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Si_(3)N_(4)陶瓷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1
作者 于文举 向立平 +3 位作者 黄民忠 刘刈 杨帆 冯亚鑫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553,共8页
通过热压烧结法制备了致密度为98.3%的氮化硅陶瓷(HP-Si_(3)N_(4)),并深入探讨了其在超临界水环境(450℃,25 MPa)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其在不同腐蚀时间(50 h、100 h、150 h、200 h)后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力学性能进... 通过热压烧结法制备了致密度为98.3%的氮化硅陶瓷(HP-Si_(3)N_(4)),并深入探讨了其在超临界水环境(450℃,25 MPa)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其在不同腐蚀时间(50 h、100 h、150 h、200 h)后的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分析。研究发现,Si_(3)N_(4)陶瓷在超临界水中会生成二氧化硅(SiO_(2))腐蚀层,但随着腐蚀时间延长,SiO_(2)腐蚀层逐渐脱落,导致基体表面发生沿晶腐蚀,随后进一步发展为晶粒腐蚀。经过200 h腐蚀后,其断裂韧性和硬度变化幅度不大,断裂韧性从4.1 MPa·m^(1/2)微增至4.5 MPa·m^(1/2),硬度从15.2 GPa降至14.9 GPa;而弯曲强度从650 MPa降至523 MPa,降低了18%。这些结果表明,超临界水腐蚀会破坏Si_(3)N_(4)陶瓷的表面结构,增加材料的脆性和易损性。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Si_(3)N_(4)陶瓷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降解机制,有望为该材料在核能和超临界水氧化等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_(3)N_(4)陶瓷 超临界水 腐蚀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球面气囊抛光的材料均匀去除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朋 叶斯哲 +1 位作者 张昊 回长顺 《航空制造技术》 2019年第9期68-73,共6页
对气囊抛光非球面表面材料去除均匀性进行了研究。根据Preston方程,分析了抛光磨头与零件转速比对去除函数分布的影响,并采用定点抛光试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在定点抛光表面去除速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抛光磨头进给速度、合理控制... 对气囊抛光非球面表面材料去除均匀性进行了研究。根据Preston方程,分析了抛光磨头与零件转速比对去除函数分布的影响,并采用定点抛光试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在定点抛光表面去除速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抛光磨头进给速度、合理控制驻留时间,实现材料表面均匀去除。采用该方法,对一口径为150mm的非球面进行抛光试验,抛光后面形误差趋势保持不变,功率谱密度高频分量明显降低,实现了对表面材料的均匀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精密 光学加工 非球面 均匀去除 气囊抛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碳材料作为钠/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华燕 陈慧鑫 +1 位作者 张桥保 张力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96-606,共11页
由于钠、钾元素储量丰富且与锂元素相近的化学性质,钠/钾离子电池(SIB/PIB)在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推动SIB/PIB发展的关键,低成本、高性能负极材料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和可行性。因此,具有精细生物分级... 由于钠、钾元素储量丰富且与锂元素相近的化学性质,钠/钾离子电池(SIB/PIB)在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推动SIB/PIB发展的关键,低成本、高性能负极材料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其竞争力和可行性。因此,具有精细生物分级结构、优异表面电化学活性和导电性,且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生物质基硬碳材料几乎可以作为SIB/PIB负极材料的优选,其固有的较大层间间距有利于半径较大的钠、钾离子的脱嵌。基于此,综述了生物质碳材料作为SIB/PIB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具有不同微结构的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其电化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其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钾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硬碳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钠离子电池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湘思 向宇轩 +4 位作者 钟贵明 李琦 郑时尧 傅日强 杨勇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2,共8页
深入全面理解锂/钠离子电池材料的静态结构及演化过程是提升电池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材料结构的各种表征方法中,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S NMR)技术是获取电池材料局域结构以及微观离子扩散动力学等定量信息的一个重要表征手段。到目前为止... 深入全面理解锂/钠离子电池材料的静态结构及演化过程是提升电池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材料结构的各种表征方法中,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S NMR)技术是获取电池材料局域结构以及微观离子扩散动力学等定量信息的一个重要表征手段。到目前为止,人们通过SS NMR技术在获取与分析电池电极/电解质材料的离子占位,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结构演化以及微观离子扩散动力学过程如离子传输路径与离子扩散系数等信息上已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进而为理解分析电极材料的储锂机制,电池材料的构效关系乃至电池的衰减机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三年来SS NMR技术在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和固体电解质材料研究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固体核磁共振 局域结构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电池储能机理的电化学谱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明增 周柯 +7 位作者 吴珏 刘湘思 向宇轩 梁子腾 左文华 龚正良 钟贵明 杨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6-746,共21页
随着人类社会向电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快速迈进,对可充式二次电池的需求急剧增加.二次电池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电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晶相、电子结构与局域结构演化、界面形成与重构行为.深... 随着人类社会向电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快速迈进,对可充式二次电池的需求急剧增加.二次电池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电池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晶相、电子结构与局域结构演化、界面形成与重构行为.深入了解电池电极材料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特性,尤其是它们在循环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行为,对于优化当前二次电池体系及开发新材料和新体系以提升其性能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各种谱学技术,尤其是电化学原位谱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二次电池电化学反应机理和构效关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为二次电池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综述了几种先进的谱学技术,特别是电化学原位X射线衍射及吸收谱、固体核磁共振谱学及其成像技术在二次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池 X射线衍射 X射线吸收谱 固体核磁共振 电化学原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全碳和多炔阴离子配体的银簇化合物的超分子组装及其结构研究(英文)
6
作者 侯俊傑 胡婷 +1 位作者 譚耀新 麥松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15-2133,共19页
总结了我们在新型炔银簇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化合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1,3,5-己三炔基和1,3,5,7-辛四炔基;(b)1,5-己二炔基;(c)经膦酸配体组装的乙炔基和烷基乙炔基;(d)苯乙炔基、环烷基乙炔基和含氮杂环基乙炔基结构单元... 总结了我们在新型炔银簇化合物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些化合物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1,3,5-己三炔基和1,3,5,7-辛四炔基;(b)1,5-己二炔基;(c)经膦酸配体组装的乙炔基和烷基乙炔基;(d)苯乙炔基、环烷基乙炔基和含氮杂环基乙炔基结构单元的银簇化合物;(e)经不同类型的银-碳配位键连接,并进一步通过分子内/分子间作用力稳固其配位网络的炔银化合物.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溶剂、配体的位阻大小和辅助配体类型对于多维配位网络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碳配体 亲银作用 多炔配体 炔基 银簇网络结构 超分子合成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阻隔聚乳酸/蒙脱土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冷鲜羊肉包装中的应用
7
作者 陈钟生 张元 +4 位作者 刘敏 寇竟邦 白嘉鑫 董同力嘎 云雪艳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1-150,共10页
目的开发一种具有优异阻隔性能,并适用于冷鲜羊肉保鲜的可降解绿色食品包装。方法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辅助分散蒙脱土(MMT)并形成稳定悬浮液,通过真空抽滤诱导MMT片层水平排列,随后借助壳聚糖(CS)将MMT阻隔层固着于PLLA基底,制... 目的开发一种具有优异阻隔性能,并适用于冷鲜羊肉保鲜的可降解绿色食品包装。方法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辅助分散蒙脱土(MMT)并形成稳定悬浮液,通过真空抽滤诱导MMT片层水平排列,随后借助壳聚糖(CS)将MMT阻隔层固着于PLLA基底,制备高阻隔聚乳酸/蒙脱土(PLLA/CS/MC)薄膜。分析了薄膜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并评估其在冷鲜羊肉保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MMT片层的部分插层和定向排列使PLLA/CS/MC薄膜实现了超高的阻隔性能(OTR<0.008 cm^(3)/(m^(2)·d))和紫外阻隔能力,同时保持了中等的透明度(56.8%)。力学性能测试也表明,阻隔层并未对PLLA的力学性能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在冷鲜羊肉保鲜实验中,PLLA/CS/MC薄膜组呈现最低的腐败速率,贮藏25 d后菌落总数为5.95 lg(CFU/g),硫代巴比妥酸含量为0.98 mg/kg,挥发性盐基总氮含量为19.47 mg/100 g,pH值为5.85,冷鲜羊肉还处于二级鲜度。结论PLLA/CS/MC薄膜在冷鲜羊肉食品包装应用中有效减缓了冷鲜羊肉贮藏期间各项指标的腐败速率,使冷鲜羊肉的货架期延长至25 d,为提高PLLA薄膜阻隔性能及其在冷鲜羊肉包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PLLA) 蒙脱土(MMT) 高阻隔 可降解 冷鲜羊肉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浮选分离模拟乏燃料中的稀土元素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洁茹 范芳丽 +3 位作者 秦芝 杨帆 刘哲 周桐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8-385,I0003,共9页
从乏燃料中高效分离稀土元素(中子毒物)是实现乏燃料再生循环利用的关键步骤。利用双有机相离子液体选择性浮选分离乏燃料中的稀土元素,使氧化铀和稀土氧化物几乎不被溶解,实现两者固相之间的分离,避免了二次废液的产生,具有节能和环保... 从乏燃料中高效分离稀土元素(中子毒物)是实现乏燃料再生循环利用的关键步骤。利用双有机相离子液体选择性浮选分离乏燃料中的稀土元素,使氧化铀和稀土氧化物几乎不被溶解,实现两者固相之间的分离,避免了二次废液的产生,具有节能和环保的双重意义。以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P507)为稀土元素的捕收剂、煤油或油酸为稀释剂,以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4mim][PF6])和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C4mim][Tf2N])两种离子液体作为浮选体系的另一相,优化得到了浮选分离稀土氧化物的最佳条件。结果发现:浮选分离去除率随着混合物中初始Nd含量以及浮选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对所有稀土元素与U3O8分别组成的二元体系混合物进行了浮选分离研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该体系对不同稀土元素的分离也不同,浮选分离的去除率与稀土氧化物的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浮选机开展了工艺化的初步探索,发现该浮选体系对N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乏燃料 稀土元素 浮选分离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nMo_(12)]二十面体的三维稀土钼酸盐骨架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能(英文)
9
作者 黄敏 卓著 +3 位作者 陈婷 路自修 王维 黄有桂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09-2218,共10页
通过缓慢蒸发溶剂法合成了2例新的三维稀土钼酸盐:[Ln(H_(2)O)_(3)]_(3)[LnMo_(12)O_(42)]·xH_(2)O,其中Ln=Eu(1)、Tb(2),x=7(1),10.17(2)。这2种稀土钼酸盐中都含有新颖的二十面体[LnMo_(12)O_(42)]构建单元,该单元通过与{LnO_(9)... 通过缓慢蒸发溶剂法合成了2例新的三维稀土钼酸盐:[Ln(H_(2)O)_(3)]_(3)[LnMo_(12)O_(42)]·xH_(2)O,其中Ln=Eu(1)、Tb(2),x=7(1),10.17(2)。这2种稀土钼酸盐中都含有新颖的二十面体[LnMo_(12)O_(42)]构建单元,该单元通过与{LnO_(9)}多面体进一步连接形成三维网络。光致发光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2显示出明显不同的发射特征,这与Eu^(3+)和Tb^(3+)离子的不同能级跃迁密切相关。化合物1表现出较强的红色发射(CIE色度坐标为(0.66,0.33))、高发光强度、较大的荧光量子产率(约60%),对应于从5D0到^(7)F_(J)(J=4、3、2、1、0)的跃迁;化合物2表现出浅绿色发射(CIE色度坐标为(0.34,0.60)),对应从^(5)D_(4)到^(7)F_(J)(J=6、5、4、3)的能级跃迁,其发光强度较弱和荧光量子产率较低(约20%)。有趣的是,一定量的Tb^(3+)引入和大量溶剂分子的存在导致化合物2发生部分荧光猝灭,但对化合物1的荧光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钼酸盐 晶体结构 光致发光 荧光淬灭 配位化学 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3+)、Yb^(3+)共掺杂LaSc_(3)(BO_(3))_(4)近红外荧光粉的发光与器件性能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邬金闽 黄得财 +2 位作者 梁思思 徐寿亮 朱浩淼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3-803,共11页
荧光粉转换型宽带发射近红外LED在食品检测、生物医药、安防监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工作介绍了一种具有宽带近红外发射的LaSc_(3)(BO_(3))_(4)∶Cr^(3+)(LSB∶Cr^(3+))荧光粉,在460 nm蓝光激发下,其发射覆盖650~1200 nm范围,... 荧光粉转换型宽带发射近红外LED在食品检测、生物医药、安防监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工作介绍了一种具有宽带近红外发射的LaSc_(3)(BO_(3))_(4)∶Cr^(3+)(LSB∶Cr^(3+))荧光粉,在460 nm蓝光激发下,其发射覆盖650~1200 nm范围,半高宽达到170 nm。在此基础上,通过Yb 3+共掺,有效提升了其发光性能,其中发射峰半高宽拓宽到223 nm,最高发光量子产率由14%提升至35%,发光热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基于荧光粉的发光量子产率、荧光寿命和发光热稳定性等数据分析,发现Yb^(3+)共掺杂对材料发光热稳定性的改善主要源于Cr^(3+)与Yb^(3+)之间的高效能量传递,并且Yb^(3+)在基质材料中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最后,将LSB∶Cr^(3+),Yb^(3+)荧光粉与蓝光LED芯片结合,制备成近红外LED器件,在60 mA驱动电流下,近红外输出功率达16 mW。以上结果表明,LSB∶Cr^(3+),Yb^(3+)荧光粉是一种潜在的近红外LED用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荧光粉 Cr^(3+)/Yb^(3+)共掺杂 能量传递 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