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生物共栖细菌抑藻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郑立 韩笑天 +2 位作者 严小军 俞志明 王小如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1-519,共9页
针对我国常见赤潮藻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及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通过细胞活体荧光测定方法,研究了15株海洋生物共栖细菌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它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了其系统发生学关系。结... 针对我国常见赤潮藻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及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通过细胞活体荧光测定方法,研究了15株海洋生物共栖细菌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它们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了其系统发生学关系。结果表明,7株细菌的代谢产物对2种微藻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其中3株海洋细菌NJ6-3-2,QD1-2,ATCI02-4的代谢产物对2种赤潮微藻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具有抑藻活性的海洋细菌中有4株(NJ6-3-1,QD1-2,SSN-6,SS6-4)属于-γproteobac-teria分支,另外3株(NJ5-7-1,NJ6-3-2,ATCI02-4)属于Gram+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细胞活体荧光 抑藻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武昌 陈雪 +4 位作者 李海波 丰美萍 于莹 赵苑 肖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4-775,共12页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发现了许多有关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实验室内培养纤毛虫并开展桡足类对其清滤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为0.1—58.1mL/(ind.·h)。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方...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发现了许多有关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实验室内培养纤毛虫并开展桡足类对其清滤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为0.1—58.1mL/(ind.·h)。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方式有多种,包括伏击摄食和通过游泳过滤海水中的纤毛虫等。有的纤毛虫有逃避摄食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自然状况下桡足类群体对自然饵料中纤毛虫的摄食得到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多数情况下低于40mL/(ind.·h)。实验室内和自然海区的研究都表明,与浮游植物相比,桡足类倾向于选择摄食纤毛虫。根据现场测定的清滤率和桡足类丰度估计自然海区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压力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群体对纤毛虫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大约为每天5%。这些自然海区的研究多集中在近岸区域,需要加强对大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纤毛虫 桡足类 摄食 清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海洋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 spp.)的16s rDNA系统发生及生理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晨阳 赵三军 +1 位作者 岳海东 肖天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黄海近海水样中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种群的组成,发现主要由藻红蛋白含量不同的两个类群组成。流式细胞仪分选后,用SN培养基培养纯化得到两株聚球蓝细菌IOCAS0401和IOCAS0402。荧光显徽镜下镜检,两株菌...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黄海近海水样中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种群的组成,发现主要由藻红蛋白含量不同的两个类群组成。流式细胞仪分选后,用SN培养基培养纯化得到两株聚球蓝细菌IOCAS0401和IOCAS0402。荧光显徽镜下镜检,两株菌在蓝色激发光(450~490nm)下发橘红色荧光,并且IOCAS0401的荧光较IOCAS0402强。扫描电镜观察发现IOCAS0401呈椭圆形,长轴大约1.2μm;IOCASB02近似球形,直径约0.6μm。吸收光谱的检测表明,两者都有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的特征吸收峰。其中IOCAS0401有藻尿胆素(PUB)和藻红胆素(PEB)吸收锋,而IOCAS0402只有PEB的吸收峰,两者均无藻蓝蛋白(PC)吸收锋。通过16sr D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都位于MC—A中的cladeⅡ类群,与从日本海域分离获得的MBIC10224菌株有较高的亲缘关系,虽然这三株菌都归为cladeⅡ,但单独成一分支,表明它们带有明显的西太平洋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蓝细菌 分离 流式细胞仪 吸收光谱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的凝集网与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91-1198,共8页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是海洋中大量存在的能被爱尔新蓝(alcian blue)染色的由酸性多糖组成的透明胶状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由于其透明的特性而被长期忽视。TEP同时具有胶体和颗粒物的特性。作为胶体,TEP为细菌提供了栖息场所...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TEP)是海洋中大量存在的能被爱尔新蓝(alcian blue)染色的由酸性多糖组成的透明胶状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由于其透明的特性而被长期忽视。TEP同时具有胶体和颗粒物的特性。作为胶体,TEP为细菌提供了栖息场所与降解基质,同时TEP可以吸收痕量元素,以改变这些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为颗粒物,TEP可以聚集并沉降,由于其高的碳含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海洋的碳通量。由于TEP可以被中型浮游动物所摄食,所以TEP可以连接并缩短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介绍了TEP的定义、测量方法、来源、形成、及其与浮游植物的关系和其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胞外聚合颗粒物 浮游植物 凝聚网 碳通量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夏季中国南海北部的浮游植物 被引量:62
5
作者 乐凤凤 孙军 +3 位作者 宁修仁 宋书群 蔡昱明 刘诚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8-248,共11页
报道了2004年夏季南海北部18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应用Utermhl方法初步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15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115.05±438.89)×103个/L(n=91),其中硅藻在物种丰富度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主要... 报道了2004年夏季南海北部18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应用Utermhl方法初步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15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115.05±438.89)×103个/L(n=91),其中硅藻在物种丰富度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主要优势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delicatissim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皇冠角毛藻Chaetocerosdiadema、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和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调查区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从沿岸向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分布在广东沿岸和珠江口附近海域。同1999年同期资料相比,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加1倍,但平面分布趋势相同。调查区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征是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细胞丰度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但是只有S2断面出现了次表层最大值现象,其垂直剖面分布同叶绿素a、铵盐、溶解氧以及盐度密切相关。整个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程度是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南海北部 物种组成 平面分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和新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刘诚刚 宁修仁 +2 位作者 孙军 蔡昱明 曹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7-117,共11页
2002年1~2月,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优势种类组成、细胞丰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观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高值均出现在湾内及湾口陆架区,并且远高于陆坡和深海区.湾内和湾口陆... 2002年1~2月,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优势种类组成、细胞丰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观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高值均出现在湾内及湾口陆架区,并且远高于陆坡和深海区.湾内和湾口陆架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均高于1mg/m3,平均为(2 34±0 85)mg/m3,而陆坡区和深海区平均只有(0 19±0 14)和(0 15±0 05)mg/m3.湾内和陆架区平均初级生产力[(355 8±192 1)mg/(m2·d)]高于陆坡区[(82 0±20 8)mg/(m2·d)]和深海区[(100 5±83 4)mg/(m2·d)].在陆坡和深海区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以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分别为49 6%和46 2%),湾内和陆架区则以小型浮游生物(为20~280μm)的贡献为主(66 2%).在湾内和湾口陆架区同时具有较高的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现存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 新生产力 普里兹湾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初步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松 王世伟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根据9个黄海调查航次的数据,研究了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的区域、季节变化,并探讨了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对其生理、生活史的可能作用。在黄海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C5期油囊体积常年较小;而在陆架海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根据9个黄海调查航次的数据,研究了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的区域、季节变化,并探讨了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对其生理、生活史的可能作用。在黄海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C5期油囊体积常年较小;而在陆架海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在陆架区,C5期的油囊体积与度夏过程联系密切:最大油囊体积(可占前体部体积的30%以上)出现于度夏准备期(5、6月),随着度夏过程的进行,油囊体积因代谢而不断消耗,至12月时,油囊体积降低到与近岸种群无异;次年4月以后,油脂积累可以随着食物条件好转而再次开始积累。通过对比北大西洋的飞马哲水蚤,作者认为,黄海陆架区中华哲水蚤所积累的油脂很可能是种群休眠时期的重要能量来源。另外,油脂积累量可能是休眠的诱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哲水蚤 黄海 油脂 度夏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历山大藻溶血毒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谭志军 颜天 +1 位作者 于仁成 周名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5-81,共7页
研究了11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的溶血毒性,其中7株亚历山大藻具有显著的溶血毒性,说明溶血毒性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亚历山大藻藻株溶血毒性的大小与其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研究了11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的溶血毒性,其中7株亚历山大藻具有显著的溶血毒性,说明溶血毒性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各亚历山大藻藻株溶血毒性的大小与其所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无直接关系;针对性地研究了一株典型PSP产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ATHK株)的溶血毒性特点,该株亚历山大藻具有较强的溶血毒性,指数期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毒性大小约相当于4pg皂素的溶血能力,而且其溶血毒性的大小与藻的生长阶段和细胞密度都有一定关系:指数期的溶血毒性最大;藻细胞、细胞碎片、细胞内容物都有一定的溶血毒性,其中细胞碎片的毒性最大;研究还表明一种PSP标准品STX毒素并没有溶血毒性,进一步说明亚历山大藻产生的溶血毒性是其他非PSP物质造成的,这类溶血毒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 血细胞 溶血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 Hulburt)毒素的溶血活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葛蔚 王金叶 柴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2-737,共6页
以实验室单种培养的强壮前沟藻为对象,研究了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来源,分析了藻毒素浓度与溶血活性的相关性,研究了理化因子对藻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血活性随着强壮前沟藻细胞的增殖呈上升的趋势,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的溶血... 以实验室单种培养的强壮前沟藻为对象,研究了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来源,分析了藻毒素浓度与溶血活性的相关性,研究了理化因子对藻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血活性随着强壮前沟藻细胞的增殖呈上升的趋势,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的溶血活性显著高于去藻过滤液,强壮前沟藻毒素主要来源于衰亡期的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并存在浓度相关的溶血性。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溶血活性不存在光敏感性。随着pH的上升,毒素溶血活性呈降低趋势。Ca2+、Mn2+、Cu2+抑制了强壮前沟藻毒素溶血活性,而Co2+、Zn2+显著的增强了溶血活性,Mg2+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不显著。EDTA对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溶血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前沟藻 毒素 溶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统计指数在胶州湾北部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间对胶州湾北部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6个航次的调查,在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Q生物多样性统计指数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夏秋季的Q统计指数较冬春季为高.调查... 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间对胶州湾北部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6个航次的调查,在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Q生物多样性统计指数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夏秋季的Q统计指数较冬春季为高.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Q统计指数的结果与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等其他常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Q统计指数的分辨率高,有较好的生物学解释,同时避免了对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过高估计,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的一种较理想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植物 物种多样性 Q统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01年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聚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于海成 线薇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92,共5页
根据1998-2001年长江口近海4个航次鱼类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群落生态学分类和排序方法,分析了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聚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后的64个站次的48种长江口近海鱼类分属10目28科,鲈形目种类最多,灯笼鱼目,鲈形目和鲱... 根据1998-2001年长江口近海4个航次鱼类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群落生态学分类和排序方法,分析了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聚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后的64个站次的48种长江口近海鱼类分属10目28科,鲈形目种类最多,灯笼鱼目,鲈形目和鲱形目鱼类丰度共占总丰度的99.81%。龙头鱼、七星底灯鱼和黄鲫为秋季优势种,银鲳和皮氏叫姑鱼为春季优势种。相同季节年度间的鱼类群聚差异不显著,春季(5月)和秋季(11月)鱼类群聚有明显的季节分化。CCA分析显示:1998-2001年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深、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表层总磷和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聚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湖泊沉积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环境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毅 罗宇涵 +3 位作者 孙松 何毓新 柳中晖 孙立广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4,共10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S,76°22.0'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该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6 450—5 100 cal.a BP)和36—30 cm(3 700—3 500 cal.aBP)...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莫愁湖(69°22.3'S,76°22.0'E)沉积柱中的有机生物标志物记录了该区全新世中、晚期气候演变过程。不饱和长链烯酮在沉积柱111—76 cm(6 450—5 100 cal.a BP)和36—30 cm(3 700—3 500 cal.aBP)深度段检出,76 cm深度以上基本消失;表明该区在5 100 cal.a BP前后气候开始由冷转暖,冰川消融,陆壳抬升,相对海平面下降,同时大量的冰融水使湖泊逐渐淡化。沉积柱底部长链烯酮的检出阶段与东南极相对海平面较高时期相一致,而沉积柱36—30 cm(3 700—3 500 cal.a BP)深度段不饱和长链烯酮的痕量检出,则揭示了一个短暂的气候干冷、湖泊盐度升高的时期。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反映当地气候变化所控制的湖生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与上述过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拉斯曼丘陵 长链烯酮 正构烷烃 相对海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月水母(Aurelia sp.1)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珊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450,共6页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水螅体 碟状体 水母体 摄食 微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月水母(Aurelia sp.1)水螅体在空气中暴露存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颂 孙松 +1 位作者 张芳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0-463,共4页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海月水母水螅体交替淹没在海水、暴露在空气中的存活情况,分析了其在潮间带存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暴露15min组,海月水母水螅体存活率均为100%。暴露30min组,25h后,水螅体存活率为82.22%。暴露45min组,...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海月水母水螅体交替淹没在海水、暴露在空气中的存活情况,分析了其在潮间带存活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暴露15min组,海月水母水螅体存活率均为100%。暴露30min组,25h后,水螅体存活率为82.22%。暴露45min组,2.75h时,存活率显著降低为73.33%;25h后,存活率下降为46.67%。暴露1h组,在3h时,水螅体存活率显著降低为46.67%;25h时存活率为26.67%。暴露2h组,4h时,水螅体存活率显著降低为2.38%;8h后水螅体全部死亡。整个实验过程中,海月水母水螅体暴露在空气中半数死亡的时间约57min,根据实验结果,初步推测海月水母水螅体可能在低潮带生存,而在高、中潮带不可能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水母 潮间带 存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胶体有机碳、氮和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卫红 王江涛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1997年至 1998年间在青岛胶州湾对海水中的胶体有机碳、氮和磷进行了初步研究。胶体有机碳 (COC)的浓度范围为 33.9~ 5 4 .0 μmol·L-1,约占总溶解有机碳的 31%。在总溶解氮和磷中 ,胶体氮和磷均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胶体有机氮 (... 1997年至 1998年间在青岛胶州湾对海水中的胶体有机碳、氮和磷进行了初步研究。胶体有机碳 (COC)的浓度范围为 33.9~ 5 4 .0 μmol·L-1,约占总溶解有机碳的 31%。在总溶解氮和磷中 ,胶体氮和磷均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胶体有机氮 (CON)的浓度范围为 2 .13~ 4 .5 1μmol·L-1,平均 3.0 7μmol·L-1,约占总溶解有机氮 (DON)的 31%。胶体有机碳、氮、磷季节变化幅度并不很大 ,表明胶体物质在水体中输入和输出大体处于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胶体 有机碳 有机氮 有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存活、生长以及种群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谭志军 颜天 +3 位作者 周名江 李钧 于仁诚 王云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635-1639,共5页
通过塔玛亚历山大藻 ( Alexandrium tamarense)对黑褐新糠虾 ( N eomysis awatschensis)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研究 ,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生殖、生长等有不利影响 ,影响程度随塔玛亚历山大藻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塔玛亚历山大藻 ( Alexandrium tamarense)对黑褐新糠虾 ( N eomysis awatschensis)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研究 ,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生殖、生长等有不利影响 ,影响程度随塔玛亚历山大藻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96 h急性毒性实验中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半致死密度为 70 0 0 cells/ml,去藻过滤液中糠虾的死亡率为 2 5 %。在 6 2 d的慢性毒性实验中 ,密度为 90 0 cells/m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的繁殖有严重影响 ,在此影响下的实验组亲虾产幼虾总数只有 2 7尾 ,仅为对照组产幼虾数目的 1 6 .4 % ;其总产幼虾天数、日最高产幼数分别只有对照的 32 %、4 1 % ,其初次产虾日期也推迟了 3d,并出现了 3次生殖中断。塔玛亚历山大藻对黑褐新糠虾亲虾的存活、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处在密度为 90 0 cells/ml塔玛亚历山大藻中的黑褐新糠虾亲虾的存活率只有对照的 6 3% ,糠虾亲虾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对照组亲虾的 95 .6 %和 81 .9% ,但差异尚不显著 (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黑褐新糠虾 存活 生长 赤潮甲藻 毒性 危害 种群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51
17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2 位作者 王威 陈凯彪 秦玉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643-1655,共13页
研究了 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 ,共发现浮游植物 3门类 38属 84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 ... 研究了 1998年秋季覆盖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经初步分析 ,共发现浮游植物 3门类 38属 84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 ,在个别站位上会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偏心圆筛藻 (Coscinodiscus excentricus)、梭状角藻 (Ceratium fusus)、洛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diacus)、叉状角藻 (Ceratium furca)、佛氏海线藻 (Thalassionemafrauenfeldii)、中华半管藻 (H emiaulus sinensis)、尖刺伪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 pungens)、布氏双尾藻 (Ditylum brightwellii)、粗刺角藻 (Ceratium horridum)、掌状冠盖藻 (Stephanopyxispalmeriana)和萎软几内亚藻 (Guinardia flaccida)。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主要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湾、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和渤海海峡南部。浮游甲藻在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北部等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 ,并影响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相对保守的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和周年的变化主要是物种演替过程。调查期处于浮游植物群落的负增长时期 ,其主要原因是物理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渤海 群落结构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被引量:80
18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徐俊 陈凯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003-2016,共14页
研究了 1999年春季覆盖渤海中部、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 ,共发现浮游植物 4门 33属 6 5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 研究了 1999年春季覆盖渤海中部、渤海海峡及其邻近海域 30个测站两遍大面调查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 ,共发现浮游植物 4门 33属 6 5种 (不包括未定名物种 ) ,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 :冰河拟星杆藻 (Asterionellopsisglacialis)、虹彩圆筛藻 (Coscinodiscus oculus- iridis)、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布氏双尾藻 (Ditylumbrightwellii)、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膜状缪氏藻 (Meuniera membranacea)、派格棍形藻 (Bacillaria paxillifera)、加拉星平藻 (Asteroplanus karianus)、圆海链藻 (Thalassiosira rotula)、卡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 nitzschia pungens)。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 ,其高值区分布在渤海中部靠近渤海海峡处。浮游甲藻在渤海海峡局部区域形成高值区。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较大 ,原因主要是春季以小细胞为主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物种演替较快 ,另外春季的大风过程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两遍大面站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增长趋势 ,温度和硅酸盐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调查期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E5站浮游植物群落的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渤海 群落结构 春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克 王荣 +1 位作者 左涛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8-576,共9页
依据 1 998年 1 1月、1 999年 5月、2 0 0 0年 1 1月和 2 0 0 1年 5月 4个航次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调查所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样品 ,对测区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总体水平 ,分布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 ,并将研究结果与 1 95 8— 1... 依据 1 998年 1 1月、1 999年 5月、2 0 0 0年 1 1月和 2 0 0 1年 5月 4个航次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调查所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样品 ,对测区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总体水平 ,分布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 ,并将研究结果与 1 95 8— 1 95 9年全国海洋普查的资料和 1 985—1 986年“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调查资料进行了同测区、同月份的对比。结果显示 ,测区 1 999年和 2 0 0 1年 5月份浮游动物总生物量近几年比 5 0年代末和 80年代中期有明显增加 ,分别增加了 1 43— 1 76和 0 .95— 1 .2 2倍 ;1 1月份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没有大的变化。这可能反映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浮游动物的变动趋势 ,但仍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区 生物量 浮游动物 月份 种类组成 近海 浮游生物 长江口 分布格局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4
20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王宗灵 朱明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14-1522,共9页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摄食过程的复杂性和生物物种与个体行为存在的多样性 ,使得赤潮过程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具有相当难度。从浮游动物的摄食类型和习性、浮游动物摄食率测定、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赤...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摄食过程的复杂性和生物物种与个体行为存在的多样性 ,使得赤潮过程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具有相当难度。从浮游动物的摄食类型和习性、浮游动物摄食率测定、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赤潮群落演替发展方向、浮游动物摄食在有毒微藻赤潮中的作用、浮游动物摄食在中国赤潮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浮游动物摄食对赤潮生物种群动力学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赤潮 选择性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