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海洋学研究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灿影 张斌 +1 位作者 冯志纲 李晓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5,共14页
海洋科学研究对于理解和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支持经济发展,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海洋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海洋数据的收集速度和量级呈指数级增长,这远远超出了传统科研方法的处理和分析... 海洋科学研究对于理解和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支持经济发展,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海洋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海洋数据的收集速度和量级呈指数级增长,这远远超出了传统科研方法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给海洋动态变化的分析带来了挑战。同时,海洋数据的快速增长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提供了丰富的训练材料,为AI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AI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海量数据,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工具,分析了8 021篇(2024年4月20日为止)AI海洋学研究的整体态势,结果表明:(1) 2020年前后全球AI海洋学研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 2017年中国发文数量超过美国,成为AI海洋学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的国家;(3)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和遥感是发表论文最多的3个学科领域;(4) AI技术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估、海洋和大气现象识别与预报等领域应用较多。尽管AI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应用中表现良好,显示出巨大潜力,但仍存在局限性。未来建议制定统一的海洋数据标准和协议,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合作,以更有效地利用AI技术挖掘海洋数据的潜力,为海洋保护和管理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海洋监测 分类 预报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异常环流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永利 官聪 +1 位作者 赵永平 王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7-977,共11页
本文使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系统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循环中冷暖位相期间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形成海洋环流异常的新机制。结果表明,... 本文使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系统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循环中冷暖位相期间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形成海洋环流异常的新机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成熟期,热带中东太平洋赤道潜流最弱,赤道两侧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太平洋赤道外热带海域出现气旋性环流异常,该区南、北赤道流、棉兰老流、黑潮、新几内亚沿岸潜流及南赤道逆流增强;北赤道逆流区出现异常气旋性环流串,北赤道逆流接近正常。在厄尔尼诺衰退期和拉尼娜发展期,热带中西太平洋赤道潜流达到极强,赤道两侧出现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太平洋赤道外热带海域异常环流减弱,该处主要流场的强度减弱或处于正常状态;北赤道逆流区反转为异常西向流。结果表明,ENSO循环期间的上层海洋环流异常受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异常产生的压强梯度力异常调控,在赤道外热带海洋温跃层深度异常和科里奥利力共同作用产生大尺度海洋环流异常,而在赤道海域,海洋温跃层深度异常和Gill效应造成赤道潜流异常以及关于赤道对称的气旋或反气旋性环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热带太平洋 温跃层 海洋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期间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吴国丽 李思航 +4 位作者 刘子洲 顾艳镇 翟方国 王际朝 冯俊乔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共11页
本文利用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再分析数据对北赤道流(NEC)、棉兰老流(MC)以及黑潮(KC)所构成的NMK环流系统在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厄尔尼诺期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 本文利用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再分析数据对北赤道流(NEC)、棉兰老流(MC)以及黑潮(KC)所构成的NMK环流系统在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厄尔尼诺期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NEC和MC输运均显著增强,最大值分别达到66 Sv(1 Sv=106 m^3/s)和49.4 Sv,北赤道流分叉纬度最北可达16°N,KC输运没有明显增强。NMK环流系统的年际变化主要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热带西北太平洋15°N以南、160°E以西海域出现的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关。该环流异常出现自厄尔尼诺事件的前期阶段,并于爆发阶段达到顶峰,主要是由15°N以南区域出现的强西风异常所引起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期间NEC、MC输运和NBL的平均值均大于1992—2014年间所有厄尔尼诺事件的平均状况,但与1997/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平均值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K环流系统 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 年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代际变率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1 位作者 王凡 冯俊乔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5-796,共12页
利用近50年月平均的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代际变率主要分布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异常大气环流场,并揭示了类ENSO模态与中国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主... 利用近50年月平均的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代际变率主要分布型以及与之相关的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异常大气环流场,并揭示了类ENSO模态与中国气候异常之间的联系。得到主要结果:(1)热带太平洋SOTA年代际变率有两种类ENSO模态。第一模为类ENSO事件成熟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第二模为类ENSO过渡期热带太平洋年代际SOTA状态。二者组合构成类ENSO事件40年左右及其背景下13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类ENSO事件对亚洲-北太平洋-北美上空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类El Ni o成熟期间冬季,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型发展,贝加尔湖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蒙古高原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类El Ni o衰退期(类La Ni a发展期)夏季,贝加尔湖低压槽加深,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西太平洋副高偏弱,新疆-河套地区为较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距平。类La Ni a事件时相反。(3)热带太平洋类ENSO事件通过影响中高纬和副热带大气系统,造成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南风距平的年代际变化,进而导致东亚季风和中国气候异常。类El Ni o事件成熟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多异常偏北风,东亚季风弱,华北少雨,长江中、下游多雨;类El Ni o衰退(类La Ni a发展)期,中国北部地区上空亦为异常偏北气流,东亚季风较弱,华北少雨。中国气候异常型主要取决于类ENSO第一模态,而第二模态主要视位相异同来加强或减弱第一模态。两个类ENSO模态的共同作用导致1978年前后中国气候跃变和华北地区持续20余年的干旱。近期类ENSO模的振荡从1998年左右开始转为类La Ni a模态,大致在2018年左右结束。在此期间,华北降水有望增加,长江中、下游降水可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次表层海温异常 类ENSO 年代际变率 中国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浪变化特征和趋势 被引量:16
5
作者 冯兴如 杨德周 +1 位作者 尹宝树 李明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基于该长时间序列台风浪模拟结果,分别分析了浙江和福建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以及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和1.5m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在福建北部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和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的持续时间(tHs>1)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台风浪高极值的增长趋势最大可达0.05m/a,tHs>1的增长趋势位于0.54至1.72h/a之间。分析tHs>1与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福建省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浙江省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正相关,ENSO信号对这两个海域的台风浪有着较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耦合模式 趋势 浙江福建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的CSEOF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吴晓芬 许建平 +1 位作者 张启龙 刘增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6,共10页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距平场具有显著的东-西向反位相振荡,且这种振荡除了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较强的准2a振荡。此外,热含量距平场还存在着"负-正-负"的三极式经向模态,该模态除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显著的准4a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含量的准2a振荡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有1—2月的滞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时空变化 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析 ENSO事件 Argo剖面资料 热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浪流相互作用对水位和波高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贾岩 尹宝树 杨德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2-86,共5页
通过修改风应力和底摩擦应力的计算方式并引入波致辐射应力,以POM(Princeton Ocean Model)和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式为基础构建了浪流相互作用耦合模式,对1994年14号台风过程下的东中国海波流相互作用对水位和波高的影响... 通过修改风应力和底摩擦应力的计算方式并引入波致辐射应力,以POM(Princeton Ocean Model)和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式为基础构建了浪流相互作用耦合模式,对1994年14号台风过程下的东中国海波流相互作用对水位和波高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浪流相互作用引起的水位变化主要出现在近岸浅水区。与岸边站点实测水位的对比显示,耦合后的结果相比非耦合结果更接近观测值,特别是在极值水位处。流的存在显著地影响有效波高的计算结果。在黄海海域,流对有效波高的增减在极值处大于0.2 m。在台湾岛东北海域黑潮流系附近,流对有效波高的增加最大可达1.6 m。上述结果对改善近岸风暴潮和海浪预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流相互作用 水位 有效波高 POM SW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和卫星资料的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孟庆佳 施建伟 +1 位作者 刘娜 王凡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1-126,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历史资料并结合Pathfinder 卫星遥感资料, 对中国近海的海表面温度(SST)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给出了变化趋势。针对1963~1996 年和1985~1996 年两个时间段, 对夏季和冬季中...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科学数据库”历史资料并结合Pathfinder 卫星遥感资料, 对中国近海的海表面温度(SST)多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给出了变化趋势。针对1963~1996 年和1985~1996 年两个时间段, 对夏季和冬季中国近海SST 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中国近海除个别海域外, 增温是主要的特征, 其中冬季增温趋势更为明显。对若干代表性海域SST 的时间序列分析, 表明在外海海域历史资料和卫星资料有较高的一致性, SST 自80 年代中期以来增温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表面温度(SST) 变化趋势 增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滑翔机的海洋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庞重光 连喜虎 俞建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100,共5页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依靠浮力驱动、以锯齿形轨迹航行的新型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具有制造成本与使用费用低、续航能力强、自主可控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海洋观测平台。
关键词 滑翔机 水下 海洋 应用 观测平台 浮力驱动 使用费用 制造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海洋信号的传播和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宏娜 陈锦年 刘钦燕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SODA等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洋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在赤道外向西传播的路径与温跃层深度的分布有一定关系,10oN附近是气候平均温跃层深度的极小值区域,温跃层在该区域形成了一个从东... 利用SODA等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洋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NSO循环过程中次表层异常海温信号在赤道外向西传播的路径与温跃层深度的分布有一定关系,10oN附近是气候平均温跃层深度的极小值区域,温跃层在该区域形成了一个从东到西的阻隔带,阻挡了来自赤道地区的ENSO信号继续向北传播,从而转向西传播;而南半球温跃层深度的气候分布不具备这一特征,不利于ENSO信号在南半球的向西传播。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ENSO信号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异常海温的主周期是变化的,特别是在沿10oN附近向西传播的过程中,ENSO信号的主周期变化较大。推断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ENSO信号除了在循环过程中自东太平洋10oN传来的以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局地的大气变化引起的海温异常,以及来自中高纬度的异常海温信号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温跃层 主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1年中部型La Nia事件形成机理及其垂直环流异常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锦年 汪洋 +1 位作者 王宏娜 左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1年La Nia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上层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机理。结果表明,... 应用TAO(Tropical Atmosphere Ocean project)热带太平洋实测海温和风场资料,分析研究了2010/2011年La Nia事件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此次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海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传播过程,以及上层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机理。结果表明,2010/2011年的La Nia事件与传统事件不同,是一次明显的中部型La Nia事件(简称CPP La Nia),其爆发过程主要存在两个不同机制的响应过程:一是西太平洋暖池(WPWP)区域次表层异常冷海温通过赤道潜流的作用沿温跃层东传,导致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洋温度场出现异常降温:二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强的距平东风,通过上升流作用,导致冷海温上传影响中太平洋上层异常海温场。前者是导致La Nia事件的必要条件,后者则是形成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的关键过程。由分析结果还表明,日界线以东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变化对中西太平洋上层海温场变化有重要影响,是导致此次中部型事件爆发的重要机制。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此次中部型La Nia事件过程中热带垂直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向和纬向大气环流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O实测资料 中部型LaNia 垂直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第二类El Ni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永利 赵永平 +1 位作者 王凡 官聪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45,共16页
基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第二类El Nino事件海温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讨论了与经典El Nino事件、El Nino Modoki、WP(西太平洋暖池)及CT(冷舌)El Nino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第二类El Nino事件对中... 基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第二类El Nino事件海温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讨论了与经典El Nino事件、El Nino Modoki、WP(西太平洋暖池)及CT(冷舌)El Nino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第二类El Nino事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第二类El Nino事件为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第三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4.7%。在海洋表面层,第二类El Nino事件暖期赤道东太平洋为沿赤道西伸的冷舌,热带中西太平洋为环绕冷舌的马蹄型大范围暖区。该型具11 a和30~40 a年代际振荡及3~4 a年际变率,峰值多出现在春季。第二类El Ni?o事件是热带太平洋异常海面风应力场和赤道两侧的风应力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赤道东印度洋-中西太平洋与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洲上空以反号垂直运动为特征的异常Walker环流。(2)El Nino Modoki与第二类El Nino事件有密切关系,它实质上是第二类El Nino事件次表层海温与近海面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捕捉了第二类El Nino事件的主要信息。(3)第二类El Nino事件对中国春季及夏初降水有一定影响。在事件暖期,东海地区存在一个显著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其南侧的中国南方地区盛行异常东北气流,水汽来源减少,导致该地区少雨,其西侧的异常偏南气流北上直达华北地区,异常多水汽向北输送,并与北方的偏北流场相遇,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在第二类El Nino事件冷期相反。本文结果还指出,WP与CT El Nino事件是由经典El Nino事件第一模态与El Nino Modoki事件组合而成,它们不是独立的El Nino类型。此外,还讨论了夏半年El Nino事件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热带太平洋 第二类El NINO事件 形成机制 E1 Nino Modoki中国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式回声测量仪在全球海洋中应用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强 于非 +3 位作者 南峰 王建丰 孙凡 陈子飞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1-178,共8页
系统总结了逆式回声测量仪(IES)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CPIES(集成流速和压力传感器的IES)在我国吕宋海峡周边布放的意义及对未来应用的展望。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排列方式布放的IES阵列所获取的数... 系统总结了逆式回声测量仪(IES)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CPIES(集成流速和压力传感器的IES)在我国吕宋海峡周边布放的意义及对未来应用的展望。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排列方式布放的IES阵列所获取的数据通过结合地转经验模态GEM(gravest empirical mode)以及最优插值方法能够获得观测海区的温度、盐度和流场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基于CPIES的应用,可深入地研究多尺度的海洋动力过程,如内波、内潮和中尺度涡等,对后续大洋环流理论发展、中尺度涡产生和消亡机理、海洋中不同尺度能量串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式回声测量仪(IES) 大洋 海洋动力 中尺度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低功耗海洋定位信标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静波 刘庆奎 +2 位作者 于非 陈永华 倪佐涛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2-77,共6页
研制了一种低功耗的定位信标,用于长期服役于水下的海洋仪器回收出水后的定位搜寻工作。信标基于GPS射频组件开发,与仪器固定在一起,待整体浮出水面后,会启动位置信号发送程序,通过电信网络,将该信标的实时位置发送至终端。经测试表明,... 研制了一种低功耗的定位信标,用于长期服役于水下的海洋仪器回收出水后的定位搜寻工作。信标基于GPS射频组件开发,与仪器固定在一起,待整体浮出水面后,会启动位置信号发送程序,通过电信网络,将该信标的实时位置发送至终端。经测试表明,信标性能可靠,可为海洋仪器的安全工作和顺利回收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功耗 定位 信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跨零-能量”法估算海洋波浪再生能资源 被引量:4
15
作者 尤再进 尹宝树 石洪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6-931,共6页
海洋波浪能是一种可持续和零污染的再生能源,随着自然能源日渐匮乏和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对波浪能的开发利用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应用"跨零—能量"波浪分析的新方法,首次推导了不规则波浪的波能流垂向分布及其理论计算公式。本... 海洋波浪能是一种可持续和零污染的再生能源,随着自然能源日渐匮乏和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对波浪能的开发利用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应用"跨零—能量"波浪分析的新方法,首次推导了不规则波浪的波能流垂向分布及其理论计算公式。本文研究发现,浅水波能流具有均匀的垂向分布,深水波能流集中于海表层的水体中,过渡区波能流的垂向分布介于浅水和深水波能的分布之间。研究还发现,目前海洋波能流的估算方法和现今波浪发电装置的波能采集深度缺少相关性,过高估算了海洋波浪的可发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 波能流 规则波 不规则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季节变异机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洪伟 张启龙 +1 位作者 段永亮 徐永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7-357,共11页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NPMOC)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其中,热带环流圈(TC)、副热带环流圈(STC)和深层热带环流圈(DTC)位于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是该海域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基于NEMO模式分别对TC、STC和DT...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NPMOC)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其中,热带环流圈(TC)、副热带环流圈(STC)和深层热带环流圈(DTC)位于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是该海域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基于NEMO模式分别对TC、STC和DTC经向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驱动场增强和减弱情况下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风应力是TC和STC南、北向输送以及DTC南向输送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影响较小;风应力和热盐通量季节变化情况下的敏感性试验表明,TC和STC的南、北向输送以及DTC的南向输送主要是由风应力的季节振荡引起的,而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经向翻转环流 季节变化 NEMO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仪器测试海区综合环境信息监测系统的研发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静波 王鑫 于非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5-170,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洋仪器测试海区所开发的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无线网络获取海区内台站、浮标等观测单元所采集的环境要素数据,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管理。长时间测试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可为仪器设备的海上测试与评价提供... 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洋仪器测试海区所开发的环境信息监测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无线网络获取海区内台站、浮标等观测单元所采集的环境要素数据,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管理。长时间测试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可为仪器设备的海上测试与评价提供基础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仪器 环境信息 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1990s中期的年代际扩张对夏季登陆中国台风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宇星 郑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应用美国联合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扩展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 应用美国联合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扩展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的大气环流场资料,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年代际扩张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登陆中国沿岸台风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暖池扩张前期(1965—1992),后期(1993—2013)台风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区域(10°—20°N,135°—145°E)显著减弱,在10°—20°N,145°—160°E区域和南海北部区域则表现出增多的特点。台风移动路径变异特征呈现为移动进入南海和登陆中国东部沿岸的西行和西北行路径减少,登陆日本的转向型路径增多,同时登陆我国海南岛和东南部沿岸的台风增多。进一步探查这种影响的可能原因发现,与暖池扩张密切相关的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引起的纬向环流的变异是西北太平洋中部台风生成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南海北部台风生成增多则归因于南海区域局地环流特征的变异。同时,南海北部台风生成增多是登陆我国海南岛和东南沿岸台风增多的主要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年代际变化 台风生成 移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传统近似下海洋内波的一类WKB近似解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永军 宋金宝 黄小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7,共7页
在非传统近似(即,包含地转水平分量在内的完整地转效应)条件下,用WKB(Wentzel–Kramers–Brillouin)方法得到了密度连续分层海洋内波的一类WKB近似解。为了检验所得到的WKB近似解的有效性,对WKB解各垂向速度模态与基于三点中心差分格式... 在非传统近似(即,包含地转水平分量在内的完整地转效应)条件下,用WKB(Wentzel–Kramers–Brillouin)方法得到了密度连续分层海洋内波的一类WKB近似解。为了检验所得到的WKB近似解的有效性,对WKB解各垂向速度模态与基于三点中心差分格式及QR算法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比对,结果表明,当浮频率N(z)是关于深度z的慢变函数时,WKB近似解与数值结果符合良好。另外,还比较和分析了非传统近似与传统近似条件下内波解的差别,结果表明:地转水平分量一般是不能忽略的,对海洋内波的生成、演变及消衰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氏力参量 内波 WKB(Wentzel-Kramers-Brillouin)近似 标准化 非传统近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年际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洪伟 张启龙 +1 位作者 徐永生 段永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NPMOC)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拥有5个环流圈结构.其中,热带环流圈(TC)、副热带环流圈(STC)和深层热带环流圈(DTC)位于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是该海域间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主要运用NEM... 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NPMOC)是北太平洋所有经向翻转环流圈的总称,拥有5个环流圈结构.其中,热带环流圈(TC)、副热带环流圈(STC)和深层热带环流圈(DTC)位于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是该海域间经向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主要运用NEMO模式对这3个经向翻转环流圈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C、STC和DTC的经向流量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在El Nio期间,TC的南、北向流量均减弱,STC的北向流量增强、南向流量减弱,DTC的南向流量减弱;而在La Nia期间则相反.敏感性试验表明,在风应力强迫下得到的TC、STC南、北向流量和DTC南向流量的年际变化特征都很显著,并与在风应力、热通量和淡水通量共同强迫下得到的结果非常一致;而仅在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强迫下,各分支流量的年际变化均较小.由此可见,风场驱动是引起北太平洋经向翻转环流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热通量和淡水通量的影响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北太平洋 经向翻转环流 年际变化 NEMO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