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夏季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世伟 张光涛 +2 位作者 孙松 王彦涛 赵增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1-479,共9页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 2011年8月1日-9月30日,对胶州湾三种大型水母沙海蛰(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的种群数量变动及空间分布情况开展了目测调查,同步获得了气象、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动物丰度、种类组成等数据,调查频率为每周2次。调查期间,海月水母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沙海蛰与白色霞水母种群均于8月11日达到数量高峰,8月底及9月中旬之后依次衰落,至9月底,三种水母基本消失。三种水母的种群平均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沙海蛰0-230.8ind/km2;霞水母0-150.2ind/km2;海月水母0-123.4ind/km2。从分布区域来看,海月水母主要位于近岸区,沙海蜇主要分布于湾口和中部深水区,而白色霞水母则在高峰期和次高峰期分别集中于深水区和近岸区。结合往年资料,作者认为,海月水母种群能够在胶州湾内进行自我补充并完成其生活史,而胶州湾沙海蛰与霞水母的种群补充则可能主要依赖于湾外种群。另外,目测方法的准确性可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沙海蛰 霞水母 海月水母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对入流水和海冰变化的响应
2
作者 张武昌 王超锋 +2 位作者 徐志强 袁超 赵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9-354,共16页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着入流水流量的增加,外来浮游生物种类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促进了浮游生物跨洋输送。由于大西洋入流水流量较大,海盆区域太平洋种类和大西洋种类之间的分界线有向美亚海盆移动的倾向。海冰覆盖面积和厚度减少使得冰藻水华重要性下降,海区由底栖食物链为主转化为浮游食物链为主,造成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变小,光合作用中脂肪/蛋白质比例、脂肪酸组成产物变化,并影响食物链结构和传递、有机物沉降,使水体原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加;海冰变化引起的光环境变化会导致浮游动物的分布深度和昼夜垂直迁移幅度增加。泛北冰洋海区的浮游生物组成和食物网结构逐渐北方化,其中太平洋扇区正在太平洋化,大西洋扇区正在大西洋化。若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北方浮游生态系统逐步侵占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变化在不同的海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长期策略性的观测是必要的。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正对北极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监测,以强化泛北冰洋海区浮游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其中太平洋和大西洋入流水的路径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在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美亚海盆区进行长期持久的船基调查有助于趋势性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北冰洋海区 浮游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太平洋入流水 大西洋入流水 海冰 北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发光甲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术津 孙晓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8-157,共10页
海洋发光甲藻是指海洋中在受到物理扰动刺激时可以发出可见光的一类甲藻,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发光生物类群,也是海洋浮游植物中唯一具有发光能力的类群。近些年,由于其独特的发光功能,发光甲藻被人类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环境污染物的毒... 海洋发光甲藻是指海洋中在受到物理扰动刺激时可以发出可见光的一类甲藻,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发光生物类群,也是海洋浮游植物中唯一具有发光能力的类群。近些年,由于其独特的发光功能,发光甲藻被人类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检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监测和有害藻华的预警,以及海洋军事中的追踪和探潜等。国外关于海洋发光甲藻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分类、生态乃至生理和生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较少,相关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亟需开展。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发光甲藻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海洋发光甲藻的种类和分布、发光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发光甲藻的应用领域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可以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甲藻 机理 生态分布 影响因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4
作者 孙松 于志刚 +4 位作者 李超伦 黄邦钦 庄志猛 魏皓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1-405,共5页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暴发 生态系统演变 生态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交汇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晓霞 郭术津 +1 位作者 刘梦坛 李海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3-331,共9页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但该区域对浮游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的生态机制。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印太交汇区浮游植、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印太交汇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粒级组成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以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对未来印太交汇区浮游生态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为该区域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印太交汇区 群落结构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母灾害的形成机理、监测预测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芳 李超伦 +2 位作者 孙松 魏皓 王彦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7-1195,共9页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双重压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近海水母呈现增多的趋势,局部海域水母灾害连年发生,对近海核电站等重大设施安全运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不仅亟需在科学上阐明我国近海水母灾害...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双重压力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近海水母呈现增多的趋势,局部海域水母灾害连年发生,对近海核电站等重大设施安全运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不仅亟需在科学上阐明我国近海水母灾害发生的重要过程和机制,而且在技术上亟需研发水母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以提升我国海洋水母灾害应对能力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国际交流与合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水母灾害的形成机理、水母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种水母监测技术,防控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在特定海域成功应用的原因,展望今后我国水母灾害的监测技术及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暴发 生态系统 水母灾害 水母监测 水母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海月水母(Aurelia sp.1)丰度周年变化及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万艾勇 张光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501,共8页
2009年2—12月间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的逐月现场调查中,利用垂直拖网研究了海月水母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对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影响,并探讨了海月水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碟状体4月份开始在胶州湾出现,... 2009年2—12月间在胶州湾大沽河口邻近海域的逐月现场调查中,利用垂直拖网研究了海月水母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时空分布情况以及对其它浮游动物类群的影响,并探讨了海月水母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海月水母的碟状体4月份开始在胶州湾出现,并且丰度逐渐增加,到6月份达到最高峰。海月水母的水母体集中在7月份大量出现。碟状体和水母体高峰期的月平均丰度分别为2.9和1.3ind/m3。碟状体开始出现时的水温平均为11.5℃,数量高峰期的水温为20.6℃,而水母体高峰期的水温为25.2℃。该海域的浮游动物总丰度(不含夜光虫)在5—7月份有个高峰期,其中5月份最高值为486.9ind/m3。7月份海月水母高峰期,浮游动物的丰度没有明显下降,两者丰度的地理变化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通过对2006—2010年间的浮游动物各类群丰度对比,2009年海月水母暴发时夜光虫和桡足类春季丰度高值显著低于其它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暴发 浮游动物 碟状体 胶州湾 周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1-418,共8页
基于2003—2010年间对胶州湾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连续观测,系统研究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浓度由东北部和北部向湾中间及湾外... 基于2003—2010年间对胶州湾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连续观测,系统研究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表层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浓度由东北部和北部向湾中间及湾外逐渐递减。不同区域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相似。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型季节变化,小型浮游植物的高峰值通常出现在冬季,而微型浮游植物则出现在夏季。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自90年代起表现为增加的趋势,而夏季的变化规律与冬季相反,自1998年开始,小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下降,微型浮游植物比例有所上升。春季和秋季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高或降低趋势,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在2000年之后显著低于2000年之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营养盐浓度与结构是影响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粒级结构 时空变化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0年胶州湾水文和化学环境因子监测数据集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增霞 孙晓霞 +1 位作者 赵永芳 张光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79-86,共8页
本数据集整理了2006–2010年胶州湾生态系统研究站10个常规监测站点的水文和水化学资料,包括7个监测指标(水温、盐度、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亚硝酸盐),按标准水层、季度月(2、5、8和11月)采集的1216个样品的分析结果。针对调... 本数据集整理了2006–2010年胶州湾生态系统研究站10个常规监测站点的水文和水化学资料,包括7个监测指标(水温、盐度、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亚硝酸盐),按标准水层、季度月(2、5、8和11月)采集的1216个样品的分析结果。针对调查和分析手段,采用国标方法、国际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的环境因子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作为该海域系统完整性良好的数据集,可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对水体理化环境变异进行解析,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水体环境 生态系统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月水母(Aurelia sp.1)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摄食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珊 孙晓霞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5-450,共6页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水螅体 碟状体 水母体 摄食 微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生物海洋学内涵的理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松 孙晓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4-694,共11页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从一个海洋生物实验室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生物海洋学的理念、科学内涵、科学视野、生物海洋学对海洋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在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完美体现,生物海洋学也一直伴随整个研究所的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从一个海洋生物实验室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生物海洋学的理念、科学内涵、科学视野、生物海洋学对海洋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在海洋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完美体现,生物海洋学也一直伴随整个研究所的壮大而不断发展。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之际,从生物海洋学角度回顾研究所发展历程,将会加深我们对海洋科学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意义的理解,对海洋科学未来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海洋学 海洋生物 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2010年胶州湾水体营养盐结构及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数据集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永芳 赵增霞 孙晓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27-36,共10页
水体中的氮、磷、硅是主要的生源要素,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和食物链的基础。氮、磷、硅在水体中的比例可以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初级生产力水平。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本数... 水体中的氮、磷、硅是主要的生源要素,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和食物链的基础。氮、磷、硅在水体中的比例可以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初级生产力水平。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本数据集基于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胶州湾站)在1997–2010年间于胶州湾8个定位站点获取的分层营养盐浓度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形成。为挖掘数据价值,原始数据先经过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统一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质控,然后进行时间序列的3sigma检验结合临近站点一致性对比进行异常值剔除,经统一插值后进行比值计算,根据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进行限制因子判定,按季度和年际对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和统计形成数据集,并提供矢量图形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本数据集主要为研究海湾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生态系统区域对比等人员提供数据支持和积累,也可以为生态模式、生态灾害、政府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氮磷比 硅磷比 硅氮比 长期监测 浮游植物生长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胶州湾主要入海河流及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数据集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永芳 田旭 +1 位作者 叶友权 徐方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3期259-267,共9页
陆地是海洋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河流沉积物是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周边有10余条河流注入。通过对12条入海河流和环胶州湾潮间带76个站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 陆地是海洋中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河流沉积物是重要的环境介质之一。胶州湾是一个典型的温带半封闭海域,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周边有10余条河流注入。通过对12条入海河流和环胶州湾潮间带76个站点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分析,获得包含砷(As)、铬(Cr)、锌(Zn)、铜(Cu)、镉(Cd)、钴(Co)、铅(Pb)和镍(Ni)8个指标的数据集,计算获得常用微量元素污染和生态效应的评估参数,包括地质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污染因子(CF)和污染负荷指数(PLI),形成了本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未来的海岸和河流管理,沉积物污染评价、生态安全评估以及微量元素来源与输运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微量元素 河流沉积物 潮间带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2010年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数据集
14
作者 赵永芳 郑珊 +1 位作者 孙晓霞 孙松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64-72,共9页
叶绿素a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色素。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水域初级生产者的固碳能力。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数据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数据,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胶州湾是... 叶绿素a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色素。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可以表征水域初级生产者的固碳能力。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数据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数据,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胶州湾是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模式海湾,其生物区系结构具有南黄海的特征。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胶州湾站)在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系统地开展气象、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项指标的长期定位监测。本数据集基于胶州湾站在12个定位监测站获取的长期叶绿素a浓度数据整理形成。整理过程采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对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整理和加工。同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3sigma检验结合临近站点时间序列对比进行异常值剔除,统一插补后形成数据表格,同时提供长时间序列图共享下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本数据可以用于海湾生态健康评估、初级生产力长期变化、海湾生态系统演变、水色遥感等科学研究,也为政府有效制定环境质量限值和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叶绿素A 1997–2010年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獐子岛海域和胶州湾表层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苏恒 董逸 +5 位作者 赵苑 孙晓霞 张光涛 赵丽 张武昌 肖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5-1414,共10页
为全面了解黄海典型海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和2010年1~12月在南黄海胶州湾进行逐月调查采样,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表层海水中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的丰度,包括聚球藻(... 为全面了解黄海典型海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和2010年1~12月在南黄海胶州湾进行逐月调查采样,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表层海水中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的丰度,包括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picoeukaryotes,PEUK),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獐子岛海域和胶州湾SYN和PEUK全年广泛分布,獐子岛海域SYN丰度范围在0.05×103~120.00×103 cells/mL之间,丰度在秋季最高;胶州湾SYN丰度范围在0.02×103~61.80×103 cells/mL之间,丰度在夏季最高。獐子岛海域PEUK丰度范围在0.01×103~18.76×103 cells/mL之间,丰度在秋季最高;胶州湾PEUK丰度范围在0.25×103~95.57×103 cells/mL之间,丰度在春季最高。獐子岛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组成以SYN为主;而胶州湾以PEUK为主。PEUK是两海区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两海区SYN丰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影响PEUK季节分布的因素不完全一致,獐子岛海域PEUK丰度主要受温度调控;胶州湾PEUK丰度主要受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影响。与已有研究比较,这两个海区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明显高于其他温带沿岸海域,预示微微型浮游植物在獐子岛海域和胶州湾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藻 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 季节比较 海区间比较 獐子岛海域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摄食行为与消化时间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朋鹏 张芳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4-875,共12页
近年来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在我国近海出现数量波动,在其暴发年份严重影响了暴发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本文通过观察不同饵料密度下白色霞水母触手丝的长度变化、游动状态来研究其摄食行为,同时对白色霞水母消化时间进行研究... 近年来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在我国近海出现数量波动,在其暴发年份严重影响了暴发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本文通过观察不同饵料密度下白色霞水母触手丝的长度变化、游动状态来研究其摄食行为,同时对白色霞水母消化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密度较低时,霞水母触手丝完全伸展;密度过量时(500ind./L),周围饵料较充足,触手丝处于收缩状态;饵料密度对霞水母游动状态无显著影响,表明霞水母在水体中通过不断调整触手丝伸长与收缩来对周围饵料进行感知,达到一种高效的摄食状态,而非调整其游动状态。饵料种类、大小对霞水母消化时间具有显著影响:温度为18.5℃环境下,胶质类生物(水螅水母和海月水母碟状体)在霞水母胃中平均存留时间为(0.8±0.2)h,平均比大小无差异的桡足类短2.3h,比鱼类短3.7h,相比而言,胶质类生物较易消化,鱼类最难消化;随桡足类、海月水母、鱼类的体长增加,霞水母对其消化时间显著增长;随着霞水母伞径增大(2.2-14.5cm),以卤虫为饵料消化时间呈显著线性下降,以桡足类为饵料消化时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霞水母伞径大小对消化时间的影响因饵料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野外环境中定性与定量研究霞水母摄食率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水母 触手丝 摄食机制 摄食率 胶质类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春季西太平洋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与初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代晟 孙晓霞 +2 位作者 梁俊华 田梓杨 刘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56-1464,共9页
2016年3月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区域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分粒级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观测,同时结合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研究了M2海山的总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规律,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级生产... 2016年3月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区域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分粒级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观测,同时结合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研究了M2海山的总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规律,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级生产力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2海山各水层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4—0.304mg/m^3,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094mg/m3。微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为最优势类群,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达到了85%,微型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均较低,分别为10%和5%。M2海山的叶绿素a浓度最大层均在100m深度附近的次表层,其中西南部和东南部为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M2海山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71.31mg C/(m^2×d),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其中微型浮游植物贡献率达到了72%,微微型浮游植物贡献率为28%。M2海山的海山效应不明显,浅海山(<200m)可能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存在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海山 浮游植物叶绿素a 粒级结构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Y3和M2海山微食物网主要类群生态分布与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丽 赵燕楚 +5 位作者 王超锋 张武昌 孙晓霞 李学刚 赵苑 肖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46-1455,共10页
2014年12月和2016年3月分别对热带西太平洋Y3海山(中层海山)和M2海山(浅海山)微食物网主要类群(包括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异养细菌和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3和M2海山水文环境比较相... 2014年12月和2016年3月分别对热带西太平洋Y3海山(中层海山)和M2海山(浅海山)微食物网主要类群(包括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异养细菌和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3和M2海山水文环境比较相似但略有区别,叶绿素最大值层(DCM)分别在75—100m和110m水层,微食物网各主要类群在垂直尺度上的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紧密相关。其中浮游纤毛虫呈现"双峰型"模式,即丰度高值出现在表层和DCM层;原绿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呈现"单峰型"模式,丰度高值出现在DCM层;聚球藻和异养细菌峰型相对不显著,DCM层以浅丰度较高,DCM层以深丰度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受到温度、光照和营养盐的共同影响。Y3和M2海山微食物网结构的垂直变化不完全一致。其中,Y3海山30m以浅和150m以深异养细菌生物量占绝对优势,75—100m水层自养型生物(原绿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占绝对优势;M2海山75m以浅和200m以深异养细菌占绝对优势,110—150m自养型生物占绝对优势。M2海山自养型生物占优势的水层要明显深于Y3海山,可能与它们的海山类型和采样季节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食物网 微微型浮游生物 浮游纤毛虫 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习见水母类的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程方平 王敏晓 +3 位作者 王彦涛 张芳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1-459,共9页
本研究获得了中国北方近海习见水母类24个种共62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tCOI)序列,结合GenBank中具DNA条形码关键词的mtCOI序列,共比较了水母类mtCOI片段207条,水母mtCOI种内遗传差异在0%-7.4%之间,均值为0.9%(SD=0.014),其中约... 本研究获得了中国北方近海习见水母类24个种共62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tCOI)序列,结合GenBank中具DNA条形码关键词的mtCOI序列,共比较了水母类mtCOI片段207条,水母mtCOI种内遗传差异在0%-7.4%之间,均值为0.9%(SD=0.014),其中约93%的个体种内差异小于4%;近源种间遗传差异在5.4%(Sarsia)到44.9%(Lensia)之间,均值为25.1%(SD=0.118),97%以上的个体种间遗传差异大于10%。绝大多数(98.8%)水母种类种内遗传差异小于种间遗传差异,条形码间隙明显。本研究涉及的中国北方习见水母种内遗传差异均显著小于种间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以mtCOI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实现对中国北方习见水母种类鉴定。利用DNA条形码序列分析,梳理了中国近海一些常见水母的分类地位。此外,对4种保存液保存方法的比较研究表明,90%乙醇、DMSO、RNA Safer和DNA Conserver4种保存液无法同时保存形态学特征和DNA序列,但DNA Conserver的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形码间隙 种类鉴定 DNA条形码 水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20
作者 文斐 孙晓霞 +3 位作者 郑珊 罗璇 冯秋园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8-444,共7页
依据2011年春、夏两季黄、东海调查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南黄海、东海北部春季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74.83mg/m2,夏季为23.84mg/m2,春季明显高于夏季。春季大部分海域叶绿素a含... 依据2011年春、夏两季黄、东海调查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南黄海、东海北部春季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74.83mg/m2,夏季为23.84mg/m2,春季明显高于夏季。春季大部分海域叶绿素a含量垂直分布均匀,夏季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初级生产力水平春季为993.9mgC/(m2.d),夏季为1274mgC/(m2.d),与1984—1985年相比有所升高。春季高值区出现在黄海中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夏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南岸近海海域、长江口外的黄、东海交界海域以及浙江省沿岸海域。春季整个调查海区叶绿素a浓度与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氮磷比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黄、东海春季磷酸盐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一个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