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初心耕海探洋七十载 担使命披风踏浪砥砺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70年发展纪实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凡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4-672,共9页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主要发展历程,回顾70年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围绕新形势下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改革发展举措,讨论和展望研究所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70周年 海洋科学 发展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奠基海洋化学研究,助推海洋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70年 被引量:4
2
作者 宋金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5-704,共10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海洋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科学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化学的发展愿景。建国初期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和引领者,70年来一直是我国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化学利用以及海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海洋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1950-1990年,系统获得了渤黄东海重要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发现了黄东海溶解氧存在最大值系冬季保持而来;构建了大型海藻经济组分提取的系统化方案,奠定了世界最大规模海藻化学工业的基础;系统开拓了我国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1990-2020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学研究全面与国际接轨,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化学要素特别是微痕量无机/有机组分的分布迁移转化特征及机制,提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系统思路;研制成功褐藻多糖硫酸酯治疗肾衰新海洋药物,发现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海洋活性物质,在应用海洋化学领域也有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7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腹足类分类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
3
作者 张素萍 张树乾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78,共8页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在海洋贝类分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做出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建所以来我所海洋腹足类分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概述了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分析了现代腹足类分类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在海洋贝类分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做出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建所以来我所海洋腹足类分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概述了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分析了现代腹足类分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海洋腹足类 分类学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新正 寇琦 +11 位作者 王金宝 甘志彬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马林 曲寒雪 初雁凌 曾宥维 王伟娜 张祺 董栋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70,共45页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 综述了我国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和概况,以及我国分类系统学工作者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系统发育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工作。涉及类群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线虫、多毛类环节动物、星虫、螠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苔藓动物、毛颚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等主要的无脊椎动物门类。涉及海域以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中国近海为主,也涉及了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等深海环境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分类学报道。本文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于在我国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领域成就基础上,发现薄弱环节,研讨今后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填补研究空白,赶超本领域国际前沿,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 系统发育 无脊椎动物 海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年来中国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金明 王启栋 +3 位作者 张润 陈建芳 陈敏 徐忠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5-80,共16页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多领域、多视点的综合交叉研究;(3)更加关注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对近海和海岸带而言,更加注重从海陆统筹一体化角度探析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特征。本文从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海洋化学研究、生物过程作用下的化学海洋学过程等角度,重点总结归纳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和发展状况,以期对化学海洋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生源要素 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 生物作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二):东海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楠生 陈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3-384,共22页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 东海海域是我国典型的赤潮频发区,东海沿海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1958—2019年间东海海域内67个浮游植物调查数据,通过比较东海海域浮游植物物种调查获得的历史数据,重点分析赤潮及赤潮物种的组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剖析和解读。共统计出东海海域浮游植物773种(包括65个变种),其中棕鞭藻门470种(包含42个变种),甲藻门253种(包含23个变种)。这些浮游植物中包括了赤潮物种135个,其中棕鞭藻门73个物种,甲藻门56个物种,定鞭藻门和蓝藻门各3个物种。比较发现该海域硅藻和甲藻的相对物种丰富度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分析结果可为东海海域和其他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四):长江口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楠生 崔宗梅 徐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2-417,共16页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 长江口海域是我国的一个典型水域,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很多种赤潮物种,引起赤潮频发。本文总结了过去40年间长江口海域历次航次调查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52个航次调查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重点探索了赤潮物种的组成,并详细描述了长江口海域的6种典型赤潮物种: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旋链角毛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在文献报道的657个浮游植物物种(包括571个物种和86个鉴定到属的未定种)中,硅藻(368个物种和55个未定种)和甲藻(149个物种和15未定种)占绝大多数。这些浮游植物中赤潮物种占125个,包括硅藻69种、甲藻49种、金藻2种、隐藻1种和蓝藻3种。本文为比较研究不同海域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探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为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渤海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楠生 黄海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6-362,共17页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三):南海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楠生 张梦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5-401,共17页
中国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印太交汇区的北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生态环境极其复杂,使得南海海域的赤潮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近20年来,南海赤潮现象呈攀升态势,对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 中国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位于印太交汇区的北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生态环境极其复杂,使得南海海域的赤潮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近20年来,南海赤潮现象呈攀升态势,对水产养殖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危害。为了系统了解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种类组成、相对丰度及年际变化,本文对近30年间(1987—2018)南海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44个航次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共记录到500种浮游植物、65个鉴定到属的未定种和1个未定类的三深碎裂藻。其中,硅藻(289种和37个未定种)和甲藻(186种和21个未定种)占绝大多数,包括赤潮物种149种。其中大部分浮游植物尚未得到系统的分子鉴定。比较发现不同航次报道的物种数目相差较大,种类相似度不高,硅藻和甲藻的相对优势地位无明显演替现象。南海海域最常见的赤潮物种以硅藻为主,包括菱形海线藻、中肋骨条藻、洛氏角毛藻、尖刺拟菱形藻、柔弱拟菱形藻、球形棕囊藻、夜光藻和锥状斯氏藻。本文将为比较研究不同海域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生物多样性 航次调查 赤潮物种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2-273,共12页
印太交汇区是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中心的形成演化是地质历史、气候、海洋环境和生命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演化、成因假说与环境驱动机制等角度,概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梳理了研... 印太交汇区是当前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中心的形成演化是地质历史、气候、海洋环境和生命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演化、成因假说与环境驱动机制等角度,概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并梳理了研究存在的问题。迄今对印太交汇区多样性中心形成的关键过程和机制的认识仍相当有限。基于近岸浅海研究判定的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否可推及深海仍然未知,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源汇机制依然不明。未来近海研究应避免对已有研究的重复,关注深海,实现重点突破。对于诸多假说的验证和科学问题的解释,需打破常规,基于今古结合和多学科交叉开展研究。通过古生物与气候环境演化记录,揭示驱动生物演化的环境要素;通过现生生物地理及分子证据,揭示生物适应演化机制与扩布路径;通过生物与海洋流体结构及动力学耦合,揭示相关生物-物理-生态过程。基于多圈层视角的研究可望系统阐释印太交汇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西太平洋 珊瑚大三角 近海 深海 生物多样性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与演变机制的比较基因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楠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4-286,共13页
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地理位置、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度都呈动态变化。迄今,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在生态、遗传和分子等层面正逐步得到解析。在生态层面,学... 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全球范围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地理位置、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度都呈动态变化。迄今,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在生态、遗传和分子等层面正逐步得到解析。在生态层面,学界涌现出了物种形成中心、物种汇聚中心、物种重叠中心和物种保存中心等重要科学假说,解析了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塑以及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机理;其中,地质和洋流等是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而形成了类似华莱士区这样具有特殊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在遗传层面,物种种内或种间频繁的基因交流和适应性辐射可以促进生物间不同基因型和表型的重新组合,衍生出更高更复杂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而加速了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在分子层面,染色体进化、基因组多倍化、超级基因形成、基因复制、基因渗入、水平基因转移、遗传通路的进化和调控元件的进化等分子调控与进化机制可以引发新性状的形成和物种的多样化,从而推动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形成。本文重点介绍了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在揭示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和演变机制的深入了解,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理论的认知,亦可以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手段的改进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太交汇区 生物多样性 生态 比较基因组学 基因组加倍 超级基因 基因家族 基因渗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金峰 王亚楠 +3 位作者 张一梦 郭定 张进凯 段继周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多种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群体感应等机制形成生物膜(Biofilm)共同定植在基体表面,这也是微生物腐蚀区别于其他腐蚀形式的重要结构。在混合微生物共存环境中,复杂的种间关系对金属材料可能造成比单一微生物更为严重的腐蚀破坏。针对生物膜及锈层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致金属腐蚀现象,分别论述了生物膜形成过程、影响微生物成膜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物膜结构特征及与微生物腐蚀的相关性,系统地对实海金属锈层测序分析发现的典型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进行讨论,包括藻菌体系、铁氧化菌(IOB)与SRB、产甲烷古菌(MA)与SRB等。最后总结了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生物膜 微生物共存 种间相互作用 硫酸盐还原菌 铁氧化菌 产甲烷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溶解有机碳湿沉降及其在海洋碳中和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618,共13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气降水DO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大气降水DOC的丰度与生物可利用性、降水DOC浓度和湿沉降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OC湿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降水DOC的化学组分异常复杂,以低分子量有机酸、氨基酸、尿素等为主,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不同地区降水DOC的浓度和湿沉降通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主要受控于排放源、排放强度以及复杂的气象条件;大气中的DOC可影响气溶胶和降水的性质(酸雨),沉降至冰雪表面的DOC会加速冰川融化;同时,湿沉降带来的DOC输入可加富表层海水的有机碳水平,其中的活性DOC可促进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提高,而惰性成分则可贡献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有利于碳封存并增强海洋碳汇,助力“海洋负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的研究应持续注重开发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降水DOC化学成分的精准量化识别,以更深刻地认识降水DOC的生物可利用性及惰性特征;同时,开发利用新型数值模拟技术以深入开展全球尺度不同性质降水DOC湿沉降通量及其时空异质性研究,并量化大气DOC的间接湿沉降通量,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大气DOC湿沉降作为新型路径之一对提高全球海洋碳封存的潜力,以期深入认识大气沉降在全球碳循环和海洋“碳失汇”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DOC) 湿沉降 生物可利用性 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库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和海岸带的降水化学特征、来源及生态效应
14
作者 徐兴建 邢建伟 +2 位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冯辰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67-3883,共17页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的碱性离子中和效应以及较小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pH值和电导率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主要化学成分以SO_(4)^(2-)、NO_(3)^(-)、Ca^(2+)、Cl^(-)、NH_(4)^(+)占主导地位,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中国近海四大海域降水常量离子湿沉降特征略有不同,除渤海外其他海域均以湿沉降为主,整体呈现出湿季>干季的特征,其中黄海海域离子沉降通量最大;短时强降水的输入可影响海洋环境,输入营养盐的成分和比例不同会对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海-陆-人类活动的复合影响之下,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呈现出有别于内陆的化学特征,并会对近海生态环境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未来应立足陆海统筹这条主线,深入挖掘陆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降水化学成分-大气沉降-近海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内在影响和反馈机制,以更好地从大气沉降的视角深入探索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低分子有机酸 湿沉降 近海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大节旋藻(Arthrospira maxima) HX的全基因组及其比较研究
15
作者 刘海燕 王代玮 +2 位作者 王寅初 杨宋琪 罗光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2-176,共5页
旨在通过三代测序技术对极大节旋藻HX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期揭示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并与钝顶节旋藻YZ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PacBio RSⅡ平台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极大节旋藻HX... 旨在通过三代测序技术对极大节旋藻HX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期揭示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并与钝顶节旋藻YZ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PacBio RSⅡ平台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极大节旋藻HX的基因组大小为6.896 Mbp,呈环状结构,测序覆盖度达到了99.76%。与钝顶节旋藻YZ相比,极大节旋藻HX基因组更大,但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基因组共线性,表明它们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极大节旋藻HX的次生代谢途径不发达,但其抗菌性和抗药性相关基因家族显著扩张,显示出较强的适应性。具体而言,HX基因组中与抗菌性和抗药性相关的基因数量和多样性均高于钝顶节旋藻YZ,这可能与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策略有关。此外,极大节旋藻HX基因组中未发现明显的插入和缺失以及倒位、易位等基因组重排事件,这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稳定的遗传背景。本研究不仅成功完成了极大节旋藻HX的全基因组测序,而且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基因组特征、与钝顶节旋藻YZ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旋藻 基因组 三代测序 局部共线块 抗菌性基因家族 抗药性基因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酸性pH胁迫响应的代谢组分析
16
作者 孟庆欣 薛钡宁 张留所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5-1225,共11页
海洋线虫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影响,pH是常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但海洋线虫如何应答pH胁迫的机制尚不清楚。以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实验对象,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了在不同酸性pH环境(pH... 海洋线虫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影响,pH是常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但海洋线虫如何应答pH胁迫的机制尚不清楚。以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实验对象,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了在不同酸性pH环境(pH 5.88作为对照组、pH 4.33和pH 5.33为酸性环境处理组)下的线虫代谢响应特征。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pH 4.33酸性环境下,海洋线虫L.marina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包括4-羟基壬烯醛、N-酰基鞘氨醇和N-乙酰-D-葡萄糖胺等,代谢物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ABC转运蛋白和甘油磷脂代谢等;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包括AMP、GMP、UMP、TMP、L-精氨酸、L-甲硫氨酸、L-组氨酸及多个二肽和三肽,代谢物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与嘌呤代谢等。与对照组相比,在pH 5.33酸性环境下,显著上调的代谢物包括4-羟基壬烯醛、α-亚麻酸、N-乙酰-D-葡萄糖胺、磷酸乙醇胺等,代谢物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鞘脂代谢等;显著下调的代谢物包括AMP、TMP、L-甲硫氨酸和多个二肽与三肽,下调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的通路包括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通路、D-氨基酸代谢、叶酸运输和代谢等。通过本研究发现的差异代谢物与团队已发表的转录组数据联合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pH 4.33条件下显著上调的通路包括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降解、谷胱甘肽代谢等;显著下调的通路包含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和D-氨基酸代谢等。在pH 5.33条件下,显著上调的通路为过氧化物酶体、谷胱甘肽代谢、脂肪酸降解和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显著下调为硫代谢和生物素代谢通路。在酸性环境pH 4.33和5.33下,海洋线虫多种肽段及氨基酸、核苷酸及其类似物、嘌呤合成的中间体显著下调,表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代谢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线虫发育延迟或抑制的关键原因之一。研究发现的海洋线虫应答酸性pH胁迫的代谢调控模式,为进一步研究关键代谢物如何调控线虫酸性pH胁迫应答与发育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也将为解析海洋无脊椎动物应对海洋酸化的生理代谢适应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 酸性pH胁迫 代谢组学 4-羟基壬烯醛(4-HNE) 谷胱甘肽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水下设施生物污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7
作者 段继周 刘超 +9 位作者 刘会莲 孙佳文 张一梦 王楠 翟晓凡 管方 郑萌 张杰 王秀通 侯保荣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2-177,共16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水下设施不断投入使用,严苛的海洋环境使得生物污损问题凸显。生物污损会对海洋水下设施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缩短其服役期,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抑制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水下设施不断投入使用,严苛的海洋环境使得生物污损问题凸显。生物污损会对海洋水下设施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缩短其服役期,影响其正常运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抑制或减少生物污损,实现海洋水下设施的有效运行。本文综述了海洋生物污损及其形成过程,总结了生物污损对海洋水下设施的危害,概述了几种我国沿海发现的典型污损生物,总结了目前采用的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或解决方案,并讨论了近年来新型防污策略的发展及生物污损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下设施 生物污损 附着生物 防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动力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0
18
作者 侯一筠 尹宝树 +3 位作者 管长龙 郭明克 刘桂梅 胡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9-767,共9页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动力灾害数值模拟预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展望,希望给海洋防灾减灾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海浪 海冰 海啸 风险评估 危险性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盾 吴佳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1-828,共8页
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MIC)是海洋环境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腐蚀形式,其是微生物、环境、材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自MIC对海洋环境、菌株、材料性质的依赖性三个方面概述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在MIC对海洋环境... 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MIC)是海洋环境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腐蚀形式,其是微生物、环境、材料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自MIC对海洋环境、菌株、材料性质的依赖性三个方面概述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在MIC对海洋环境的依赖性方面,突出溶解氧浓度和营养水平的影响规律与机制。在MIC对菌株的依赖性方面,首先介绍典型单菌株的腐蚀影响机制,然后分析混合菌株间不同菌株的腐蚀协同与拮抗作用,最后阐述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MIC对材料性质的依赖性方面,在总结基体化学成分与结构影响的基础上,介绍对MIC有抑制作用的典型表面的特性及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腐蚀 微生物腐蚀 环境 菌株 材料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新正 董栋 +3 位作者 寇琦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9-181,共13页
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关键词 深海 大型底栖生物 生物多样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