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5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希华 严小军 +3 位作者 童顺 武建秋 秦松 曾呈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海藻 分子生物学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初心耕海探洋七十载 担使命披风踏浪砥砺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70年发展纪实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凡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4-672,共9页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主要发展历程,回顾70年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围绕新形势下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改革发展举措,讨论和展望研究所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70周年 海洋科学 发展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奠基海洋化学研究,助推海洋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70年 被引量:4
3
作者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5-704,共10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化学利用以及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1950-1990年,系统获得了渤黄东海重要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发现了黄东海溶解氧存在最大值系冬季保持而来;构建了大型海藻经济组分提取的系统化方案,奠定了世界最大规模海藻化学工业的基础;系统开拓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1990-202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研究全面与国际接轨,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特别是微痕量无机/有机组分的分布迁移转化特征及机制,提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系统思路;研制成功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肾衰新海洋药物,发现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活性物质,在应用海洋化学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7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科技青年学术年会看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
作者 宋金明 段德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3-25,共3页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之路往哪里走?青年海洋学者怎样找到学科生长点?这恐怕关键在 于学者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中国科协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恢宏的科学气度,相继于1992年和 1995年召开了两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将自然...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之路往哪里走?青年海洋学者怎样找到学科生长点?这恐怕关键在 于学者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中国科协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恢宏的科学气度,相继于1992年和 1995年召开了两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将自然科学界年轻的卓有业绩的中华学人聚集 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之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思想交流,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 与探索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神圣。大会亦将海洋研究列入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发展之项目,并有愈 加重视的趋势。然而,与其他学科相较,显然有一定差距。鉴此,本部邀请两位莅会者撰文,分析海 洋科学在我国大科学中的地位、与其他优势学科的差距所在,以期海内外学者共同探究中国海洋 科学的最佳生长点,促进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另外,又遴选入选大会论文集的论文摘 要数篇,或许能使读者一瞻我国大科学中海洋科学研究学术思想的择优、择新标准,抑或对您新的学术意识的构建能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发育趋势 海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发展态势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昊 郭琳 +1 位作者 於维樱 刘雪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60-1873,共14页
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基于1900—2017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SCI论文,利用TDA等工具对海洋科学领域进行了文献计量,并对比分析了国际主要海洋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以期从宏观尺度上为海洋... 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基于1900—2017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SCI论文,利用TDA等工具对海洋科学领域进行了文献计量,并对比分析了国际主要海洋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以期从宏观尺度上为海洋保护决策提供参考。结论如下:(1)发文量较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和德国;(2)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加尼福利亚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3)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是海洋科学领域刊文量最大的SCI期刊,刊文主题主要集中于海洋物理、海洋地质和海洋气候等方面;中国在Acta Oceanologica Sinica的发文量最大,但其高水平的海洋科学论文数量需进一步突破;(4)基于h-指数的学术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在15个国际主要海洋研究机构中的排名分别居于第1、2位,中国亟待提升其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5)当前主要关注点为:热点海洋区域(北冰洋、南大洋、北极、南极洲)、海洋监测技术(遥感技术、稳定同位素)、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沉积物)、海洋环境变化(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冰);(6)未来重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化耦合关系、利用新兴技术监测海洋动态、深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多领域涉海学科的交叉融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文献计量 科研机构 发展态势 学术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海洋科学及其展望 被引量:4
6
作者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8,共8页
关键词 中国 海洋科学 科学发展 海洋化学 海洋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S──海洋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被引量:2
7
作者 焦念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海洋科学 气候变化 二甲基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新突破——评《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
8
作者 顾宏堪 林庆礼 +1 位作者 顾宏堪 林庆礼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关键词 海洋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 生态环境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科学研究与全球变化
9
作者 刘敬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海洋科学 全球变化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海图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
10
作者 丛日霞 董罗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专题海图 海洋科学 价值 海图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发生机理研究──海洋原甲藻的氮营养生理特征 被引量:25
11
作者 黄晓航 史冬梅 +2 位作者 张京浦 刘海航 吴超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3-38,共6页
于1991年1月-1991年12月,以不同浓度的硝态氮(20,60,200,600μmol/L)研究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及其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氮浓度为200和600μmol/L时,表观光合作用强,细胞生长快,指数生长期长... 于1991年1月-1991年12月,以不同浓度的硝态氮(20,60,200,600μmol/L)研究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及其营养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氮浓度为200和600μmol/L时,表观光合作用强,细胞生长快,指数生长期长,叶绿素含量高,提示了由原甲藻爆发引起的赤潮与海洋富营养化有直接关系。结果还表明,海洋原甲藻可以累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当外界氮源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时,细胞内储存的蛋白质可用于维持指数生长。藻细胞可以日夜吸收氮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夜间有所降低,提示其可能被利用,在夜间与氮进行同化。原甲藻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在有适量氮存在的条件下易于形成赤潮,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 氮营养生理 硝酸氮 海洋 红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幼体和仔虾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02
12
作者 刘玉梅 朱谨钊 +1 位作者 吴厚余 施奠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571-575,共5页
于1987年5月初在山东日照市涛雒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虾苗;成虾于1986年春、秋两季取自青岛胶州湾水域的网捕成虾。以酶学分析方法作试验。结果表明,1.虾苗酶活力结果为:类胰蛋白酶及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差异,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 于1987年5月初在山东日照市涛雒对虾育苗场采集中国对虾虾苗;成虾于1986年春、秋两季取自青岛胶州湾水域的网捕成虾。以酶学分析方法作试验。结果表明,1.虾苗酶活力结果为:类胰蛋白酶及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差异,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酶活性随着生长发育而增高,类咦蛋白酶活性比胃蛋白酶高4倍左右。淀粉酶的活性是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纤维素酶活力极微;淀粉酶活性是纤维素酶的6—13倍左右。育苗期几种消化酶的活性均远远低于成虾。2,育苗期幼虾的氨基酸含量,随着生长发育而增高,在各期,氨基酸总和的差别是: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仔虾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 仔虾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低温纤维素酶海洋嗜冷菌的筛选及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王玢 汪天虹 +2 位作者 张刚 刘世利 肖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5,共4页
从黄海的深海海底泥样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海洋细菌,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既能产生装甲基纤维素酶,又能降解微晶纤维素,且有淀粉酶活。对该菌生长特征及所产纤维素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此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高... 从黄海的深海海底泥样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海洋细菌,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既能产生装甲基纤维素酶,又能降解微晶纤维素,且有淀粉酶活。对该菌生长特征及所产纤维素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此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高生长温度为40℃,在0℃也能生长,是典型的嗜冷菌。该菌所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5℃,10℃仍有较高酶活,最适pH值为6.0,属酸性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纤维素酶 海洋嗜冷菌 筛选 酸性酶 生长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年龄、生长和死亡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吴贤汉 张士璀 +3 位作者 王永元 张宝录 曲艳梅 江新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5-178,共4页
于1989年8月-1990年7月对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文昌鱼种群由4个年龄组组成,它至少生活4a以上,甚至可达6a左右。(2)在Ⅰ,Ⅱ龄时生长较快,平均年生长13-15mm,Ⅲ龄后生长速度减慢,即使同一年龄组的文... 于1989年8月-1990年7月对青岛文昌鱼的生活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文昌鱼种群由4个年龄组组成,它至少生活4a以上,甚至可达6a左右。(2)在Ⅰ,Ⅱ龄时生长较快,平均年生长13-15mm,Ⅲ龄后生长速度减慢,即使同一年龄组的文昌鱼,在不同季节其生长速度也不同。(3)在冬春采集的文昌鱼中Ⅲ龄组的峰值较小。(4)繁殖季节过后,老龄文昌鱼因衰老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生活史 年龄 生长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合金钢在海洋各腐蚀区带的锈层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言涛 李延旭 +1 位作者 侯保荣 张经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51-655,共5页
1995年5月通过对低合金钢——16Mn钢在埕岛海区挂片两年(1992年10月-1994年10月)的腐蚀产物的穆斯堡尔诺测定,研究了低合金钢在飞溅区、潮差区、全没区和海泥区四个不同海洋腐蚀区带的锈层组成和含量。锈层中的FeOOH和Fe3O4的不同... 1995年5月通过对低合金钢——16Mn钢在埕岛海区挂片两年(1992年10月-1994年10月)的腐蚀产物的穆斯堡尔诺测定,研究了低合金钢在飞溅区、潮差区、全没区和海泥区四个不同海洋腐蚀区带的锈层组成和含量。锈层中的FeOOH和Fe3O4的不同含量说明了内锈层中的β-FeOOH为氧化剂参与了阴极作用,加速了干湿交替区低合金钢的腐蚀。另外由于16Mn钢的合金元素的影响,基体表面锈层组成简单,结构致密,形成良好的阻挡层,减缓了钢铁的腐蚀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钢 海洋腐蚀 锈层 穆斯堡尔谱 合金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免疫型药物对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6
16
作者 王雷 李光友 +1 位作者 毛远兴 张海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86-492,共7页
于1992年8-9月在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虾场,使用复合口服免疫药物防治中国对虾病害,在现场观察对虾的发病情况、生长及增重速度;在实验室测定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表明,对虾服用“口服免疫型”药物后具... 于1992年8-9月在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虾场,使用复合口服免疫药物防治中国对虾病害,在现场观察对虾的发病情况、生长及增重速度;在实验室测定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表明,对虾服用“口服免疫型”药物后具有明显的抗病防病能力及促生长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口服免疫药物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低温淀粉酶的海洋真菌筛选及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张刚 汪天虹 +2 位作者 张臻峰 汪浩 肖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共3页
从黄、东海的近海海底泥样中分离到6株产淀粉酶活力较高的丝状真菌,对其中产淀粉酶活力最高的Penicillumsp.FS010441号菌株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5℃,最高生长温度为40℃,在0℃也可生长,是典型的耐冷... 从黄、东海的近海海底泥样中分离到6株产淀粉酶活力较高的丝状真菌,对其中产淀粉酶活力最高的Penicillumsp.FS010441号菌株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5℃,最高生长温度为40℃,在0℃也可生长,是典型的耐冷菌。对Penicillumsp.FS010441进行固体培养每克干曲酶活达2622U。Penicillumsp.FS010441所产低温淀粉酶最适作用pH值为6.0,最适反应温度为40℃,但在0℃也表现出一定酶活,而在15℃有较强的酶活。该低温淀粉酶在洗涤、食品、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酶 青霉 冷适应酶 海洋真菌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8
作者 殷建平 王友绍 +1 位作者 徐继荣 孙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66-575,共10页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吸收和贮存大气CO2的能力,影响着大气CO2的收支平衡,研究碳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对于预测未来大气中CO2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吸收和贮存大气CO2的能力,影响着大气CO2的收支平衡,研究碳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对于预测未来大气中CO2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CO2通量,海水中碳的迁移和海洋沉积物及河口通量的研究状况,介绍了生物泵作用,碳循环模型的发展以及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等,并展望了海洋碳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碳循环 海-气通量 DOC POC 生物泵 海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壳类清滤率在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颜天 傅萌 +2 位作者 刘红 李正炎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3,共4页
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和紫贻贝 (Mytilusedulis)的清滤率为指标 ,研究了金矿废水及其组分、三苯基氯化锡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 ,结果表明金矿废水及其主要组分丁级黄药、CN-和重金属Cd2 +、Cu2 +、Zn2 +对海湾扇贝清滤率... 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和紫贻贝 (Mytilusedulis)的清滤率为指标 ,研究了金矿废水及其组分、三苯基氯化锡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 ,结果表明金矿废水及其主要组分丁级黄药、CN-和重金属Cd2 +、Cu2 +、Zn2 +对海湾扇贝清滤率的半抑制浓度EC50 分别为40.6 %、7.52、0.226、0.189、0.02、1.10mg/L ;三苯基氯化锡对海湾扇贝的半抑制浓度EC50 为4.86×10-9g/L;塔玛亚历山大藻能抑制紫贻贝的清滤率,半抑制浓度EC50为6000cells/ml。由以上结果可见 ,双壳类清滤率能快速、敏感地反应污染物的影响 ,是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的一个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清滤率 海洋污染物 毒性研究 应用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海-气与海-泥交换界面区腐蚀与防护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侯保荣 郭公玉 +1 位作者 马士德 张经磊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1-34,共4页
腐蚀与防护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对腐蚀损失统计十分重视。不少先进国家,例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曾多次对本国因腐蚀而造成的损失及由于采取了合... 腐蚀与防护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对腐蚀损失统计十分重视。不少先进国家,例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曾多次对本国因腐蚀而造成的损失及由于采取了合理的防腐措施而免受的损失进行过调查。例如美国先后在1949年、1973年、1977年、1983年、1984年和1989年多次进行过腐蚀调查。美国H.H.Vhig于1949年最先提出美国每年腐蚀损失为55×10<sup>8</sup>美元,当时震惊了美国和全世界。1984年美国腐蚀损失为16.8×10<sup>10</sup>美元,1989年腐蚀损失为20×10<sup>10</sup>美元,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调查结果还表明,如果采取了有效的防腐蚀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环境 海气 海泥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