 以热膨胀还原石墨烯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浸渍法制得一系列石墨烯担载SnO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其微观结构,同时使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其相应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浸渍时间延长,SnO2逐步占据石墨烯表面原有活性位(如含氧官能团和晶格缺陷),使其担载密度显著提高。但SnO2纳米颗粒对复合体系的赝电容贡献较小,同时其对石墨烯活性位具有掩蔽作用,反而导致石墨烯电容性能逐步下降。可见,石墨烯表面活性位对热膨胀石墨烯的电容性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二氧化锡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法研究PAN基炭纤维内部微孔结构 被引量:17
6
作者 盛毅 张彩红 +4 位作者 徐耀 吕春祥 吴刚平 吴忠华 李志宏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0-276,共7页
利用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2D-SAXS)方法,对PAN基炭纤维全部方位角进行微孔结构的研究。样品选取自制炭纤维MHS及日本东丽公司T300,T800产品。结果表明:MHS炭纤维微孔尺寸介于T300与T800之间,长径比t值小于T300和T800。T300中较小微孔(<... 利用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2D-SAXS)方法,对PAN基炭纤维全部方位角进行微孔结构的研究。样品选取自制炭纤维MHS及日本东丽公司T300,T800产品。结果表明:MHS炭纤维微孔尺寸介于T300与T800之间,长径比t值小于T300和T800。T300中较小微孔(<9.1nm)和较大微孔(>15.4nm)的含量大于MHS,T800含有大量的微孔短轴小于2nm的小尺寸微孔。MHS炭纤维的界面复杂程度较T300大,而小于T800。炭纤维内部存在由微孔散射导致的密度波动,其波动振幅F值和波动密度n值按MHS、T300和T800依次递减;电子密度波动越小,表明微孔结构越规整,T800的孔结构最规整。炭纤维内各个取向上均有一定结构的微孔分布,但总体上呈现沿纤维轴方向的定向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XS 炭纤维 孔结构 分形维数 密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难熔金属碳化物对炭/炭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俊山 李仲平 +4 位作者 敖明 许正辉 刘朗 胡子君 彭维周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通过对炭/炭复合材料(C/C)和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炭/炭复合材料(C/C+MC)的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研究了二者在电弧加热器上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难熔金属化合物(MC)在烧蚀过程中进入到距表层几个微米之内的纤维和基体炭微晶内,明显影响了相... 通过对炭/炭复合材料(C/C)和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炭/炭复合材料(C/C+MC)的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研究了二者在电弧加热器上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难熔金属化合物(MC)在烧蚀过程中进入到距表层几个微米之内的纤维和基体炭微晶内,明显影响了相邻微晶的形貌。MC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机械剥蚀等力学因素引起的质量损失,增大了试样表面粗糙度,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烧蚀;另一方面,MC具有降低碳的升华总量的效应。从综合效应来看,C/C+MC复合材料的烧蚀速率比C/C复合材料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烧蚀机理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钽炭基复合材料前驱体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秀涛 史景利 +3 位作者 郭全贵 翟更太 刘朗 宋进仁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20,共6页
以煤沥青为原料,氯化钽为钽源,通过化学反应制备了含钽沥青前驱体。利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能谱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分析手段对钽化合物在沥青中的存在形态、分散状况和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进行了研究。... 以煤沥青为原料,氯化钽为钽源,通过化学反应制备了含钽沥青前驱体。利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能谱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分析手段对钽化合物在沥青中的存在形态、分散状况和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沥青中钽化合物的粒度为20nm~50nm,主要以五氧化二钽的形式均匀分散于沥青中;惰性气氛下,较低温度(420℃)热处理时,钽化合物以δ-Ta2O5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到900℃时,δ-Ta2O5转化为β-Ta2O5,在温度达到1200℃时,β-Ta2O5和碳化钽共同存在于炭基体中,在2800℃温度下,钽完全转化为碳化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化钽 前驱体 沥青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基泡沫炭的制备和隔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曦 雷世文 +1 位作者 陶则超 孔庆强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49,共6页
针对新型轻质高效和结构稳定的高性能隔热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以热塑性酚醛树脂为原料,引入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然后采用液相低压发泡/炭化工艺制备氧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基泡沫炭(PCF)隔热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热分... 针对新型轻质高效和结构稳定的高性能隔热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以热塑性酚醛树脂为原料,引入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然后采用液相低压发泡/炭化工艺制备氧化石墨烯/酚醛树脂基泡沫炭(PCF)隔热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热分析仪、压汞仪和激光脉冲导热仪,对GO/PCF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添加GO合理的质量含量是1.0%,添加量过大时,GO会团聚,影响泡沫炭的孔结构和微观结构,导致泡沫炭强度和体积密度下降,热导率上升;GO的适量引入可改善酚醛树脂的热稳定性,相对于未改性样品,1.0%GO/PCF的热解温度及热稳定性提高,残碳率提高5%;分散均匀的GO在酚醛树脂中形成三维多孔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气流传热和辐射传热抑制效果;1.0%GO/PCF的体积密度为0.20 g/cm^(3),结构致密,热导率仅0.05 W/(m·K),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泡沫炭 氧化石墨烯 隔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10
作者 宋燕 李宝华 陈玉琴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9-480,共2页
第十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0-14号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协办。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炭材料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膨胀石墨/石蜡相变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强化传热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飞 陶则超 郭全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37,共3页
以不同密度的压缩膨胀石墨为强化传热载体,制备了膨胀石墨/石蜡相变复合材料。在压力作用下,压缩膨胀石墨导热性能产生明显的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系数分别为1.4、2.1和2.5。压缩膨胀石墨骨架的高热导率使得石蜡升温速率分别提高了4.3、5.7... 以不同密度的压缩膨胀石墨为强化传热载体,制备了膨胀石墨/石蜡相变复合材料。在压力作用下,压缩膨胀石墨导热性能产生明显的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系数分别为1.4、2.1和2.5。压缩膨胀石墨骨架的高热导率使得石蜡升温速率分别提高了4.3、5.7和10.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相变储能材料 互穿网络结构 强化传热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压温度对纳米粘土增强炭/炭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孔垂周 高晓晴 +2 位作者 郭全贵 宋进仁 杨禹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1-458,共8页
采用热压与致密化工艺分别在1 000、1 100、1 200和1 300℃下制备出纳米粘土增强一维炭/炭复合材料(C/C)。利用XRD、激光拉曼光谱等研究纳米粘土的热转变规律,利用体密度、导热率、抗弯强度及模量等数据研究纳米粘土的热转变对C/C复合... 采用热压与致密化工艺分别在1 000、1 100、1 200和1 300℃下制备出纳米粘土增强一维炭/炭复合材料(C/C)。利用XRD、激光拉曼光谱等研究纳米粘土的热转变规律,利用体密度、导热率、抗弯强度及模量等数据研究纳米粘土的热转变对C/C复合材料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试样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热压温度对纳米粘土增强C/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影响显著。1 200℃热压制备的C/C复合材料抗弯强度最大为230.1 MPa,模量最大为87.3 GPa。C/C复合材料中的纳米粘土1 200℃热压转变成莫来石、方石英、无序粘土、有序炭及无序炭。这些组分均匀分散在基体中,可改善基体炭结构以及基体炭和炭纤维的界面,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1 300℃热压时纳米粘土中的Si O2与基体炭发生碳热还原反应,破坏了基体结构,导致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模量降低,而反应产物Si C提高了材料的导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粘土 C/C复合材料 热压温度 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掺杂中孔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翟晓玲 宋燕 +2 位作者 智林杰 史景利 郭全贵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1-216,共6页
以含硼酚醛树脂为碳前驱体,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制备了含硼中孔炭。利用低温氮气吸脱附、小角X射线散射、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对中孔炭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采用三电极体系对中孔炭样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讨论了硼掺杂量对中孔... 以含硼酚醛树脂为碳前驱体,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制备了含硼中孔炭。利用低温氮气吸脱附、小角X射线散射、透射电镜等分析手段对中孔炭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采用三电极体系对中孔炭样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讨论了硼掺杂量对中孔炭的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硼含量增加,中孔炭孔径缩小且有序度降低。硼质量分数为0.3%时,中孔炭在电流密度为75mA.g-1下的单位面积比电容达到0.51F.m-2,是未掺杂样品的1.9倍,并且仍能够保持有序的孔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 硼掺杂 孔结构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硫元素引发的炭形貌衍变(英文)
14
作者 马海龙 王英勇 +1 位作者 靳国强 郭向云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以甲苯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噻吩为生长促进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得到了多分叉结构的炭。借助SEM、XRD和EDX考察了硫元素对产物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苯中的噻吩体积分数在0.01%~1%变化时,产物形貌由树状逐渐衍... 以甲苯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噻吩为生长促进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得到了多分叉结构的炭。借助SEM、XRD和EDX考察了硫元素对产物的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甲苯中的噻吩体积分数在0.01%~1%变化时,产物形貌由树状逐渐衍变为分支状。树状炭由较长而笔直的多分叉炭纤维构成,而分支状炭则由较短且弯曲的炭纤维构成。XRD结果表明硫元素对产物的微观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貌衍变 分支状炭 化学气相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堆叠对石墨烯材料量子电容影响的理论研究
15
作者 崔光宇 易宗琳 +2 位作者 苏方远 陈成猛 韩培德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2-1072,共11页
石墨烯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导电性能好,被作为正极材料与多孔炭材料一起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石墨烯材料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片层堆叠积聚,难以保证单层存在。堆叠会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进而影响量子电容。为了考察层间相互作用对石... 石墨烯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导电性能好,被作为正极材料与多孔炭材料一起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石墨烯材料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片层堆叠积聚,难以保证单层存在。堆叠会影响材料的电子结构进而影响量子电容。为了考察层间相互作用对石墨烯电子结构和量子电容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本文系统研究了堆叠对于多种缺陷结构石墨烯材料的量子电容、表面电量等性能的影响。计算发现,由于层间相互作用以及基底层提供了部分电荷,单层石墨烯堆叠后量子电容性能增加,并且相较于完整和表面带有点缺陷的石墨烯,掺N双层石墨烯的量子电容提升幅度较大。同时在层间相互作用影响下,堆叠后拥有相近结构的石墨烯之间的量子电容性能差距减小。对于顶层不含悬挂键和孤对电子的石墨烯片层,发生堆叠后量子电容曲线随电压变化的波动趋势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缺陷 量子电容 态密度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300和T700炭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李东风 王浩静 +1 位作者 贺福 王心葵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9-64,共6页
利用SEM、元素分析、XRD和激光Raman光谱研究了T300和T700的形貌、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参数。结果发现:T700炭纤维表面光滑,而T300炭纤维的表面有大量的沟槽。表明前者是用干喷湿纺原丝,后者是用湿法纺丝原丝。两种纤维的断面均呈现出颗... 利用SEM、元素分析、XRD和激光Raman光谱研究了T300和T700的形貌、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参数。结果发现:T700炭纤维表面光滑,而T300炭纤维的表面有大量的沟槽。表明前者是用干喷湿纺原丝,后者是用湿法纺丝原丝。两种纤维的断面均呈现出颗粒状特征。T700的含碳量高于T300,含氮量低于T300。两者的微观结构参数(d002、La和Lc)差异佐证了T700的炭化温度高于T300。T700的择优取向角Z比T300小2.3°,是石墨微晶致密有序排列的反映,因而使其体密度比T300高2.27%,空隙率低7.54%。所以致密化赋予了T700较高的拉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基炭纤维 微观结构 XRD RAMAN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行为和体外释放性能 被引量:18
17
作者 梁栋 吕春祥 +2 位作者 李云兰 李永红 袁淑霞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4-150,共7页
主要研究了药用颗粒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行为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N2吸附表征了三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借助Beohm滴定法和质量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和零电荷点pHPZC;考察了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与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的... 主要研究了药用颗粒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行为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N2吸附表征了三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借助Beohm滴定法和质量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和零电荷点pHPZC;考察了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与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的关系,及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比表面积高、孔隙发达、孔径分布集中在2nm^11nm之间的中孔型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力很强,平衡吸附量达到了358m g/g,累计释放率为7%;具有广谱孔径分布的活性炭,平衡吸附量为281m g/g,可以缓释12h以上,累计释放率达到27%。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含氧官能团对吸附扑热息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种活性炭的释药过程均符合H iguchi方程释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比表面积 表面官能团 缓释 扑热息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 被引量:40
18
作者 朱江涛 黄正宏 +2 位作者 康飞宇 傅金和 岳永德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研究了30℃下活性竹炭对苯酚溶液的吸附动力学,考察了苯酚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粒径的影响,并用三种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活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准二级模型进行很好的描述,拟合所得的初始吸附速率随着苯酚浓度的... 研究了30℃下活性竹炭对苯酚溶液的吸附动力学,考察了苯酚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粒径的影响,并用三种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活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准二级模型进行很好的描述,拟合所得的初始吸附速率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和竹炭粒径的减小而提高。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表明,活性竹炭对苯酚溶液的吸附过程中,颗粒内扩散为主要速率控制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竹炭 苯酚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英文) 被引量:23
19
作者 宋燕 乔文明 +1 位作者 尹圣昊 持田勲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4-298,共5页
考察了不同结构的活性炭样品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甲苯蒸汽的吸附行为,采用低温(77K)氮气吸附和129Xe-核磁共振方法对所用活性炭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与其结构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孔容积大的活性炭对高浓度甲苯... 考察了不同结构的活性炭样品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甲苯蒸汽的吸附行为,采用低温(77K)氮气吸附和129Xe-核磁共振方法对所用活性炭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与其结构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孔容积大的活性炭对高浓度甲苯蒸汽吸附容量大,而具有丰富微孔和较小平均孔径的活性炭对低浓度(2×10-5)甲苯蒸汽具有高的吸附容量。沥青基活性炭纤维对低浓度(2×10-5)甲苯蒸汽表现出较好的吸附能力。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大,活性炭纤维对低浓度(2×10-5)甲苯蒸汽的吸附容量略有增加。OG5A,OG10A,OG15A和OG20A在30℃下对2×10-5甲苯蒸汽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202mg/g,219mg/g,221mg/g和235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炭纤维 比表面积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预氧化纤维的炭化过程 被引量:21
20
作者 温月芳 曹霞 +3 位作者 杨永岗 李辉 郭建强 刘朗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采用Raman光谱、XRD、AE、XPS和TG-MS方法分析PAN预氧化纤维在连续炭化过程中纤维结构参数和C、N、O含量的变化,以及反应中小分子的释放情况。Raman光谱分析表明:在炭化过程中纤维内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逐渐变大,晶体尺寸增大,石墨化... 采用Raman光谱、XRD、AE、XPS和TG-MS方法分析PAN预氧化纤维在连续炭化过程中纤维结构参数和C、N、O含量的变化,以及反应中小分子的释放情况。Raman光谱分析表明:在炭化过程中纤维内sp2杂化的C—C原子键距逐渐变大,晶体尺寸增大,石墨化度也随之提高,乱层石墨结构趋于完善;XRD分析结果表明:炭化过程中纤维的择优取向性提高,微孔含量减小是炭纤维体密度增大和强度逐步提高的原因所在;从预氧化纤维、低温炭化和高温炭化纤维的表面和本体元素分析的结果发现:炭化过程中碳元素的富集和非碳元素的脱除是由外向内的过程;TG-MS分析表明:小分子的释放主要发生在低温炭化的过程中,而高温炭化过程主要是大的梯形分子链交联脱除N2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 炭纤维 炭化 RAMAN光谱 XRD TG—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