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脂肪酸标记法对南极罗斯海桡足类优势物种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延清 张晔 +2 位作者 牟文秀 庞志鹏 陈晓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1-38,共8页
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极性脂,可以进一步查明不同脂质在浮游动物食性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脂质的脂肪酸构成,对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罗斯海采集的5种优... 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极性脂,可以进一步查明不同脂质在浮游动物食性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脂质的脂肪酸构成,对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罗斯海采集的5种优势种桡足类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种桡足类的极性脂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组成,无法给出桡足类食性差异信息,食性信息主要体现于中性脂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通过分析中性脂脂肪酸的组成信息,将5种桡足类的食性分为三类:Cala-noides acutus和Calanus propinquus主要摄食浮游植物,Metridia gerlachei及小型桡足类Oncaea curvata为杂食性种,Paraeuchaeta antarctica为肉食性种。本文的结果说明,在应用脂肪酸作为浮游动物食性标记的研究中,应尽量区分不同脂质种类的脂肪酸信息,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浮游动物食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斯海 桡足类 脂肪酸标记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雅浦海山与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2
作者 陶振铖 王延清 +1 位作者 金鑫 李超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930,共12页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和从西太平洋暖池区到黑潮源区之间的大洋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海山区和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度和分布,并比较了两个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结合温度、盐度和...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和从西太平洋暖池区到黑潮源区之间的大洋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海山区和大洋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度和分布,并比较了两个海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差异,结合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环境因子数据,分析了海山对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Y3海山区和大洋海域的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二者的群落相似度系数为68.4%,两个海域的优势种/类群也不尽相同,海山区的优势种/类群是磷虾各期幼体、尖额磷虾和蛮?,而大洋海域的优势种/类群分别是磷虾后期幼体、手磷虾、蛮?、尖额磷虾和莹虾。大型浮游动物群落在海山区的平均丰度和最大丰度都要高于大洋海域,但海山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占比都低于大洋海域,因而Y3海山对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的海山效应不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海山区的首要影响环境因子是盐度,而大洋海域则是温度;海山区和大洋海域的大型浮游动物丰度分别与200m层盐度和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在两个调查海域均未发现大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浮游动物 丰度 生物量 环境因子 雅浦海山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洋大气柱水汽含量遥感融合数据产品生成
3
作者 孙伟富 赵宇佳 +2 位作者 陈磊 张杰 吴培强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8-426,共9页
本研究利用国际在轨SSMIS、WindSat、AMSR-E、ASMR2和国产HY-2A微波辐射计多源遥感大气柱水汽含量观测数据,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生成了2003-2015年的全球海洋每日0.25°高分辨率的大气柱水汽含量多源遥感融合产品,以及2012—2015年未... 本研究利用国际在轨SSMIS、WindSat、AMSR-E、ASMR2和国产HY-2A微波辐射计多源遥感大气柱水汽含量观测数据,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生成了2003-2015年的全球海洋每日0.25°高分辨率的大气柱水汽含量多源遥感融合产品,以及2012—2015年未使用HY-2A微波辐射计数据的全球海洋每日0.25°遥感融合产品。利用无线电探空仪水汽含量观测数据,对生成的全球海洋大气柱水汽含量融合产品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13年间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差小于3 mm,平均偏差小于0.6 mm,平均绝对偏差小于2 mm,相关系数优于0.98;使用HY-2A微波辐射计数据产品会使融合结果的精度出现微小的降低;AMSR2和HY-2A微波辐射计数据的联合使用对于替代AMSR-E数据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海洋 大气柱水汽含量 遥感 辐射计 最优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春季南黄海中层冷水特征及成因
4
作者 刁新源 王建丰 +2 位作者 魏传杰 司广成 于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共12页
本文根据2007年南黄海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南黄海中层冷水的10个示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指出2007年春季中层冷水主要出现于35°N以北的海域,核心区主要位于50 m等深线附近,中心深度位于25~40 m,宽度约为100 km,厚度为10~25 m,跃变... 本文根据2007年南黄海的CTD调查资料,分析了南黄海中层冷水的10个示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指出2007年春季中层冷水主要出现于35°N以北的海域,核心区主要位于50 m等深线附近,中心深度位于25~40 m,宽度约为100 km,厚度为10~25 m,跃变强度为0.04~0.14℃/m。对比分析冬季与夏季温度、盐度及实测海流资料,南黄海春季出现的中层冷水主要是黄海暖流、沿岸冷水以及春季表层升温等过程的综合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中层冷水 示性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春、夏季黄海35°N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 被引量:23
5
作者 孔凡洲 姜鹏 +6 位作者 魏传杰 张清春 李继业 刘一霆 于仁成 颜天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1030,共10页
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 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沿35°N断面的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4月下旬漂浮绿藻和马尾藻开始零星出现,5月下旬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在6月上旬达到最大,随后在6月下旬降低。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120°30′—122°30′E为两者共同分布海域,向西以漂浮绿藻为主,向东则以马尾藻为主。分别于5月下旬和6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发现了1次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赤潮和1次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赤潮。基于现场获取的水文数据,本文对南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有害藻华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沿35°N断面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现象表明黄海海域正面临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通过对该海域赤潮、金潮和绿潮的长期观测,可望揭示这些藻华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针对性地开展有害藻华预报、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浒苔 绿潮 马尾藻 金潮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藻对南大洋大西洋扇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碳源的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晓丽 张吉昌 +4 位作者 王新良 韩正兵 彭全材 王延清 杨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1-1112,共12页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种群聚集在南大洋的大西洋扇区。海冰在南极磷虾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海冰及其冰下环境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避难场所,但海冰是否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重要的饵料存在一定的争议,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量化源... 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种群聚集在南大洋的大西洋扇区。海冰在南极磷虾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海冰及其冰下环境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避难场所,但海冰是否为磷虾越冬提供了重要的饵料存在一定的争议,对此问题的解决需要量化源于海冰的冰藻对南极磷虾越冬期间饵料及碳源的贡献。基于2020年冬季(3~8月)于南大洋大西洋扇区48.1亚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周边区域)和48.3亚区(南乔治亚岛周边海域)采集的磷虾样品,通过两种高支链类异戊二烯化合物(IPSO_(25)和HBIⅢ)分别作为源于海冰的冰藻和源于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物标志物,对两个区域冬季磷虾对冰藻和浮游植物的依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处于较高纬度、海冰密集度较高的48.1亚区的南极磷虾体内含有更高的IPSO_(25),而处于开阔水域48.3亚区的磷虾体内有更高比例的HBIⅢ,另外48.3亚区磷虾的δ^(13)C和δ^(15)N稳定同位素显著高于48.1亚区的磷虾。48.1亚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对浮游植物和冰藻的依赖与体长相关,其中体长相对较短的早期成体呈现更高的依赖性,同时该区域磷虾对冰藻的摄食提高了其营养级地位。48.3区南极磷虾越冬期间两种类异戊二烯含量与δ^(15)N稳定同位素数值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该区域南极磷虾在初级生产匮乏时会摄食动物性饵料。若未来南大洋大西洋扇区海冰持续减少,这将对整个磷虾种群、磷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冰藻 浮游植物 越冬 南大洋 高支链类异戊二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工况条件下地铁多列车优化操纵综合节能控制方法及实现 被引量:6
7
作者 周继续 郑安平 +2 位作者 贺德强 邓举明 庞明潇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153,共7页
为构建由弯道、坡道混合组成的复杂工况下的地铁多列车协同调度的能量回收模型、列车调度时刻表模型,进而研究多列车协同利用制动能量及行车调度综合节能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矩阵离散算法,该方法将列车时刻表、运营工况、线路信息、制... 为构建由弯道、坡道混合组成的复杂工况下的地铁多列车协同调度的能量回收模型、列车调度时刻表模型,进而研究多列车协同利用制动能量及行车调度综合节能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矩阵离散算法,该方法将列车时刻表、运营工况、线路信息、制动点位等参数进行分解、离散并编码,最后构建列车优化操纵控制与能量回收模型。通过调研国内地铁再生能量装置应用现状,系统分析了不同再生能量回收装置应用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以车站运营实际轨道线路为对象,搭建复杂工况多列车优化操纵综合节能矩阵控制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多列车节能优化操纵节能控制指导系统,并将车站运营数据与指导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构建复杂工况条件下的多列车协同利用再生能量优化操纵模型,提升再生能量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再生制动 能量模型 矩阵离散法 节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 年度夏季南设得兰群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 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8
作者 王俊健 张晔 +1 位作者 王延清 杨光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1,共13页
根据2016/2017年度南设得兰群岛海域夏季航次的浮游动物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初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检测出24种浮游动物物种(类群),浮游动物群落总丰度为1095.51 ind&#... 根据2016/2017年度南设得兰群岛海域夏季航次的浮游动物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初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检测出24种浮游动物物种(类群),浮游动物群落总丰度为1095.51 ind·m^(−3),主要由尖角似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南极大磷虾以及南极纽鳃樽等组成。表层温度是对浮游动物分布影响较强的环境因子之一,与上述的浮游动物优势物种的丰度均呈正相关。浮游动物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表层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南大洋西南极海域近些年的显著升温可能会促进夏季南设得兰群岛海域优势浮游动物的增长,进而导致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的下降。本研究将有利于深入探析南极磷虾重要渔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和优势物种分布,并从基底生态学参数的角度为探究磷虾渔场的形成提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南设得兰群岛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