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螺在中国海的北扩:三种耳螺在我国黄海的报道(腹足纲:耳螺科)
1
作者 张树乾 张素萍 张均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8-1056,共9页
2020~2023年,作者在我国黄海沿岸潮间带进行软体动物多样性调查时获取到多个耳螺科标本,通过形态学比较和研究,鉴定为3属3种,分别为:中国耳螺Ellobium chinense(Pfeiffer,1855)、赛氏女教士螺Pythia cecillii(R.A.Philippi,1847)和教徒... 2020~2023年,作者在我国黄海沿岸潮间带进行软体动物多样性调查时获取到多个耳螺科标本,通过形态学比较和研究,鉴定为3属3种,分别为:中国耳螺Ellobium chinense(Pfeiffer,1855)、赛氏女教士螺Pythia cecillii(R.A.Philippi,1847)和教徒肋耳螺Laemodonta exaratoides Kawabe,1992。中国耳螺和赛氏女教士螺采自江苏盐城,教徒肋耳螺采自青岛和大连。作者对这3种耳螺进行了分类学描述和报道,其中教徒肋耳螺在我国沿海系首次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作者基于COⅠ、16S rRNA和H3基因对教徒肋耳螺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该种在耳螺科中的分类地位。耳螺科是典型的暖水性类群,在我国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之前仅有中国耳螺可向北扩散至黄海南部。该研究中3种耳螺在黄海的发现表明该海域内的耳螺种类在不断增多,且出现了明显的北扩现象。这种现象很可能与全球变暖导致的黄海水温持续升高有关。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内容,也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软体动物的扩布提供了新的数据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螺科 肋耳螺属 黄海 印太交汇区 新记录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角蓑海牛属(腹足纲,裸鳃目,蓑海牛科)一新记录种
2
作者 郑舒桤 张均龙 张树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8-1272,共5页
通过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采自三亚潮间带的裸鳃类标本,鉴定出角蓑海牛属1种:斐济角蓑海牛Anteaeolidiella fijensis Carmona,Bhave,Salunkhe,Pola,Gosliner&Cervera,2014,该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系中国新记录种。利... 通过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采自三亚潮间带的裸鳃类标本,鉴定出角蓑海牛属1种:斐济角蓑海牛Anteaeolidiella fijensis Carmona,Bhave,Salunkhe,Pola,Gosliner&Cervera,2014,该种在我国为首次发现,系中国新记录种。利用体式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颚片和齿舌进行了拍照,基于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构建了角蓑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并利用ABGD和bPTP物种界定方法对该属种类进行了界定。斐济角蓑海牛之前仅在斐济和印度海域有过报道,其在中国海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该种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有非常广的分布范围,因此对研究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内物种的扩布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蓑海牛属 斐济角蓑海牛 新记录种 印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盘海牛科(腹足纲,裸鳃目)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
3
作者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5-1400,共6页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Steinberg,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Steinberg,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盘海牛属 欧氏针盘海牛 新记录种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纹小贻贝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晓杰 左晨霞 +4 位作者 关纯安 马培振 闫少静 朱懿 张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52,共7页
外来物种是一把“双刃剑”,对本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准确评估外来物种的营养价值是发挥其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作为近年来侵入我国东南沿海的外来物种,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一方面威胁着本地种翡翠股贻贝的生存,... 外来物种是一把“双刃剑”,对本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准确评估外来物种的营养价值是发挥其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作为近年来侵入我国东南沿海的外来物种,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一方面威胁着本地种翡翠股贻贝的生存,另一方面在海南、福建等地区已作为海产品被售卖和食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依据国家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标准,对斑纹小贻贝软体部常规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与评估斑纹小贻贝的营养价值。结果显示:斑纹小贻贝软体部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湿重)分别占83.20%、2.00%、12.09%和0.60%;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占粗蛋白总量的84.53%,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23%,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评分为76.24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半胱氨酸+蛋氨酸;检测出18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占43.71%,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占11.05%,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45.27%,DHA和EPA分别为脂肪酸总量的19.85%和13.32%;矿质元素种类丰富,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含量高。研究表明,斑纹小贻贝软体部氨基酸比例符合FAO/WHO的理想蛋白模式,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矿质元素含量丰富,具有成为优质保健食品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纹小贻贝 外来物种 营养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汕海岸带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范魏丰 唐荣叶 +4 位作者 俞越 王洋 耿乐 董建玮 杜永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80,共13页
红树林是海岸带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底栖动物是对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响应群体。基于2021年4月在潮汕海岸带红树林分布区7个站位的现场观测和样品采集,对沉积物环境、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及生态... 红树林是海岸带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底栖动物是对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响应群体。基于2021年4月在潮汕海岸带红树林分布区7个站位的现场观测和样品采集,对沉积物环境、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共发现15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丰度上的绝对优势(90.32%);多毛类在生物量上居首(58.44%)。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较其他红树林略高,其丰度分布和海洋线虫丰度,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有机碳和重金属(Cd、Zn、Cu、Cr和Hg)含量具有相似的空间格局:中部区域莲阳河北岸最高,向南向北均降低。不同斑块间的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70%),解释其群落结构差异分布的最佳环境因子是重金属Pb。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N/C)、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沉积物质量分级结果均表明研究区环境质量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重金属污染 生态评价 潮汕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中劳盆拟刺铠虾(Munidopsis lauensis)的全长转录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闫晗 惠敏 +1 位作者 沙忠利 程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3-1475,共13页
劳盆拟刺铠虾(Munidopsislauensis)是一种十足目铠甲虾,能够适应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极端环境,但是其已知基因序列信息却很少。为此,采用PacBio平台的SMRT测序技术对来自南海台西南冷泉劳盆拟刺铠虾的肝胰腺、鳃、肌肉和肠混合组织... 劳盆拟刺铠虾(Munidopsislauensis)是一种十足目铠甲虾,能够适应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极端环境,但是其已知基因序列信息却很少。为此,采用PacBio平台的SMRT测序技术对来自南海台西南冷泉劳盆拟刺铠虾的肝胰腺、鳃、肌肉和肠混合组织进行了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通过聚类、校正、去冗余之后共获得28811条高质量isoform,平均长度为2086 bp,N50长度为2275 bp。使用Nr、SwissPort、KEGG、KOG数据库对转录本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共有20616(71.56%)条isoform得到注释。进一步高级注释共获得21848个蛋白编码序列,共预测到537个转录因子、6430个长链非编码RNA和10060个SSRs位点。KEGG通路分析发现两条可能与劳盆拟刺铠虾适应深海化能极端生境相关的通路,分别为过氧化物酶体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其中,共有180条isoform被发现参与编码过氧化物酶体通路中的31个关键酶,213条isoform参与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19个关键酶的编码。基于全长转录组数据,利用同源比对、功能结构域预测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劳盆拟刺铠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家族进行挖掘与鉴定,共发现属于theta、delta、mu、kappa四种亚家族的20条GST候选序列。通过对劳盆拟刺铠虾全长转录组测序、功能注释和环境适应相关的重要基因及通路的分析,不仅丰富了深海组学数据资源,也为进一步揭示甲壳动物适应深海化能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盆拟刺铠虾 深海化能生态系统 全长转录组 功能注释 极端环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潮间带和浅海表层沉积物中植物DNA提取和PCR扩增的方法学探索
7
作者 陈家鑫 刘佳文 +2 位作者 法文龙 李浩天 类彦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8-731,共14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信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古环境意义,但传统方法只能通过研究沉积物中的孢粉获取植物信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探索利用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分子多样性解释全球变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文章首次尝试了对海洋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信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古环境意义,但传统方法只能通过研究沉积物中的孢粉获取植物信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探索利用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分子多样性解释全球变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文章首次尝试了对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DNA进行提取与PCR扩增,通过使用不同的DNA提取方法(DNA提取试剂盒)和PCR扩增条件[2倍浓缩的PCR扩增预混合溶液(Mix)退火温度、循环数、DNA模板量以及引物],探索海洋沉积物中植物DNA提取和PCR扩增的方法,并在采自黄海潮间带以及浅海表层的沉积物中进行了检验。共尝试了32种方法,结果表明:强力土壤微生物DNA提取试剂盒(DNeasy PowerSoil)以及2×TransTaq HiFi PCR SuperMixⅠ是较好的DNA提取与扩增条件;对于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最佳退火温度为55℃,最佳循环数为55个循环;而对于浅海表层沉积物样品,最佳退火温度为59℃,最佳循环数为45个循环;此外,相对于rbcL引物, gh引物的扩增结果更好。这项研究首次成功提取并扩增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植物DNA,以期应用于海洋沉积物中植物分子多样性的分析,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植被变化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海洋沉积物 植物DNA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