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失衡——以莱州湾海岸带为例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晓炜 侯西勇 +1 位作者 邸向红 苏红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97-1204,共8页
以莱州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逐层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岸带供水与空气组分调节服务呈负值,2000~2014年,生... 以莱州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多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逐层剖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失衡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岸带供水与空气组分调节服务呈负值,2000~2014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丧失43%(147亿美元/a),生态系统服务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呈向海性,围填海造成162亿美元生态损失。土地利用变化方式是造成生态失衡的主因,主要包括:交通工矿、盐田、养殖及城镇扩张,滩涂、河口湿地、耕地被侵占。滩涂和河口湿地减少,导致废物处理、栖息地、基因多样性、干扰调节、侵蚀防护服务丧失严重,交通工矿和城镇扩张,引起供水服务负效应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失衡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莱州湾-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评价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玉斌 李宝泉 +3 位作者 王玉珏 陈琳琳 李晓炜 侯西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514-7524,共11页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岸滩涂地带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呈条带状... 基于最小累积费用模型(MCR)和生态连接度指数(ECI),对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的生态连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存在明显的陆海梯度变化特征,以海岸滩涂地带为中心向两侧辐射呈条带状递减;(2)2000—2015年生态连通性指数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12.69%;城市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人工障碍物集聚化和扩张趋势明显,加剧陆域生态景观的破碎化和孤岛化趋势,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生态连通性降低;(3)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生态连通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极低连通性和低连通性分布面积占比最大,较高连通性区域呈现向次一级或更低等级连通性转变的趋势。不同等级生态连通性分布区域的转移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双重干扰下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系统格局及其物质、能量、生物、信息流等的变化规律。研究将为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黄河三角洲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微塑料在黄河口海岸带环境中的风化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晨捷 涂晨 +5 位作者 周倩 李连祯 李远 付传城 潘响亮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6-463,共8页
海岸带是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陆海交互作用地带,也是环境中微塑料的重要汇集区,目前对这些微塑料在海岸环境中的长期风化特征关注较少。以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薄膜为供试微塑料,探究其在黄河口潮上... 海岸带是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陆海交互作用地带,也是环境中微塑料的重要汇集区,目前对这些微塑料在海岸环境中的长期风化特征关注较少。以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薄膜为供试微塑料,探究其在黄河口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等不同海岸环境中的长期风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长达18个月的野外暴露,不同暴露点位的LDPE薄膜微塑料表面均有微生物的定殖,并伴有显著的风化特征。暴露于潮上带地上部的薄膜微塑料表面裂化现象最为显著。所有野外暴露处理的薄膜微塑料表面均有羰基产生,且羰基指数呈潮上带(0.28~0.81)>潮间带(0.18~0.22)>潮下带(0.16~0.20)的趋势。薄膜微塑料的密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不显著,仅发现经超声清洗去除表面附着物后,潮上带地上部暴露18个月的薄膜微塑料密度(0.85±0.02 g·cm^(-3))与新鲜商品塑料(0.93±0.03 g·cm^(-3))相比显著降低。综合LDPE薄膜微塑料的表面微形貌特征、化学官能团(羰基指数)以及密度的动态变化等指标表明,黄河口潮上带地上部暴露的LDPE薄膜微塑料风化特征随时间变化最为显著。未来需加强海岸环境中微塑料在复杂环境因子影响下的潜在环境效应与归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海岸带 LDPE薄膜 微塑料 风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滨海城市产业结构转变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8
4
作者 付玉芹 于君宝 +3 位作者 周迪 栗云召 管博 战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33-136,共4页
在系统分析东营市及所辖县区产业结构类型发展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定量评价东营市及其所辖县区1990-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转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东营市产业结构发展处第二阶段,第二产业比... 在系统分析东营市及所辖县区产业结构类型发展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定量评价东营市及其所辖县区1990-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转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东营市产业结构发展处第二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高,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各县区IIISNE指数较高且随GDP的上升而逐步升高,表明研究时段内研究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干扰,产业结构布局亟待调整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城市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58
5
作者 侯西勇 张华 +2 位作者 李东 侯婉 宋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11-3319,共9页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围填海 环境效益 监督管理 政策建议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填海对海洋水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5
6
作者 林磊 刘东艳 +1 位作者 刘哲 高会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共11页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 近10年来,中国海岸带围填海活动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发展态势。围填海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针对围填海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别从水动力和生态系统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围填海改变了海洋的自然几何属性(原始岸线、地形地貌、海湾面积),引起水动力环境的变化(潮汐系统和海湾水交换能力),进而影响了海湾的环境容量;围填海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水动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显著影响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加速富营养化进程,恶化水质,增加生态灾害风险。目前,围填海后的生态修复策略主要有增加生物量、建设自然保护区、退陆还海3种方式;而生态补偿策略则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境面积的大小为线性关系",通过对其经济价值的量化后进行生态补偿与实施相关政策。国际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参数逐步纳入实际管理,并在线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纳入一些非线性的理念,使生态补偿机制更为合理化;而我国对于围填海生态效应的定量化研究及科学理论在管理政策中的实际应用仍亟待提高。整体而言,全面、准确地评估围填海对海洋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工程 水交换 环境容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修复与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湿地精细分类的全球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系统 被引量:10
7
作者 侯婉 侯西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6-873,共8页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是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建立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前提。针对全球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多样性显著但分类系统鲜有专论的研究现状,从全球海岸带区域的基本特征出发,重点参考《湿地公约》以及区域至全球尺度的...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是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建立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重要前提。针对全球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多样性显著但分类系统鲜有专论的研究现状,从全球海岸带区域的基本特征出发,重点参考《湿地公约》以及区域至全球尺度的湿地分类系统,严格遵循预先定义的分类依据以及分类原则,提出全球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系统,包括6个一级类型,分别为耕地、植被、湿地、建设用地、裸地、永久性冰川雪地,20个二级类型和43个三级类型,比较系统且全面地涵盖了全球海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湿地资源。该分类系统层次清晰且分类严格,综合考虑了宏观区域至全球尺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及变化特征遥感监测研究所需,充分重视了全球沿海区域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明确强调了全球高纬度地区苔原类型的归属及分类,合理兼顾了低、中、高不同时空分辨率卫星数据的优势,为建立多时相全球或代表性区域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覆盖 湿地分类 遥感 分类系统 全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藻类生态参数在反演沉积物环境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东艳 邸宝平 +2 位作者 石雅君 申旭红 李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海洋沉积物中残留的硅壳、甲藻孢囊、类脂类化合物及生物硅等生态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反演和指示海洋古环境特征。本研究通过测定烟台四十里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化石、甲藻孢囊、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及生物硅5种生态参数,比较不同生态参数... 海洋沉积物中残留的硅壳、甲藻孢囊、类脂类化合物及生物硅等生态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反演和指示海洋古环境特征。本研究通过测定烟台四十里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化石、甲藻孢囊、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及生物硅5种生态参数,比较不同生态参数的相关性及它们在反演海洋环境中的功能差异,建立了多参数综合应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沉积物中的硅壳丰度与菜籽甾醇含量及生物硅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菜籽甾醇含量与生物硅含量可以较好的佐证与提高沉积物中硅壳对硅藻生物量指示的准确性;甲藻孢囊与甲藻甾醇含量相关性不明显(P>0.05),相较而言,甲藻甾醇可以更准确的反演甲藻的生物量。因此,生物与化学参数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生物量指示的精确性,而且有助于从物种组成角度更好的了解藻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化石 甲藻孢囊 甾醇 生物硅 沉积物 四十里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检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林明月 潘大为 +2 位作者 张海云 韩海涛 苏振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7,共4页
铁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而言,铁的含量、形态丰富,是大洋海水中铁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铁循环机制... 铁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而言,铁的含量、形态丰富,是大洋海水中铁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铁循环机制和有效预防海洋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阴极溶出伏安法,考察了缓冲溶液,电化学参数等对实验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mol/L,p H=4.0的HAc-Na Ac缓冲溶液体系中,-0.2 V恒电位搅拌富集5 s后阴极化扫描,Fe3+在-1.24 V左右出现阴极溶出峰。在最优的条件下,0.1~100μmol/L范围内,Fe3+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对实际样品(入海河流、近岸海水和沉积物)检测的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海岸带区域中溶解态总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总铁 海岸带区域 差分脉冲阴极溶出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来源、过程及风险 被引量:77
10
作者 杨杰 李连祯 +3 位作者 周倩 李瑞杰 涂晨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1-298,共18页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相对于水环境,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明显滞后与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与未来需求。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和分布、微塑料的来源和进入途径...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相对于水环境,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明显滞后与缺乏。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与未来需求。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和分布、微塑料的来源和进入途径;重点分析了微塑料在土壤中的积累、迁移、风化和降解过程,以及与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阐述了微塑料对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与生态风险,探讨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暴露途径与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并展望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研究的未来方向与重点。以期为全面了解土壤环境微塑料研究的现在与未来提供资讯信息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微塑料 环境风险 研究进展 重点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压力评估——以莱州湾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柏静 吴晓青 +2 位作者 杜培培 高猛 都晓岩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83,共8页
以莱州湾为例,基于GIS和地理空间模拟框架,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区分布,建立了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压力评估模型,空间量化评估多种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多种海域使用活动的潜在压力总体呈近岸高于... 以莱州湾为例,基于GIS和地理空间模拟框架,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区分布,建立了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压力评估模型,空间量化评估多种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多种海域使用活动的潜在压力总体呈近岸高于远岸、湾顶>东部>西部的分布特征;压力高值区集中于距岸10km以内海域和5m水深以内海域;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及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等类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受到开放式养殖、围海养殖、盐业用海活动的压力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监控。研究揭示了莱州湾海域使用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潜在压力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洋生态红线落地实施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量化 海域使用活动 压力评估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岸带成像仪CZI的连云港紫菜养殖动态监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鑫华 刘建强 +1 位作者 邢前国 陈艳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17,共9页
连云港海域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对于规划紫菜养殖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0 m空间分辨率的“海洋一号C”卫星(HY-1C)海岸带成像仪(coastal zone imager,CZI)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2018年10月—2020年4... 连云港海域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对于规划紫菜养殖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0 m空间分辨率的“海洋一号C”卫星(HY-1C)海岸带成像仪(coastal zone imager,CZI)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2018年10月—2020年4月连云港沿岸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面积,并分析了紫菜养殖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连云港紫菜养殖区主要分布于海州湾和连岛附近海域;养殖区自9月至次年5月在CZI图像上可见,紫菜养殖遥感监测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2月其遥感监测面积通常达到一个养殖周期的最大值,3月初面积迅速减少;基于CZI影像的2019年度遥感监测面积为123 km^(2),2020年度为160 km^(2)。建立HY-1C与哨兵二号(10 m)、高分一号(16 m)和Landsat-8(30 m)监测结果的线性模型,以Google Earth影像目视解译的紫菜养殖区遥感面积作为真实值,并将哨兵二号监测值转换为真实值。换算成真实值的2020年度紫菜养殖区真实面积为94 km^(2),较2015年度的42 km^(2)增长了1倍多。研究展示CZI可用于紫菜养殖区的业务化观测。建议利用其1—2月份的多期遥感影像监测结果作为年度紫菜养殖区遥感监测面积的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1C 海岸带成像仪(CZI) NDVI 连云港 紫菜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以山东海岸带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百媛 侯西勇 +1 位作者 王晓利 刘玉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33,共12页
海岸带土地利用长时间序列多情景模拟,对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山东海岸带为例,构建山东海岸带土地利用需求系统动力学(SD)模型,设置SSP1-RCP2.6(A-可持续发展路径)、SSP2-RCP4.5(B-经济社会适中发展路径)、SSP3... 海岸带土地利用长时间序列多情景模拟,对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山东海岸带为例,构建山东海岸带土地利用需求系统动力学(SD)模型,设置SSP1-RCP2.6(A-可持续发展路径)、SSP2-RCP4.5(B-经济社会适中发展路径)、SSP3-RCP4.5(C-逆全球化的区域竞争路径)三种情景,模拟至2100年土地利用需求,进而使用FLUS模型模拟近期(2030年)、中期(2050年)和远期(210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情景A人口较少、城镇化率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情景B各因素发展趋势适中,情景C人口数量较多、城镇化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至2100年各地类的需求面积变化曲线表现出显著的情景差异及类型差异;情景A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小;情景B对主要地类的面积需求在三种情景中处于中等水平;情景C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活、生产用地需求突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趋势强劲。(3)至2100年三种情景土地利用的格局—过程差异显著,情景A主要地类趋向于集中分布,建设用地在近、中期将延续扩张趋势,但滨海湿地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情景B海岸带区域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的扩张及林草地的萎缩趋势均较显著;情景C建设用地扩张最显著,人工湿地与耕地有向海扩张的趋势,滨海湿地显著萎缩。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管理长远的战略决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情景分析 系统动力学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多情景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宋百媛 侯西勇 刘玉斌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34,共11页
针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耦合影响显著并发生显著变化的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莱州... 针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耦合影响显著并发生显著变化的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并对2025年土地利用进行多情景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由海向陆大体呈现"浅海水域→滨海湿地→人工湿地→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的格局特征;(2)2000-2015年间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显著增加,而其他类型则显著减少,但区域层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和特征显著;(3)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呈现由自然型和生态型地类向人工型地类转变以及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高的趋势;(4)至2025年土地利用多情景分析结果显示,趋势延续(BusinessasUsual,BAU)情景中自然型地类向人工型地类的转变仍较剧烈,但显著低于经济社会发展(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SED)情景,生态保护优先(EcologicalProtectionPriority,EPP)情景通过充分挖掘未利用地的资源优势,较好地促进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5)建议加强天然湿地保护,重视未利用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情景分析 黄河三角洲 莱州湾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环境中两类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方法比较与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涛 涂晨 +2 位作者 郭鹏鹏 周倩 骆永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119,共8页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和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P FastDNA~&#x00AE;和MOBIO PowerSoil~&#x00AE;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效果,探讨了不同的微塑料粒径和数量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P FastDNA~&#x00AE;试剂盒对两种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浓度显著低于MOBIO PowerSoil~&#x00AE;试剂盒(1.0~12.5倍)。采用MP FastDNA~&#x00AE;试剂盒提取的PE表面DNA的浓度约为EPS的1.3~4.4倍。当微塑料数量不大于20片时,小粒径(1~3 mm)的EPS表面生物膜DNA浓度显著高于大粒径(3~5 mm)EPS,而对于PE薄膜则相反。对于两种粒径的EPS,微塑料表面DNA浓度均随着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对于小粒径(1~3 mm)的PE薄膜,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大粒径(3~5 mm)的PE薄膜表面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微塑料的粒径和数量对其表面DNA提取效果影响的差异与微塑料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可为海洋与海岸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DNA 聚乙烯薄膜(PE) 发泡类聚苯乙烯(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和生态网络的沿海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雨寒 王紫阳 +1 位作者 吴晓青 崔步礼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4-806,共13页
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 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农渔业空间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并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网络构建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结合,模拟预测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滩涂农渔业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并提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利用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1995年的924.62 km^(2)增长至2004年的1224.96 km^(2),2004年后规模开始缩减,2020年缩减至1129.38 km^(2);水田和养殖池塘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为明显,旱地空间聚集度增加,海域开放式养殖向远离海岸方向逐渐扩张,滩涂区域主要农渔业利用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陆海梯度分异特征;滩涂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现状分布的生态适宜性较好,但是农业种植未来增长空间受限,滩涂池塘养殖和开放式养殖仍有一定空间发展潜力。严格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限制了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的增长;在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农渔业发展情景下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土地利用规模会有明显增加,但需要重点关注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滩涂陆海生态连通性的提升和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推广。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滩涂农垦区农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黄河三角洲 布局优化 PLUS模型 生态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化量规法的中国大陆海岸线分形特征研究——与网格法的比较分析
17
作者 徐鹤 张玉新 +2 位作者 侯西勇 樊超 郭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
分形维数是描述海岸线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手工绘制量规圆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在准确性和便捷性上已不适用于当前信息时代大空间尺度的海岸线研究。该文基于开源PyQGIS开发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实现了中国大陆及不同海区、不同沿海省... 分形维数是描述海岸线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手工绘制量规圆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在准确性和便捷性上已不适用于当前信息时代大空间尺度的海岸线研究。该文基于开源PyQGIS开发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实现了中国大陆及不同海区、不同沿海省域海岸线量规维的高效计算,并与网格法计算的盒计维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与传统手工量规法相比,自动化量规法能在延长计算标度的同时保证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得到的量规维总体上高于网格法得到的盒计维;(2)经自动化量规法计算得到的2020年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为1.1948,杭州湾以北和以南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1704和1.2175,说明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更复杂;(3)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海区层面上,南海海区分形维数最大(1.2091),南黄海海区最小(1.1563),省域层面上,天津的分形维数最大(1.2904),上海最小(1.0875)。自动化量规法计算软件可为海岸线分形研究提供便捷有力的计算工具,同时可为海岸线资源调查和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分形维数 量规法 网格法 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单元秋季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共现网络分析
18
作者 符清露 董志远 +5 位作者 李宝泉 陈莉 孙德斌 倪艳梅 唐永政 陈琳琳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5-90,共16页
潮沟系统作为滨海湿地中活跃的地貌单元,不同级别潮沟水文环境变化显著,进而导致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出现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单元,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技术检测不同级别潮沟无脊... 潮沟系统作为滨海湿地中活跃的地貌单元,不同级别潮沟水文环境变化显著,进而导致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出现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单元,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nvironmental DNA metabarcoding,eDNA)技术检测不同级别潮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采用生物共现网络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分别揭示典型潮沟无脊椎动物关键种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潮沟单元共检测到无脊椎动物127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隶属于9门24纲53目103科87属90种。无脊椎动物门水平和属水平分别以节肢动物门(43.9%)和围沙蚕属(Perinereis)(25.2%)为优势类群。群落综合多样性指标(Comprehensive diversity index,CD)分析显示,三级潮沟综合多样性最高,一级潮沟无脊椎动物综合多样性最低。生物共现网络分析显示,线围沙蚕(Perinereis linea)和双枝薮枝螅(Obelia dichotoma)为关键种,对维持该潮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稳定起关键作用。RDA显示,水体的硅酸盐含量、温度和沉积物的粉砂、黏土占比是影响该潮沟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性网络分析显示,关键种受硅酸盐含量、黏土和水体氮元素含量的显著影响(P <0.05)。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揭示典型潮沟无脊椎动物关键种,并为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共现网络 生物多样性 无脊椎动物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中国东部地区海陆温差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董丽洁 王晓利 +1 位作者 桂峰 侯西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97-6110,共14页
海陆温差是海-陆间热力对比的重要表征,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基于2001—2021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数据,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地表温度、海表温度以及海陆温差的时空变化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1... 海陆温差是海-陆间热力对比的重要表征,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基于2001—2021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遥感数据,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地表温度、海表温度以及海陆温差的时空变化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1年中国东部地区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0.34℃/10a和0.32℃/10a;夜间地表温度和海表温度的上升态势更突出;各季节中,冬季地表温度和夏季海表温度增幅最大,分别达0.45℃/10a和0.43℃/10a(P<0.05);空间上,中国东部地表温度总体呈南高北低的格局特征,海表温度则表现出从东北向西南递增、近岸低于远岸的特征。研究时段内,中国东部地区海陆温差通常为负值,海表温度总体高于地表温度,且离海岸线越近的缓冲区范围内海陆温差越小;100 km、200 km和300 km缓冲区范围内年际海陆温差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100 km缓冲区范围内的降幅最大;各季节中,春季和冬季海陆温差呈减小趋势,夏季和秋季的呈增大趋势;空间上,以30°N为界,以北和以南区域的海陆温差分别呈减小和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地表温度 海表温度 海陆温差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8年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20
作者 魏思羽 李培广 +5 位作者 初小静 宋维民 王晓杰 赵明亮 张孝帅 韩广轩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数据集提供支持。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简称黄河三角洲站)自2010年起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开始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监测,迄今已积累了多年的碳水通量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基于黄河三角洲站已进行的监测工作,汇总整理了2011–2018年间的站点碳水通量涡度观测数据,并形成了半小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和年际尺度4种时间分辨率下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及其各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黄河三角洲 芦苇湿地 碳通量 水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