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QuikSCAT卫星风速与浮标风速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志亮 宋丽娜 +1 位作者 王凡 白虹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共7页
对北黄海QuikSCAT散射计矢量风资料与黄海实测浮标站风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QuikSCAT卫星风速和浮标观测风速的大小基本吻合,二者平均偏差是0.26 m/s,相关系数是0.74;风向偏差较大,平均偏差是117.52°。根据卫星风速... 对北黄海QuikSCAT散射计矢量风资料与黄海实测浮标站风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QuikSCAT卫星风速和浮标观测风速的大小基本吻合,二者平均偏差是0.26 m/s,相关系数是0.74;风向偏差较大,平均偏差是117.52°。根据卫星风速和浮标风速的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修正方案。修正后的QuikSCAT风向与实测浮标站风向的平均偏差显著提高到20.44°。该修正方案实施简单,修正效果显著,为更准确地使用卫星资料提供了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SCAT卫星 浮标 黄海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陈迪 高山红 +1 位作者 陈锦年 高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共15页
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 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它们二者对副高变化存在协同作用的影响。前者对副高的影响始于超前一年的春季,持续到当年的春季。后者则始于前冬,持续到当年的夏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对副高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经向环流影响所致,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经向环流和水汽输送,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中低层经向Hadley环流的影响,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低层经向季风环流及其伴随的水汽输送的影响,它们二者对副高的影响机理存在不同。作者提出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存在协同影响作用,并通过最优子集回归分析,建立了副高异常变化的预测模型,对2015年5-8月副高强度进行了预测,其结果是5-8月的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扣除超强台风的影响,预测结果正确,由此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这一工作的特点是强调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的协同作用对副高持续性的影响,为副高异常变化及其降水的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赤道东太平洋 印-南暖池 SSTA 最优子集回归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宏娜 陈锦年 左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9-193,共5页
利用OAFlux热通量资料和ERA-Interim高度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潜热通量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的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 利用OAFlux热通量资料和ERA-Interim高度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潜热通量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的潜热通量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当2月热带印度洋区域潜热通量较常年偏多(少)时,当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早)。当2月热带印度洋的潜热通量异常偏多(少)时,海洋向大气释放更多(少)的潜热,潜热通量通过对流凝结作用对大气加热形成大气热源,再通过大气环流逐渐影响2—4月的高度场,使得南海上空的850 hPa高度场出现异常偏高(低),即副热带高压偏强(弱)。异常强(弱)的副热带高压结合孟加拉湾弱(强)的异常西南风,造成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早)。因此可以认为热带印度洋2月的潜热通量变化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季风爆发 统计分析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迪 陈锦年 左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30,共10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多年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副高面积和强度均存在3~4a和11~14a显著周期,副高西伸脊点存在3~5a和准13a显著周期。副高面积和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 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多年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副高面积和强度均存在3~4a和11~14a显著周期,副高西伸脊点存在3~5a和准13a显著周期。副高面积和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西伸脊点与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则存在负的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不同经度的SST与副高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与副高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东太平洋相对偏弱,而西太平洋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赤道中太平洋异常SST变化是影响副高变化的关键区域。根据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对2013年春夏季副高的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变化进行了预测,为2013年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O实测资料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赤道太平洋SST回归分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东北部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7
5
作者 赵瑞祥 刘志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8-123,共6页
基于1998-2011年进入台湾东北部的WOCE-SVP(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Surface Velocity Programme)计划的Argos浮标运行轨道数据,分析了台湾东北部的环流特征、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春夏... 基于1998-2011年进入台湾东北部的WOCE-SVP(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Surface Velocity Programme)计划的Argos浮标运行轨道数据,分析了台湾东北部的环流特征、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春夏季,黑潮表层水入侵仅限于陆架外缘,而在秋冬季,黑潮表层水可深入东海陆架或进入台湾海峡。自黑潮区入侵至100 m和150 m等深线的浮标数量在秋冬季较多,春夏季较少。台湾海峡的浮标轨迹在春夏季几乎皆为北向,在秋冬季皆为南向。在秋季,东海中部和南部陆架会在黑潮西侧出现逆流和涡旋。可见,台湾东北部环流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在秋冬季较强,春夏季较弱。本研究采用最新的Argos浮标数据,揭示了台湾东北部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浮标 台湾东北部 黑潮表层水 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确定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锦年 左涛 +1 位作者 汪洋 王宏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4-520,共7页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标志着中国雨季的开始。准确预测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对中国的降水预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南海低层850 hPa高度区域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来判断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这种判断方法具有普...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标志着中国雨季的开始。准确预测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对中国的降水预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南海低层850 hPa高度区域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来判断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这种判断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受台风(或热带低压系统)和副热带高压异常位置的影响,利用低层区域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似乎略显不足。综合大气环流方法和副热带高压异常变化特征分析等方法,客观确定了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为2012年我国汛期降水特点提供参考依据。最后简单回顾了采用印度洋海气热通量预测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可行性,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深入研究及其机理探讨提供了又一新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爆发时间 确定 海气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热通量变化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左涛 陈锦年 王宏娜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3,共9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大气参数,应用目前世界较为先进的通量算法(CORAER 3.0),计算了西太平洋区域海-气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首先分析了海-气热通量的多年平均场和气候场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反演出的海洋大气参数,应用目前世界较为先进的通量算法(CORAER 3.0),计算了西太平洋区域海-气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首先分析了海-气热通量的多年平均场和气候场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对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海-气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感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黑潮区域,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北赤道流区和黑潮区域。在气候平均场中,黑潮区域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暖池区域感热通量除了春季较小外,冬、夏和秋季基本相同,而潜热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冬季,最小值出现在春、夏季。另外,海-气热通量还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存在16 a周期,与南海夏季风爆发存在相同的周期。由相关分析可知,4月份暖池区域的海-气热通量与滞后3 a的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这种时滞相关性,可以用于进行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预测,为我国汛期降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以上结论,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2012年的南海夏季风爆发进行了预测,预测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将偏晚1~2候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区域 海-气热通量 南海夏季风爆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风急流对缺口处西边界流流径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钟慎雷 王铮 袁东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8-75,共8页
基于缺口处的西边界流流态存在迟滞回归现象,使用1.5层约化重力浅水模式,研究了受山脉与地形影响的局地风急流对西边界流流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西边界流从跨越态向入侵态转变的临界状态,局地的西向和南向风应力能够使西边界流向入侵... 基于缺口处的西边界流流态存在迟滞回归现象,使用1.5层约化重力浅水模式,研究了受山脉与地形影响的局地风急流对西边界流流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西边界流从跨越态向入侵态转变的临界状态,局地的西向和南向风应力能够使西边界流向入侵态转变,局地的东向和北向风应力不能使其发生转变;在西边界流从入侵态向跨越态转变的临界状态,除西风以外的风应力都能使西边界流向跨越态转变。此外数值实验还表明风应力旋度的作用强于风应力大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边界流 迟滞现象 局地风急流 风应力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急流对吕宋海峡黑潮路径变异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
9
作者 常锑 王铮 袁东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为研究风急流对吕宋海峡处黑潮路径的影响,本文使用1.5层约化重力浅水模式,设置了与吕宋海峡跨度相接近的缺口宽度,考虑西边界流在西边界缺口处当处于迟滞过程的临界状态时,其路径受风急流影响的动力机制,并初步探讨了在实际海陆边界条... 为研究风急流对吕宋海峡处黑潮路径的影响,本文使用1.5层约化重力浅水模式,设置了与吕宋海峡跨度相接近的缺口宽度,考虑西边界流在西边界缺口处当处于迟滞过程的临界状态时,其路径受风急流影响的动力机制,并初步探讨了在实际海陆边界条件下,实际风急流对黑潮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理想情况下,当西边界流处在由入侵流态到跨隙流态转变的临界状态时,西风、南风以及西南风风急流可以激发西边界流由入侵流态转变为跨隙流态。当西边界流处在由跨隙流态向入侵流态转变的临界状态时,北风、东风以及东北风风急流可以激发西边界流由跨隙流态转变为入侵流态,并且在风急流消失后西边界流不能再恢复到初始流态。实际情况下,冬季风急流有利于黑潮入侵南海,夏季风急流有利于黑潮跨越吕宋海峡,这和理想情况下的模拟结果以及实际观测结果相一致,这对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的上层环流以及南海的质量、能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滞现象 缺口宽度 实际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